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武照云教授
Ⅰ 谁有关于汉字的资料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汉字一共有多少个呢?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古文字研究的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先生说,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文字字头已有4100多个,能和今天的字联系起来、仍然“活着”的字有1250多个。
中国历来重视编写出版字书,最早的字书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说文解字》的出现,使汉字书写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许慎因此被历代学者尊为“字圣”。
南北朝时期,南梁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收字16917字,这部书在唐代、宋代时修订,收字增至22726个。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收字达53525个,是古代收汉字最多的字典。清代张玉书奉诏编纂的《康熙字典》,收字达47035个,辛亥革命后,欧阳溥存等编的《中华大字典》,收入汉字达到48000多个。
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录汉字56000多字,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它的编纂,曾被列为国家文化建设重点科研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凝聚了300多名专家学者的10多年的心血。
据介绍,目前海内外汉字文化圈所拥有的人口数高达15亿人之多,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还有不计其数的海外中小学和社会办学机构,也在开展汉语教学。据国家有关机构统计,国外学习中文的人数,已经达到3000万人。
王蕴智介绍说,汉字的信息化处理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加强中国语言文字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深度开发,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最近又组建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今后通过对古今汉语言文字定性定量研究和语料库的全方位数字化建设, 一个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古今汉字信息化建设平台将会建立起来。 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最早刻划符号在8000年前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Ⅱ 矿山工程的资源简况
新中国成例5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能源矿产能源矿产是中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8种。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吨。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中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据美国《Oil &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390亿吨,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吨;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吨,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中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中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中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中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金属矿产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锗矿、镓矿、铟矿、沲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碲矿。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
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莹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
资源特点
中国矿产资源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劣并存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2、矿产品种齐全配套,资源分布不一;3、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4、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5、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管理
矿业管理是指国家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矿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管理,探矿权与采矿权的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开发行政管理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等。
基本情况
1949年以前,中国矿业很不发达,矿山企业不多,矿山职工队伍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的进行,矿业职工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遍布煤炭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核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黄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轻工业等许多产业部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市场机制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引下,不仅在上述主要产业部门拥有相当数量的矿业职工队伍,而且其他一些部门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从事矿业采选的队伍在进行矿业开发活动;不仅中央国有企业在进行矿业开发,而且还有许多地方国有企业、乡镇集体和个体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也在进行矿业开发活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矿业职工队伍。
中国矿业法制建设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法制建设是矿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法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进程中,在全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法制建设从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与完善。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之后,从1986~199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28件有关矿业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改后,国务院于1998年2月12日又发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等三个配套法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相应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初步建立了中国矿产资源的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矿架,使矿产资 源及其勘查开发与管理进入有法可以的轨道。从而对于加快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步伐,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障与推进矿业的改革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矿业管理体制
中国传统的矿产勘查开发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宪法》和《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形式确定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家中央财政核算拨付地质勘查资金,交由各地质勘查主管部门组织地质勘查队伍,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经地质勘查获得的地质资料和矿产储量成果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上缴国家,国家计划部门及各矿业开发部门根据国家制订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来制定矿产资源开发计划并纳入国家总的计划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的发展,原有体制已不能适应需要,因而在实践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中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由集中走向分散,又逐步走向集中统一管理的复杂历程。大体可分四个阶段。1、从1949年到1979年,这是中国传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从政府部门管理看,也是一个由比较集中走向部门多头分散管理的阶段。2、从1979~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止。这个时期在矿产资源开发运行机制方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实行鼓励乡镇集体和个体采矿的方针。乡镇集体小矿迅速兴起,为缓解矿产资源紧张形势、发展地方经济、脱贫致富、促进国家建设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有些小矿乱采滥挖、破坏与浪费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3、1986年10月~1998年3月。这是开始实施对除石油、天然气之外各类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进行统一管理的阶段,也是地矿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机构建立与逐步完善的阶段。4、自1998年3月始。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一是撤并原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组设统一管理的国土资源部,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所行使或代行使的矿产资源管理政府职能全部交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集中管理。二是将原冶金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等改组为相应的国家局,统一交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从而使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真正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
通过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中国矿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土突破性进展。
