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五位教授
A. 武汉大学有哪些王牌专业值得选择
首先说结论,王牌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判断武大哪些专业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是看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许多人可能听说过学科评估,但不清楚它具体是啥,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关于评级: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
如果以A-评级及以上作为判断一个学科很强的标准,除了前面提到的几大学科,武大还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科是进入一流梯队的,也是非常强的学科。
最后,说一点我的想法。其实单纯去看这些排名去判断一个专业怎样也并不太合适,只有你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后才能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一旦进入这个专业等认清后就很难有其他选择了。
正好高考季就要到了,填志愿也不会太远了,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慎重,多去了解信息,不要单纯凭兴趣或身边人的观点来决定,最好是问专业内的人士,免得最后进入了一个比较坑的专业。当然,武大各个专业相对来说都不会太坑
最后,欢迎学弟学妹报考珞珈山职业技术学院呀~(滑稽
(图片来源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B. 南大引进武大信息管理5人,将会有何大动作
介绍五个南大信息管理学院的人,把人挖成一个系统的网帖在学术界广为流传,引发学界、的行业讨论。网帖显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引进的五位武汉大学教师分别是李刚、夏亦勋、金毛、董珂、李柏洋。近日,南京大学人力资源部发布2021年第31批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名单。可以看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一口气挖走了五道口管理学科的5个人,这样的人还是很少见的。
这是人才的正常流动。我们是现代社会,不想做封建社会的一站式、三从四德。南大这次也很聪明,如果给这些年轻人配备副教授,那将是一种耻辱,给研究员合适的高级职称。
C. 练力华的人物评价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导、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当代德高望重的资深著名易学家唐明邦教授,对练力华先生及他的两本专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亲笔题词。唐明邦教授指出:“练力华先生热爱易学,功力精到,无愧易坛新秀。于风水文化有学有术、理术并重,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操作神妙。所撰专著《玄空住宅环境学》、《居住时空选择学》富有创见。为当今弘扬易经科学之佼佼者。”
中国国情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易学家张志春老师为此书作序,他在“序”中指出: 作者“教书从政近二十年,近十年又下海从事房地产开发的策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其独特的经历,使他能够站在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高度对传统风水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并有亲身从事房地产的实践,使他又能够将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技术与传统风水中的精华有机结合,故该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大量真实案例的实践总结,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这是我目前看到的研究玄空风水学中最有新意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世界堪舆联合会理事长,当代著名易学家张阗老师在“序”中指出:练力华先生,自青年时期即热爱易学特别是风水文化与四柱命理,且颇得精要。对风水文化中的峦头学,玄空学,客星学和择日学等作整体研究,全面掌握,摒弃糟粕,吸取精华,突出重点,精益求精,是当代为数极少能全面掌握风水科学的中青年学者。他在《玄空住宅环境学》和《居住时空选择学》中所举之例均为他本人二十多年的实践总结,不仅事态真实,且时间、地域、人物、应验情况均交待清楚并有案可查,不容置疑。书中之例说理清楚,并绘以图形、推以盘局,可谓图文并茂,理术并透,是国内近二十年来玄空风水学中少有的杰作,可与策群先生的《二宅实验》、《宅运新案》媲美而无不及。
当代著名易学家霍斐然老师阅读两书后,给练教授来信说:“今读先生书,毫无保守故弄玄虚之习,行文简洁流畅、条分缕析,不但基础知识讲透,应用举例详明,图文并茂,表解明晳、内容丰富、博通数家、大可满足现代应用之需,可作现代风水实用教材和深造读本”。“传统风水经典、文词奥雅难明,可作风水文化遣兴之欣赏,难得形法择中技术之落实。今读先生之著作,胜阅千经万典。先生三十年之心血结晶,为传统风水学术之继承发扬,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功德无量!令人钦佩!令人敬仰!”
