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博士溺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
A. 西交一在读博士溺亡是什么情况
据了解,去年12月25日,杨宝德从西安交大的学生公寓出走,未带手机钱包身份证。第二天,其女友发现与杨宝德联系不上,随后从其朋友处求证,发现杨宝德失联。
据了解,2017年5月,杨宝德曾想自杀,但被阻止。杨曾因周老师批评产生巨大的心理创伤,以致独自步行去秦岭,自杀未遂。回校后有跳楼倾向,被女朋友发现后制止。
“12月18号,周老师答应帮杨联系出国事宜,他很高兴想考了英语资格证。12月21号,杨却因学英语而被周老师批评,让他明白周老师不会放他出国。……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杨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
一路走好,安息。
B.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溺水身亡导师受处分了吗
据报道,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于2017年12月25日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据杨宝德与博士生导师的聊天记录及其身边同学亲友反映,杨宝德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
基于周筠让学生做与教学科研无关活动的情况,校方对周筠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1月18日,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主席会议,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校方称,杨宝德的意外离世,使学校及导师都深感痛惜。在其失联期间,学校曾连续多天会同家属组织师生赴火车站、秦岭山区等地寻找,并在华商报、西安交通广播、西安电视台等媒体发布信息,刊登寻人启事,并协助家属在西安多个区域调阅监控录像。
确认杨宝德溺亡后,校方多次对家属进行慰问,帮助处理杨宝德善后事宜,安排专人对家属做好情绪安抚及心理疏导,做好十余位家属在西安的饮食居住等生活保障,全程安排医生陪伴,协助家属火化遗体,并承担了丧葬费等费用。校方表示,家属对学校做出的努力表示理解,并对结果予以认可。
针对《寒门博士之死》一文中的报道细节,校方指出,杨宝德并非周筠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在他之前,周筠招收了一名2015年入学的博士,预计于2018年毕业,目前已有4名硕士毕业。
同时,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满1年后,对其他学科专业有兴趣和特长的,有权根据自身学习科研状况或创业需求,申请转导师、转专业一次,转导师申请无需原导师签字。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成功转导师人数分别为200人、219人、及305人。
该管理规定还规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满一学年,且自愿降为硕士研究生的,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由研究生院报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学籍层次变更为硕士研究生。通过硕士研究生毕(结)业审核,达到硕士研究生毕(结)业要求的,准予硕士研究生毕(结)业,由学校发给毕(结)业证书;通过硕士学位审核,符合硕士学位证条件的,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2015、2016、2017年,西安交大博转硕人数分别为24人、23人、16人。
西安交大称,校方将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研究生导师、学工研工干部、辅导员等,将继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和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
C. 感觉不自由,无非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手头上还有一份重要不紧急的工作没做完,却怎么也做不下去。于是收拾了东西,比平时要早的停止了加班。回家的路上,你想到自己来到了一个网评发展度前十的城市,做着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自己的家境虽不算优渥但也绝谈不上糟糕,父母无需刻意牵挂,也有三五好友可以随时谈心,但却隐隐的觉得不幸福不快乐。
这种不幸福不是因为眼前工作没做完,也不是最近一天两天才出现。
你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囚笼之中,隐约觉得——
这种不幸福叫做不自由。
其实感觉不自由,无非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1.你缺乏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人的一切烦恼根源就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阿德勒一语道破天机。
2018年1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经纬因不堪导师折磨跳楼自杀。
无独有偶,2017年12月,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因不堪导师奴役而溺亡。
类似的悲剧层出不穷。
在大家口诛笔伐现在大学乱象,导师腐坏,为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我更是慨叹这些人不敢与导师撕破脸皮的软弱。
他们并没有被导师囚禁,绑架,仅仅是导师的喜爱和开心,斥责和威胁,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舒服住了手脚,也像一块黑布蒙上了眼睛。
你肯定会说与导师撕破脸皮毕业怎么办?
