硕士生导师把研究生当苦力
1. 研究生是导师的苦力吗
事实上,研究生为导师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但这种关系通常不会被直接点明。在人文社科领域,这种现象比理工科更为明显。研究生的工作往往基于导师的科研项目,而这些项目通常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研究人员。很多研究生认为,在为导师工作的过程中,自己的科研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然而,如果研究生只是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就违背了他们参与科研的初衷,也可能加剧校园内的功利风气。
在我的读研经历中,为导师打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协助完成老师主导的重点社科基金项目,这包括会务安排、专家访谈接待、资料整理等工作。其次是参与老师主编的评论文章的约稿、统稿、翻译和校对。这些工作不仅帮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研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
当然,这种合作模式并非没有争议。有研究生指出,他们有时会被要求完成一些繁重而繁琐的任务,这些任务往往超出他们的职责范围。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度,也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因此,如何平衡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研究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同时,这种现象也可能助长一种功利主义的风气。一些研究生可能会过于注重短期成果,忽视了科研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这种风气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也对整个学术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研究生为导师打工的现象是学术界的一种常态。然而,如何在保障科研质量的同时,保护研究生的权益和热情,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 研究生导师十不得正式出台,研究生处境为何艰难到需要政策干预
研究生导师“十不得”正式出台,研究生处境需要政策干预,这主要是因为有些研究生导师并没有善待自己的学生,没有尽到导师的职责,甚至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实力,压榨学生,研究生导师“十不得”是为了维护研究生的合法权益,让研究生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
之所以为有研究生导师“十不得”,也是因为这些年来有些研究生导师没有尽好导师的职责,不懂得关心和关爱学生,不懂得恪尽职守,没有遵守教育部门所给出的相关规定,不懂得约束好自身的行为,做出了违规违纪的行为,甚至有的研究生导师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益,导致有些研究生出现了情绪抑郁的问题,甚至是间接导致有些研究生选择的轻生,因此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约束研究生导师的行为。
我们也希望每一位研究生导师都能够懂得关爱和关心学生,能够尽好作为导师的职责,而不能够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压榨学生,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人师者,应该具备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3. 导师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的背后,其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读研究生和当本科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当本科生的时候,自己的学习要靠自觉,没有导师会给你学业上的指引。但是研究生就有所不同,研究生需要导师来带,在学业上遇到不解或者困难时,也需要导师负责解答。如果导师不能够给研究生提供正确的帮助,那么研究生往往很难如期毕业。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呈现上涨趋势,但是不能如期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却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导师利用自己的权力利用研究生,让研究生免费帮他们“打工”。
因此,在越来越多研究生被延期毕业的事实被暴露之后,教育部明确规定,导师不可以再随意拖延学生的毕业时间,这对于解放学生的权益,限制导师的权利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在导师面前不应该是弱势的,而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样,研究生对于我国科研的进步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4. 导师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你是否曾被导师拖延毕业过
我没有被导师拖延毕业过,因为我的导师人很好,是一位德高望重,有平易近人的女教授,她很慈祥,对待我们就像孩子一样。但是读研期间,我确实听到有其他导师拖延学生毕业的情况。
一、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提到导师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占用科研经费,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教育部发文是因为近年来研究生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研究生因为和导师的关系破裂而选择自残自杀,而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从导师的方向入手来引导健康的研究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考研的同学们在选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仅要看导师的科研能力,还要打听一下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为人品德。无论是多么牛的老师,做人是最重要的。
5. 大学研究生自杀去世,只因导师刁难不同意送审还是她太脆弱
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不好说哪一个占主导地位,当然肯定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影响因素,下面具体分析。
随着每一年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的增加,使得研究生入学的难度一年比一年高,想要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那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这种大的报考环境下,很多学生顶着极大的压力,在这条考研道路上逆风前行,很多学生本以为考上之后压力能有所减小,可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不仅要完成比本科阶段更繁重的学业,而且还要饱受每隔一个星期或者说每隔一个月的论文以及研究课题的摧残,所以在如此大的压力下,导师的刁难必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负担,等到彻底绷不住的时候,那么他们会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有阶级的地方就会有剥削,虽然研学圈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到不了阶级高低的层面,但是这里确实打实的存在着很严重的压榨和剥削,就比如说某些导师会把学生完全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会剥夺学生一切私人空间和个人时间,然后让学生来给自己做苦力,如若有人敢反抗,那么导师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不仅奖学金以及各种补助没了,甚至有可能让你连毕业证都拿不到,所以学生根本反抗不了,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压榨和剥削的生存状态下,终有一天学生会陷入到崩溃的境地,最后奔向死亡。
6. 最怕导师漠不关心 研究生眼中的导师“十戒”
日前,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发表名为《导师“十戒”》的文章,指出当下高校研究生导师所不应做或不能做的十件事,称之为“十戒”,作为导师应遵守的要则。比如导师们应该做到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尽快成长,而不是“尽做监工”,监督学生每天做了什么工作;在目前研究生数量增多,导师事务繁忙的现状下,导师也要尽量针对研究生的不同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指导,而不要 “漠不关心”;导师也不要把学生分成亲疏远近,更不能“处事不公”等等。针对《导师“十戒”》,研究生们的感想又是如何呢?
