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制动专家夏教授
⑴ 卢浦大桥的桥的特点
卢浦大桥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不同造桥工艺的转换,而且大桥的跨径超长,其结构受力变化大,需要在建造过程中时时进行施工控制和措施调整。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计算机软件这一“大脑”,可世界上找不到相应的计算软件。
没现成的可用,专家只得自己设计。在编制软件前,林元培创造性地提出了“非线性薄壁空间杆件稳定有限元法”的计算理论。为了双保险,市政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地基教研室兵分两路,同时开发设计软件。
据介绍,这套程序是世界上首个针对如此大型全焊接式钢拱拱桥设计的计算机软件,通过它可以验证大桥的结构设计、整体是否稳定,亦可计算各种类型桥梁内力。 专家特别为卢浦大桥装上了“安全带”,使得大桥在950年一遇的特大地震作用下,可以保证钢板不开裂,钢筋不会被拉断。即使遇上3280年一遇的超强地震,它也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在强烈震动下左摇右摆上抖下晃,但绝对不会倒塌。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保证在车辆的制动力、风力、地震力等水平力的作用下,大桥伸缩缝两侧的桥面不发生碰撞,大桥还安上了4条“安全带”。在大桥的两根中间横梁上,专家各放置了两个3米长的粘滞阻尼器。一旦大桥发生剧烈震动,这个装置立刻会产生很大的阻尼力,起到缓冲作用,一下子“拉”住大桥,防止两边桥面与中间产生剧烈碰撞和震动。在如此规模的巨型拱桥上运用阻尼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上海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寒潮引起的大风影响很大,尤其是卢浦大桥拱跨是“实腹式”的,迎风受力面积更大,因此必须考虑卢浦大桥能否“迎风挺立”。
为了提高测算精确性,同济大学风动实验室的专家收集齐了围绕上海市区的3个气象站——宝山、龙华和川沙气象站连续35年来每天的最大风速及其相应风向的记录。通过对这6万多个数据的统计,专家们精确地“制造”出卢浦大桥桥位上可能遇到的16个方向的大风风速及风环境。然后,专家根据桥位的地形地貌环境制作了一个1:500的地形模型进行风洞实验。这种做法国内尚属首创。
为了减小大风通过桥拱后产生的涡激共振,他们为大桥“涂”上一层“润滑油”——导风器,通过在大桥拱顶设置多个建筑膜结构以“导通大风”。有关试验结果表明,狂风经过这些“润滑油”就像汽车行驶于冰面,会加速离开拱肋。由于国外多座大型拱桥都是“空腹式”,不存在涡激共振的问题,因此这一方法也是世界首创。卢浦大桥能抵抗12级强风的正面袭击。
⑵ 哪些大学研究生有磁悬浮技术专业
抄西南交通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简介:
在列车车轮旁边安装小型超导磁体,在列车向前行驶时,超导磁体则向轨道产生强大的磁场,并和安装在轨道两旁的铝环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向上浮力,消除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力,起到加快车速的作用。高温超导体在悬浮列车上应用的研究集中在日本 。
超导在运载上的其他应用可能还有用作轮船动力的超导电机、电磁空间发射工具及飞机悬浮跑道 。
把一块磁铁放在超导盘上,由于超导盘把磁感应线排斥出去, 超导盘跟磁铁之间有排斥力,结果磁铁悬浮在超导盘的上方。这种超导悬浮在工程技术中是可以大大利用的, 超导悬浮列车就是一例。让列车悬浮起来,与轨道脱离接触,这样列车在运行时的阻力降低很多,沿轨道“飞行”的速度可达500公里/小时。高温超导体发现以后,超导态可以在液氮温区(零下196度以上)出现,超导悬浮的装置更为简单, 成本也大为降低。我国的西南交通大学于1994年成功地研制了高温超导悬浮实验车。
⑶ 蔚来“翻车”,试车员殒命是意外吗
此前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桥段,竟然发生在了现实生活中。
据澎湃新闻报道,6月22日17时22分许,安亭镇安拓路56弄上海 汽车 创新港8号楼3楼,一辆蔚来测试车从高处坠下,致使杜某和张某某两名试车员受伤,120到场后将两人送至安亭东方肝胆医院救治。其中杜某因抢救无效身亡,张某某经医院手术后效果不佳,于23日凌晨宣布死亡。
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网传是试车员挂错档、踩错踏板导致事故。对此,6月23日,蔚来官方回应称:“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很多网友不解,为何试车要在3楼进行。也有声音认为,事故暴露了蔚来内部样车管理的混乱,可能公司为了追求效率,在停车楼测试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
有专家向雷达 财经 表示,事发时的车既然是测试车,也就意味着其软件或是开发版而非量产版,甚至连车都可能不是量产车。测试时试车员输入的数据可能让决策系统错误地输出了计算结果,导致车辆执行层快速启动倒车,甚至试车员都没有时间进行紧急处理,又或是车门也被锁死了,再加上电动车惯性大、加速快,最终酿成惨剧。
雷达 财经 注意到,去年夏天,蔚来也曾连发“命案”,也是自彼时起,蔚来的销量开始逐渐掉队。而当下,则正值蔚来连续下线交付新款车型,期望借此扭转颓势的关键时间点。
这次“意外”,会打乱蔚来原本的计划吗?
