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刘毅教授
Ⅰ 现在有哪几所大学开设了考古系
首先,北大考古学老大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比较偏向于边疆考古,他们成立了一个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名义上是林沄在主持,但是事迹上是朱泓在经营。自从张忠培先生走后,吉大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他们自以为得意的田野技术现在看起来已经不能领先了。况且吉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研究方向也倾向于DNA测定等科技考古。吉大已经不能稳坐钓鱼台了,已经沦为了二流的考古方向。
山东大学是兴起中的学校。其考古专业现在由栾丰实、方辉等主持。他们将聚落考古做的红红火火,并且致力于中外合作,栾丰实先生近年的崛起就是受益于中外合作,吸收了国外的先进考古学理论。
西北大学的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实力并不强,至今好像尚没有博士点。但是因为它位于古都长安,因此也不能小视。况且,西北大学的科技考古在全国绝对占据一席之地。
武汉大学考古专业实力之差,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简直一群乌合之众。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武大没有人才,教师素质低,学生自然强不到哪里去。其考古专业教授(名字我不想说),对考古学狗屁不懂,整天写文章批评别人。在这样的教授指导之下,其学生在考古工地实习期间,多数人不下工地,每次派一个人看管工地,其余人留在室内打牌。此等学校,已无药可救!
四川大学是老牌的考古名校之一,冯汉冀、童恩正等著名专家曾先后主持。童先生在时,曾经一度想跟哈佛大学合作,张光之先生主持的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当时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反对,川大超过北大考古学的唯一一次机会也失去了,童先生含恨而终!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川大也已经走了下坡路。每年入学的研究生分数极低,生源素质不高。知名教授罗某更是纠缠于学术腐败之中。但是,作为老牌的考古名校,其实力仍然不可小视。
郑州大学地处中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有韩国河等主持工作。然而,缺乏师资力量,很难进入一流考古高校的行列。
南开大学文博系,今有刘毅先生主持工作。然而,其方向博物馆学,属于文物学领域,并无考古专业。自然无法跟实力雄厚的考古高校竞争,在考古学方向很难有所作为。
厦门大学实乃不足一提,其考古专业师资力量之弱,实难形容。据说,夏大老师缺的厉害,传统考古学七大方向的课程尚不齐全。每个教师要开多个方向的课程。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方向绝对全国第一,然人类学系内的考古学专业实在不敢恭维!
复旦大学文博系现在有贾兰坡先生的高徒陈纯教授主持,并且有雄厚的经济支持,实力不容小视。
南京大学考古专业自蒋赞初先生创立开始,就有很高的起点,曾昭煜、商承祚等专家学者先后在南大任教。老专家退休后,南大在一段时间走了下坡路。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水涛先生担任南大考古系主任以来,南大又开始中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图书资料,都迅速增加。作为老牌的高校,南大有中央大学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一流考古高校中会有南大的一席之地。
山西大学也有考古专业,然而他们不仅仅缺乏师资力量,图书资料也非常至少。毫不夸张的说,山西大学考古图书室的书加在一起,尚且没有我的一位师长自己藏书之多。
听朋友讲,最近几年南京师范大学也频频引进人才,成立文博系,而且非常活跃。汤惠生、裴安平、周裕兴等中青年学者在南师大任教,迅速增强了南师大的实力。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积累不足,南师大很难摆脱三类校进入到二流考古高校。
最先具有考古学博士点的四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为老牌的考古高校。
今后中国最牛的四所考古高校当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
笔者见识浅薄,对上述具有考古学专业的高校进行评价,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给予指正!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尽管楼主对国内有关大学的考古专业的见解独特,遗憾却有基本常识缺乏、论证不充分、逻辑混乱等错误之处。个人觉得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楼主题为“各个大学考古系pk”。若我没记错的话,“笔者”行文中似乎过多关注的是考古专业,基本置“考古系”于不顾。若是考古专业均属考古系,倒可以近似等同,不过遗憾的是仍有例外,有的考古专业设在历史系或人类学系。“各个”若从语言学上来理解应该是包含国内(若楼主有国外内容待续,请原谅我的理解能力)有考古专业的所有大学,那么我想“笔者”可能有疏漏。
“笔者认为,今后中国最牛的四所考古高校当为: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我十分遗憾未能亲见“笔者”说这一句话时的装束与打扮,不过我想应该是身批八卦服、头带道士帽、手握拂尘、捋着胡须,或其他谶纬高人的装扮或阴阳家现代化服饰,或者凭我的智商难以虑及,不过通过这种无厘头的话语可以肯定“笔者”不是“凡人”。“今后”,我想应该是以现在(尽管在意识到它时,它已成为过去)为端点向未来无限延伸的时间概念,十年、百年、千年、万年……鉴于古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胆量还不足以大到让我敢于预示“今后”。
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吧!
