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薛老师安徽大学

薛老师安徽大学

发布时间: 2025-07-17 01:16:53

① 石桥中学的光辉的历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对我国当时的中、高等教育院校进行了关、停、并、转。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青少年的增多,许多人没有地方读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党中央作出了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除了办好当时保留下来的公办学校外,更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城市厂矿建一些半工半读的工业学校,在农村办一些半农半读的农业学校。于是在县教育局的督办下,当时的石桥人民公社农业中学(简称石桥农中),经过筹建、招生,于1965年5月4日正式创立,并于这一天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开学典礼。在大会上,县教育局分管耕(工)读学校的韦永狮老师及石桥公社党委宣传委员郑立本同志相继作了重要讲话,各兄弟单位致了贺信。
石桥农中当时招收了初一一个班,约70名学生,学生有三个来源,马桥初中停学学生,小学毕业几年的学生,还有小学没毕业的学生,因此文化程度不齐。有的学生因大队需要而提前离校安排工作。
校舍因陋就简,借用当时团林大队(现团林村)的办公室。课桌凳学生自带。学校在团林大队的周家垾开垦了30余亩荒地作为师生的学农基地。成立时的石桥农中仅有专职教职员5人。李思汉(中共党员)任校长,李声槐、刘家庆任教师,庾可武任食堂炊事员,吴继庭任农业工人,并聘用当时团林大队党支部书记晋德宝任农业生产顾问。教职工的工资及办学经费主要由石桥人民公社负担,教育局只作适当补贴。
农中的体制是半耕半读制(民办)。农闲时、阴雨天,以学习为主;农忙时,为了抢收抢种,以生产劳动为主。一般情况下,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教学时间,由老师教授初中的主要课程,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和生产技能。另外,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益,争取达到师生的口粮半自给(因为当时农村农民实行口粮按劳分配制度)。学校成立了“校务管理委员会”,由校长、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对学校重大事情作出决策。学校成立共青团支部,教师李声槐任团支部书记,两名学生任支委。
由于学生的增加,班级数的增多,再加上学农基地移作它用,农中从1965年9月搬迁到当时的永兴大队(现永宁圩村),借用原来的粮库做教室,学农基地也随之配备到教学区附近。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石桥农中又进行了第二次搬迁,1966年8月迁移到当时的石桥人民公社水产养管会设立的鱼苗场(即原来的学农基地周家垾),与之合并。组织上成立场校党支部,养管会负责人姚振满任党支部书记,李思汉校长任支委。学校成立团支部。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及办学经费由养管会负担,做到了以场养校。石桥农中为石桥人民公社农业生产输送了不少宝贵人材。 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石桥农中又第三次搬迁,1969年10月迁移到当时的石桥小学(现成人学校校址),并正式改名为公办的石桥初级中学。石桥初中的教师有三个来源:一是农中教师李思汗、李声槐,二是选拔了部分小学教师詹声仁、詹正华、杨其禄、汲自树、王根,三是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丁太堂、崔友晖、崔之玉、詹声礼等。石桥初中由王根、李思汉、詹正华组成了行政领导班子。 1970年3月,石桥初中部招收了第一个全日制初中班,40多人,其中包含农中带过来的学生,小学和初中教师在一起办公。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老干部王根同志担任石桥初级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负责学校工作。1971年3月,石桥公社范围内要求上初中的学生人数多起来,石桥初级中学的教室不够,于是在石桥公社陶村大队小学、新太大队小学、兴永大队小学分别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人数20-30人不等,时称“戴帽子”初中。但苦于初中学生分散,师资不足,有许多课程无法开设,特别是数学、英语、化学(当年化学称《工业基础知识》,在初一开设)等课程没有老师,而石桥初级中学这些学科的师资相对强一些。另外,这些教学点的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用泥土筑台,算作课桌。故此,1972年3月,将各大队小学的三个初一班合并到了石桥初级中学,编为两个初二班。这一年石桥初级中学初中部已有5个班(初三一个班;初二初一分别两个班),再加小学几个班。但当时的班额并不大,在校学生并不多,教师中有三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皖南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崔友晖老师,合肥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的丁太堂老师和中文系毕业的尹显忠老师,这在当时确是凤毛麟角。虽然当时英语学习不被重视,但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还是很大的。石桥初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石桥初级中学的各届毕业生,后来有很多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
