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引进教授
Ⅰ 田宏杰的成就及荣誉
鉴于在科研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2001年由北京市教委批准,提前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刑法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同年,应欧盟邀请,作为中国――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高级访问者代表团”成员访问欧盟8国,参加欧盟司法改革运动的考察培训;2002年1月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聘为刑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3年经北京市教委评定,提前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4月由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研究员;同年10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引进人才,引进至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工作;2005年1月,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Ⅱ 丛日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丛日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来讲,听他的课“受启发”和“毁三观”大概是同一个心理过程,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有学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伤害”,有的还向学校打小报告。
“比如英法两个强盗烧了圆明园,之前清政府跟英法联军谈判破裂后,把英法代表团的39个人,包括记者、家眷抓到了北京,施以虐待或酷刑,其中20个人被弄死了,活下来的人身上长满蛆,有的疯掉了。这个情节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丛日云希望学生了解完整的历史,在史实准确的条件下判断和思考。“当然,英法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虐囚的事,仍然会痛恨英法,但至少能降点儿温。”只是,有的学生听不进去。“他的常识被颠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何况还有许多理由支撑着原有的判断。”
丛日云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将近30年,在八九十年代,他的授课也使一些学生难以接受,那时学生的障碍是意识形态,但近些年,民族主义情感成了学生认识西方文明的一道坎。
“我希望学生们接受一种健康的爱国主义,”丛日云说,“爱国是人类之爱的一种,应该将其安顿在爱他人、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爱人类乃至爱地球的序列当中。”“要爱国,但不能以对别人的盲目仇恨来表现。”
丛日云出身于辽宁凌源偏僻的乡村,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就因为“文革”停课,他理解学生们思想上的困惑和困境。丛日云高中毕业后到大队里当了会计,被领导派到红极一时的大寨参观,他发现处处都是“被打扮的痕迹”。解放军不仅帮助修建水利工程,甚至用高射炮为他们驱雹;而大寨农民都像四类分子(“地富反坏”)一样,低眉顺眼,遇到参观者就惊慌地回避,眼神不与你交流,也不与陌生人说话。
但那时丛日云发现问题靠的是直觉和经验。“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个年代的宣传教育所塑造的,想跳出那个框架思考问题,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思想资源,但在那种完全封闭的条件下,获得多元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原因,丛日云多年来致力于通识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全校每年两千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课,在他看来,“通识教育能够打开信息流通的渠道,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并接受现代文明价值的熏陶。”
在2013年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丛日云发表了一篇《人生多歧路,你将如何选择》的演讲,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演讲中他告诫毕业生们:“你们未来可能面对着社会的变革,你将如何选择?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个明白人? 如果中国再来一次义和团或红卫兵运动,你能不能清醒地说不? 我希望,你们在大潮袭来时,选择站在理性一边,站在文明一边……”
Ⅲ 丛日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丛日云教授,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人物,出生于1956年10月,辽宁省凌源市人。他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斐然,现任某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77年高考恢复后,成功考入辽宁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后继续深造,在天津师范学院攻读研究生,专攻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
丛日云的学术成果丰硕,其中《基督教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一书更是他的代表作,荣获了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的指导教师是徐大同教授。1985年,他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在辽宁师范大学任教,专注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与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与教学。1997年至2001年,他在天津师范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徐大同,主攻西方政治学理论,最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在学术晋升上也非常迅速,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又晋升为教授,并在1998年至2001年间担任大连市政协委员。
2002年,丛日云教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特殊人才被引进,他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授课。2004年,他被任命为该校博士生导师。2003年,他的著作《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再次赢得荣誉,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至2006年,他作为富布赖特高访学者,前往美国耶鲁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扩展了他的国际视野。
丛日云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和比较政治。他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教授多门课程,还出版了《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牛津欧洲史》、《中国公民读本》等著作,并参与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和《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等重要书籍的编写。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如《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和《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充分展示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
Ⅳ 王成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王成栋先生是一位在中国法学领域有着深厚学术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他出生于1961年6月,籍贯位于福建省武平,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法学素养闻名。
在教育生涯中,王教授持有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国政法大学担任教授职务。他不仅在课堂上倾力传授,还在法学研究上有所建树。他的专业领域包括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立法法以及港澳台法,尤其对近代行政法史的研究有着独到见解。
除了在法大本校的教职工作,王成栋教授还积极承担社会职责,担任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以及中国公安行政管理研究会的理事。此外,他还与中国人民大学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保持着合作关系,作为兼职研究员参与多项前沿研究。
在教学方面,他的课程涵盖了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立法法和国家赔偿法等重要法学领域,用英语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国际化的法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