西大:考古学(并不强)+地理位置(古都长安)+科技考古(一席之地)=今后四大考古牛校之一。这样的等式应该是“笔者”对西北自作多情的无稽之谈。强与否一般有应有参照,不知楼主与哪些高校相较得出“并不强”的结论?具体若是不清,我想不如含糊笼统说西北仍不失为老牌考古名校之一且目前仍未辜负这一称号。西北的科技考古实为科大子辈且未得真传,“一席之地”应为子因母贵而已。古都长安倒是事实!
吉大:田野技术(张忠培走→不领先)+边疆+科技考古+朱泓经营(名义上林沄主持)=二流考古方向。这样的等式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我没有理由不去相信“笔者”有恶意诋毁的嫌疑。我想我们必须承认只要不是智力有障碍的人,经过若干年的学艺都可以成为熟练掌握田野发掘技术,成为优秀的技工,实例不胜枚举,贾南坡先生最为典型(此处以先生为例可能不妥)。若说吉大因此而沦落,滑稽至极!边疆考古研究工作正是“术业有专攻”真实写照,我想即使北大也不可能到处插足吧!况且吉大的学者也不至于狭隘到只关心边疆吧。吉大的科技考古(主要是分子生物学方面)在国内是拔尖的,在她面前西大哪有冒泡的份。
中午就看到这个问题百出的是非贴,本来想删掉,毕竟与我们这个版面的气氛格格不入。
中国的考古到现在还强调什么山头主义的话,只会被外国人笑话!自己的事情却止步不前。偶尔听到外国人自诩了解中国考古,夸大地谈一些中国考古的所谓内幕,无非是和这位老兄一样,想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已。不值一谈,懒得删除。
学术需要严谨,不是这种人为的拨弄。这里不欢迎这种东西。估计不是作者原创,他也不会反驳,就让他自己消失吧!
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门历史科学,考古学的研究不应限于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应限于鉴定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判明它们的用途与制造方法。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便是指导研究这种规律的理论基础。
考古学家要论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探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点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史前考古学为例,尽管考古学文化类型多种多样,但它们从发生、发展到最后的消失(即合并于另一文化类型或演变而成为另一文化类型),总是具有共同的规律;由于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的不同,各种文化类型也必然会有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具体演变过程。历史考古学也是这样,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个性。
考古学本来就不应该有门派之争!因为它不是武林!
每个学校的考古学专业都有它们自身的特色,博采众家之长,才是一个考古学者端正的态度!
还有,前段时间碰到南师大的一位老师,他说:天下考古是一家!此话我很赞成!
Ⅱ 怎么能最快缓解疲劳
用休闲食品抗疲劳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竞争更加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备受疲劳和压力之苦。这些在西方国家早已存在的疾病,正引起中国卫生界和营养界的关注。有报道说,24%的人有疲劳症状。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中外营养学家提出:可用休闲食品抗疲劳。 美国营养学家莱普斯丽博士提出,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是抗拒疲劳和压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从饮食方面来看,抗拒疲劳和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富含抗氧化剂的自然食品来提高身体免疫系统。合理、科学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食物是身体的调控中心,”莱普斯丽博士说,“最新的研究表明,多食用富含抗氧化性物质的食物对抗拒疲劳和缓解压力有显著的作用。抗氧化剂通过控制自由基来促进人体免疫系统。自由基是氧的一些不稳定形式,会损害人体的一些重要脂肪,从而损伤人体细胞。维生素E、C和A等抗氧化性物质可以控制这些自由基,保护人体免疫系统,从而可以缓解生活带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并防止不洁净空气带给人体的影响。坚果、蔬菜、水果都富含抗氧化剂。” 北京大学医学部营 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刘毅教授认为,维生素E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同时他所主持的中老年人连 续四星期每天食用75克杏仁的研究结果显示,富含单元非饱和脂肪和维生素E的杏仁能有效地降低血清总 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Ⅲ 学理科可以学考古专业么,哪些学校有考古专业
理科生能学考古专业。
考古专业实力较强的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目前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共两所,分别为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1所,本次有21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5所。
考古属于历史学科下的分支,本科阶段一般不会开这个,只有到研究生阶段才会细分,不同学校分数差别很大,可以去各学校本科招生网查看,上面公布了最近几年各专业录取分数(分省、分文理),基本上这个专业是每所学校最烂的专业,很多都是考不上其他好专业被调剂过去的 .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 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Ⅳ 中国区域经济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 名誉会长 冯之浚 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吴树青 原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委员 会 长 杨开忠 北京大学秘书长 教授 副 会 长 毛汉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郭来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秘书长 教授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院长 教授 关凤峻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院长 党委书记 研究员 刘君德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林家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副部长 研究员 秘书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副秘书长 姜玲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副教授
翁瑾 复旦大学旅游系 副教授
周文兴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成员名单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堂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 司长 毛汉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王 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主任 研究员 王志新 河北省廊坊市 副市长 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教授 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教授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 副校长 伍新木 武汉大学商学院 教授 关凤峻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院长 党委书记 研究员 刘向辉 国务院财经领导小组 刘君德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教授 孙久文 人民大学区域所 教授 邢恩惠 辽宁省锦州市 副市长 邬 伦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教授 闫小培 广州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副主任 教授 闫守邕 中国科学院遥感所 研究员 张文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员 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 副教授 张泰城 江西省委党校 副校长 教授 张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李小建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李国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李晓西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 司长 杜 平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所长 副研究员 