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安徽籍教授
『壹』 安徽三联学院英语系师资力量雄厚
安徽三联学院英语系师资力量确实雄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专任教师共计68人,这一数量在同类院校中较为突出。
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20%和17%。高级职称教师占比高,显示出教师队伍的高水平。
教师学历层次高:研究生37人,占教师总数的55%,且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2%,这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众多:教师队伍中不乏省级模范教师等学术和行业精英,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学术经验,还对学生教育充满热爱。
外籍教师和客座教授资源丰富:学院聘请外籍教师常年任教,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同时,还聘请了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教授以及外贸进出口公司的经理、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以丰富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系主任权威且经验丰富:原安徽大学外语系主任陶向龙教授担任系主任,并兼任多个重要职务,这充分体现了该系在英语教育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安徽三联学院英语系的师资力量在规模、结构、学历层次、学术和行业精英数量、外籍教师和客座教授资源以及系主任的权威性和经验等方面均表现出色,为培养优秀英语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贰』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的院系设置
该系是安徽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1958年),资深教授济济,师资力量雄厚,是安徽省颇有影响的系科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俄语系遭受严重冲击, 间断性停止招生十余年之久。在国内外环境对俄语界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俄语系的前辈们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俄语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1978年)成立了《苏联问题研究所》(后易名为《俄罗斯研究所》)。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并创办了《俄罗斯研究》学术杂志。该杂志在全国同类杂志中位于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俄语系恢复招生(1993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俄语系开设了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语言文化国情、俄语词汇学、俄语修辞学、俄语口语、俄罗斯文化史、经贸俄语、英语等课程。
俄语系共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4人,外籍教师1人, 博士2人,硕士2人。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教学经验日益丰富,科研水平日益提高。
俄语系每年招生,现有学生99人(每届招25人)。俄语系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年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5%和90%。近几年的研究生平均录取率达到40%。俄语系还在全国俄语大赛和中国南方地区俄罗斯语言文化知识竞赛中多次获奖。
俄语系与俄罗斯奥廖尔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两校师生可互派到对方学校学习、进修或工作一年。俄语系每年有数名学生去俄罗斯奥廖尔大学插班学习。 安徽大学法语专业成立于1974年,是安徽省最早的法语专业。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2008年建立法语系,多年来为安徽省各高校、外经外贸企业、外事部门及涉外部门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本省的对外开放、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语系共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人,外籍教师1人, 博士1人,硕士5人。法语语言文学学科在一类和二类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专著1部,出版译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这也是安徽省内唯一的法语语言文学国家社科项目。
法语系所开设的课程有基础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视听说、法语阅读、法语写作、翻译实践、口译、法国文学、法语国家概况、经贸法语、法语词汇学、法语口语、听力、英语、计算机等课程。
法语语言文学学科特色之一是运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思想和方法研究法国当代女性文学,尤其是杜拉斯小说研究,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特色之二是探索教学和翻译的实践性研究方法,并翻译出版多部译著。
法语系与法国贝藏松大学、伊维瑞大学、巴黎法语联盟、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国际语言中心、法国孔泰大区,法国巴黎Evry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法国驻沪总领馆合作成功举办“法国文化日”。对外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法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
法语系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注重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法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为第二外语,均能通过英语六级水平考试。法语系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的成绩逐年提高,07级八级通过率为80%、08级四级通过率为100%。近几年的研究生平均录取率达到20%。2010年就业率为100%;2011年就业率为96.55%。在2011年全国法语歌曲大赛华东赛区中我系选手进入前四名。我校法语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法语系正朝着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法语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特色
本学科方向自1990年安徽大学设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一直是该点的主导研究方向。在长期的科研和研究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长期坚持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并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如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重新解读和审视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结合宗教文化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对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独树一帜开展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研究。
学术地位
