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石林教授
1. 汕头礐光职业学校好不好
汕头礐光职业学校好。
汕头市礐光职业技术学校落在礐石风景区,依山傍海,环境幽静,是莘莘学子求学的好地方。学校致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国内教师有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常年有外籍教师上英语口语专业课程,并有香港中文大学外籍教师讲授选修课程。现在在职教师47人,其中高级讲师13人,讲师11人,外籍教师2人。
校歌:
歌词:依山傍海石林前,奇秀在礐光,开门五洲一水连见,希望之光芒,人才辈出路子好,寰宇播芬芳,奋发革新代代荣昌。礐光礐光名扬东西方,承前启后历史悠长,五星旗飘书声琅琅长空辉煌,奋发革新代代荣昌荣昌。
2. 你见过最长的风筝是多少米
你见过最长的风筝是多少米?
如果是亲眼所见的,最长就十几米的,但是中国纪录里面貌似有一个最长的是4000米的~
世界上最长颂毕的风筝多少米
2004年11月02日 '山东潍坊最近做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名叫“中华巨龙”,为了让这条巨龙飞上天空,大家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这条“中华巨龙”总长2290米,一共有600多片风筝腰片,要把这么大的风筝放上天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今天刮的是三级的西南风,几十个人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让这条龙飞了起来。风筝一旦上了天,操作起来就容易多了,只要两个人就可以轻松控制住它。看着风筝在云中穿梭,还真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这只大风筝是七个风筝艺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做出来的,并且经过了十几次的改进,才在前两天的试飞实验中成功飞起来,2290米的长度破了世界吉尼斯最长风筝的纪录,比原来的世界纪录长了一倍还多。 金黔在线讯 记者昨日从白云区有关部门获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正式授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风筝会上亮相的“通天白云龙”为“世界上最长的风筝”,“龙王”成功“加冕”,为贵州在世界风筝史上写下精彩的一笔。现在世界上最长的风筝“通天白云龙”由中国风筝艺术馆馆长、贵州风筝王李洪斌及其助手罗亚克等共同完成。龙身全长达2600米,腰节呈椭圆形,有650个,龙头高1米左右。龙身图案为龙、蝙蝠和白云等几种物体妙用组合。此风筝的扎制共有48道工序,历时半年完成。而放飞此风筝,共需要300人才可以将其展开。
最长的风筝有多长?
最长的也没统计过.不过我爷爷家有个风筝,有70多米长,理论上可以无限加长.
希望能对你有用.
中国最长的风筝
世界最长的风筝在石林放飞成功记者杜文蕾/摄
彩龙中国6月23日报道 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47天时,由2008只滇派风筝“蜜蜂”和“歪桃”串连而成的、长达3500米的“滇蜂”,昨天在石林机场成功进行了放飞。“滇蜂”的制作者、昆明风筝巧匠章腾云,终于用飞翔的方式实现了他祝福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心愿。
昨天下午2点过后,“滇蜂”巨型风筝放飞活动在石林机场正式开始。在时断时续的风力下,由26只“蜜蜂”牵引,被装裱成蓝、黄、黑、绿、红奥运五环颜色的领头风筝率先起飞,在它们疾速的爬升拉动下,串连其后的2008只“歪桃”顺次腾空离地。凭借好风扶摇直上的“滇蜂”,顿时激起了众多慕名前往观赏放飞活动的市民的热情。顺着风势,每隔约30米即设一段“放飞点”的巨型风筝随后一段段地被放飞人员松手“弹”向天空。
下午2点40分,呈现出分层的高原簸箕风骤然大起来。这时,来回奔忙个不停的章腾云和他的风筝团队紧张地顺着风向,越来越快地继续“放线”,升空长度已经超过1000米的 “滇蜂”,此刻犹如一道蜿蜒的彩虹,神气地在人们的视线尽头左右摇摆。10分钟后风力转小,“滇蜂”似乎面临摇摇欲坠的势头,然而在坚固的专业风筝线遥控下,却有惊无险地跨越过石山和树林,稳稳地立定在了半空。2点55分,第一串长度近2000米的巨型风筝放飞完毕。由于此后风力渐渐停在2级上下,章腾云的第二串、第三串“滇蜂”只好停在地面等候,最终作罢。3点20分,“滇蜂”安全着陆。