由于宿舍只有6间土墙麦草屋,当时的教职工大多住在家中,早出晚归,只有外地的两位崔老师和尹显忠、丁太堂老师住校,每个房间不足5平米,低矮潮湿,好在不漏雨。学校也办有食堂,汲自树老师管理,薛传根师傅烧锅。供应师生的伙食,供应量很有限,以供应教师为主。茅草烧火,焖子焖饭,常常吃夹生饭,始终没有改观,因为那茅草火很烈,无法控制,要么烧焦了,要么烧生了。那夹生饭给我们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73年1月,石桥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初三毕业生步行到当涂一中教学楼前合影留念。这一届毕业生大多升入了石桥中学首届高中班。 1972年初,石桥初中已初具规模的时候,校舍紧缺的矛盾进一步突现出来,学校四周都是沟池和村庄,无发展空间,下一步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下一年初一又将招生,并且不止一个班,没有了教室,引起了学校领导和公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县教育局根据当时大公圩有几所初中招了高中班,教学资源十分分散的情况,准备集中力量在大公圩地区办一两所完中,但办学地点没有最后确定,县教育局也拿不出经费。石桥公社和学校领导抓住了这个机遇,要求在石桥办完中。石桥公社领导对教育十分重视,开创了石桥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的传统。时任石桥公社政工组长的戎敬芳分管教育,他亲自出面,带领学校领导几经向县教育局及县领导要求,阐述石桥在大公圩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大公圩各公社学生上学方便的道理,并说明石桥公社人民对于办高中的热情。经县领导、教育局领导和石桥公社领导及石桥初中领导慎重研究,决定:在石桥办一所完中,同时决定石桥中学另选校址,重造新校,中小学分离。1972年初,石桥公社统筹安排,派时任石桥公社人保组长郑立本牵头,召集各方人员会议,采用“抬田”形式,即将临近石桥公社街东生产队四周生产队的土地划一部分给街东生产队,而将街东生产队的成片的上好的良田33亩划拨给石桥中学建造完中,就是现在石桥中学的学生生活区。这是石桥人民在办教育上的一个大动作。这项工作得到了街东生产队人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牺牲了自身利益,为石桥中学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石桥初中派詹正华老师担任建造石桥中学的筹办工作。当时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经济十分困难,没有资金,石桥公社就发动各生产大队支援石桥中学各种建筑材料,砖瓦木材纷纷运到工地,并且指派民工到工地无偿做工,石桥初中的学生也经常到工地参加搬砖搬瓦的义务劳动,真正是自力更生办学校,人民教育人民办。1972年5月,石桥中学第一期四排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建造完工。共8个教室24间,教师单身宿舍8间,食堂4间,共计36间。这在农民普遍住草房,石桥还很少看到瓦房,人民生活还处在不能解决温饱的年代,不能不说石桥的政府和人民太重视教育了。
1972年9月,石桥中学搬进了新校址。小学留在了原校址。除了蒙玉华老师留在了小学外,其余的教职工都到了石桥中学。王根同志继续担任学校负责人。教师住家的仍在原校址住家,单身的住到新校区宿舍,两人一间,宿舍刚够开两张床,摆两张办公桌,再放别的东西,房门就无法开关。但条件已有了大大的改善。
县教育局为了加强石桥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力量,调来了团结街小学的教务主任夏可钰同志,担任石桥中学的教革组长,分管教学,分配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生陈兆金同志和化学系毕业生王书贵同志,担任高中教师,白书云老师任体育教师。73级学生入学时,初中2个班。石桥中学高中部招收的首届高中班开学了,共计62人,编为一个班。
1974年3月,学校教职工21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职工4人。1974年4月,教育局分配来安徽大学英语系毕业生周时淮、芜湖师专物理系毕业生尹亲贵和数学系毕业生徐瑞铃。以后几年,分配来石桥中学任教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由于初中班级的增多,师资的不足,石桥公社又从各大队抽调了部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补充教师队伍。这时原食堂已不够用,移到了教师宿舍后面的瓦业组,瓦业组就是石桥建安公司的前身,瓦业组早在1971年就在这里造了一排瓦房办公,后来由于石桥中学的需要,1973年瓦业组迁出,房子留给了石桥中学,共计8大间。西头三间经改造做了食堂,东头五间经改造做了学校的大礼堂,用于学生的集会,再后来做了教师集体宿舍。