杨开忠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陈志龙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副主任 教授 陈锡康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周一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教授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明安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林家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副部长 研究员 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贺同新 湖南省政府 副省长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秘书长 教授 钟海生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 主任 浦善新 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所长 研究员 郭来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郭荣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系 教授 郭培章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司 司长 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系 教授 梁雨祥 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 局长 党组书记 黄 瑞 深圳市住宅局 副局长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 局长 研究员 曾菊新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院长 教授 程必定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潘文灿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司长 魏小安 国家旅游局规划司 司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魏宏森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教授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 马建堂 马彦琳 方创琳 毛汉英 王发增 王仰麟 王志新 王学军 叶裕民 王铮 王燕祥 邓宏兵 丘志忠 冯长春 卢武强 史培军 叶文虎 宁越敏 石玉虎 伍新木 关凤峻 郭培章 邢恩惠 刘源 刘向辉 刘闯 刘君德 刘妙龙 刘学敏 刘秉廉 刘毅 吕斌 孙久文 朱翔 邬伦 闫小培 闫守邕 陈志龙 佟连军 吴钢 吴显国 吴浙 吴敏一 吴殿廷 宋逢明 张义文 杨先明 张小林 薛德升 张文奇 张占仓 张召堂 张妙弟 张志勋 张勤 张毅 张曙光 李小建 李平 李志华 李秀果 李国平 李国璋 李城固 李晓西 李澜 杜平 杨云彦 杨开忠 汪宇明 沈体雁 肖金城 陆大道 陈文科 陈忠暖 陈锡康 周一星 周立云 周述实 周复多 孟晓晨 季任钧 明安书 易可君 林镇 林承格 林炳耀 林家彬 郑向敏 保继刚 姚建华 封志明 祝炜平 贺同新 赵荣 赵瑾 赵燕菁 郝寿义 钟海生 徐国弟 徐建华 徐菊凤 孙文昌 浦善新 贾玉成 郭万清 郭来喜 郭荣星 郭焕成 郭鸿懋 顾朝林 郑林 梁进社 梁雨祥 银光灿 黄瑞 龚胜生 傅兆君 傅伯杰 曾刚 曾菊新 程必定 舒航 董锁成 董黎明 路紫 雷明 蔡运龙 蔡首秋 潘文灿 潘照东 魏小安 魏后凯 魏宏森 张可云 张泰城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专业委员会 序号 名 称 挂靠单位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1 区域经济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 郭荣星 孙久文、许庆明、覃成林、刘会远、李清、薛领 2 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 南开大学 刘秉镰 冯长春、阎小培、丁芸、陆军 3 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 北京师范大学 吴殿廷 蔡满堂、张平宇、董锁成 4 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 河南大学 李小建 薛德升 5 国土规划专业委员会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李新玉 李城固 6 城市管理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 李国平 杜德斌、陈建军、叶裕民 7 空间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 沈体雁 杨翠红 8 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 青岛大学 孙文昌 李蕾蕾 9 区域经济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 陈秀山 陈志龙、杨云彦、张可云、王荣成 10 西部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 兰州大学 高新才 韦文英、郭菊娥 11 东北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 东北师范大学 丁四保 佟连军、郭亚军、韩增林、张毅、赵儒煜 12 流域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 华东师范大学 曾刚 陆玉麒、栾贵勤
Ⅳ 南开考古系的导师介绍
南开大学没有考古系,但历史学院有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其中有很多老师是研究考古的。以下信息从历史学院官网摘录
1.刘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历史
个人简介
刘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无党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毕业;1987年7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1993
年6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汉城梨花女子大
学作访问学者。
1987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1年改为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历任助理馆员、讲师;1995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
授;1997年被遴选为南开大学第三学术梯队成员;2001年12月晋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历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
物馆学专业主任。2002年3月出任历史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5月复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是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带头人。
历年来开设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曾名“中国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上本
科生);“中国陶瓷考古研究”、“中国古陶瓷鉴定概要”、“文物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汉唐明清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文物文献学概论”(以上硕
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汉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学专题研究”、“中国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专题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两课程在1995-1997年南开大学课程建设评估中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古代陶瓷器”课程于2004
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2006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2007年,获首届南开大学“良师益友”奖;2008年,获第四届“南开大学教学名师
奖”。
招收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宫廷生活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
版过《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宫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鉴定自学教程:瓷器鉴定三十讲》(万卷出
版社,沈阳,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讲义》(新星出版社,韩国汉城,2006
年)、《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个人著作;参与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鉴定