本野陵芹次一气呵成式的放飞,让章腾云分外激动。“为把这串奥运风筝送上天,我们筹备了两年半的时间,我用自己的方式终于实现了一名普通人对北京奥运会的祝福!”他兴奋地说。为了保证此次放飞成功,章腾云和他的团队曾于去年12月15日,在石林机场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试飞。由于当时无力购买专业的登山线,采用手工搓制风筝线串连的“滇蜂”因连续断线导致试飞失利。
此后,章腾云和动力专家沟通、研究找出失利汪稿的结症。在著名探险家金飞豹、金飞彪兄弟的帮助下,后来找到合乎要求的专业登山线,并定购到价格不菲的8000多米专业登山线,在根本上解决了断线问题。在对风筝进行技术改造,并制作补充首次试飞活动中损失的400多个风筝后,章腾云先后又于今年1月、3月在呈贡、玉溪进行试飞,最终确保了本次正式放飞的成功。
被称为“风筝狂人”的章腾云信心十足地表示,视风筝为事业的他将继续在风筝路上“折腾”下去,传承推广滇派风筝,把它变成生产力。
最长的风筝线有多长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正式授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风筝会上亮相的“通天白云龙”为“世界上最长的风筝”,“龙王”成功“加冕”,为贵州在世界风筝史上写下精彩的一笔。“通天白云龙”由中国风筝艺术馆馆长、贵州风筝王李洪斌及其助手罗亚克等共同完成。龙身全长达2600米,腰节呈椭圆形,有650个,龙头高1米左右。龙身图案为龙、蝙蝠和白云等几种物体妙用组合。此风筝的扎制共有48道工序,历时半年完成。而放飞此风筝,共需要300人才可以将其。
我国最大和最长的风筝是?
1.我国最长的风筝 由2008只滇派风筝“蜜蜂”和“歪桃”串连而成的、长达3500米的“滇蜂”
详细:whnews./news_old/2008-06/23/content_1346809.htm
2.我国最大的风筝,该风筝由浙江工艺大师、有“风筝大王”称誉的张志刚无偿设计和监制的,主体高6米、宽9米,约54平方米,主风筝的飘带宽2米,长12米,约24平方米,两者相加整个风筝的单体面积共有78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风筝。采用专门帆布缝制而成,骨架采用碳钢材料结构,实际重量约在15公斤左右,平地上只要有三级风,在7、8个人拉动下就能平稳放飞,达到极高的工艺制作水平。
你见过最长的对联是什么
最长的对联
--------------------------------------------------------------------------------
01/15/2004/11:06 华夏经纬网
1.号称〔古今第一长联〕(180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注解:见于昆明大观园楼
2.不过更长的联在这里 (210字)... ...
上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下联: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注解:见于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此联上下合共210字,比上面提到大观园的对联180字还要多30字,不过此联没有大观园那副出名。
3.这副更长(220字)......
上联:
谁说桃花轻薄?看灼灼其华,为多少佳人增色。滴清清玉露,羡万株艳蕾流霞。无何春去莫飞,终究鸾枝坠果。于是平仲设谋,东方窃窦,王母宴宾,刘郎题句。况核仁制药,能疗痼疾佐歧黄;条干充刀,可借印符驱厉鬼,准握天机珍丽质,也知季节让群芳。寄言秋菊冬梅,慎勿盲从徒毒友。
下联:
我夸福地妖娆,眺青青之岭,添哪些琼阁浮云。有濯濯明湖,收十里嘉林入画。似新尘消宇净,因恩驾鹤凌空。难怪闻山揽胜,高举怡情,秦村访友,碑院挥毫。若清节复生,定唤渔夫回绝境;灵均再世,必歌今日过前朝。莫悲红雨落幽溪,又续 *** 垂奕叶,方信凡夫俗子,不须羽化亦登仙。
注解:见于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区桃川宫,作者是现代人昌世军
4.这副可能真的是天下第一长联(350字)......