中国当代著名易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张志哲教授在对二书的《书评》中指出:“练力华先生提出的‘五位一体’并层层递进的体用关系的全新理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风水学,而且对风水学的发展方向和对地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作者不仅精于地理、日理,对命理、卦理、奇门、六壬等都有研究,是博专结合的易学专家。”
著名易学应用专家凌志轩老师给两本书作的“序”中说:这个攻读哲学理论的大学本科生,毕业后走的是“从文”之路,八十年代就成为当地最年轻的大学讲师;由于讲课、文笔俱佳,被“伯乐”青睐而跨入官场“从政”,调入深圳政府部门后成为年轻有为的处级干部;也许时运使然,练君又突然步入商海“从商”,一头扎进房地产开发场中,搞起他长期研究的老本行,什么楼盘开发的风水布局、住宅环境与风水结合、建筑设计与风水、居住与择日等等。或许其学术兴趣与专长的坐标点正在于此,于是十年如一日,奔走在楼盘、办公室、酒店、工厂、住宅的风水策划、风水布局与风水调整的阵地上!从文、从政、从商、又从文,这是否有一只“无形的手”在驱使、召唤呢?
德高术精,福人无数通过多方了解,我们才得知50多岁的练教授大半生走的是一条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之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大学前练教授就向名家开始学习易经、风水、命理。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大学、党校、宣传部、政府部门任领导职务。在这段时间里,练教授“地下”为自己、亲戚、朋友作风水,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风水应用技术不断提高。近十年多来,练教授对风水实践已从“地下”走上“公开”,直接出任房地产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职务。一边自己开发楼盘,另一边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广州、云南、广西及广东各市等地的众多楼盘、工厂、办公室、酒店、家居、商场和政府大楼作风水策划与调整,有效率达90%以上,从无一次反效果的纪录,是我国楼盘风水总策划的先行者。
研究玄空风水三十多年来,练力华老师的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为众多海内外企业,个人,提供风水抉择服务,勘测过的楼盘,工厂,写字楼,商场,家居及阴宅造葬实例举不胜举,在练力华老师的精心调整布局后,很多企业和个人在逆境中重生,继而走出低谷,迈向辉煌。使很多有缘之人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富甲一方的名流。很多在十数年前经练力华老师服务过,早已到达事业巅峰的成功人士,均与练力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当关系到企业投资决策,新项目上马,以至居家,办公风水等变动调整时,大家都务必请练力华老师仔细把关,提供参考意见。天长日久,众多企业家对练力华老师精湛的技能万分信服,众口皆碑。练力华老师自然也成为众多企业家们常年的,稳定的服务对象。这也是大家对练力华老师的风水技能和道德人品的高度肯定。
D. 韩德培的生平经历
韩德培先生生于1911年,江苏省如皋人,他的祖父韩大兴是曾多年跟随翼王石达开南征北战的一名副将。
韩德培幼时常在祖父膝下听他讲述当年驰骋马背的军旅生涯,继承了祖父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
来到人世间的韩德培却是个苦孩子——那时韩家已逐渐败落,更惨的是韩德培8岁便失去慈母,小小年纪便尝到了家庭贫寒、幼年失母带来的世事炎凉。
1917年,韩德培进入私塾,期间读了《大学》、《论语》、《孟子》、《幼学》等,接受了严格的书法训练,因此打下了扎实的旧学基础。10岁时,韩德培转入京江小学读书,京江小学是旅居如皋经营钱庄和银行业的镇江人开办的,对语文、算术、英语课程特别重视——熟悉韩德培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懂英文,还懂法文、德文、日文和俄文,出色的语言能力与他小时候所受到的良好外语训练有关。1928年,韩德培师范毕业。
1930年,他又赴杭州赶考,一举考中浙江大学史政系。半年之后,当时的教育部决定将浙大史政系合并到中央大学,韩德培也随之转入中央大学。
初到中央大学,一次旁听课却改变了韩德培的志向与爱好。当时,讲课的教授是后来当过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时任中大法律系主任的谢冠生,他主讲的是“法律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
韩德培还清晰记得,“谢教授讲话不带讲稿,只拿粉笔一支,他教法理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不仅条理分明,而且把一般人心目中枯燥无味的法学课程讲得趣味无穷”。后来,韩德培还旁听了谢教授主讲的“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和“罗马法”,教室里坐不下,他就站在窗子外面听。
由此,韩德培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知道了法学是一门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的一门学问,对社会非常有用。因此,他找去谢教授谈了自己想学法律的想法,在谢教授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当时,中央大学法律系开设课程非常齐全,比如,刑法、民法总论、物权法、亲属法、程序法等,有许多来自于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前来授课,包括最高法院的审判员、司法行政部的官员等。“从史政系转到了法律系,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但我无愧于我的选择”,如今已是一代法学大家的韩德培如此评价当年自己的选择。 1934年,韩德培从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
