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彭教授
Ⅰ 中国武术大师都有哪些人(真功夫)现在
十大武术教授
门惠丰马贤达习云太王培琨刘玉华
邱丕相张文广陈盛普夏柏华蔡龙云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
区汉泉孙剑云李文彬李天骥张继修
陈正雷赵子虬郭瑞祥梁以全蔡鸿祥
十大武术教练
王常凯吴彬邓昌立何福生陈昌棉
邵善康庞林太周永福钱源泽 曾乃梁霍金生
十大武星
王萍王二平王世英李连杰何强
张玉萍赵长军高嘉敏原文庆韩志诚
中华武林百杰
北京
冯志强李士信李秉慈李德印陈家珍袁敬泉
天津
刘万福李文贞郎荣标
河北
刘述来刘鸿雁陈凤歧
山西
张希贵杨振怿
内蒙古
王亚飞吴秉效
辽宁
刘幼贞刘青华秉九如徐其成
吉林
赵林燕高正谊康绍远韩明男
黑龙江
于立光李承祥
上海
马岳梁李福妹傅钟文
江苏
王金宝费玉侠彭贯洲
浙江
李青山陈邦达陈顺安
安徽
刘学志杨仁涛郭省聚徐淑贞
福建
许金民陈思坦洪正福
江西
陈春铭
山东
王守义王新泉牛怀禄高焕波徐桂林
河南
卜文德马春喜顾有义
湖北
庄汉生杨勇郭孝全袁林林
湖南
李德植杨笃斌晏西征秦可国
广东
陈道云梁艳华黄建刚董德强
广西
赵裕昌
四川
任刚刘太福李毅力
贵州
洪治平
云南
任继华苏自芳
陕西
马振邦张桐徐雨辰
甘肃
李淑红张鸿谋郝心莲
宁夏
李小平蒋鸿雁
青海
冶国福
新疆
方汝楫
北京体育大学
朱瑞琪张广德徐伟军
上海体育学院
郭志禹
武汉体育学院
江百龙温力曾于久
西安体育学院
白鸿顺
成都体育学院
王树田肖应鹏张选惠彭英
沈阳体育学院
关铁云穆秀杰
前卫体协
高美涧贾伟涛
国家体委
毛伯浩吴江平张山
Ⅱ 中国现如今还有武术名家吗
十大武术教授:
门惠丰、马贤达、习云太、王培琨、刘玉华、邱丕相、张文广、陈盛甫、夏柏华、蔡龙云
十大武术名师:
区汉泉、孙剑云、李文彬、李天骥、张继修、陈正雷、赵子虬、郭瑞祥、梁以全、蔡鸿祥
十大武术教练:
王常凯、吴 彬、邓昌立、何福生、陈昌棉、邵善康、庞林太、周永福、钱源泽、曾乃梁
十大武星:
王 萍、王二平、王世英、李连杰、何强、张玉萍、赵长军、高嘉敏、原文庆、韩志诚
中华武林百杰:
北京:冯志强、李士信、李秉慈、李德印、陈家珍、袁敬泉
天津:刘万福、李文贞、郎荣标
河北:刘述来、刘鸿雁、陈凤歧
山西:张希贵、杨振怿
内蒙古:王亚飞、吴秉效
辽宁:刘幼贞、刘青华、秉九如、徐其成
吉林:赵林燕、高正谊、康绍远、韩明男
黑龙江:于立光、李承祥
上海:马岳梁、李福妹、傅钟文
江苏:王金宝、费玉侠、彭贯洲
浙江:李青山、陈邦达、陈顺安
安徽:刘学志、杨仁涛、郭省聚、徐淑贞
福建:许金民、陈思坦、洪正福
江西:陈春铭
山东:王守义、王新泉、牛怀禄、高焕波、徐桂林
河南:卜文德、马春喜、顾有义
湖北:庄汉生、杨 勇、郭孝全、袁林林
湖南:李德植、杨笃斌、晏西征、秦可国
广东:陈道云、梁艳华、黄建刚、董德强
广西:赵裕昌
四川:任 刚、刘太福、李毅力
贵州:洪治平
云南:任继华、苏自芳
陕西:马振邦、张 桐、徐雨辰
甘肃:李淑红、张鸿谋、郝心莲
宁夏:李小平、蒋鸿雁
青海:冶国福
新疆:方汝楫
北京体育大学:朱瑞琪、张广德、徐伟军
上海体育学院:郭志禹
武汉体育学院:江百龙、温 力、曾于久
西安体育学院:白鸿顺
成都体育学院:王树田、肖应鹏、张选惠、彭 英
沈阳体育学院:关铁云、穆秀杰
前卫体协:高美涧、贾伟涛
国家体委:毛伯浩、吴江平、张 山
武术高段位名单:
武术九段:
截止2003年4月共有10人荣获中国武术九段,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排列):
吴 彬(北京)、庞林太(山西)、康绍远(吉林)、吕紫剑(重庆)、何福生(云南)
马贤达(陕西)、张文广(北体)、蔡龙云(上体)、邱丕相(上体)、刘玉华(武体)
截止2006年7月,中国武术协会批准授予习云泰等9人为中国武术九段,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排列):
习云泰(成体)、门惠丰(北体)、王培锟(上体)、邓昌立(四川)、江百龙(武体)
邵善康(上海)、周永福(山东)、夏柏华(武术中心)、郭瑞祥(河北)
第一批武术高段位名单:
九段(3人) :
何福生 (云南)、张文广 (北体) 、蔡龙云 (上体)
八段(26人) :
门惠丰 (北体) 、习云太 (成体) 、王树田 (成体) 、马振邦 (陕西)
王常凯 (山东) 、区汉泉 (广东) 、邓昌立 (四川) 、孙剑云 (北京)
江百龙 (武体) 、庞林太 (山西) 、邵善康 (上海) 、陈昌棉 (广东)
吴 彬 (北京) 、邱王相 (上体) 、杜仲勋 (前卫) 、张 山 (总局)