上联:
跨蹬起层楼,既言费文韦曾来,施谓吕绍先到此,楚书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试梯山遥穷郢塞,觉斯处者个台隍,只有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迨后游踪宦迹,选胜凭临,极东连皖豫,西控荆襄,南枕长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过客遽户。悬屋角檐牙,听几番铜乌铁马,涌浦帆挂楫,玩一回雪浪云涛,出数十百丈之颠,高陵翼轸,巍巍岳岳,梁栋重新,挽倒峡狂澜,赖诸公力回气运。神仙浑是幻,又奚必肩头剑佩,丛里酒钱,岭际笛声,空中鹤影。
下联:
蟠峰撑杰阁,都说辛氏炉伊始,哪指鲍明远弗传,晋史缺疑,究未闻见从谁乎?由战垒仰慕皇初,想当年许多人物,但云屈子离骚,曩熊遗泽,万古常昭。其余劫霸图王,称威俄顷,任成灭黄弦,庄严广驾,共精组练,灵筑章华,落落豪雄,终归于苍烟夕照。惟方城汉水,犹记得周葛召棠,便大别晴川,亦依然尧天舜日,偕亿群伦以步,登耸云霄,荡荡平平,搀抢净扫,睹丰功伟烈,贺而今曲奏平。风月话无边,赏不尽郭外柳荫,亭前枣实,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注解:见于武昌黄鹤楼,作者不详,这副可能真的是古今第一长联了。
以下几副也算是较长的对联了:
1:〔 清 〕郑燮六十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2:〔清〕孙髯题昆明滇池大观楼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手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3:李大钊挽孙中山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 *** ,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4:聂荣臻挽叶挺
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世界上最长的风筝
我知道山东枣庄为了迎接奥运专门在当地的光明广场制作了一个巨型龙头,从龙嘴巴里伸出来的舌头是个几百米长的红色条幅,上面写满了市民们对奥运的祝福,龙身还没有制做出来,但旁边的指示牌上说这个是为了迎接奥运制作的风筝,准备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然后又列出了吉尼斯记录的最大风筝的有关数据以及这个风筝的有关数据,真是要大好多,而且是靠动力升空的。所以这个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筝了。 回答完毕
你见过最长的学术头衔什么
郎咸平: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搜狐首席经济顾问,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 *** 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顾问,畅销书作者......我已晕
你见过最长的红灯时间是几秒?
TMD,今天哥哥送我回家.在华侨中学右边那个路口。
呆那先是30几秒的红灯。然逅过了30多秒又是90多秒的红灯。
够BT.
3.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56-1978年)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边疆工作委员会专门起草报告,正式向云南省委请示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机构,经云南省委批准,1956年8月8日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时任云南省边委书记的孙雨亭兼任所长,时任省边委第三副书记、省委秘书长的侯方岳任常务副所长。研究人员有范义田、张凤歧、李文初、杨毓骧、杨毓才、王均、黄超凤、傅素裴、徐志远、高滋生等。1958年省委任命云南民族学院党委书记贾敦芳为所长,侯方岳为副所长。1962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合并。“文革”时中辍。 在中央访问团访问云南及进行民族识别的调查研究之后,收集了一些材料,但以往调查面有限,侧重点不同,可资利用的资料有限。党和政府急需较为详细的民族调查资料,以进一步研究各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问题,为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提供依据。于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作为一项极为重大的任务与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任务最初规定为,在4-7年内基本弄清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情况,并尽可能地搜集社会历史发展的资料和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对各民族各方面情况作系统的研究。按计划,在1956年起的七年内,有计划地派遣调查组,完成全国所有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调查;1958年完成各少数民族概况的编写;在此基础上,编纂各民族的民族志,到1962年完成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部工作。云南调查组分为六个调查分组:西双版纳傣族组、德宏傣族组、耿马傣族组、景颇族组(附阿昌族)、佤族组(附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组,同时派出七个小组赴各地搜集资料。然后再组织力量开展对白族、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调查工作。自1956——1958年,调查组编写了许多调查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和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到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六个佤族村寨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形态;对独龙族的调查材料被认为“对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怒族、傈僳等民族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原始社会如何过渡到阶级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壮、苗、布依、傣等民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各自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特点。结合田野调查,为更好地保存各少数民族社会改革前的资料,开始组织拍摄关于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等内容的科学纪录影片。