旧中国贫穷落后,备受列强欺凌,韩德培深感要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国家富强,教育十分重要。求知若渴的他希望能到国外去深造,然而出身贫寒的他只能等待时机考取公费留学。
时值中大需要一位主编学报和校刊的编辑人员,韩德培毛遂自荐,承担起了这项工作。
机遇在5年后才终于降临,中英庚款董事会在中国招留英公费生,然而24个名额中,攻读国际私法的名额只有1个。
经过激烈竞争,28岁的韩德培夺得留学剑桥大学的机会。可正当韩德培等准备出发之际,欧战突然爆发——韩德培只得回到中央大学一面等待消息,一面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可是,欧战愈演愈烈,到英国去留学已经非常困难。
1年后,中英庚款董事会决定所有考取的24名公费留学生一律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41年7月底,韩德培和一道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的钱伟长、张龙翔等人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德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去便是5年。
在多伦多大学学习的第二年,韩德培在著名国际私法学者莫法特·汉考克教授指导下写作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是《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他搜集和引用了大量的英美和加拿大的判例,结合英、美、加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汉考克教授审阅过这篇论文后,很高兴地评价道:“你写的论文很好,我不用改任何一个字。”这样,韩德培很顺利地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这是当时该法学院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
1942年,韩德培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来到当时世界上声望最高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利用那里世界上最好的一个法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极为丰富的书刊,进一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研究。在哈佛的3年,韩德培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阅读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和法理学三方面的书刊,并尽量搜集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在国际私法方面,他花了较多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详细的笔记。此外,他还选听了当时几位有史学者的课,如格里斯沃尔德的“国际私法”、赫德森的“国际公法”和庞德的“法理学”,受益颇深。在哈佛,韩德培还撰写了一些国际私法新著的书评和评介庞德的社会法学派学说以及凯尔森的纯粹法学说等文章,发表于浙江大学发行的学术刊物《思想与时代》及其他刊物上。
1945年应著名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武汉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兼任法律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副教务长兼法律系主任。1980年、1981年分别创建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和全国唯一的环境法研究所。先后任武大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二届成员和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国家环保局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等。现仍任职于武大法学院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和环境法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等学会名誉会长。在国外,还曾兼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
1945年秋,建立联合国的筹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董老应邀到纽约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一些亲国民党的留美学生别有用心,提了一些无理取闹的问题。当地的华文报纸还进行了歪曲报道。韩德培感到非常气愤,提笔给董老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根本不能代表留美的中国学生。韩德培知道董老曾经在日本研修过法律,本身也是个法学家,所以还在信中向董老请教:未来的新中国是否需要法制建设?应该怎样进行法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韩德培任武大法律系主任,但怎么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才能适应建设新的国家的需要,他心里没谱。于是他又请教主持全国政法工作的董老。
1955年前后,董老到武汉视察,专门把韩德培叫到他身边聊天。韩德培还向董老谈了谈武大法律系的改革情况。 他拒绝了刚刚成立的联合国的工作邀请,于1946年,应周鲠生“有约在先”之聘,回国到武大任教。