张 桐 (陕西) 、张广德 (北体) 、周永福 (山东) 、洪正福 (福建)
郝心莲 (甘肃) 、夏柏华 (总局) 、康绍远 (吉林) 、曾乃梁 (福建)
蔡鸿祥 (上海)、 穆秀杰 (沈体) 、
七段(83人)
乙立清 (山东) 、于立光 (黑龙江) 、马志斌 (广东) 、马明保 (湖南)
马春喜 (河南) 、王代友 (山东) 、王金宝 (解放军) 、牛怀禄 (山东)
冯志强 (北京) 、布华轩 (山西) 、叶道清 (成体) 、丛日东 (黑龙江)
白鸿顺 (西体) 、刘万春 (河北) 、刘幼贞 (辽宁) 、刘守秀 (武体)
刘学勃 (北京) 、刘把荣 (湖南) 、刘鸿雁 (河北) 、刘善民 (河南)
孙生事 (吉林) 、齐德昭 (吉林) 、许金民 (福建) 、朱瑞琪 (北体)
任继华 (云南) 、李士廉 (天津) 、李文贞 (天津) 、李秉慈 (北京)
李振林 (江苏) 、李德印 (北京) 、李德成 (河南) 、沈荣渭 (上海)
杨宝生 (西体) 、杨振铎 (山西) 、吴珊珊(福建) 、邹德发 (成体)
陈正雷 (河南) 、陈邦达 (浙江) 、陈秀龙 (北体) 、陈秉仕 (重庆)
陈春茗 (江西) 、陈顺安 (浙江) 、陈道云 (广东) 、陈湘陵 (湖北)
张中尧 (广西) 、张炎生 (浙江) 、张玲妹 (山西) 、张继修 (黑龙江)
张淦昌 (武体) 、林荫生 (福建) 、胡金焕 (福建) 、周明德 (吉林)
郭鸣华 (福建)、郭志禹 (上体) 、郭洪海 (成体) 、郭省聚 (安徽)
高正谊 (吉林) 、商光文 (武体) 、高西安 (陕西) 、徐伟军 (北体)
徐其成 (辽宁) 、徐桂林 (山东) 、徐叙贞 (安徽) 、徐毓茹 (陕西)
袁林林 (湖北) 、袁敬泉 (北京) 、袁镇澜 (浙江) 、钱炳祥 (解放军)
钱源泽 (江苏) 、耿鸿鹏 (西体) 、粱以全 (河南) 、梁绍灿 (上体)
梁永森 (解放军)、 康戈武 (总局) 、黄建刚 (广东) 、萧 湘 (湖南)
温 庄 (湖北) 、曾于久 (武体) 、彭良明 (浙江) 、董德强 (广东)
阚桂香 (北体) 、蔡仲林 (湖北) 、翟金生 (河北)
第 二 批
九段(2人):
陕西:马贤达 武体:刘玉华
八段(11人):
北京:王培生、刘兴汉
河北:郭瑞祥
辽宁:严广才 季九如
山东:王新泉 周永祥 赵瑞章
广东:曾庆煌
宁夏:王新武
武体:温力
七段(239人)
北 京:马玉清、马传旭、牛胜先、王幼复、王志忠、王举兴、刘庆洲、刘高明、刘鸿池、刘敬儒、孙志君、孙叔容、许繁增、朱宝珍、陈占奎、陈庆友、陈家珍、杜永利、李士信、李鸿义、李德山、张全亮、张勇涛、张跃忠、杨启顺、周之华、贺普仁、骆大成、赵华舫、钟国麟、顾 明、秦庆丰、徐裕才、崔瑞彬、盖立德、董世明、韩建中、蒋红生、赵惠明
天 津:刘宝玉、苏振萍、吴锦雄、张鸿俊、张鸿骠、单锡文、郭秀英
河 北:马 虹、于剑锋、王乃虎、王印宝、王玉春、王会来、刘述来、齐保卫、吴连枝、张益民、梁小燕
山 西:毛明春、刘玉福、刘定义、杜振远、邵光璞、宋光华、张希贵、席耀祖、贾宝寿、贾惠卿、原鸿佑、程登华
内蒙古:纪志华、张明科
辽 宁:王宝良、刘承义、陈元会、李德昱、李德润、苏立志、张宪政、林子源、林道生、赵忠煜、姚法玉
吉 林:于子游、孟昭生、杨小军、柳恩久、赵林燕、韩明男、韩俊臣、谭炳春、藏学范
黑龙江:王 燕、李 宏、李春贵、张亚东、郭旭茂
上 海:丁金友、于化龙、方长生、白云飞、纪光宇、孙剑群、李尊思、李福妹、郭 佩、虞定海
江 苏:于万岭、仇志刚、王庆钰、王 怀、吕永彬、孙荣一、宋金龙、费玉侠、彭贵洲、彭梅林、戴家余
浙 江:陈仁稿、李青山、吴忠农、余自力、季建成
安 徽:刘学志、何君岗、吴兆祥、吴丹江、杨 仁、杨承冰、龚传仁、梅爱春、程远信
福 建:王景春、阮 东、陈政禄、邱思德、吴彦全、郑连来、施舍煌、郭孔熙、黄秀玉、黄清江、魏齐祺、潘兆经
江 西:张修林
山 东:马德友、王守义、王启增、刘宝印、朱宪章、初学玲、李成银、肖秋宾、张柄斗、周效文、姜周存、贾龙生、徐学礼、曹茂恩、崔文勤、墨建章、薛举进
河 南:石 磊、刘宝山、吕延芝、乔 爆、任成功、朱天喜、肖志民、张志勇、朴素朴、杨祖训、郑学明、栗胜夫、释德虔、颜乾志
湖 北:吕光明、吕鉴正、阮荣华、庄汉生、杨 永、杨淑华、杨群力
广 东:陈照斌、陈耀佳、李旺华、钟铁雄、莫少能、曾广锷
重 庆:古前昌、江云国、刘学谦、刘鸿友、赵幼生
四 川:刘泰福、任炳义、陈龙骧、吴信良、余家和、林墨根、胡元培、梁国明
陕 西:白文祥、赵长军
甘 肃:刘广齐、刘宝禄、侯顺子
宁 夏:蒋红岩
新 疆:方汝楫、孙贵芬、侯瑞盛
前 卫:马 雷、王志华、丛亚贤、刘金平、赵大元
中科院:刘尚贞、何蔚琅、曹一民
地质体协:宋万熙
北 体:王华峰、刘玉萍、何瑞虹
上 体:曾美英
武 体:陈青山
西 体:王 静
