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2020最新
1. 鲁西奇的个人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5月应聘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先后获广西区政府桂版图书优秀奖二等奖(2001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武大有多少个教授
武大一共有正副教授2930余人,其中,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7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共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
3. 鲁西奇的介绍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特别是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先后获广西区政府桂版图书优秀奖二等奖(2001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1年任教授,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5月应聘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目前正在从事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特别是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汉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考察、汉水流域城乡社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4. 鲁西奇个人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海。拥有研究生学历和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他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尤其是对汉水流域历史地理与社会经济史的综合研究。1996年,他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成为教授,并于2002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5月,他应聘至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
鲁西奇已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等多部著作,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超过70篇论文。他主持过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及一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广西区政府桂版图书优秀奖二等奖(2001年)、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年)。此外,他还入选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2020最新扩展阅读
鲁西奇,男,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目前正在从事长江中游地区民间文献特别是民间碑刻与古代冥契的收集和整理、汉水流域古代城市之形态与空间结构的考察、汉水流域城乡社会的变迁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
5. 请问武大的研究生导师有哪些
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贾小华。
历史学院导师:
郑威、张建民、杨华、杨果、申万里、任放、鲁西奇、刘国胜、冻国栋、陈伟。
基础医学院导师:
谭锦泉。
法学院导师:
曾令良。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导师:
刘耀林。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导师:
陈政、彭玲。
数学与统计学院导师:
范爱华、黄孝军、吴黎明。
水利水电学院导师:
张仁铎。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
刘正猷、赵兴中。
哲学学院导师:
朱志方、赵士发、赵林、赵凯荣、徐水生、徐明、吴根友、汪信砚、苏德超、彭富春、李佃来、郝长墀、郭齐勇、范明华、储昭华。
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
沈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