中国矿联
中国矿业联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覆盖矿业全行业的社团法人组织。主要由国内外有关矿业公司(含油田)、地勘企业、全国性矿业同业协会、省级矿业协会(联合会)以及与矿业相关的科研院所(校)和矿业城市自愿组成。其宗旨是遵循矿业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为矿业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矿业发展服务。主要功能是在矿业企业和政府间起桥梁、纽带作用。
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执行机构为主席团会议,经常性工作机构为会长办公会议。
中国矿业联合会的办事机构为秘书局,同时设有若干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并办有中国矿业报、中国矿业杂志、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年鉴等媒体。依托上述部门和媒体在政策法规咨询、市场信息供给、专业中介服务、国际联络交流以及维护会员权益等多方面提供行业、企业、政府需要的服务。为扩大与地方和国外矿业公司的联系,在国内部分省(区、市)设有办事处,在重要矿产国设有代表处。
同名期刊
《矿山工程》是一本关注矿山工程技术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矿山工程技术领域在科研、管理、信息、生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及经验、学者讨论和专业评论等多方面的论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矿山工程技术 ,矿山地质学 ,矿山设计,矿山地面工程,井巷工程,采矿工程,选矿工程,钻井工程,油气田井开发工程,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工程,矿山机械工程 ,矿山电气工程,采矿环境工程,矿山安全,矿山综合利用工程。 图书编委介绍 编委会
许江 教授重庆大学 (Prof. Jiang Xu, ChongQing University)
董东林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Prof. Donglin D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刘卫群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Prof. Weiqun Li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印万忠 教授东北大学 (Prof. Wanzhong Y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周子龙 教授中南大学 (Prof. Zilong Zho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傅贵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Prof. Gui F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秦波涛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Prof. Botao Q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郭广礼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Prof. Guangli Gu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韩可琦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Prof. Keqi H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高延法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Prof. Yanfa G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谭云亮 教授山东科技大学 (Prof. YunLiang T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陈金刚 教授郑州大学 (Prof. JinGang Chen, ZhengZhou University)
唐民安 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Prof. Min'an T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刘晓文 副教授中南大学 (Dr. Xiaowen Li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赵洪宝 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Dr. Hongbao Zh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赵海峰 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Dr. Haifeng Zh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检索信息
《矿山工程》期刊论文被以下数据库收录:Open Access Library。
Ⅲ 郑大法学院研究生在全国排名如何
郑州大学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2016年在全国高校回学科排名为32名,但在河南省首屈答一指,郑大法律实力名气强于河南大学。
法律硕士(Juris Master简称JM)是专业学位之一,法律硕士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立法、司法、律师、公证、审判、检察、监察及经济管理、金融、行政执法与监督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以教学、学术、实务多方面为指向,而法律硕士则是以致用、实务为指向。以下为全国法律硕士招生院校排名分析。
2016法律学校排名
以上排名是根据各校法律专业学科水平,包括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Ⅳ 求CCTV-10的《百家讲坛》的节目名单,主讲人,主讲人的职称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我读经典之〈在成长中感悟〉》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刘邦》录制中)、《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文景之治》(即将播出) 纪连海:《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解读〈三字经〉》、《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解读《弟子规》》、《我的老师季羡林》(即将播出)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代礼仪》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 《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 大明嘉靖往事乔 良: 《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 《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我读经典之〈庄子的人生境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即将录制)、三苏父子(即将录制))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 骏: 《二战人物》、《我读经典之〈有用与无用〉》 张帅戈:《四大古国》(即将播出)、《亚特兰提斯》(即将播出)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王家兴:《透视地铁安全 》(即将播出) 王启涛: 蜀地探秘(多位主讲人) 刘扬体:《经典中的爱情》 姜安:《张仪》、《苏秦》 李炜光:《解码包公》 张颐武:《中国电影百年》 曾国平:《智商与情商》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马骝镭:《解密山水画》(即将播出)、《谜影穿越二十年》(录制中)、《老鼠爱上猫》(录制中)、《土龙传奇》(录制中) 王晓秋:《大变动中的中国之甲午风云》 公孙强:《凝固的梦想》(录制中)、《UFO追踪》(录制中) 福索音:《南京大屠杀》《即将播出》 第五杰:《一战风云》(即将播出)、《二战风云》(录制中) 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 王海峰:《八国联军》《录制中》 马援利:《走进非洲》(即将播出) 汪方迁:《苍蝇的绝密飞行》(即将播出)、《解密蝇子》(即将播出) 王新陆:《解读中医》 康 尔:《传奇紫砂壶》 周文顺:《焦裕禄》 赵英健:《清朝陵寝之谜》 韩秀云:《身边的经济》 陈毅明:《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李昌集:《《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走近鲁迅》、《我读经典之〈的魅力〉》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的故事》、《我读经典之〈无形中的指引〉》 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汉代国策风云》 阎崇年节目李 蕾: 《红旗渠的故事》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漆器篇、杂项篇) 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末代皇帝》 葛剑雄:《我读经典之〈荀子的启示〉》《地域文化》 周岭: 《周岭解密曹雪芹》 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我读经典之〈易经与人生〉》 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辽、金(即将播出)、西夏(即将播出)) 赵晓岚:《李煜》、《金戈铁马辛弃疾》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 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 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 郦波魏新:《东汉开国---刘秀》 莫砺锋:《诗歌唐朝》、《蜀地探秘之杜甫草堂》、《白居易》 傅佩荣:《孟子的智慧》 翁思再:《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 吕立新:《水墨齐白石》 董平:《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 商传:《永乐大帝》 于涛:《走近曹操》 吴桐祯:《成语趣谈》 梅铮铮:《蜀地探秘之武侯祠》、《解码关公》 王树增:《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 周思源:《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正说三国人物》、《周思源也说秦可卿》 高日晖:《范进中举》 徐放鸣:《另类英雄李云龙》、《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刘强:《竹林七贤》 杨治国:《大年初一说经典》 周国平:《爱的四重奏》 高友鹏:《过年》 赵爱铎:《汶川地震原因初探》 朱翔非:《中华孝道》(正在播出) 张大千:《名人酒故事》 罗大中:《大国医之王孟英》 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 韩田鹿:《三言二拍》 梅毅:《鲜为人知的杨家将》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海南师范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博士、教授 钱文忠 节目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叶广芩: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张少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赵晓岚:文学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江 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 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第五寅教授大头照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王家兴:武汉大学教授 张帅戈:浙江大学教授 刘强:同济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