ET7测试车冲出大楼,蔚来连续“翻车”
有关蔚来冲出大楼的方式,外界众说纷纭。一种被较多人认同的说法是,这辆蔚来是在车尾朝外的状态下,出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异常加速,最终撞穿外墙和护栏,直接飞向了地面。
蔚来称:“6月22日17时20分左右,一辆蔚来测试车辆从上海创新港停车楼三层坠落,造成两名数字座舱测试人员罹难,其中一名为公司同事,另一名为合作伙伴员工。事故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协同公安部门启动了事故原因调查分析程序。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对此,网传一张蔚来公关总监马麟对坠楼事件的表态称:“这个事,第一句,感谢大家。喷也好,提意见也好,都是为蔚来好,如果这个都不能感受到,我不配在这个位子上。第二句,什么时候发声,能不能发声,有具体的原因;话怎么说,那句话该说不该说,都考量过,有各种原因,当然不管什么原因。我的考量看起来不全面,不对;大家的意见,是对的。第三句,公司上下都很难过,绝不是冷冰冰的,都是我的责任,我们持续改进。第四句,水军搞不倒我。”
“第一篇的行文结构显然偏重于免责,第二篇偏重于人文关怀。车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对于明确提出“用户型企业”的蔚来而言,降低对人的关怀是对品牌力的一种伤害。幸好它及时纠正,对事态有所挽回。”
事故前车辆处于怎样的场景中?
雷达 财经 注意到,有声音将此次事故的原因归为试车员挂错档、踩错踏板。对此,封士明指出,两位罹难人员均为专业的测试人员,操作失误的概率理论上不会很大。
江西新能源 科技 职业学院新能源 汽车 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此次蔚来的突然启动很大概率上是在人为调校参数的过程中,系统的软件方面出现了问题。
通常情况下,蔚来这种智能 汽车 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在张翔看来,事故发生前的场景应是蔚来的试车员正在通过电脑往 汽车 的决策层输送信号,以此做一些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而之所以要在3楼的停车场试,有多种可能。
首先,该停车场就位于上海创新港蔚来 汽车 总部,可能离试车员的实验室很近,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下载数据还是回实验室分析都很方便,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试车员可能刚好是在模拟停车场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技术,这就需要找到一个真实的停车场,而普通的公开道路上是不允许这种测试的。此外创新港是个公开的园区,容纳了诸多公司,也不排除蔚来有害怕车辆被曝光的想法。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对 汽车 测试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仅要在规定的测试场地开展,而且要有专业的测试工程师监督,测试前还需向相关部门提交报告单,通过层层审批。
因此也有声音认为,事故暴露了蔚来内部样车管理的混乱,可能公司为了追求效率,在停车楼测试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
“现在他们(蔚来)智能化是最慢的。”某大厂自动驾驶从业者向雷达 财经 感叹。
“ 汽车 测试工作如果都搬到远离普通办公区的地方,且不允许‘空中试车’作业,是不是会避免悲剧?如果当时正好有人经过事发地,是不是会引发更大的悲剧?”封士明质疑。
据张翔判断,事发时的车既然是测试车,也就意味着其软件或是开发版而非量产版,甚至连车都可能不是量产车。测试时试车员输入的数据可能让决策系统错误地输出了计算结果,导致车辆执行层快速启动倒车,甚至试车员都没有时间进行紧急处理,又或是车门也被锁死了,再加上电动车惯性大、加速快,最终酿成惨剧。
有报道称,涉事ET7工程试验车有着480kw的最大功率,百公里加速3.8秒,重量超过2.5吨。
不过张翔也坦言,停车场的情况并不能代表车在正常道路上行驶的状态,开发版的软件可能一些功能在测试阶段是不起作用的。但命案的发生,还是会让不少已经交定金的车主产生恐慌,甚至因此取消订单。
“这起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蔚来去年的命案,再就是包括特斯拉在内都发生过失控的事件,导致车主身亡。大家会觉得智能 汽车 现在技术还不成熟,还需要进行试错,总体来说对蔚来的销量肯定是有影响的。”
悲剧发生前,是否有制止方式?