1945年底,韩德培怀着渴望和激动的心情,乘美国第一艘开往远东的运输船,从美国西雅图出发,回到了中国。当多年不见的祖国再次呈现在眼前时,韩德培禁不住热泪盈眶,视线渐渐地模糊了……刚从抗战中走出来的中国,内战不断升级,物价飞涨,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这与“海归”韩德培理想中的民主法治社会有着天壤之别。那时,韩培德曾在著名的《观察》杂志上发表了“我们所需要的法治”一文,提出民众所需要的法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政治上的法治。
韩德培在武汉大学历任武大法律系主任、武大教授会主席以及武大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由于他的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效,使得武大法律系成为院系调整中全国仅有的三个被破例保留的综合性大学法律系之一
在当时韩德培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经济系教授张培刚及世界史学家、历史系教授吴于廑,被哈佛的中国同学戏称周鲠生校长邀请的“哈佛三剑客”。
1957年,他被扣上了“山中宰相”的右派帽子,密藏的大量笔记资料被白蚁蛀食一空。1960年摘帽后返回武大,法律系已不复存在,他被安排到外文系。文革开始,他因在教英语时用教室黑板上方“马恩列斯毛”的画像中各人的胡子来区别英语中表示“胡子”的几个词,而被学生告发,后抄家游街,甚至第二次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1970年代初,韩德培以“右派分子”和“劳教人员”之身,奉命从事了大量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工作,得到外交部的高度评价。文革结束后得到平反,经刘道玉校长再三邀请(同时北京大学也多次抛来了橄榄枝,希望韩老去北大任教),韩老出山重建武大法律系,网罗了姚梅镇、马克昌、张泉林、何华辉等大量优秀人才。并与1980年建立起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1981年又建立起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同时也是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环境法研究所。武汉大学法学院的重建过程是以韩老为核心而经行的,对武汉大学来说韩老对武汉大学的贡献真的太多太多了! 在武大法律系任教两年之后,年仅36岁的韩德培被任命为法律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几乎都被取消,只有3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武大是其中之一。
1957年,“反右”开始后,作为法学家的韩德培成为武汉大学最大的两个右派之一。第一次被划成右派的时候,韩德培还曾辩解,结果他被要求面向全校师生作检查,但他还在将自己的“罪状”一条一条地加以反驳。因为非常有理,揭穿了“反右”办公室的许多谎言,下面的人哄堂大笑。韩德培的罪名又多了一项:态度极度恶劣。
在被整整批斗了一个星期之后,“反右”办公室宣布了对他的处罚:撤销一切职务,送沙洋农场劳动。韩德培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回校时,法律系已经被撤销,并到了湖北大学。当时湖北大学只接受武汉大学法律系非右派教师,右派们留在了武大,他只好改行在外文系教授英语。
“文革”开始后,韩德培1969年再次被戴上“右派”帽子。韩德培教英语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原因是“在教英语时放毒”。他再次被下放到沙洋农场劳动,一去就是8年。1978年“右派”问题彻底平反,他才回到武汉大学工作。
“文革”结束后,如何重铸法律系这枚金牌,成了新上任不久的武汉大学副校长刘道玉思考的首要问题。
但一个被一锅端掉了的系,恢复起来谈何容易?刘道玉想到了韩德培。
“如果说法律系是武汉大学的一块水晶,那么它在反右、文革中已经被打破了。所幸晶体虽破,但晶核尚存。这晶核就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国际法学家韩德培教授,他是法学大师,是我们恢复法律系的信心之所在。我们坚信,只要他登高一呼,人才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的旗帜下。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会在他这个晶核的周围生长出一块美丽的巨大的晶体来。”多年后,刘道玉在他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里如是评价韩德培在武大的影响力。
果然,在韩德培的号召下,武大恢复法律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在法学界得到广泛的支持。多年流失或埋没在各地各界的法学人才,纷纷主动来函应聘,其中不少是武大法律系早年毕业的校友,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重铸昔日的辉煌!” 在法学界和教育界,韩德培的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贡献几乎人人皆知:他的学术活动范围涉及国际私法、国际公法、环境法、法理学以及法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在国际私法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机两翼”的大国际私法理论,构建了新中国国际私法的理论体系和立法体系;他更是中国环境法理论的开拓者,环境法学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
这些杰出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什么?很多熟悉韩德培的人都提到了两个字:眼光。