我会说与毕业相比,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更重要。
但是很可惜,他们没有被导师讨厌的勇气。
讨厌这个词很讨厌,直觉上,没有人想成为被人讨厌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想成为被所有人喜欢,被所有人点赞的人。于是,这个妄念就扼杀了你的自由。只为了得到那句不知道是不是真心的“你还不错”,就成为了受人驱使的囚徒。
但是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讨好所有人。你可以举得出历史上很多受人尊敬的人物,但你不敢说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没有让任何一个人讨厌。
困惑时就想想荣格和阿德勒,因为觉得弗洛伊德把什么行为都归为性与童年那一套不对,那即使曾经是最得意的弟子,最亲密的伙伴,即使要被咒骂,被他人误解,那也要去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人生很短,需要为自己好好活着。你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随便翻一页,就可能过去了1000年。而你的寿命还不到这页字的十分之一。
缺乏被人讨厌的勇气,除了有生命危险,还可能损害爱与幸福。
《奇葩说》里陈铭在一次谈拒绝的辩题里说道,“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婆说,你看我对你多好,从来不对你发脾气,你看我多爱你”。他的老婆听了很不以为然,回答说“你对别人发过脾气吗?你对谁都没发过脾气,怎么就得出你爱我了?”他一时语塞,从此决心不做老好人。突然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自由了很多,然后和自己爱人或朋友的关系更好了。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一箭锥心,猛然醒悟。什么叫不舍爱与自由,从心出发,主动选择,喜欢的就倾泻而出,不喜欢的就毫不贪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已经离不开手机,有统计说每天的屏幕点亮时长平均为5h。也就是说,我们都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手机,包括与亲人朋友的聚餐。我们在朋友圈和各种社交APP中不断的对比和集赞,而讽刺的是,有一份研究表明,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越长,人们反而会越空虚失落和不幸福。
道理很简单:被人际关系绑架,让渡了自我,让渡了时间,也就让渡了自由。而获得了什么呢?似乎是nothing。收入-成本=-成本,不幸福也就不奇怪了
2.你缺乏讨厌自己的勇气
讨厌自己?
没错。就是讨厌自己。过度的讨厌自己容易自暴自弃,确实不可取。但是适度的讨厌自己,是主动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来自心底的呐喊,是别那么轻易放过自己。
人是得好好爱自己,不过爱得无底线了,就成了溺爱。
你本来打算假期要读书,结果在浑浑噩噩中假期就结束了。你有点后悔,但转念一想,反正是假期嘛,之前那么累,休息一下也无妨。你没敢讨厌自己。
你本来打算第二天要早起晨跑,因为近期走形的身材已经把你吓了一跳。但是温暖的被窝实在太诱人了,于是你捏捏自己的肚子,安慰自己说其实还看得过去。你又没敢讨厌自己。
你最近看到一个数据分析工具还不错,想周末自学一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手持利剑,削铁如泥,结果赖床刷剧看新闻,时间就过去了。你觉得算了算了,人间不值得,于是决定下周再学,你又没敢讨厌自己。
……
结果是什么,18年的flag全部翻倒,整个一年还在原地,19年的flag立得既痛改前非,大彻大悟,却又忐忑不安,力不从心。
有本书叫《巨人的工具》,里面讲的是很多牛人的方法论,其中有个人物叫做杰克·威林克,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对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和制胜策略烂熟于心,且运用起来游刃有余。他就主张——
自由就是自律,绝对的自律带来绝对的自由,要对自己拥有极端所有权。
威林克每天4:45起床,做运动,看书。他说早起能让他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了敌人的感觉。他讨厌浪费时间,被人安排的自己。
你或许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哪天起早了,有充分的时间从容洗漱打扮,思考今天要完成的事项,认真地吃完一顿早餐,出门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信心满满,意气风发,看外面的阳光都觉得更闪亮了,整个一天都处在极佳的工作状态。
因为这一天,你没有被事项安排着走,而是主动安排事项。你拥有了对自己的所有权,你获得了自由。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境界的提升不仅仅是岁月的赠予,更是主动不断发现自己,不断面对自己,敢于做真诚真实的自己而被别人讨厌,敢于讨厌自己以不断改变。这样七十才能随心所欲,否则更可能是个庸碌的躯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或许是智慧。然而宝玉不喜欢,就敢大喊“俗气”。
愿你的内心中也住着一个赤诚桀骜的少年,愿你从2019年开始,一路自由。
D. 西安交大博士为何会自杀身亡
近日,一篇名为《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的文章引发网友热议。帖子称,“2017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杨宝德从学生公寓出走,未带手机钱包身份证......后经过学校、派出所和家属多方寻找,于12月29日晚找到杨的尸体,杨已于25日晚在浐河溺水身亡。”
该说明称,2018年1月2日,西安市公安局浐灞生态区分局广运潭派出所出具的《调查意见告知书》(西公浐广死亡证书【2018】第001号)显示:2017年12月26日,广运潭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发现在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灞河永宁坝西侧有人溺亡,经过调查,没有证据证明系刑事案件。
事件发生后,学校对杨宝德家属进行了慰问,协助家属妥善处理了杨宝德善后事宜,并得到家属认可。学校和老师对杨宝德同学的离去倍感痛心,深刻认识到要从中汲取教训、反思工作,并以此为戒,全面梳理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育人管理和服务,全面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E. 西安交大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校方怎么回应的
为什么要读博士呢?!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问问自己吧?!