公开资料显示,涉事的ET7是蔚来下线交付的首款轿车产品,从蔚来方面给出的介绍来看,其所配备的传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各项装置,与蔚来往期产品进行纵向对比后,都堪称豪华。
具体而言,蔚来ET7搭载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技术,基于NIO Aquila蔚来超感系统、NIO Adam蔚来超算平台等构建。
其中,蔚来超感系统具备7颗800万高清摄像头、4颗300万像素高感环视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传感器,以及一颗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1550nm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
在6月22日蔚来举办的一场关于ET7激光雷达的解析沟通会上,蔚来智能硬件副总裁白剑用“看得远”、“看得清”、“看得稳”来形容ET7所具备的瞭望塔式激光雷达,其称在同样是10%反射率的条件下,ET7的激光雷达最远能探测到250m外的物体,而行业内普遍是200m或150m的水平。
为何这样顶级的配置,却没能救下两名试车员的命?
有行业人士指出,这与当前大多数车企为其产品搭载的毫米波雷达,都在算法层面对静止目标不做出响应有关。
具体而言,ET7所配备的功能无论是自动紧急制动(AEB )还是后方穿行预警带制动 (RCTA-B),都不能对墙体这样的固定物体产生作用。
同济大学 汽车 学院教授、 汽车 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仅墙壁,现在的AEB对所有静态目标基本上都很难做出正确响应。因为AEB主要看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对动态目标有多普勒效应,不会误识别,但是很难把静态目标物跟路上的井盖、地上的钢板,路边的桥墩区分开。
而超声波传感器虽然能够探测静止障碍物,但由于信号质量太差,其只能以警告功能为主,基本无法作为自动紧急制动下的决策依据。这也是为何各类智能 汽车 都曾发生过撞上固定物体的事故。
理想 汽车 CEO李想曾表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组合像青蛙的眼睛,对于动态物体判断还好,对于非标准的静态物体几乎无能。”
不过,对此也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就车身安全而言,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提升车身的物理强度。
此前一起交通事故中,一辆长城 汽车 旗下WEY品牌的VV7在正常行驶时遭到后方失控货车顶撞,致使其从超车道翻滚到应急车道,后从应急车道护栏边上掉落20米的桥下,但即使VV7车身变形严重,车内四人也全部幸存。
对比之下,蔚来ET7虽然声称抗扭刚性达到37100牛·米/度,是轿车上游水平,对比奥迪A4、宝马3系有接近50%的领先,但从此次事故的照片来看,ET7在从10米高空坠下后出现了车顶变形极其严重的情况。
“全景玻璃天幕的抗压性略逊于一般车顶。如果有更强劲的防滚架设计,是不是后果不至于这么惨烈?”封士明提出。亦有网友据此质疑,排除设计问题,会不会是车身为了降本导致整体刚性强度不够?
