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正教授等级划分
❶ 大学教授分几个等级
教授可分为正教授和副教授。教授分七个等级,其中1-4级为正教授,5-7级为副教授。所以一级教授是最高级别的教授,七级教授是最低级别的副教授。
教授职称可以反映学术职称、专业技术水平、地位等信息。
2008年,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了《大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规定新时期我国大学教师职务分为13个等级,其中正教授职务包括一至四级,分为一、二、三、四级。教授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此举推出十余年,在高教界持续引发广泛热议。那么各年级有什么区别呢?教授分级制的实施呢?
一级比一级好。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教授的排名和含金量都呈递减趋势。
一流教授是最高级别,被称为“学术地位的最高标尺”,一般是院士级别的学术带头人;
二级教授仅次于一级教授,接近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一般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主要领导。
三级教授一般是工作时间较长,在学术界有所突破的正教授,即学科负责人、城市骨干、青年精英等;
教授四级就是一般的正教授。
教授升职堪比“神仙打架”,老师在职场“各显神通”。
教授很难被提升。一般来说,可能需要十年。之前有专家对华东地区高校教授做了一个调查。
在这136名教授中,能拿到讲师职称的年龄一般为29.8岁,成功晋升副教授的一般为34.2岁,成为教授的平均年龄为40.8岁。
所以从数据中可以计算出,大学老师升副教授大概需要5.5年,副教授升教授可能需要7年。总共需要12.5年。
如果从年限上来说已经很难了,从四级教授升到一级教授就一言难尽了。
随着教授的职称越来越高,含金量越来越重,每一级的审核也会越来越严格。不仅要评价工作年限和教学质量,还要分析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的状况。
以某大学为例。要想被评为三级教授,必须担任教授职务5年以上,并对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才能晋升。
从三年级升到二年级就更难了。担任教授职务需要10年,你在人才评价和奖励方面有突出贡献。除此之外,你还需要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对于一流教授来说,难度级别和严格程度是最高的,一流教授通常只授予两院院士。不管是哪个领域的,都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从晋升时间和晋升条件来看,我们可以理解,教授的晋升之路堪比“神仙打架”,需要在自己的职场上“各显神通”,才能收获回报。
当然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教授一直在努力,但还是没有升职。毕竟在这条路上,拥有科研成果和重大贡献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硬指标”。
❷ 正教授是什么级别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教授的岗位一般分为一到七级,而正教授的岗位则是一到四级,教授不是国家行政职位,所以是不享受级别待遇的,教授在教师中是最高级别的职称,而如果要就待遇而言的话,正教授大概是介于副厅级和正处级之间,现在大学里的教授,都是聘任制的,所以也有好多种说法,比如说客座教授、荣誉教授和特聘教授等。
一级到四级教授的级别和含金量,呈递减趋势
一级教授是最高级别,被称之为“学术地位的最高标尺”,一般都是院士级别的学界泰斗级人物;
二级教授仅次于一级教授,是学界上临近泰斗级的人物,一般是各高校、研究所等主要负责人等;
三级教授一般是学界上工作时间较长也取得一些突破的正教授,即学科负责人、市骨干、青年精英等等;
四级教授即一般的正教授。
一级到四级的教授梯队,也呈金字塔型。一级教授的含金量最高,能被评上的人数也是少之又少;而教育部和人事部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了高等学校高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
并且,教授的职称等级直接和薪酬待遇挂钩。2019年武昌理工学院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其中一级教授年薪60万元,二级教授年薪45万元,三级教授年薪30万元,四级教授年薪18万元;并且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享有免费提供别墅住房,并配有服务员,提供后勤服务等等。
每一等级之间的年薪相差十余万,可见即使同为教授,不同职称等级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却有着较大的差距。
教授评级,神仙打架
想要从四级教授往上晋升,随着职称等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每一级的评审条件也随之改变,对工作年限、教学工作质量、发表论文水平、课题研究情况等各方面做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三级岗位评聘条件为例,若想评上三级教授,在资历上需要任教授岗位至少5年以上,并且在业务上也需要做出较大贡献,例如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或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主持3项省级以上课题并正式出版5部以上著作且在核心期刊发表10篇以上的学术著作等等。
教授职责
教授的工作是在大学里针对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开课、或授与学生专业训练,如科学和文学等领域。另外教授也必须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以发表论文的方式来获得商业上的合作机会(包括了政府在科学上的顾问、或是商业发明等),同时训练自己的学生将来有足够的能力与他们交棒。
在授课、训练、提交论文与寻求商业合作这四个方向里,要取得平衡则端看学校、地点(国家)和时间额外因素。例如在欧美的顶尖大学中,学校相当重视在独一领域中专精的教授,而且常常将他们做为该校的宣传重点。
历史沿革
在宋代才开始成为教师的称谓,当时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在中国汉、唐的大学中即设有此官职;在现代汉语与日本语的语境中,多作为英语“Professor”一词的同义语使用,指在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例如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教授学生。博士就是后来的教授。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及明、清两代的府学都设教授。清代末年兴办新学后,大学设正教员、副教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教授、助教授;1917年修正《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正教授、教授和助教授。1924年的大学条例,取消助教授一职。
1927 年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开始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未变。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