F. 象牙塔之殇,贫穷不是背锅侠
2018年被网友调侃为“大学生自杀年”,年初西安交大博士杨宝德自杀溺亡,4月武汉理工学院的陶崇园跳楼身亡,两起事件的矛头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他们的导师,象牙塔丑闻爆出,大家在谴责大学腐败之余,也扼腕两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
2018年1月17日中青报就杨宝德事件发表了题为《寒门博士之死》的文章,将人们的眼球引入了寒门子弟艰辛的求学之路,一时之间,贫穷限制了寒门学子的想象力成为了一个灰色主题,各路大V纷纷以此话题写下了诸多爆款。
贫穷,就该被人欺负;
贫穷,就只有读书一条出路;
贫穷,就要背负一身的负累,以至于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人感叹:大清朝都灭亡了好多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执着于像科举一样的大学了,试想有哪座山不养人啊?实在没有必要走上不归路啊。
在人们的逻辑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怪圈。
贫穷的大学生,只能看见眼前的诱惑,而失去了向往远方的勇气,于是才会向恶势力低头,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但这哪像大学生,活脱脱的大学校园版杨白劳。
贫穷,己成为大学生自戕或残杀别人的罪恶之源,如杨宝德,如陶崇园,也如马加爵,一切罪恶从贫穷开始。
我们无法考证两个大学生的家庭有多么贫困。但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死去的是富家子,人们会是怎样的腔调?也许是抑郁症,也许是失恋,也许是很多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原因。
1
刘大睿,来自于云南偏远山区,就读于东北林业大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为了能上大学,刘大睿去砖厂打工,扛水泥,筹集学费。开学第一天,躺在没有被褥的床板上,这个来自大山深处的男孩感到自卑,但他己无退路,他思索着他的大学之路该如何走下去。
贫穷,的确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可限制也使人更加单纯。既然我们无法想象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么华丽,那么就干脆不去想,光着脚顶着风雨向前冲就可以了,带着这份冲劲,我们的大学同样精彩。
刘大睿靠着这份执着,战胜了贫穷,也战胜了自我,成为了大学创业者的成功者。回顾自己的大学之路,他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但是我们必须相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会取得成功,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和我一样出身的人,去鼓励更多有梦想的人实现梦想。”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作为大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是第一要义,但是规划绝不是盲目的,对未来的向往、对财富的追求、对成功的定义等等认知,无时不刻不在掣肘我们的规划。
如果不管不顾的规划,那么人生就像那风筝,好不容易跌跌撞撞的飞上了天,突然间发现线已经不再自己手中,哀叹自己追求的一切竟是海市蜃楼,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变成了绝望。
大学早已不再风平浪静,它就是个浓缩的社会,同样有尔虞我诈的欺压,有你死我活的竞争,有明礁和暗流,有或明或暗的各种规则。正如很多人调侃的那样,“毕业的时候,不知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似乎大学很无奈。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感恩我们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我们不单学会了很多专业技能,更学会很多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些将成为我们将来冲入社会的利器,也是我们的职场法宝。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会用给自己的脑子思考,成功的关键除了心理素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思考方式,一个学习和变化能力强的人会更强,一个人云亦云的跟随者是不会成功的。”
刘大睿从大学第一天开始就学会了思考,他在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最终成就了自我;而反观杨宝德和陶崇园,面对着导师的刁难或者欺凌束手无策,只能做个人云亦云的跟随者,消极的抱怨周遭的一切,当郁闷积压到一定程度无法得到宣泄的时候,死就成了唯一的解脱了。
2
电影《无问西东》中,吴岭澜理工科考试失利,校长梅贻琦看过他的成绩之后,问道:“你有如此天资,为什么不去学文科,却偏要念实科呢?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吴岭澜的回答是:“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了实科,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有类似的困惑,考大学是跟风式努力,考上大学时便选择性失忆,因为他忘记了曾经的理想。读大学就是他完成学业的任务。泥沙俱流的大学生活将他冲击的体无完肤,每天无所事事,有时间玩手机,打“农药”,养个青蛙泡个妞,惬意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到了毕业的时候,就开始抱怨学校多么不堪,老师多么不专业,自己多么的不顺利。
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
