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化学系校友
Ⅰ 魏时珍的学成归国
1925年,魏时珍回国,被京、沪数理界专家视为后起之秀,名重一时。魏时珍先后在上海同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理学院、川康农工学院、国立成都理学院任教。川康农工学院和国立成都理学院都由魏时珍亲手创办,并曾任川康农工学院院长、国立成都理学院院长。1949年国立成都理学院结束,学生合并入四川大学。1951年8月,在周恩来及张澜的亲自关心下,魏时珍受聘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
从德国归来的魏时珍是最早沟通阿根廷学派与中国数学界联系的学者,他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数学理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魏时珍就在国内讲授“偏微分方程”、“变分法”、“相对论”等新兴学科。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魏时珍当选为第一届理事,并担任杂志编委会成员,此时的他,已成为中国数学界的元老。魏时珍研究领域是微偏分方程和数学物理研究,对当时的中国数学界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挑战性的学科。而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和回国初,他已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数学论文:1925年他在《少年中国》学刊上发表《人类进化面面观》、《科学之宗旨》、《量子论的数学基础》。
偏微分方程的大学教材
1927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特聘魏时珍为成都大学客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为给学生们提供一本规范的数学讲义,特撰写了《偏微分方程》一书。该书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偏微分方程的大学教材,对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主张文史哲为一体,文科、理科相互渗透
魏时珍认为文、史、哲应为一体,密不可分,为此,他提出,大学专业设置不宜过细,文科、理科应相互渗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获得本专业的知识,又可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20世纪世纪30年代,魏时珍把这种教育理念带到四川大学,在他就任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时,便向学校建议:数学学院应开设文、史课程,文、法学院的学生也应该学习一点自然科学。
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哲学、文学等多学科魏时珍的研究领域,并不局限于数学本身。1937年,魏时珍在《哲学评论》学刊上发表《康德与马克思对话》;1958年,主编《相对论》;1980年,在成都撰写《孔子论》一书,论述老子倡导仁政爱民,有教无类,礼乐修身的事业。
1982年,魏时珍在国外的朋友、学生收集他在海外发表的论文,汇总出版了《魏嗣銮先生科哲论文集》。
1984年6月,德国哥廷根大学向这位60年前获得学校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颁发了《金禧特别纪念证书》,表彰他数十年来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以及为增进中国与德国之间数学交流所作的卓越贡献。
Ⅱ 涂铭旌是哪一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
涂铭旌,男,汉族,生于1928年11月15日,籍贯四川巴县(现属重庆市九龙坡区)。他是一位杰出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家,现任成都市市科协院士座谈会上的四川大学教授。
涂铭旌院士于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本科,之后又在1955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他的职业生涯专注于材料强度与断裂及失效分析的研究,尤其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综合强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对“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重大机械失效分析方面贡献突出。他的科研成果在机械工程领域被广泛应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0年,涂铭旌因在全国高等学校科技领域的杰出表现,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共同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的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1991年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并享受国务院提供的特殊津贴。1995年,他更是荣幸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荣誉进一步肯定了他在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
(2)同济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化学系校友扩展阅读
涂铭旌,男,汉族,1928年11月15日生,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九龙坡区)人,1951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香港柏宁(中国)教育基金“孺子牛金球奖”获得者,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四川省优秀教师。
Ⅲ 聂圣哲的介绍
聂圣哲,现任美国联邦德胜(TECSUN)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总监,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任学术季刊《中华艺术论丛》编委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
Ⅳ 赵由才的人物简介
赵由才,男,1963年7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同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1996年1月起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南京大学) 副主任,教授,1999年
6月起被聘嫌郑为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0年安溪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入成都四川大学化学系,1984年毕业后到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博士连读),1989年12月起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芹者陵作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提出矿化垃圾的概念和定量化指标体系,成功地把矿化垃圾应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高效低成本处理;发明了污水厂污泥和工业污水污泥化学调理-弹性软框压滤深度脱水及固化-燃料制造与燃烧及循环卫生填埋技术;首创烧碱介质中湿法浸取-锌/铅分离-电解从氧化锌矿嫌戚、炼钢厂烟尘、锌灰、锌冶炼浮渣生产高纯度超细金属锌粉集成技术与成套设备。这些成果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同时,在尾矿精细风力分离分选生产下游原料、甲烷减排与控制、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氢产甲烷、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泥填埋场稳定化过程、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等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研究工作,并获得实际应用。
1993-1999年期间,赵由才教授先后在瑞士Paul Scherrer研究院(瑞士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系、美国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环境卫生科学系和希腊阿里斯多德大学无机化工实验室作近4年的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
赵由才1995年获欧盟Marie-Curie(玛丽-居里)奖学金,入选国家教育部(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和“启明星后”人才跟踪计划,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