成 体:张选惠、温佐惠
沈 体:关铁云 、李振林
体育总局:计月娥、王玉龙、陈国荣、张玉萍、郑企平、黄凌海、程惠琨
备注:北京袁敬泉经98年度全国武术段位制全国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提前晋升八段。
Ⅲ 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概况
早在1936年,该院武术专业创始人张文广教授曾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的武术表演,中华武术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体育形态语言轰动过奥林匹克体坛,为武术走向世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入80年代后,国家的进步与强盛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陆续涌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武术教授和专家,如成传锐、张广德、夏柏华、翟金生、门惠丰、吴彬、张山、曾乃梁、阚桂香、朱瑞琪、徐伟军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以中华武术教育事业为己任,勤于耕耘、诲人不倦、在国内外桃李满天下。
学院成立四十多年来,在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参与国家组织的武术套路、散打竞赛规则的修订和武术竞赛套路创编,积极承担国际武术教材、中国武术馆校教材及武术段位制教材、中国武术网络全书的编写任务;圆满完成了国家组织的多项武术科研任务并在国内外获奖。承担着武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水平运动员、留学生及中专生的多层次武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参与主办北京体育大学国际武术培训班、国际武术太极拳表演大会;在国内20多所影响较大的武术馆校建立了武术人才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武术散打的职业化进程,成为中国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的生力军;在国内外的各种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团体比赛冠军,有55人111次获得世界武术单项冠军及全国武术单项冠军。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武术高精尖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以素质高并富于创新精神而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肯定。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学院通过承担频繁的国内外武术竞赛活动、经常性的讲学与武术技术辅导,大大地增加了该院的综合竞争实力。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府之一,武术学院在各项事业中更加注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自身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创新,以求得事业的全面进步。武术学院已经成为北京体育大学办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中华武术的根在中国大地,中华武术的魂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迈入21世纪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育下,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世界体育的交流与发展,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世界冠军
1990年 第四届女子举重锦标赛 王根英 总成绩 抓举 挺举