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搜集到被视为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方面最主要、最典型的一些材料,为以后一个时期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资料基础,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58年8月,第二阶段更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开始。在第二阶段的调查中,要求调查提纲与简史、简志的编写大纲基本统一。由于任务较紧,将更深入、全面的调查放在一边,而把力量集中在编写“民族问题三种丛书”上。“民族问题三种丛书”积累了大量资料,成为以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1960年冬以后,尽管还有一些补充调查,但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员的主要注意力已经转向“民族问题三种丛书”,同时,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的来临,经费上也出现了困难,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从总体上来说,即1964年基本告一段落。
回顾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应当肯定调查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参与人数之多,调查地区之广,撰写资料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根据这次调查和文献研究,编辑出版了包括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各少数民族简史、简志三套丛书,形成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使人们更加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状况。 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结束后,一些学者转入书斋中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进行一些个人的零星田野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联合组织的《彝族简史》编写组,于1960年写出《彝族简史》初稿,1961年5月,《彝族简史》初稿送交四川成都讨论会讨论。1963年马曜、缪莺和的《从西双版纳看西周》分三期在《学术研究》上发表,比较深入地对西双版纳傣族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进行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中发现的有些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一些民族学家注意的焦点。宋恩常等人在云南宁蒗县调查时发现的母系制材料(宋恩常:《纳西族的母系家庭》,载《民族团结》1962年8期)披露后,受到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1962年冬至1963年春,严汝娴、刘尧汉、詹承绪、宋兆麟、王承权、周裕栋到泸沽湖周边永宁盆地的母系制遗迹进行了考察,并为找到了论证典型的母系氏族的生产生活和婚姻形态的新例证而感到欣慰。在缩短战线和精简队伍的情况下,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继续进行社会历史调查的补充调查,到1966年夏,才被迫停止。
1973年秋,受中共云南省委的委托,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马曜、汪宁生、王宏道、王叔武、易问耕、夏光甫、江应梁、尤中、邹启宇等人开始编写一部云南民族历史,即《云南各族古代史略》,1975年古代史部分交稿写成,分送省委领导及有关单位领导审阅。《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于1977年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零星的调查也时而进行,如1976年夏,中央民族学院的张公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邵望平、云南的汪宁生等同赴西双版纳对傣族的历法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素以对云南少数民族田野调查见长的宋恩常“文革”前就做了许多调查,“文革”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看书,“文革”结束后整理并出版了许多以前的调查报告。 (1979-1984年)
1978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关于恢复重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指示,开始筹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79年1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恢复。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民委领导,云南民族学院主管,由副院长董子健担任所长,王叔武、汪宁生、魏德明任副所长。当时研究人员主要有宋恩常、王宏道、张凤歧、易问耕、王均、许鸿宝等人。1980年至1984年,又调入蔡家麒、高立士、杨德鋆、朱德普、傅于尧、杨均、刀世勋、王敬骝、刘光智、李和林、李子泉、和志祥、赵嘉文、王筑生、雷宏安、田敬国、邹世恒等人,并吸收从大专院校毕业的部分年轻人来所从事科研工作。1984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正式划归云南民族学院单独领导,设有民族学、民族史、语言、艺术、教育、考古、宗教、经济八个研究室。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继承了50年代以来的工作基础,继续保持以云南各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
中国民族学会于1980年10月成立,马曜教授担任副会长。此后在昆明、西宁、南宁、北京、四川乐山、吉林延吉、云南景洪等地分别召开了学术讨论会,黄惠焜也担任过副会长。本所汪宁生、宋恩常、蔡家麒、和少英等均是会员。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在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建立,主要人员有宋恩常、董绍禹和雷宏安,由宋恩常兼任站长。主要开展云南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宗教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不定期以简报形式向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汇报有关科研情况。1984年,世界宗教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撤销,与本所宗教研究室合并。