② 明光市第三中学的名师风采

该校获得地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教师
詹军老师:男,本科学历,1991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初中政治教研组长,中共党员,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年任教初三毕业班,且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优质课评比多次获滁州市明光市大奖,教学设计、论文评比多次获省市大奖。
牛宗道老师:男,本科学历,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获滁州市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省物理教学观摩与评比三等奖;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及国家基础教育核心期刊发表。
张冶老师:男,本科学历,2007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中共党员,获滁州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王慧老师:女,本科学历,2007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中共党员,获滁州市高中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陶德香老师:女,本科学历,2006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现任高二年级英语教研组长,获滁州市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二等奖,滁州市高中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
薛霁老师:女,本科学历,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获安徽省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张娟老师:女,本科学历,2004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获安徽省数学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师”,滁州市“教坛新星”,滁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林必昌老师:男,1995年7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明光市“优秀党员”,滁州市“模范教师”,连续多年考核获“优秀”等次,长期担任高三实验班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成绩突出,其中2011年高考中,所带的高三(6)文科班达本科线30人,有多篇教学论文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
汪翠龙老师:男,1994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2002、2007、2011年获得明光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1997年至今连续十年考核为“优秀”等级。2007、2010、2011年中考人均分获得明光市第二名。论文获国家论文一等奖一篇,三等奖一篇;省一等奖一篇;滁州市一等奖一篇。
丁家和老师: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一地理组教研组组长,多年教高三毕业班,班级成绩名列前茅,曾获明光市优秀教师。
吴秀静老师:男,1989年7月毕业于滁州学院化生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初中化学教研组组长,2000年明光市“优秀教师”;2000、2001年受到滁州市教育基金会表彰;2003年滁州市优质课评比三等奖;2007年明光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0、2011年初中教师继续教育主讲教师;2011年明光市“模范教师”。
陈涛老师:男,2005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明光市“模范教师”,所教班级连续两年获得明光市期末统考第一名。
吴长松老师:男,本科学历,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2007年被评为明光市“优秀班主任”;2011年被评为明光市“模范教师”。
吴彩云老师:女,本科学历,1988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市“模范教师”。
孙龙老师:男,本科学历,1998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滁州市“模范教师”,明光市“优秀教师”,明光市“优秀班主任”,滁州市“优秀团干”。
马永锋老师:男,本科学历,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教坛新星”,省数学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全国三等奖),明光市“模范教师”,明光市首届“优秀青年”。
李桂老师:男,1992年7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学高级教师。滁州市首届“教坛新星”,滁州市“骨干教师”,滁州市教学设计、命题能力、论文评选、优质课一等奖,明光市“模范教师”,所带班级荣获滁州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发表论文近百篇。
刘羊羊老师:男,本科学历,2007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滁州市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吕世平老师:男,双大专学历,1977年2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初中物理教研组长。滁州市“优秀教师”,明光市教学能手,明光市学科带头人,辅导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多人次获得省、地、市级奖。
杨木玲老师:女,本科学历,1996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安徽省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全国三等奖),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热点内容
清代史大学教授讲座视频 发布:2025-07-17 05:51:12 浏览:583
大学考研考试内容 发布:2025-07-17 05:46:11 浏览:365
1990年美国大学排名 发布:2025-07-17 05:44:00 浏览:741
江南大学化学考研科目 发布:2025-07-17 05:34:30 浏览:691
2016苏州大学专业分数 发布:2025-07-17 05:20:19 浏览:742
2015人民大学报到时间 发布:2025-07-17 05:06:07 浏览:738
曲阜师范大学的考研率 发布:2025-07-17 05:03:07 浏览:44
山西大学哪些专业好 发布:2025-07-17 04:48:56 浏览:873
导师可以录取非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吗 发布:2025-07-17 04:39:37 浏览:80
女大学生得艾滋病 发布:2025-07-17 04:14:05 浏览: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