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教授
① 北大副教授焦国标现状
建在。焦国标,男,1963年生,河南杞县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报刊言论作家,杂文家。河南大学文学学士、古代汉语博士脊告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樱念士友尺。焦国标截至2022年9月19日仍健在,现在还在报刊当言论作家,杂文家。
②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机构组成
会 长:
许智宏 北京大学校长、教授学术总顾问: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名誉教授
邵华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范敬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导 师:
宁树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丁淦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赵玉明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童 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尹韵公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所长
刘建明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李少南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卓南生 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
副 会 长:
程郁缀 北京大学社科部部长、教授
徐 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赵为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陈 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吴廷俊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卓南生 日本龙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
秘书长:
程曼丽(兼)
副秘书长:
孙 华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③ 2013年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硕士 考研参考书目是什么
先把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年的招生目录给你···
参考书目是以下的,有点多:
1《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新华出版社)次精读
2《大众传播学》(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读
3《大众传播学:起源、发展和应用》(赛弗林,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精读
4《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大众传播学概论》(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6《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之谜》(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祝建华译,上**出版社)
8《传播学史》(罗杰斯,殷晓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9《传播学(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
10《传播学导论》(李彬,新华出版社)
11《理解媒介:人的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新华出版社)
12《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
13《媒介的垄断》(巴格迪坎,新华出版社)
14《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
15《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对外翻译出版社)
16《大众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
17《大众传播学与社会发展》(施拉姆,华夏出版社)
18《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黄升民,北广)
19《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广,79(3)32/9)
20《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1《传播帝国主义》*(李金铎,台湾,79/39)
22《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潘知芾,南大出版社,79(3)32/16)
23《舆论学》*(李普曼,林珊译,新华出版社)
24《李普曼传》(林珊,新华出版社)
25《大众传播学研究范式》
26《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北京大学出版社)
27《香港报业纵横》(陈昌凤)
28《攻心的学问》(龚文庠)1《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新华出版社)次精读
④ 北大的新闻专业怎么样
北京大学是国内新闻学专业办学实力突出的高校之一。
北京大学承担新闻学专业教学任务的是新闻与传播学院,该院成立于2001年5月28日 ,是中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2010年,北京大学的“新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大学享有“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的声誉。早在1918年北大就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门新闻学课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北大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着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期刊。
在办学过程中,北大逐渐形成一个从事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教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其共同特点是年轻化和专业功底强,大都有在国外留学和研究的背景,知识结构新,吸收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学术眼光,在专业上能够形成互补的局面。新闻与传播学是交叉型学科,北大文理学科齐备,具有广博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学科基础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具备全国一流、得天独厚的综合学科环境,为培养信息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技术保证,而北大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频繁的国际交流则为北大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