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体著作的写作。主编“南开文博书系”于2010年5月起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历年来,在《考古》、《文
物》、《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文物天地》、《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
与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镇陶瓷》、《东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东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
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馆研究》、《南开学报》、《南开史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历史月刊》(中
华台北)、《东洋学研究》(韩国汉城)、《东北亚研究》(韩国釜山)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国(境)内外专题论文集中发表过中国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
方面的论文70余篇,其他文章30余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于2007年获“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奖”,2008年先后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后改名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2001年10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
为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02年4月出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2002年9月当选为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1月被聘为全国文物
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开大学)重大项目《汉到明墓葬所见民间信仰暨近现代华北民间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清代
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国家文物局“2009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明代藩王陵墓调查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
大学)重大项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马工程”人文社科重点教材《中国文物学概论》的编写(首席科学家)。
2.刘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刘
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苏丰县人,汉族,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汉考古学术委员会委
员。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与郑州大学,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博士后。1995-2007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从事田
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
师。
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另对中国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关研究。主讲博、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门课程,主
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
格,主持和参与数百座古墓葬及十余处古遗址的发掘,发表考古发掘简报近二十篇。
讲授课程:
讲授5门本科生课程:《中国考古(上)》(38学时)、《物质文化史(2-1)》(38学时)、《中国古代石刻》(38学时)、《田野考古学通论》(38学时)、《文博应用技术》(58学时)
2门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
2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
1门博士课程:《秦汉考古专题》(40学时)
共计10门课程。
3.贾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
个人简介
1967
年生人,籍贯河北怀安。1991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
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向的教学和研
究工作。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
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青铜器研究与鉴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
个人简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从事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中国考古学文化与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年代学、艺术与宗教等。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考古学研究、先秦两汉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考古学通论、文博应用技术(田野考古方法论、考古绘图和考古测量)等。
5.袁胜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
个人简介
袁
胜文,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002年毕业后留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秦汉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讲“中国古代玉器”和“秦汉物质文化”等本科生课程。
6.陈畅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陈
畅,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5年硕博连读,2008年获
博士学位,同年应聘为历史学院教师,确定为讲师职称。2013年评为副教授职称。 2014年1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修。
讲授课程:《西方博物馆历史与理论》、《西方考古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7.黄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论博物馆学中外博物馆比较研究
个人简介
黄
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
要从事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博物馆》、《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任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评审专家库专家,承担《国家博物
馆功能与选址》等国家级研究项目。
Ⅵ 中国哪些大学有考古系
考古学很牛的学校都是一本,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专旦大学、吉属林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设在人类学系)、河南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等等;分数都很高。 现在一些二本学校好像也开设考古学专业,但质量嘛,就不好说,申请不了发掘工地,更组建不了考古队,有的学校连研究生都没有机会参加实践,这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Ⅶ 文科的优势是什么详细一点
比如:①学文科的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知识广博,交际能力强等;②更有利于形成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想培养这个能力是很难单靠推导数学定理、做物理实验或者设计电路图能养成的,更多是靠在人文学科上的一些总结和积累(比如以史为鉴)。③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趣味的人。多学习一些文科的知识,比如阅读文学书籍、学习绘画、电影鉴赏等等,可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死板、更有趣味一些,往往能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更有乐趣。
其实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好最重要,学不好一切都是瞎说。学习中,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
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