1991年 第三届女子摔跤世界锦标赛
钟秀娥 44kg
刘东风 75kg
张霞53kg
1992年 第四届女子摔跤世界锦标赛
钟秀娥 47kg
刘东风 75kg
潘燕萍 44kg
王朝丽 65kg
1993年 第五届女子摔跤世界锦标赛
钟秀娥 47kg
刘东风 75kg
王朝丽 65kg
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冯旷 65kg
王世英 52kg
1997年 第四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左娟 自选刀术
第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范雪萍 太极拳
1999年 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郑坤友 56kg
刘晓蕾 刀术
2001年 第六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苑玉宝 75kg
范雪萍 太极拳
2002 第一届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
李杰 70kg
李必金75kg
2003年 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韩静 剑术、对练
2004年 第二届武术散打杯世界杯
李必金
吴松录
2005年 第八届世界武术锦标赛 张继东 枪术
2006年第二届国际武术搏击争霸赛 黄磊 85kg
第三届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杨明明 90kg
2007年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黑志宏 枪术
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特项马灵娟枪剑全能
2010年首届武博会马兰 长拳
亚洲冠军
1987年 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李霞 自选剑术
张玉萍 自选刀术、自选棍术、自选长拳、全能
1989年 第一届亚洲击剑锦标赛 蒋叶菲 个人佩剑
1990年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蒋叶菲 佩剑团体
1996年 第二届亚洲城市金杯赛 李刚 70kg
1998年 第十三届亚洲运动会武术比赛 范雪萍 太极拳
2000年 第五届亚洲武术锦标赛王晓娜 个人全能、棍术、拳术
亚洲武术锦标赛 郑坤友 56kg
2006年第四届亚洲青少年锦标赛 吴雄 56kg
多哈亚运会武术比赛 马玲娟 枪术
2007年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 龙狮代表队 北狮
全国冠军
1958年至1964年间,成传锐、门惠丰数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武术冠军。陶金汉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击剑冠军,彭可光、万德光为举重健将。
1993年以前武术学院重竞技项目全国冠军部分名单
摔跤:许奎元、冯尚军、李心、卢忠义、龙宿金、苏洪涛、王晓东、张侠
柔道:杜宏里、孙军
拳击:张广平、张万军、于德顺、张忠超、周士峰
射箭:李放
击剑:陶金汉
1984年至今全运会和全国武术锦标赛,团体和冠军赛共获得冠军111人次
武术套路:张玉萍、左娟、徐向东、沈建军、李霞、梁长兴、孙胜军、方坚、陈建云、陈风平、张艳霞、林秋萍、邵照明、何英、韩静、王晓娜、范雪萍、刘晓蕾、郭文芳、张继东、何杏娜、付洋、张坤荣
武术散打:李杰、苑玉宝、庄海、夏卫忠、陈超、王世英、安虎、张鹤松、郑坤友、黄磊、王贵贤、王薇、吴松录
2001年至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共获得冠军2人次
散打王:苑玉宝
70公斤级冠军:李杰
1994年至今全国散打南北武状元争霸赛,共获得冠军5人次
武状元:陈超
85公斤级冠军:张成明
2005年至今全国传统武术套路冠军赛,共获得冠军22人次
段永斌、王丽娜、袁媛、蓝天、段永斌、周倩、杨绍斌、孙楠楠、叶向高、蒋露霞、腾树云、尹国雄、杨香义
1989年至今全国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共获得冠军39人次