还有网友提出,电动车是不是也可以像燃油车一样,对倒挡的动力输出进行限制?在目前的场景下,燃油车倒车时就算油门踩到底,时速也会被限制在30公里/小时,而电动车倒车只是通过电动机反转来完成,这意味着前进或后退的动力是相同的。
新车交付问题频出,蔚来面临的挑战正愈发严峻
事实上,这并不是ET7自今年3月下线交付以来首次遭到外界质疑。
蔚来App上,多位ET7车主提到新车后发现,车辆存在后档玻璃接线裸露、内饰多处异响、座椅松垮起拱、扶手箱翻盖阻尼需优化等不同程度的瑕疵。
更为严重的是,短短3个月来,ET7在总交付量仅2500多辆的情况下,就已出现两起突然断电的情况。
如6月11日,就有车主在蔚来App发帖称,自己仅提13天的ET7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突然整车断电,刹车失灵,只能依靠惯性缓慢停下,全部电气设备失灵,双闪没法打开。
另一个对蔚来来说不利的信号是,公司产品的销量自去年7月起就失去了在造车新势力中的统治地位。
今年前五个月,蔚来新车的总交付量为37866辆,不仅总量落于小鹏、哪吒、理想、零跑身后,且在理想、小鹏同比提升都超过100%的情况下,自身同比仅提高11.8%。
与此同时,蔚来在各个赛道都正面临对手的强力冲击。换电方面,宁德时代已经入局;刚刚发布的ES7新品,也被理想L9抢去了风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蔚来销量持续萎靡背后的原因复杂,供应链、踩错推新节奏等都包括在内,但从时间线上来看,蔚来失去新势力销量之王的开始,正逢其去年夏天连续发生“命案”之时。
本文源自雷达 财经
⑷ 争议中的L3,还有三道大坎要迈
伴随着小鹏P7、广汽新能源埃安V等具备L3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相继上市,与此同时还有多家车企宣布将推出搭载L3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车,车企们在L3量产上“吹过的牛”正逐渐成为现实。但L3自动驾驶汽车的成功量产,是否意味着这项技术很快将进入大规模商用呢?
L3新车扎堆上市
自3月10日长安汽车基于量产车UNI-T开启了中国首个L3级自动驾驶量产直播体验,正式拉开L3在国内的量产大幕,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多家车企纷纷宣布推出或将推出L3量产车。
比如小鹏汽车于4月27日上市的小鹏P7,就通过搭载XPilot3.0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实现了高速公路场景中的“准L3级自动驾驶”表达,包括让车辆根据导航和路况自动选择最优车道,并自动变道。
广汽新能源也瞄准了高速场景下的L3自动驾驶,并为此推出了埃安V。该车通过搭载ADiGO3.0自动驾驶系统,基于“高精地图+高精雷达+MobileyeEyeQ4摄像头”三重感知,以及“北斗+GPS”双模定位系统,可实现高精地图覆盖的国内高速及城市快速路上0-120km/h全速域脱手、脱脚自动驾驶。未来,该系统还将应用于埃安LX,赋予该车L3自动驾驶的能力。
自动驾驶地图,图片来源:四维图新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呈现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导致高精地图在数据的采集上较普通电子地图难度更高,采集周期更长,高精地图还无法做到国内所有道路全面覆盖,而是只能覆盖部分高速公路及主要的城市道路。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驾驶需求,高精度地图还必须具备实时更新能力,这部分的技术目前也不是很成熟。
在驾驶权交接的方面,现阶段也存较大的挑战。由于L3自动驾驶其实是一个“人机共驾”的过程,这就需要协调好人类驾驶员与机器在驾驶权共享上的问题,包括确立一个明确的驾驶员与系统责任交接的点,比如系统发出提示信号后,多少秒内系统仍然负责,过了这个时间后应该由驾驶员负责。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行业共同解决。
这意味着,虽然目前L3自动驾驶发展渐入佳境,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应用,还需跨过法规、标准、技术等多重门槛,特别是出台完善的法规标准尤为重要。在驭势科技相关负责人看来,L3自动驾驶在技术上和法规上纵然都有不明确性,但技术上的问题通过行业的努力其实最终都能够解决,更重要的还是国家能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出台,才能推动量产。”
在日前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0首届软件定义汽车高峰论坛”上,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福瑞泰克CTO沈骏强也指出,大家普遍认为为什么L3比较难实现,或者想跳过L3这个阶段,法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从Tier1角度来说,要产品落地,除了这些技术和法规因素之外,成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L2.5到L3功能的布局,福瑞泰克认为技术方案提供商需要在系统架构的技术配置、市场成熟度及成本方面有更多深入的思考。据了解,目前福瑞泰克相关产品也获得了主机厂的订单,预计明年年底实现量产。
不过除了政府出台L3自动驾驶系统标准,通过认可认证后上市销售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同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认为,未来L3自动驾驶车型也有另一种可能,即由于法律的难题,L3自动驾驶汽车的标准无法得到全社会认可,市场上永远只有L2.9、L2.99、L2.999的车型,这些产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自动驾驶价值逐渐获得用户的许可,大家也愿意花钱购买具备这样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慢慢大家也就觉得没必要出台L3标准了。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配套法规的不断完善,L3终会投入规模化应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比如高速公路,比如泊车,L3均具有较大的量产意义和市场价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