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谢剑博士访问云南,在我所王均的陪同下访问调查了昆明东郊的彝族撒梅人,事后,谢剑博士写成《昆明东部的撒梅人》一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1982年5月至9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结合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规划”的任务,派出由蔡家麒、杨毓骧、赵嘉文、和志祥组成的调查组,前往怒江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族聚居地区,杨毓骧、和志祥又沿怒江上行,历经艰苦险危,到达西藏的察瓦龙、松岭和察隅等地,对独龙族、藏族、珞巴族和僜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习俗、宗教、语言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这是本所1979年恢复之后组织的第一次集体性调查,调查之后,由蔡家麒、杨毓骧分别整理出《独龙族社会历史综合考察报告》、《滇藏高原考察报告》等。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恢复后,为集中反映本所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扩大本所的社会影响,创办编辑了以下几种刊物:《民族学报》于1981年经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而创办,并于1981、1982、1983年以年刊形式出版公开发行了三期。该刊发表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及本所部分专家的学术论文,《民族学报》的出版发行,在国内民族学界影响巨大,赠与国外同行也引起广泛关注。《民族学报》与中国社科院的《民族研究》属当时国内最早的民族学研究期刊。《民族调查研究》和《民族研究译丛》、《民族考古译丛》均为本所内部刊物。《民族考古译丛》1981—1983年共编了3期;《民族研究译丛》从1981年—1989年共编辑11期。《民族调查研究》从1983年下半年编辑第一期起,直至1998年被迫停刊,共编辑出版了49期,刊发了所内外大批的民族类研究文章,在社会上具有较好的影响。 (1985-1995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云南省民族研究所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中国大网络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等辞书的撰写和编写。参加了《中国各民族原始资料集成》等项目、著作的撰写。开展了以下重要的集体性学术调查活动。 1979年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规划会议,并成立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和“民族问题三套丛书”的修订出版工作停顿下来,原来参加调查和编写的人员,有的遭迫害,有的已经改行,资料书刊大多散失,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拟继续编辑、修订、出版《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云南编辑、修订、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办公室即云南省编辑组设于民族研究所,由宋恩常、朱德普、高立士等人具体负责参与有关工作。从1980——1989年,先后编辑、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简史》以及2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语言简志丛书,出版了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出版了涉及25个少数民族和有关尚未认定族别的族群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数十部。还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等资料文集。198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对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进行了总结,标志着此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由中国民族学会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全国民族学讲习班于1985年4月至6月在本所举行。这是继1983年在武汉举办首次全国民族学讲习班后再次举办,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22种民族的60多名学员参加了这次讲习班。担任这次讲习班教学任务的有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秋浦以及林耀华、金天明、陈永龄、吴从众、李一夫、黄淑娉、何耀华、杜玉亭、李昆声、尤中、马曜、王叔武、宋恩常、黄惠焜、王敬骝、杨德鋆、蔡家麒、王筑生等专家教授。开设了《民族学》、《世界民族学概论》、《世界民族志》、《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学概论》、《民族理论问题研究》、《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民族艺术》、《云南各族古代文化研究》、《民族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等共27门专题课程。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还以办讲习班形式,开展民族学人才的培训工作。1984年11月至12月,举办了“云南省第一期民族调查研究讲习班”,招收的学员都是云南省各地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开设了民族学概论和侧重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 、《典靖市民族志》的调研撰写
1988年—1992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为完成曲靖地、市民族志的撰写组成两个调查组,傅于尧、鲁刚、雷宏安、刘刚、马世雯等人完成《曲靖市民族志》,傅于尧、雷宏安、蔡家麒、高立士、金少萍、张桥贵、白兴发、朱德普等人完成《曲靖地区民族志》。《曲靖地区民族志》于1996年7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4年,日本女学者横山广子到云南调查,由王均陪同,访问了昆明郊区彝族、路南石林的彝族撒尼人和大理的白族。
1985年3月2日—9月,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山本英治(社会学)、福田一郎(民族植物学)、森山昭郎(政治学)、马场优子(文化人类学)组成的学术访问团应邀访问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此次学术交流中,中日双方作了如下报告:王叔武《云南少数民族概况》、王筑生《少数民族经济》、田敬国《少数民族与云南的植物》、宋恩常《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蔡家麒《中国民族学的动向》、杨德鋆《少数民族的艺术》,福田一郎《尼泊尔的植物与民族》、山本英治《社会结构研究的方法——着重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例》、森山昭郎《日本的中国研究动向》、马场优子《阿伊努族的生活与问题》等报告。