黄康辉、宗维洁、林秋萍、李自力、柳娟、吴阿敏、陈沛菊、刘志华、仝保民、董杰义、张吾俊、柳伟锐、余倩、杨曦、黑志宏、梁闻铭、王天宇
2002年至今全国舞狮锦标赛,共获得冠军6人次
齐飞、张聪亮、代思磊、杨香义、杨宁、施少伟、王利斌、付京波、叶健卫、董新宇、张多辉
2008年至今全国大学生比赛,共获得冠军14人次
周楠楠、周倩、梅寒、苏玥、张坤荣、蓝天、杨绍斌、郭玉峰、懒宇特、袁媛
1987年至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共获得冠军105人次
李英奎、朱宏、赵文卓、栗小平、陈建云、徐向东、刘玉、王楠、文喜太、李天宇、孙献忠、马庆、蒋蕾、徐言平、李艳君、治雪梅、王晓芳、刘林、孙莹、陈颖、郑坤友、杨志强、韩静、刘志华、左娟、王美玲、蒋雷、于宏举、张小鸥、于涛、张继东、黑志宏、吴马、齐伟、冯静昆、何杏娜、郭文芳、李艳荣、王晓娜、付洋、李杰、马另娟、周倩、苑媛、陈俊华、张坤荣、杨绍斌、石磊、郭玉峰、黄晓洲、董陈超、李进进、黄小梅、庄剑南、李小杰、张艳俊、陈翔、路河山、颜红英、杨莹莹、宋玲、刘晓蕾、王丽娜、孙楠楠
Ⅳ 彭园春相关新闻
彭园春,这位47岁的资深跳水教练,自11岁起投身跳水事业,对跳水比赛有着独特的见解。观看跳水,可以从起跳的高度、旋转的次数和入水的水花大小三个方面欣赏。然而,观众可能会注意到,水花小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分。裁判评判分数时,会综合考虑起跳、空中动作、打开和入水角度等多个因素,水花小但角度不佳也可能影响得分。此外,难度系数和动作完成质量也是决定分数的关键,尽管印象分在比赛中存在争议,但实力始终是评分的核心。
在观看比赛时,彭教练提醒观众保持安静,避免对选手造成干扰。比如,起跳和翻腾时,不要尖叫或使用闪光灯。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中,任何突如其来的噪音都可能影响其表现。国际裁判手册明确指出,观众应在选手起跳后才给予喝彩,以维护比赛秩序。
彭园春1975年加入国家队,那时的目标是提升中国跳水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退役后,她选择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深造,成为中国跳水界首位大学生。她认为,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学习提供支持至关重要,她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毕业后,彭园春在国家体育总局工作,目前担任青少年俱乐部高级教练,致力于跳水人才的培养。尽管跳水运动专业性强,普及不易,但中国跳水成绩优异,吸引了众多家长送孩子来学习。俱乐部也因此发掘了许多潜力选手。
(4)北京体育大学彭教授扩展阅读
彭园春,湖南长沙市人。女。1960年2月出生。8岁被选入湖南省直属业余体校体操班。跳水国际级运动健将,世界冠军获得者。1973年被选进湖南省跳水队。在1975年全国跳水比赛中,她跳出了“107”(屈体)动作,成为中国第一个攻克这一难新动作的女跳水运动员
Ⅳ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的杰出校友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l933-1937年在北京崇德中学上学,l938-1942年就学于西南联大,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两年。1944年夏,杨振宁考取了留美公费生,1946年初,杨振宁到芝加哥大学成为注册研究生,他在芝加哥大学活跃的学术气氛中,接触到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些研究方向。
1971年夏天杨振宁访问了新中国,是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之第一人,为中美文化交流,为中美人民之间相互了解,起了极大作用,深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1979年1月30日,杨振宁在全美华人协会、全美各界华人和美中友协会合办的欢迎邓小平副总理的宴会上讲话:我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热烈欢迎你们光临这个宴会!
