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海洋学院研究生导师
⑴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学院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导师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立于1943 年,是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教育和科研的策源内地;力学学科创建于1958 年,土容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07 年,均是中国高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培养了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茅以升,“水利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中国导弹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远望号”综合测量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等一大批杰出校友。[1]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整合造船与海洋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宣告成立。[2]
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历经七十年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扎实、底蕴深厚、面向世界、面对未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孕育创新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国家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居全国首位。
⑵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院长简介
杨建民,1978 年至 1988 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至 1994 年于日本(株)西日本流体技研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1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研究。现担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二级教授、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海油上海交大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海洋工程》杂志副主编。
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推进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承担并完成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工程应用项目,在浮式生产储卸油系统(FPSO)、深水半潜式平台、立柱式平台(Spar)、深海工程试验技术、甲板上浪、超大型浮体(VLFS)等研究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的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持承担并完成国际竞标获得的海洋工程研究项目20余项,在国际海洋工程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2006年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部), 2007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⑶ 上海交大研究生导师排名
周翔,上海交通大学飞行器设计导师。他的专业领域包括飞行器设计、结构力学和航空材料。周翔教授致力于科研和教学,指导的研究生在航空领域屡获佳绩,为国家航空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徐武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飞行器设计的另一名杰出导师。他在航空动力学、飞行控制系统和航空电子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徐武教授以其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赞誉。
余瑜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物理研究中担任导师。她的研究涉及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等领域。余教授通过她的教学和科研,激发了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探索兴趣。
刘当波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另一名优秀导师。他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有着广泛的研究成果。刘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张鹏杰教授在物理与天文学院的教学中担任重要角色。他的研究集中在光学、激光技术和应用物理学领域。张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复杂物理概念。
杨小虎教授同样在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科研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研究涵盖了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奥秘。杨教授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
王斌教授是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导师之一,他在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技术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王教授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指导,培养了众多在物理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青年才俊。
⑷ 上海交大王利坡怎么样
优秀。王利坡在2013年获得交大优秀国际尺并研州神究生导师奖,截止到2022年7月19日是上海交大研究生院的副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在2020使用册困亏英文写出了一篇属于自己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