根据中国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于1985年3月8日在昆明签订的《关于学术交流的协议》,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叔武、副所长王敬骝、助教刘刚以及云南民族学院副院长黄惠焜等一行4人,应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校长隅谷三喜男先生和该校云南研究会代表山本英治教授的邀请,于1986年1月15日至27日去日本进行学术访问。王叔武所长等去到了日本的东京、京都、大阪,参观访问了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早稻田大学、北方语言研究所、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东京历史博物馆、藤井斋成会有邻馆、NHK(日本国家广播电视台)东京总部和京都放送局、大阪放送局,会见了日本社会学关系者、日中留学协会有关人员,与有关单位和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此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与国外交往不断。1990—1991年,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接待了来访的美、日、德、泰等国和台湾及其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十余批,先后举办了两次国际交流学术报告会和一次国际学术交流座谈会,即1991年初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petermetoaif 教授主讲《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变化和成就》,1991年6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类学系Freddamon教授主讲《区域模式的研究和库拉交易圈》,1990年7月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福田一郎、毛里和子教授举行中日合作考察“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学术座谈会。1992年,本所王均、刘光智等参加云南民族学院学术代表团访问了日本。 民族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在民族文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社会学、民族心理学、民族经济学、影视民族学、民族学系现代化、民族教育学、民族宗教、民族语言、跨境民族研究等学术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些新学科的开辟崛起,很好地推动了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使本所成为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中心。(
4. 黄君璧的人物年表
1898年 1岁
十一月十二日(农历九月二八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01年 4岁
父仰荀公去世。
1904年 7岁
启蒙入胡子普书墪。
1908年 11岁
就读于意养轩,由二伯父问涯公授课。
1910年 13岁
就读于二伯父家,由易老师授课。
1912年 15岁
就读于陈贯之书墪,在家另请冯子煜授英文、数学。
1914年 17岁
考进广东公学,时承长兄少范指导绘画。
1919年 22岁
广东公学毕业。
1920年 23岁
从李瑶屏画师游。
1922年 25岁
入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奉母命与吴丽瑶女士结婚。参加广东全省第一届美展,获国画最优奖。遇张大千于广州,遂与订交。
1923年 26岁由李瑶屏介绍任教于广州培正中学。
与师、友合组癸亥合作画社。
在广州举行个人画展,在香港参加联合画展。
1924年 27岁
与世好广东书画收藏家田溪书屋主何荔甫、冠五父子、小廉州馆主刘玉双,勤学斋主黄慕韩等过从,得临摹前人名迹,鉴别书画真伪。
1925年 28岁
与癸亥合作画社同仁,扩组国画研究会。购得明末四僧画轴,对古名作之收藏,更饶兴趣。
1926年 29岁
至上海与黄宾虹、郑午昌、易大庵、马公愚、邓秋枚等交游。神州国光社为其出版仿古人物山水花鸟画集。
1927年 30岁
任广州市立美专教师兼教务主任。徐悲鸿来穗,遂与订交。
1928年 31岁
兼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及江村师范学校美术教师。
1934年 37岁
广州政府派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返国后在广州画展。
1935年38岁
在香港画展。
受孙科、梁寒操邀游桂林写生,经湖南衡山、南京、上海后居于南京。
1936年39岁
任南京中山文化馆研究员,编撰中国绘画史。
在南京华侨招待所画展。
留南京期间,常至上海、北平写生,与黄宾虹结忘年之交 。
浏览北平故宫名画,选购石涛、八大之作品。
1937年 40岁
抗日军兴,入蜀,定居嘉陵江畔。筑别墅饮绿轩为作画之所,梁寒操榜题。
在成都画展二次。
就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与徐悲鸿往还更密。
1939年 42岁
与张大千再游峨嵋。
1941年44岁
兼任国立艺专教授及国画组主任。
聘为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组审查委员。
在渝画展二次。
1942年45岁
母李德贤太夫人去世。为纪念慈恩,改寓斋名曰“白云堂”。
1943年46岁
西游华山,并在西安画展。
1944年47岁
与张大千、张目寒游广元。
云南昆明画展,并畅游石林。
1946年 49岁
往返宁沪杭各地。
1947年 50岁
在沪展出战时作品。
1948年 51岁
冬来台,与梁寒操在台北中山堂举行书画联展。
1949年 52岁
在广州香港画展。
任省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
1951年 54岁
任台北故宫博物点查委员。
1955年 58岁
聘为学术审查委员会委员。
奉派赴日本文化访问。
获第一届台湾中华文艺奖金美术部门首奖。
1957年 60岁
应美国华美协进社邀请前往巡回演讲画展及示范。
在加拿大温哥华画展并示范。
获旧金山、萨克拉门托授金勋,加利福尼亚美术协会赠名誉永久委员。
夫人吴丽瑶女士去世。
1958年 61岁
与高信赴西欧及东南亚各地考察,并举行画展。
由台北历史博物馆送作品至巴西圣堡罗国立美术博物馆参加“国际美展”。
1959年 62岁
获巴西国家美术学院名誉院士荣衔。
与容羡余女士结婚。
1960年 63岁
获美国路易安那州纽奥尔良市授金勋及荣誉市民证。
1963年 66岁
六月在台湾省立博物馆举行画展。
1964年 67岁
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学位考试校外考试委员。
在新亚书院演讲,并示范。
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画展。