为了写今天这个短短的讲词,我花了很多时间,稿纸一张一张地都被送到字纸篓里面去。这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一个类似的经验。那时候我在北京崇德中学初中念书。为了参加中山公园里面的初中生演讲竞赛,记得我非常紧张。好几个晚上不能睡觉。我的讲题是《中学生的责任》--那是一二o九、一二o一六的时代。
杨振宁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继续说,中美建交和邓副总理的访问是近代史上的分水岭性的发展。国际关系从今开始了新纪元。中美两国的学术、文化和商业旅游等一切交流都将大大扩展。我们全美华人家庭团聚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1978年夏天杨振宁再次访问新中国,正值全国热烈向四个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7月21日赴拉萨途中飞越那木桌尔瓦山。山高七千七百五十余米,在西藏墨脱县境,雅鲁藏布江大转弯之焦点,高过欧非美澳各洲之任何一山脉,奇景难忘,有感赋诗一首:
玲珑晶莹态万千,
雪铸竣岭冰刻川;
皑皑逼目无边际,
深邃凝静亿万年,
尘寰动荡二百代,
云水风雷变幻急;
若问那山未来事,
物竞天存争朝夕。
1977年出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为促进中美建交(1979)做了许多工作。1981年他在石溪分校设立了CEEG奖金,自美国和香港捐资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迄今已有80余人得到此项支持,其中绝大部分已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自任基金会主席。
自1986年起,杨振宁接受陈省身教授邀请,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内组织了理论物理研究室,数年来该室在国际数学物理学界颇有声誉。
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获得拉姆福德(Rumford)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中国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现定居清华大学。 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是我国近代史上名人梁启超先生的长子。1912年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13-1915年在建校初期的崇德学校小学部读书,其弟梁思永也在崇德读书。
梁思成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毕业于美国彭省大学,获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31年在北京加入了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至1972年去世。
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解放后,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梁思成一生从事教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从30年代开始,来自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四十年代中期,梁思成和我们的民族共度苦难的岁月,贫疾交加,挫折一个接着一个,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邀请他去美国讲学访问,一些美国朋友也好心力劝他们到美国去工作并治病,他当即表示: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回忆说:二次大战中,我们又在中国的西部重逢,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怕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这一时期,梁思成写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录》。他以英文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建筑的宝藏及其结构原理。这因为他们既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懂得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外国建筑。在忧患的战时生活中能获得如此成就还说明,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民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就在这个时期梁思成胜利地征服了《营造法式》这本天书,用现代工程制图法将其中主要篇章的图解绘制出来。
就在这个时期梁思成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实现了《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
1943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编写。
在他编写《中国建筑史》时,常常想起最初研究中国建筑时所读的一些国外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建筑的资料,感到其中谬误太多。作为中国人,他有责任把祖国的建筑介绍到国外去。但是中国建筑有不少晦涩难懂的专门名词,对外国读者来说既困难又枯燥无味,于是他决定以图版和照片为主,加以简单文字说明编写一本英文版的中国建筑史,所有图注都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名为《中国建筑史图录》。该书于1945年完稿。 1946年梁思成将书稿带到美国准备出版,后因种种原因直到1984年才在费慰梅(费正清夫人)的努力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出版社出版,此时,梁思成去世已12年了。
这一著作问世后,在美国得到极高的评价。美国著名的中国文化史教授、美国的东方美术专家学者都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认为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最宝贵的贡献。不仅是对中国的叙述,而且可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历义性文献。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也因出版此书而获得1984年全美优秀出版社的荣誉。
