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小平
1. 张小平的简介
张小平,男,1956年生,安徽泾县人,博士,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态学专业植物系统进化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担任本科《植物学》及研究生的《植物系统学》和《分支分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植物保护生物学和进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2. 张小平的介绍
张小平,男,1956年生,安徽泾县人,博士,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态学专业植物系统进化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系统分类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至今,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生物学杂志》、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3.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学科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学科概览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学”学科作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于2002年获得批准设立。学科带头人为生态学博士生导师、学院副院长张小平教授,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该学科被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是安徽省的特色与优势学科。目前拥有“生态学”博士点、硕士点及本科专业各1个,以及“环境科学”硕士点和“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学科支撑包括“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等7个二级学科)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农学硕士点。
截至2007年,学院聚集了12名教授(其中10人为45岁以下),10名副教授,18名讲师,所有教师均拥有硕士学位,其中19人拥有博士学位。学科团队中有“皖江学者”讲席教授2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人,以及“学科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共计14人,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广泛的专业队伍。
学院下设保护生物学、进化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等特色实验室,各自具备独特研究方向,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围绕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学院依托丰富的地方生物资源,积极跟进生态学科前沿,展开了深入研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适应未来经济社会需求的潜力。
自2004年以来,学科承担了128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课题12项(含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6项,以及厅级项目和横向课题等,累计科研经费超过830万元。学院与多地企事业单位合作,成功转化科研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学科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出版了7部专著和9部教材,发表了418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41篇,高质量期刊论文众多。4项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奖励,5项申请了国家专利。学院已储备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效益。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每年50人增长到100人,为生态学科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长,成为省内生态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展望未来,经过2007年至2010年的建设,学科将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验室水平,为争取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奠定坚实基础。
(3)张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小平扩展阅读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生物科创建于1952年,1958年建立生物系,时任系主任为我国著名藻类学家王志稼教授,2000年4月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4. 张小平的人物履历
1978.2 -1981.12, 安徽师大生物系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2.2 -1984.12, 安徽师大生物系植物分类与区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0.3 -1991.11, 在瑞典(Sweden)Uppsala 大学植物系统与进化学系作访问学者;
1996.7-1999.9,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学与古生物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0.12 -2001.12,在瑞典(Sweden)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花植物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985.1 -1993.5,在安徽师大生物系植物学教研室工作,担任讲师;
1993.6 在安徽师大生物系晋升副教授;
1995.7 开始担任植物学硕士生导师;同年被评为学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1997.7 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同年被选为省政协第八届委员;
1998.7 担任安徽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
1999.12 在安徽师大生物系晋升教授,一直工作至今;
2004.3 被批准为生态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同年被聘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会学科组专家。 1995年至今, 担任安徽省植物学会秘书长和副理事长;
1997年至今, 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分类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4年至今, 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编委;
2005年 曾被聘为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会学科组专家;
2004年至今, 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
2006年至今, 被聘为《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生物学杂志》、《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2007年至今, 担任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2008 年至今, 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 本科:植物学、植物系统分类学
研究生:植物系统进化生物学、专业外语、分支分类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有植物青檀交配系统与遗传特征的研究,(NO:30970292),2010-2012,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有植物青檀不同地理种群檀皮质量、遗传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NO:30840020),2009,1-12, 主持;
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菊科紫菀族的系统发育研究,(NO:[1995]503),1996-1999,主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东亚特有濒危植物黄山梅的生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 (NO:20060370001),2007-2009,主持;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5种珍稀濒危植物的致濒机制和保护对策研究,(NO:98242017), 1999-2002,主持;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山梅的保护生物学研究,(NO:050430501),2006-2008,主持;
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北极巴罗地区现代花粉与地层花粉对比研究,(NO:033113),2003-2005,主持;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濒危植物优先保护种群的评定体系研究——以连香树为例, (NO:KJ2007A092),2007-2009,主持;
安徽省高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科学研究首次资助项目.菊科紫菀亚族的花粉系统演化研究, (NO:2002HBL08),2002-2005,主持;
安徽省教育厅产、学、研结合科研基金项目.香根草在有机茶生态生产和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NO:2003Kj149),2003-2005,主持;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协作子项目.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收集及优株选育, (NO.2130211),2009-201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委托项目. 油茶品种鉴别系统构建及油茶基因芯片开发,(NO.RISF6804),2010-2011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生命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NO. 2007jyxm220),2007-2009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研究生教材“系统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及内容布局的重构研究,(NO.XJJY200509), 200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