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马戎简介
A.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缘起
2004年,北京大学在进行“985工程”第二期设计时,有多个社会科学院系同时提出了建立全国性调查数据库的设想。
在此基础上,为整合资源,2005年7月11日,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在香山饭店召开了有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专家、负责人以及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周雪光教授、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李中清教授参加的会议。经过一天的讨论,达成共识,北京大学将建立在中国进行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机构和项目。当时决定建立筹备小组,由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教授担任组长,时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马戎教授担任副组长,立即开展筹备工作。
筹备组于2005年12月初形成了《关于建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报告(初稿)》,该报告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邱泽奇教授执笔完成。
2005年12月28日,美国密西根大学的谢宇教授到访北京时顺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时任系主任的马戎教授召集筹备组部分成员与谢宇教授座谈。谈到北京大学正在筹建的调查机构与项目,谢宇教授介绍了密西根大学的PSID(美国家庭收入动态调查),对北京大学进行家庭跟踪调查的设想表示支持。
在汇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筹备组于2006年3月18日正式向北京大学提交了《关于建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所并进行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报告(上报稿)》。
此后,在林建华常务副校长主持下,责成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筹备组进一步就即将成立的调查机构和项目的功能、权限、方案、名称等和相关9个社会科学院系的人员及其他人员讨论、磋商。2006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下达《关于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通知》,正式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主持下,对中心主任人选进行了招聘、考核等工作后,北京大学校方任命邱泽奇教授为中心主任,负责设计和执行“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
为保证调查中心的工作得到有效监督、与相关院系的研究需求更好协调,2006年11月9日北京大学下达《关于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正式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任命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姚洋教授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来自9个社会科学院系的11位教授。我当时是委员之一。
为保障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学术水准的国际性,2007年3月31日,经调查中心主任提议,管理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学术顾问会”,聘请美国密西根大学谢宇教授担任主席,委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各学科的30余位教授。
在2008-2009年两次测试调查之后,为保障2010年的正式调查,经调查中心主任提议,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执行委员会”,邱泽奇(社会学)教授任主任,陈玉宇(经济学)教授、丁小浩(教育学)教授、谢宇(人口学)教授、张拓红(公共卫生)教授任委员。2010年,调查中心在中国25省(市)组织了调查,为此后的跟踪调查奠定了基础 。
B. 第二代民族政策学界的相关看法
潘志平(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持积极观点,他认为民族政策的目标应是让公民逐渐与民族身份脱钩,通过短期特殊政策扶助弱势群体,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他以高考分数线为例,主张逐步缩小优惠尺度,直至少数民族能自立,无需再依赖优惠。美国的“扶持行动”也是类似制度,但区别在于必须个人申报处于劣势,体现了竞争社会的智慧。
吴楚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指出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些偏差,如确认民族身份与优惠绑定,将民族问题与政治混淆,以及过度强调民族文化差异。他认为这可能强化民族间的区别,而非趋同,对民族平等构成伤害。
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强调维护“中华民族”和族群区分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应警惕民族自决理论可能带来的国家分裂风险。他以苏联解体为例,警示政策制定者注意民族融合政策的潜在风险。
批评者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则表示,第二代民族政策忽视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有的甚至背离宪法平等原则。张海洋认为政策将弱势群体视为敌对,违反了宪法。郝时远则认为政策违反了宪法中各民族平等的规定。
总的来说,关于第二代民族政策学界的讨论包含了肯定与批评的交织,强调了政策目标、实施策略以及民族平等与国家稳定之间的平衡问题。
C. 二代政策是什么意思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概念由中国学者胡鞍钢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提出,旨在通过淡化族群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这一政策的核心主张是借鉴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强调在国家层面推动不同族群的融合与一体化。在具体实施上,第二代民族政策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
在政治层面,政策建议推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确保每个民族都能平等享受国家的基本政策,如计划生育等。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族群间的矛盾,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经济层面上,政策强调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鼓励民族之间的混居杂居。通过这样的方式,各民族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共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在文化层面,政策主张用社会主义思想对各民族进行文化改造,推广双语教育,旨在培养公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这种文化融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宗教极端主义的滋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总之,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步淡化族群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最终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统一。
D.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办学历史
1910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设置的课程中即有社会学。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国立北京大学,在中国哲学门和西洋哲学门中设有社会学课,并于1916年开设第一班社会学,由康宝忠教授主讲,前后共三年。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社会学在北京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曾在《社会学与民族学》的演讲中说:“社会学和民族学是有密切关系的两门学科,这两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少方面是相联系的。”李大钊教授则提出研究社会学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唯物史观是社会学上的一种法则”。他是我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学的创始人。
1914至1926年,社会学家陶孟和在北京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许德珩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研修社会学,翻译了涂尔干的名著《社会学方法论》。1922年燕京大学(后与北京大学合并)设立了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1952年院系调整高校中的社会学系被取消,社会学教学和研究被迫中断。
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一直积极为筹建社会学系而努力。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于1980年筹建,附设在国际政治系。次年即从培养师资入手,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于1982年4月9日正式恢复重建。从1983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从1985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10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联合申请并建立了当时全国仅有的文科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紧密配合、互相支持的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成立时名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于1985年成立。2000年6月,北京大学正式宣布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打通,保留各自的名称和编制,组建统一的领导班子,全盘规划和组织系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社会学系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以来,系主任先后由袁方、潘乃谷、王思斌、马戎担任;系党委书记先后由王永生、杜勤、吴宝科担任。
E. 马戎的介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社会学系前任系主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前任所长。北京大学藏学研究院筹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