著名建筑家陈植先生说:这一名著是中国建筑学家第一次以英文撰写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建筑简史……。使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1947年梁思成被外交部推荐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同年4月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一百五十周年大庆,梁思威在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上,应邀出席做了《唐宋雕塑》与《建筑发现》两个学术报告,是所有与会学者专家中唯一做两个学术报告的人。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研究上的贡献,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梁思成回国后,决心要办一个达到国际最高水平的建筑系,他说?quot;建筑师的知识领域要很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最本质的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梁思成的学生时代除了学习优秀外,兴趣十分广泛,爱好体育运动,并擅长音乐和美术。当年在学校时是个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跳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梁思成回忆说:我很感激母校对我的培养,和严格的体育训练。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梁思成解放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主持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他所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材。
梁思成少年时曾就读于我校,今天重温梁思成老校友的辉煌一生,使我们倍感亲切、倍受鼓舞。 著名的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生于190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老校长刘书泽带领同学去看望方俊时,方老兴奋地说:我是1919年冬季考入崇德的,上学后的第一年就留了一级,第二年就考了个第二名,两年后跳了两班。1923年就考入了唐山交通大学预科,在崇德我一共读了三年,当时崇德的学风非常好。我得益于崇德,学校的英语非常突出,我学了两年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学也非常好,学校的足球挺有名,还有个难得的游泳池。我非常喜欢这个学校。这个学校还收了许多名人的子弟,与我同班的王世诠就是状元王寿彭的儿子,学习非常出色,从小学开始,就没考过第二名,刘海云是状元刘春霖的儿子,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永都是崇德的学生。
方俊教授是享誉国内外的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是我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是固体潮研究的开拓者,方老更是一位靠艰苦自学而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
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因家境贫困,他不得不从唐山交大辍学到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当实习生,1931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译作--《投影几何》。30年代,中国第一幅标准的地形挂图发行,打破了中国地图抄袭外国地图的历史。原图的左角清清楚楚写着方俊 两字。
在我校师生看望方老时,方老亲手?quot;院士风采巨幅画册和航天部军委测绘局等单位为祝贺他九十寿辰赠送的礼瓶一并转送给了母校。以此回报在他童年时代所给予的良好教育。方老谈起他的科学经历第一句话就是:人主要靠自学。我始终信奉:勤能补拙。
方俊院士的一生是坚持刻苦钻研、不断攀登高峰的一生,方老从小养成的刻苦顽强的自学精神,为我们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学习的楷模。
1998年5月5日,方俊院士在北京逝世。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于1915年,祖籍山东安邱。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当刘校长师生一行来到国家地震总局,看望科学院院士,我们的老校友秦馨菱,向秦老送上了一个花篮时,秦老激动地说,此刻把我这80岁的老头带回了童年,使自己感到年轻了60岁,我在崇德上学时,也和你们一样大,那是1929年的秋天,我随父母从山东转学到崇德上初三,刚到北京还带着一口的山东话,同班同学很快就给我来了一个绰号小山东。
1937年,秦馨菱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曾在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先在北京西郊鹫峰地震台跟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学习地震观测,因战事后从事地球物理探矿工作。曾在我国西南诸省用重力和磁力等方法探测铅锌矿、红铁矿、磁铁矿和砂金矿等。1941年他随李善邦首次测绘出攀枝花地区的三幅地形图。并最早用磁力法探明该区铁矿的规模和分布,最早带回矿石标本进行化验分析,确定为钛铁矿。
1945年前往美国联合地球物理公司、斯郎波基公司和菱井公司学习地震探矿及石油井电测法。1946年回国后从事电法探矿试验及试制放射性探矿仪器。建国后,仍在原地质调查所从事物探工作,任技士及技正。
1950年12月始,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6年到1958年兼任北京地质学院放射性探矿教授。1960年参与气象火箭电子仪器的研制工作。1961年1月至1966年6月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探空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1978年以后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室主任。是中国地质学会终身会员(1938年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及该学会仪器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学会(一届)理事,第二届荣誉理事,国际地震中心理事。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协会地震实践委员会委员等。
秦老在向师生讲述他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时,力劝同学们从小要养成动手能力,他说:我上初中时自己动手做了个矿石收音机,在高中时做了个真空管的短波收音机,到了大学我做了一套收音机和发报机形成了一个业余电台。我们使用的材料如:电线头、铜皮、铝片……等,多是从废物堆中捡来积攒起来的,我觉得自己动手制作无线电,除了可以自学些无线电知识外,还可以培养勤俭节约的精神。我在清华时萨本栋老师就时常对我们说:光有理论不行,得能实际干出来才能强国……。