十一月在省立博物馆举行师生国画欣赏会。
1965年 68岁
历任大学院校教席三十年,获教育部颁发“多士师表”匾额。
1966年 69岁
九月与高逸鸿同赴美国参加远东节文化展览巡回展览及示范教学。
十一月在纽约圣若望大学举行个展。
受聘任台北故宫博物管理委员会委员。赴香港举行画展。
1966年 70岁
七十生日暨致力国画五十年,台湾艺术文化团体发起庆祝,受赠“画坛宗师”匾额。应邀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画展。
1968年 71岁
获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金质奖章。
1969年 72岁
二月应邀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画展。
应南非开普敦博物馆之请,前往访问及在约翰尼斯堡美术馆举行展览。其间,畅观维多利亚瀑布。
四月赴巴西访张大千,观伊瓜苏瀑布。旋转美加边境,再酣观尼加拉瓜瀑布。十二月在台北省立博物馆举行瀑布狮子特展。
1971年 74岁
十月应韩国东亚日报邀请前赴访问,在韩国国家博物院举行画展,并承庆熙大学赠送最高荣誉大学奖章。
获辞(退休)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系主任职务。
1973年 76岁
五月初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画展。
五月中应新加坡南洋大学邀请讲学,并举行画展。
八月赴美国参加奥立冈州博览会举画展。
1974年 77岁
十月应台北历史博物馆之邀,举行个人五十年创作回顾画展。
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黄君璧画集。
1975年 78岁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邀请参加古画研讨会。中大文物馆邀请鉴定书画。
九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中西名家画展,西画有毕加索、马蒂斯、米罗等,国画为溥心畲、张大千暨先生等三家作品。
十一月受邀至韩国展览。
1976年 79岁
五月在香港大会堂举行国画欣赏会。
1977年 80岁
五月在香港举行八十岁画展。六月与张大千应邀在台中省立图书馆举行“张黄联合画展”。
七月应美国加州洛杉矶科学工业博物馆、圣地亚哥国际大学、纽约圣若望大学、维州华李大学暨维州丹维尔博物馆邀请赴美访问,并在当地举办个展及示范挥毫。
1978年 81岁
十一月参加韩国韩中艺术联合会在汉城世宗文化会馆举行之“中国古今文字画展”。获韩国弘益大学赠授荣誉哲学博士学位。
1979年 82岁
一月在香港举行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三人特展。
二月在新竹社教馆与基隆市政府大礼堂举行“三杰联展”。
五月赴欧美等十二国访问。
七月参加太平洋文化基金在洛杉矶举办之“中华文化展”并在揭幕当日示范。
九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主办之“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在法国鲁瓦市波维博物馆展出。
1980年 83岁
三月赴新加坡应邀参加新加坡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之“中国画坛三杰展”。
1981年 84岁
三月参加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之“中国现代绘画新趋势展”。
五月应邀参加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举办之八代遗珍中国书画讨论会议。
十月在台北国泰美术馆展出收藏古画261件,并出版《白云堂藏画》,套装一函两巨册。
1982年85岁
四月三日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与张大千当众挥毫合绘《慈湖长春图》
1983年 86岁
四月前往美国参加迈阿密州立入学艺术馆主办之“中国古代造纸印刷展”,并现场挥毫。
七月应台北历史博物馆之邀在植物园画荷示范并讲述。
1984年 87岁
二月应台北历史博物馆之邀举行“讲画八大、石涛”讲座。
三月应高雄市政府之邀在高雄文化中心艺廊举行个展。
四月赴美访问,应邀参加在美举办之“中国玉器展”揭幕典礼,并在纽约圣若望大学举行“黄君璧近作画展”
五月获台湾第九届文艺特别贡献奖。
八月将珍藏五十年之元代真迹《清明上河图》长卷赠予台北历史博物馆。
1985年88岁
五月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举行个展。
九月捐赠20幅巨幅古人书画予台北故宫博物院。
1987年 90岁
八月作百书画义卖以捐赠台北中视公司爱心组织节目。
十月长流画廊举行黄君璧书画展。台北中视公司在省立博物馆举行“黄君璧义卖画展”
十一月分别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及历史博物馆举行九十回顾展。
台北市立美术馆为其出版《黄君璧绘画风格与影响》专书。
1991年 94岁
九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黄君璧九五回顾展”
十月二十八日晚,因肺炎送台北三军总医院救治。
二十九日,在三军总医院因肺炎而引发并发症,蘧然离世;十月三十日,台湾艺术界筹划组织黄君璧丧礼事宜,公推黄少谷为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为副主任委员;
1991年9 月28日—11月5日在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展出了『黄君璧九五回顾展』,展出95幅各时期的画作,完整地展现了他长年的创作历程。可惜画展尚未闭幕,黄君璧却于10月29日因肺炎不幸逝世了。
1992年2月25日到4月30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纪念黄君璧举办了《黄君璧先生纪念展——捐赠文物暨其作品展》,展出了他于1985年捐赠的古代书画及文物。
1998年《台湾国画宗师黄君璧个人画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此次展出的100件画作,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君璧先生作品在大陆的首次展出。
5. 段颖的学术活动情况
1. 学术会议
⑴.1999年9月赴云南参加“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⑵.2001年11月赴云南参加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知识话语·文化自觉·人类学本土化——以文化比较为中心的一些思考”;
⑶.2003年12月赴台湾参加台湾文化研讨会;
⑷.2004年2月赴泉州参加“侨乡与海外华人”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
⑸.2004年2月12日应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邀作“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华人社会变迁”的演讲;
⑹.2004年11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人类学年会东亚分会,并宣读论文“从孤军到华人族群——泰北云南华人族群认同的民族志研究”(英文);
⑺.2005年6月赴澳洲宾迪哥参加澳洲华人研究协会第九届双年会,并宣读论文“在变化之跨国语境中创建多重认同——泰国北部云南人族群特性与历史变迁的人类学研究”(英文)。