1979年,武汉大学决定恢复法学教育,请韩德培教授主持法律系重建工作。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韩老就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法将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重建法律系的同时,他于1980年组建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没有多少人知道“环境法”,那时的“环境法”也不是独立学科。1981年,韩德培推动武汉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这个环境法研究所不仅在中国是第一个,在亚洲也是第一个。同时,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的韩德培奔走呼吁,终于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环境法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两个研究所都发展得很好,不仅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且其涵盖的学科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学术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由衷佩服韩老的非凡眼光。”从先生的身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黄进体会到了学术眼光对于学术成就的重要性。
除了独到的学术眼光,韩德培的宽广胸怀也令后辈们佩服不已。
黄进回忆说:“韩老一贯反对在评职称时论资排辈、互相倾轧,团结、凝聚了大批知识分子。他的识人之明、用人之量令人折服。在他的支持下,著名宪法学家何华辉教授1980年时还是讲师,到1982年,他就成为了教授,创下那个年代高校职称晋升的奇迹。”
“对于后辈,先生不仅大力培养提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担当重任,让他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而对于荣誉,先生总是唯恐避让不及。这是后辈难以超越的地方。”在黄进看来,韩德培宽广的胸怀为当时乃至现今有些浮躁的法学界带来了一阵清风,“在先生的影响下,中国国际私法界非常融洽和谐。”
以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而论,韩德培完全称得上是法学大师,但是韩德培不愿意别人称他为大师,他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叫他先生。
“先生一生最推崇的就是奥本海、庞德和狄骥这样的法学大师,他生前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中会有这样的大师。”黄进告诉记者,“以先生在中国法学界的成就和影响,是完全可以和上述几位学者在本国的贡献和影响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我们后辈的学问难以超越像韩老这样的法学精英?因为他们有大师的品格和胸怀。”黄进感慨地说。 从1946年在武汉大学讲第一堂课到去世,韩德培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武大,甚至没离开过讲台———直到去世前,他还挂念着5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论文答辩。
64年,弹指一挥间。韩德培从最年轻的教授变成了最年长的教授。直至去世,也没有正式退休。64年间,韩德培到底培养了多少学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马克昌是中国著名的刑法大家;85岁高龄的梁西教授是我国国际组织法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是第一届、第二届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和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是国际私法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学者统计,在国内著名法学院校中,几乎都有“韩门”学子。
在政法系统和行政系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是韩德培的学生、外交部条法司约有三分之一的官员受过韩德培的教诲。在国际机构中,国际民航组织行政局局长柳芳是他的学生,她也是我国自1974年恢复国际民航组织合法席位以来,在该组织中担任职务级别最高的中国籍官员。
64年间,韩德培最关心的,是他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关爱,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业上。
“他对我们每个学生都非常关心,我们生活上的小事他都记得。”韩德培指导的2006级博士生、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王立武回忆说。
2007年,王立武找到先生想请假回家一趟,因为他儿子那年高考。一个月后,王立武回武汉,先生还特意问他孩子高考顺不顺利。
韩老去世的前一天,王立武还到医院看过先生。“当时他已不能说话,当陪护告诉他,我是他的学生时,他睁开了眼睛,眼里只有泪水”。
王立武说:“在那种时刻,他只有用泪水来表达关爱。”
就在王立武这批博士入学时,韩德培发表了“演讲”:“我不会退休,也不想退休,我还得带博士生,我已经96岁了,纵然如此,我十分乐意背负这些责任,并对自己有三个要求:思想不僵化,知识不老化,文章不套化。”
2009年5月12日,韩德培最后一次清晰地说话。他问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的几个博士生的论文准备得怎么样了。第二个问题是博士招生面试准备得怎么样了。“既然招他们为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韩德培对身边的陪护人员说。
按计划,王立武等五位博士生论文答辩的日子,韩老将亲自参加。但这一天,学生们等来的,却是先生辞世的噩耗。
韩德培的告别仪式上,遗像上的老先生依旧笑容可掬。尽管大家都知道老先生生前乐观,爱笑不爱哭,但上至80岁的老教授,下至年轻一代的学子,许多人还是忍不住哭出了声。这一刻,学生们也只能用泪水来回报先生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