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大学语言教授
㈠ 季羡林的主要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㈡ 季羡林完整资料,朱自清完整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学名家。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参加一个造反派组织,继而遭受迫害。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风格沉郁。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江都县。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 [1]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在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忆起1924年应夏丏尊先生之邀,来到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的情形。那时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骄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弘一法师……他们或以文学为业、或借文学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笔下的白马湖温馨依旧,却又略带了几分淡淡的感伤……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段时期,他的作品里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抒情格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应约为中学语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
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朱自清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并且在扬州当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也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来此花成为了台州中学的校花。
2 名字寓意编辑本段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㈢ 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是谁
季羡林。
虽然遭遇重重磨难,季羡林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在战争混乱的年代,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清华大学学习西洋文学,在大学期间,他发表了十多篇散文,后来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成为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而他不仅精通12国语言,翻译出了许多作品,还是世界上仅有的研究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一生成就无数。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㈣ 郭鹏人物简介
郭鹏,男,1969年8月出生于中国。他是一位在北京语言大学享有盛誉的学者,担任教授职务。1997年,郭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中国古代文学,并在此期间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他在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东亚系进行了深入的博士后研究,这段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
自1997年起,郭鹏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开始了他的教育和研究生涯。他先后在基础汉语系和汉语文化系任教并担任职务,曾任第七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2001年至2003年,他又远赴日本,在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部担任客员教授,进一步拓展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郭鹏在2004年后在北京语言大学的职位步步高升,先后担任研究生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等职。他在此期间对学院的行政管理和学术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08年起,他担任汉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和院长,同时担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显示出他在学术领导力和跨文化交流领域的卓越贡献。
郭鹏在学术上也成绩斐然,他不仅是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专业的负责人,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领导。此外,他还负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4)2009年北京大学语言教授扩展阅读
郭鹏,男,中共党员,2007年央视评选中国职业化十大培训师, 曾任世界五百强——英国豪特集团中国大区人力资源总监。2007年被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9年为清华--中旭商学院院长,主讲执行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除授课外还兼多家企业管理顾问。另有排球运动运,演员,教师等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