最怕导师“漠不关心”
在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生李园眼里,最怕遇到的导师是“漠不关心”类型的。李园表示,自己的导师身兼多职,校内校外忙个不停,一般来说,一个月能和导师见上一面就算不错了。当然,李园也表示,对于导师的忙碌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导师的人缘不错,推荐工作时很有好处。
虽说导师也给李园指定了一位博士生作为助理指导,但是,需要找导师指导却找不到时,李园还是有点生气。“看着有的导师每周都会给自己的学生进行指导,心里真有些嫉妒。”
相比有些同学刚上学就碰到导师出国的情况来说,李园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虽说也会托付给其他导师,你想想,导师自己的学生都管不过来,哪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帮别人指导学生。”
与李园同级的硕士生高洁的感受更加强烈。高洁的导师课题不多,又在学校的另外一个校区,于是高洁基本上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后来高洁参加了另一个导师的研究生小组的讨论会。可是,几次讨论下来,高洁的心更加凄惶。原来,这位导师的课题和高洁导师研究的方向大多不一样,所以,讨论时高洁大多在一旁发呆,后来干脆不参加了。高洁表示,还有一年自己就要毕业,和导师商量了3次,毕业论文的题目还没有定下来,心里很着急。
在重庆某大学的博士生胡萍的眼里,最害怕的是导师没有课题,没有课题意味着大家处于真正的放羊状态。胡萍表示,身边确实有个别这样的导师。看着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忙忙碌碌,没有课题的导师的学生很是无奈。“没办法,这个导师不善于搞人际关系,对于一些申报的课题也不太感兴趣,总是喜欢自己琢磨点什么。”
贵州某大学读博的宋青表示,作为博士生导师,一定的人际交往还是必要的。导师有点不通人情世故,给学生带来的实惠不多,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当然,对于个别的热衷于搞交际、拉项目的导师,宋青也不太赞同,“毕竟作为导师还是要靠科研实力来说话”。
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生倪红最怕的是导师“处事不公”,有时候导师会把一些容易作出成果的实验派给“会讨好”的同学。“其实,我倒是不怕有些同学讨好导师,只不过导师也是人,也爱听好话,喜欢乖孩子,但是,有时候我自己有想法怎么就不能表达呢?”
怕做“苦力”更怕延期毕业
对于“尽做监工”的导师,北京某高校的文科硕士生方强的导师就颇有这种味道,原来方强在入学后本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研究,导师不但不鼓励,还要求他必须跟着导师的大课题走,做其中的一个子课题。没办法,方强只好放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按照导师的安排去做。
北京某高校的直博生刘昊说,博士生现在最头疼的是导师真的把自己当成老板,把学生当成苦力。典型的情况莫过于听到导师“委婉”地说一声:“你现在的研究能力还行,但要单枪匹马闯天下,恐怕还需要锻炼锻炼!”导师一说这话,就意味着只有一条路了——延期毕业。
刘昊表示,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博士毕业,一般都在二十五六岁以上。在这样的年龄,博士生一般都想尽快毕业找份工作,一方面想自己养活自己,减少家里的负担,一方面也面临着成家的问题。所以,一旦延期,对博士生来说都有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刘昊分析,对于极少数的博士生来说,有的学术研究能力确实有待于加强,但现在也有一部分博士生导师因为科研任务繁重,强留博士生继续为其搞研究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新招来的学生不熟悉课题和研究方法等,需要慢慢培养。而读了几年的博士生无论是理解导师意图,还是把握科研方向、确定方法等方面都比新来的研究生要强很多。
刘昊表示,面对被延期,一般的博士生大都采取忍让的态度,“因为生杀大权在导师手里,谁都不敢得罪导师!”但是,也有个别的博士生会和导师“硬顶”。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7. 研究生是导师的苦力吗
事实上基本都是的,但不会直接说明。
相对于科研项目较少的人文社科版专业权,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为导师打工的现象更为普遍。一般来说,这种支配与雇佣关系以导师手中的科研项目为基础,而导师的项目经费中也有一部分是专门用于研究人员的支出补助。
许多研究生表示,能够在给导师打工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如果仅仅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就有悖于研究生搞科研的初衷,亦会助长校园功利主义风气。
自己在读研期间为导师打工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老师主导的国家重点社科基金的会务、专家的访谈接待、资料整理;
二是老师主编的评论的约稿、统稿、翻译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