我希望同学们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同学们问秦老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什么,秦老提高嗓门坚定地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2001年10月28日,秦老参加了北京三十一中学建校九十周年庆典。 著名的物理有机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年出生于北京。1923-1925年在崇德中学读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留校任助教,1941年赴美从事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1946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南开大学教授。
高振衡专长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长期担任南开大学化学系领导职务,对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参加了我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从1962年起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学科的组织者,曾担任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组负责人,被尊为我国物理有机界的老前辈。那时,有个出国的机会,都时兴带回几大件,当年高振街出国回来时,是把手头仅有的一点钱财买回来几件手头用的科研仪器,当年高教授从美国带回来的仪器、器材至今仍珍藏在南开大学的化学系里。
他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等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了近40篇学术论文。高教授一直拦任《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物理有机化学》的教学,撰写了四部著作都是国内该学科获课程的首版书,他的书为高校大学习专业课和研究生教材,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几十年教育生涯为我国培养了许许多多教育和科研人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并有多人被选派出国进修或读学位。
高振衡教授因患高血压病于1989年1月14日离开了我们。
当年活跃在有机化学领域里的一些青年专家学者,不少人从师于高振衡。他们在缅怀高教授的治学精神时说:我们不能忘记,在实验中,每当我们的操作不合要求时,他帮助我们纠正,他对我们说,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习惯。通过这些严格认真的要求和训练,培养了我们的科学素养,使我们终生受益。不能忘记,他经常督促我们做好实验记录,一定要准确,一个现象都不能放过……这些要求对我们以后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1982届校友。北京体育大学教师。1988年,张健用时9小时19分52秒64游完29.5公里宽的琼州海峡,被誉为横渡海峡的中国第一男人;2000年8月10日,张健历时50小时22分成功横渡渤海海峡。游行距离123.58公里,创造了男子横渡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2001年7月30日,张健用时11小时55分,成功横渡宽为23.69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成为第一个 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2001年8月28日,张健成功横渡了水温为6℃的长白山天池。
2000年9月1日张健回到母校,他和师生们谈到自己成功四要素: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坚强的毅力、集体的协作。
现为北京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秘书长、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俱乐部委员会主任。 谷钰之
三十年代校友。医学教授,对食道癌、贲门癌的防治做出很大贡献。
王振纲
一九三九届校友。中国药理学会名誉会长,国际药理、毒理学导报TiPS编委。
冯传汉
1932届校友。著名骨科专家,曾任北京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
黄萃庭
三十年代校友。教授,著名医学家,曾任北京人民医院院长。
沈季能
1927-1935年在我校就读。任教于美国多所大学。1983年获美国国防陆军部最高荣誉奖。 廖增益
一九三六届校友。著名摄影家。在国内外多次成功举办个人摄影展。
江 平
一九四八届校友。原名江伟琏。著名法学家,教授,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王 廉
一九五八届校友。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芬兰特命全权大使。
林连昆
1950届校友。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黄宗江
一九三五届校友。著名戏剧作家。
1950届校友。少将。曾任国防大学副教务长,教授、政协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8年5月在崇德中学入党。
李家齐
1949届校友。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等职。
王健安
1948-1951年在我校就读。 石油地质勘探专家,曾任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总工程师等职。
李鸿洲
1952届校友。长期从事航空气象、旱、涝和中尺度天气研究。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杨 铮
1953届校友。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习教授,中华美国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汪振武
1948届校友。东北工业大学秦皇岛分校地学教授,多年来为我校提供了大量的校友资料。
林胜利
一九六八届校友。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理事,北京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美编室主任。
凯 传
1954届校友。在校时用名王凯传,著名词作家。
孙以增
一九五七届校友。著名漫画家。
廖增武
三十年代校友。国际知名电机专家,生前曾在美国获百余项科技发明专利。
刘锡田
1958届校友,著名特型演员。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成功扮演了陈毅元帅。
黄中孚
一九二五届校友。早年毕业于美国春田大学。曾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任体育研究员创办并主编了《崇德校友通讯》,倍受海外校友欢迎。
马启伟
1939届校友。原北京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主席。
翟京华
1971届校友。中学高级教师,小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育民小学校长。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师德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