这样的大学生注定没有完美的未来,大学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一个人的成功,充其量只能算完成任务而已,只可以代表你顺利拿到大学毕业证书。而你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与问题分析能力实则与高中生无异,甚至还不如高中生,那么这样的大学读来何用呢?难怪社会上有诸多“读书无用论”的腔调。
李开复说他的梦想是做个哈佛人,可最终由于英语成绩不理想,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于是他选择了政治科学,因为这样就可以当上议员或者律师,过上体面的生活。可枯燥的政治概念让他无所适从,不得已选择了数学,这也是挺不错的专业,结果还是垫了底。他说“当我上完这门课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非常羡慕他们找到了答案,另一方面我遗憾的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为了理解数学之美。”
李开复最终选择了在当时并不是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应该说,李开复是个很善于思考的人,他看到这个社会中有很多投机的因素,诸如学政治将来走向政坛这样的光明大道,可在尝试之后,他冷静下来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具备的素质。
杨宝德和陶崇园既然都是大学生,如果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处境,果断的抽身而出,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绝不至于无法立足。
可现在看起来,即使他们真的逃出了这个坑,也许在现实社会的漩涡中也会迷失自我,悲剧的发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为他们的确没有想象力,但这个锅绝不该由贫穷来背。
逝者已矣,唯有愿天堂没有贫穷。
G. 不堪导师奴役博士溺亡,你被导师“整”过吗
读博这么久以来我没有被导师整过,我导师非常好,处处为学生着想,比如我师兄,正常情况下应该延期一年,但导师亲自帮我师兄调整了论文框架,并和师兄一起熬夜加班加点,两个人愣是三四个月把毕业论文调整过来了,并通过了答辩。
答谢宴的时候,我师兄哭着对我老师说,恩师的恩情如山,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他也毕不了业。也对我们几个师弟妹们说他在读博期间老师在学术、生活上的指点。
所以,总体来说,我还是很感谢我导师的,也希望能在他的门下做出更多的成绩,发出更多论文。
H. 寒门博士女友是怎么回应男友之死的
西安寒门博士自杀溺亡, 女友回应:导师的责任占70%。
谈到师生关系,大家常会想到这样一句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把学生当作弟子,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职能,学生则视老师为遵从和感恩的对象。
上个月西安交大药理学博士杨宝德溺水身亡,有媒体报道称,杨宝德生前经常被导师要求帮忙处理私人琐事。西安交通大学近日回应称,涉事博导被停止招生资格。令人唏嘘的悲剧不得不让人反思,今天的大学校园怎么了?师生关系为何成为痛点?
杨宝德之死令人惋惜
曾经一度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在12月25号那天溺水身亡。警方认定,无证据表明系刑事案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流行叫导师“老板”,这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异化。目前我国导师制并没有贯穿学生的招生、培养和答辩始终,令导师很容易把学生当成“私人劳动力”,学生也为此感到苦闷,要在落实导师责任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回避机制。
熊丙奇:要建立导师权力的制约机制,一方面要落实导师的招生制度权、培养制度权,用导师的学术声誉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整体的学术评价体制,以及利益回避机制来保障教师的权利被落实,而不是被滥用。
I. 西交在读博士溺亡,为何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常的引导和疏导。
据熟悉杨宝德的同学证实,杨宝德和导师的关系,似乎并不像家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据此,1月8日下午,封面新闻记者尝试拨打导师周某的手机,但对方并未接听。随后,记者就杨宝德自杀事件通过短信垂询,对方也未予回复。杨宝佳称,目前,杨宝德家属还在与西安交大展开交涉,不过,“校方并不承认自己存在责任,他们认为杨宝德是成年人,有负责自己安全的能力。”杨宝德自杀后,其女友于1月8日以网名“追寻杨宝德”发布长微博:《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一文。
总之,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学生是一个特别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的群体,如果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学生就容易选择走极端的方式轻生。
J. 西交在读博士溺亡,面对学习压力有哪些办法缓解压力
面对学习压力,可以通过听音乐、做运动、与师长聊天倾诉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缓解压力不是意味着去放松,而是找到一个能够轻松前进的突破口,然后进行多样性的尝试和实践。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把压力变为动力,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