本学科方向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尤其在莎士比亚研究、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研究和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研究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多年来本方向在《外国语》、《外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章数十篇,其中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转载。在美国文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方向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本方向对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特别是对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德亚德·吉卜林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语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同类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尚不多见。此外,本方向已出版《英语典故词典》、《美国小说》,《英美戏剧》、《英诗选读》等著作7部,并有《莎士比亚新论》等著作即将出版。本学科方向学术骨干主持完成过“美国文学中的宗教思想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其中一项获安徽省社科成果奖。在研的项目有国家级项目1项(“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2005年立项)、省部级项目5项。本学科方向在安徽省的英美文学研究界处于核心地位,吉卜林研究在中国的外国文学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用和意义
本学科方向是安徽省英美文学研究界的龙头,对于提高安徽省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方向的研究重点都是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譬如莎士比亚研究是英国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学中的宗教思想研究是国内外国文学界开始涉足的新领域,标志着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英美乃至整个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都有着重大作用。殖民主义文学研究更是后殖民文化思潮中的研究热点。对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殖民主义文学的研究尤其能使我们全面了解西方的殖民主义思想和实质,对于今天全球化大潮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
英语语言学研究方向特色之一是把英语语言学理论研究同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翻译史研究紧密集合;系统研究中国翻译史、汉籍外译史、中国各民族互译史,翻译理论以及翻译与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翻译史观、翻译理论多元观。特色之二是对国外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地吸收与应用,把语言理论与省情相结合,系统研究欠发达地区英语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学科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拥有高级职称5人,博士5人。他们能了解和把握本方向的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知识面宽,科研力量强。多年来,在《外国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比较文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当代语言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乃至英国“Teacher Trainer”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该学科方向尤其是在翻译史和翻译与相关学科研究上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处于领先水平。先后出版专著《英汉翻译原理》、《中国翻译简史》、《汉籍外译史》、《翻译多元论》、《外国文学在中国》、《英语与社会》等。在《中国翻译简史》的基础上,该方向已完成300多万字的《中国翻译史》巨著,共五卷,分古代部分(一卷)和现当代部分(五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已把该书列为重点学术书目并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中国翻译通史,资料详实,内容含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其中包括中国各民族文学互译,汉籍外译等,填补了中国翻译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该方向的另一本专著《翻译多元论》在国内颇有影响。《英语与社会》把标准英语、地域英语及其他变体研究置于社会大环境下研究,为语言教学、翻译与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优于全国同类成果。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位点是我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该学位点从2004年开始招生,两年共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8名(分别为8名和10名),2006年计划招生15名。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有:译介学、欧美文学比较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比较研究、西方文化与圣经文学。专业课程主要由博士、教授、副教授担任。该学位点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新闻媒体机构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本功,能够听懂英语授课的内容;具有较为广博的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和较好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在外语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学校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学位点日臻成熟,正在向健康方面发展。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德语大专班,2009年建立德语系,并开始德语语言文学本科招生。现有在院德语专业本科生101人。
德语系共有在编教师8人,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学历上,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其他学历3人;外语学院每年还从德国博世基金会以及德国著名高校中长期或短期聘用一些教授、副教授或讲师补充在编教师人数。2009年和2011年,外语学院两次邀请了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德国语言文学著名教授Winfried Woesler来我院为师生做系列学术报告,以及为本科生授课。每期持续40天左右。德国汉堡大学胡恩教授也来访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名牌高校德语系与我院德语系保持密切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院德语语言学科的发展。
德语系所开设的课程有: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听力、德语阅读、德语语法、德语写作、德语翻译实践、德语口译、德国文学、德语国家概况、德语语言学、德语词汇学、德语口语等课程。