(8).2005年8月赴新加坡参加第三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海洋亚洲与海外华人(1405—2005)”,并宣读论文“地方化中的整合与涵化——泰国北部华人社区的个案研究”。
⑼.2007年11月赴马来西亚槟城参加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饮食方式、认同与族群互动——曼德勒华人饮食的个案研究”(英文)。
⑽.2007年12月赴西双版纳参加“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谁的古镇?谁的侨乡?——云南腾冲和顺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
⑾.2009年2月赴广州参加人类学关键词研讨会,并宣读论文“Cultural Citizenship的理解与中文翻译”。
⑿. 2009年4月赴台湾参加台湾东南亚区域研究年会,并宣读论文“曼德勒华人——族群、文化政治与身份认同”。
⒀.2009年5月赴广州参加第四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华文教育、地方化与族群认同——以曼德勒为例”。
⒁.2009年7月赴台湾参加美国人类学会东亚分会暨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年会,并发表论文“缅甸华人——族群与公民归属”(英文)。
⒂.2010年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亚洲研究学会年会,并发表论文“公民归属与认同政治——缅甸华人的人类学研究”(英文)。
2. 出版
2008a “Kuomintang Soldi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An Ethnographic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Vol. 4(2): 238-257.2008b
“Foodways, Identity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in Mandalay”, In Chang Y. H. May ed., Collection of The 10 Symposium on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pp. 181-198.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2007
“异域·孤军·华人族群——泰国北部原国民党军队及其后裔的社会变迁与认同建构”,刊于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页150-172。新加坡:华裔馆。2006a
“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刊于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页77-112。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6b
“Review of Monique Skidmore ed. Burm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In Asian Anthropology, Vol. 4: 175-179.2001
“权力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个案研究”(第一作者),刊于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页96-115。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 经验与理性”(第一作者),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页13-16;139。自2004年起已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数十篇。
3. 教学经验
2010- 讲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合开本科生课程《文化人类学概论》
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课程《中国人类学研究》助教;
2002-2003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海外华人文化》助教;
2003-2004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女性、男性与文化》助教;
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巫术、神话与超自然力》助教;
2005-2006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本科课程《香港考古学》助教。
4. 田野经验
⑴.1999年7月至8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
⑵.2000年7月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橄榔坝曼春满村进行旅游与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
⑶.2000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火把节宗教仪式的田野调查;
⑷.2000年9月-10月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和顺课题组的研究,并进行汉族宗族发展与变迁的田野调查,后在此基础上完成学士论文的撰写;
⑸.2001年1月-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田野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
⑹.2001年7月-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爱荷华州立大学、云南大学、清迈大学合作项目);
⑺.2001年11月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建水市进行元阳哈尼族文化生态村建设和建水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
⑻.2002年8月赴云南省石林县月湖村进行彝族文化生态村课题研究;
⑼.2002年12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与族群认同的跟踪调查;
⑽.2003年6月至8月赴泰国清迈省差巴干县热水塘新村进行华人社区的调查;
⑾.2005年7月赴缅甸曼德勒、腊戌进行华人文化公民身份的初期调查;
⑿.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赴缅甸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调查。
5. 研究方向
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海外华人社会;侨乡社会发展与变迁;全球化、跨国性与文化;族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