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复旦大学教授
⑴ 跪求铠甲勇士刑天的扮演者,帮帮忙吧 最好有照片
李昊天(李巍饰)刑天铠甲的召唤者,可变身为铠甲勇士刑天(第六集变身)变身器类似照相机,不爱说话,内心丰富,爱好摄影,而他最大的理想是帮人传递幸福,经营着一家“幸福快递”。代表日月星的“日奇”似乎拥有某种预知能力,比欢迎更了解有关幽冥魔的事,在5岁时从外婆那得到了变身器以及签订了契约之后,终于决定了要消灭幽冥魔并战斗着。
⑵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为什么我们不说“端午快乐”?端午到底是不是纪念屈原?网友们或认真或逗趣的“求知欲”,引发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位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解密有关端午节的那些“真相”。
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
“现在才弄清楚,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恰当的,好比清明节,没谁祝谁快乐的……”网民“阳光youth晓敏”说。
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是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100余位惠山经济开发区居民齐聚一堂包粽子,场面热闹非凡。 孙权 摄
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吗
吃粽子显然不只为了纪念屈原。专家解读,“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着人们在夏至要吃粽子的习俗。
美食、美景、诗词歌赋,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佳节的氛围。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创办人、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说,在元宵节、中秋节,好诗词特别多,一轮明月就足以诵咏不绝。而其他节日的诗词歌赋就相对较少了,而端午节的诗词更少。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一首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聊表慰藉:“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的“粽子”,味道也越发丰厚起来,成为人们纪念和怀念的重要载体。
如此看,说端午节是“粽子节”,其实也无不可。
“小时候的端午节,我妈会早早煮好粽子,拿塑料袋包好,放到我的书包里,让我在课间的时候吃。端午节过完,粽子多的可以吃一周。”网友“廖晓橙”说:“而现在,端午节,只是一通电话,一条短信。离家在外吃的粽子啊,永远比不上家里妈妈包的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