德语系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德语系每年可选派两名年轻教师去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相关的院系攻读博士学位;从2010级开始,德语系每年可选派两名优秀学生去对方相关院系学习一年;另外,学院还与德国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自费交流项目,按交流协议互派学生到对方进行学习和实习。
在Woesler教授的指导下,我院德语系本科生翻译了海涅的作品《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并在德国欧洲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他项目合作计划正在顺利进行中。
德语系面向全国招生,生源优秀,教学质量高。2009级和2010级的专业四级通过率高达95.6%和96%,超过全国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几十个百分点;推免硕士研究生深受国内名牌高校欢迎。德语系本科生在全国德语专业本科生德语辩论赛中多次获奖。
外语学院德语系正朝着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发展,为省内外培养高水平的德语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西班牙语系成立于2009年。西班牙语专业是安徽省同类专业中开设最早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西班牙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西班牙语专门人才。
西班牙语系共有教师7人, 其中特聘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5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本科学历2人;除此之外,外语学院每年从西班牙语国家聘请专家1-2人。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学科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1项。
西班牙语系所开设的课程有西班牙语精读、西班牙语视听说、西班牙语泛读、西班牙语写作、翻译实践、口译、西班牙文学、拉美文学、西班牙国家概况、拉美国家概况、外贸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口语、听力、英语、计算机等课程。
西班牙语系积极参加与西语国家高校的交流,已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圣托马斯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
西班牙语系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西班牙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为第二外语,均能通过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2011年,我校第一届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在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中获好成绩,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推免硕士研究生深受国内名牌高校欢迎。2012年,我校09级西班牙语系学生在阿根廷驻沪领事馆组织的西班牙语诗歌创作大赛中包揽一、二等奖。
西班牙语系正朝着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徽大学日语系成立于2001年。目前,日语系共有专职教师9名。除此之外,日本高知大学每年外派我系日语教师1名。在日语系专职教师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6人。在学历结构上,1人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学博士学位,1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1名为日本名古屋大学在读博士,并同时受聘为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员,硕士4人。
日语系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精英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日语系每年招生25名左右,坚持小班教学理念,师生比10:1,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4:1的比例,真正实现了精英培养模式所需的师资配置。
日语系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日语写作、日语演讲演习、日语翻译实践、日语口译,日本文化、日本影视文化,商务日语、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选读、日本国家概况等,并与日本高知大学开设了远程教学课堂。
日语系在日本文化研究、日本文学研究、日语语言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参与撰写系列专著《中国翻译通史》,共五卷,并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出版译著1部,各类日语教材5部。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个。
在国际交流方面,目前日语系与日本高知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有2个国际合作项目。日语系每年有10位交换留学生赴日本学习,1名教师作为交换教师赴日本教学。双方还组织学生互访,进行暑期日本和中国社会见习活动。此外,校内还开展大型日本文化节活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叁』 执着追求的科学家的故事
当初惨败的结果并没有令奥巴马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在政治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他是一个善于总结和抓住机会的人。他反思后发现,在与拉什的竞选中,自己唯一胜出的行政区居然是以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裔工薪阶层为主要居民的第19区,在这里,他的支持者是保守的警察、消防员和教师。这让奥巴马意识到,他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海德公园”的精英群体里。
在奥巴马多方谋求政治道路上的飞跃的时候,他找到了时任伊利诺伊州参议院主席、民主党人埃米尔·琼斯。在2003年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从共和党手中夺回参议院控制权时,春田市的权力中心正在琼斯掌控之下。2003年年初,琼斯私下接见了奥巴马,奥巴马向他坦诚地指出了自己在2000年选举中暴露出来的两个致命弱点:黑人群体支持率不稳定、缺乏党派和团体支持。而如果琼斯帮助他弥补这些弱点,那么他代表伊利诺伊州民主党竞选国会参议员将有很大胜算。当时该州的国会参议员是特立独行的共和党人彼得·菲茨杰拉德,换届选举将于2004年举行。
或许是奥巴马的真诚打动了琼斯,也或许是奥巴马对形势的分析得到了琼斯的认同。琼斯决定帮助和支持这个黑色的年轻人。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打击其他党内参选人,为奥巴马赢得关键的竞选空间和时间。他帮助奥巴马组织了庞大的黑人支持队伍,里面既有教师,也有政府雇员和服务行业工薪阶层。
虽然得到了贵人的提携,但此时的奥巴马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获胜,取得黑人朋友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全面审视自己,进行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改造。首先改掉的是学究式的演讲方式。据奥巴马与拉什竞选时的竞选团队经理丹·舒曼说,奥巴马从2000年开始造访区内各个黑人教堂,学习黑人牧师讲话的节奏和夸赞的神态,并观察听众的反应,不断学习调整。
奥巴马几乎不错过每个在黑人教堂上发言的机会,并将自己的参议员候选人资格与黑人的进步联系起来。他总是强调自己的基督教徒身份,并尽量发挥自己的牧师耶利米·赖特在当地黑人群体中拥有的广泛影响力。每当有人质疑奥巴马的真正种族身份的时候,他就把赖特搬出来。在2004年美国参议员选举中,赖特更成了奥巴马的“选举资产”,帮助他赢得了大量基础选民。
『肆』 谁有杨振宁的简介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