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大学文学部教授
『壹』 吴松弟海外经历
吴松弟的海外经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访学经历:
- 1997年4月至6月,在大阪大学文学部担任客座研究员。
- 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作为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尼学院的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于1999年4月至6月,应邀访问美国,担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研究员。
- 2003年2月至12月,再次成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研究员。
- 2004年12月,被聘为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的客员教授。
- 2006年8月至10月,第三次成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合作研究员。同年12月至2007年1月,再次担任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的客员教授。
学术报告:
- 在海外多次进行学术报告,涉及中国历史文献、地理、人口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等多个领域。
- 2004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进行了主题为《港口—腹地和华南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学术报告。
- 多次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大学等地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
历史文化调查:
- 1994年至1998年间,与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的滨岛敦俊教授一起在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等地进行社会调查。
- 2000年至2004年,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的Peter K. Bol教授合作,在浙江金华市所属的县市进行历史文化调查。
- 2006年7月至8月,带领一支由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台湾华梵大学师生组成的考察队,对浙江泰顺县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
这些经历展现了吴松弟教授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广泛贡献和深入研究。
『贰』 荒川清秀主要经历
荒川清秀
荒川清秀先生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1972年毕业于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1977年在该校修完博士课程后任教于爱知大学。无论是荒川先生当年就读的大阪市立大学,还是如今工作的爱知大学,都与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关系密切。大阪市立大学的学术刊物《中国学志》创刊于1986年,以《周易》的卦名顺序命名各期排号,是有影响的日本中国学杂志之一。日本著名的《红楼梦》翻译与研究家伊藤漱平曾任教于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并参与该校中国文学研究室《中国的八大小说》的编写。爱知大学与中国的渊源更为深厚。该校的前身是1901年成立的东亚同文书院,其诞生地不是日本而是中国的上海。
中文名:荒川清秀
外文名:あらかわきよひで
国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兵库县
出生日期:1949年
职业:语言家、汉学家
毕业院校: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
代表作品:《更上层楼汉语语法》
罗马拼音名:ARAKAWAKiyohide
人物简历
荒川清秀194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1972年毕业于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随即入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博士课程,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大阪市立大学是一所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学校,很多著名学者都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至今活跃日本中国学界从事教学、研究的该校毕业生,也不下百名。1977年,荒川清秀在这种浓重的中国气氛里读完博士课程后,即被爱知大学录用,现为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系教授。任职期间,还于1982年3月至1983年7月赴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从事日语教育,并研究进修汉语;于1990年、1997年和1998年担任日本广播协会(NHK)汉语广播讲座的讲师,在日本的国家广播电台教授汉语。1997年,集多年研究之大成的《近代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以地理用语为中心》一书由白帝社出版。该书通过对“热带、回归线、海流、贸易风”等词的追根溯源,归纳了日中学术用语形成和传播的一般类型,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荒川清秀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汉语语法、汉日语法比较、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中日汉字的音义比较、汉语教学等诸多领域,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看法和建树。
编著书籍
他还编著了大量的汉日语教科书,为日本很多大学所采用。他和中川正之合著的《中国语日译的诸问题》(《汉语日译的诸问题》)曾在《日语知识》上连载,并被北京日语中心(“大平班”)作为教材使用。荒川清秀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汉语语法、汉日语法比较、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中日汉字的音义比较、汉语教学等诸多领域,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独到的看法和建树。
人物成绩
荒川先生教学与研究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无论是进行演讲还是编写教材抑或撰写学术专著,荒川先生总是独辟蹊径,不落俗套。如2003年出版的《更上层楼汉语语法》(大修馆书店)中,荒川先生选取的大量例句并非来源于语言学界通常采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而是安顿的《绝对隐私
》。这些出人意料的例句却生动地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汉语实际使用状况,有些还给读者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第二是荒川先生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穷追不舍地解决问题,而且敢于质疑权威。如中国出版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中说“热带”一词源自日本,对此荒川先生感到怀疑,因为日语中“热”的意义在同一发音(アツイ)下对应着两个汉字词——“暑い”和“热い”,前者指向气候的寒暖,后者指向事物的温度,而“热带”表示“热的地带”,当属气候之热,那么,若是产生于日本的词就应当说“暑带”而不是“热带”。于是,荒川先生开始广泛地查找资料加以求证,最终为两个字的词写了250页稿纸的论文。
学术研究的特点
这又联系到荒川先生学术研究的第三个特点:追求实证。为了探究“热带”一词的起源,荒川先生一直追溯到了16世纪末的中国,在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制作的一张世界地图上发现了这个汉字词汇的最早源头,从而使猜想得出了有理有据的结论。但是,荒川先生并没有就此停手,他以“热带”为开端,对“回归线”、“海流”、“贸易风”等一系列词汇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近代以来中日学术用语生成和传播的类型及规律,最终完成了专著《近代日中学术用语的形成与传播——以地理用语为中心》(白帝社,1997年),在中日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语言入手探求文化传播与交流、碰撞与融合的真实轨迹和样态,这是荒川先生学术研究的第四个特点。第五是保持与中国的距离以求研究的客观、真实。荒川先生曾明确地说,希望采取“只有日本人才可能”的方法,从事不同于中国人的研究,这是基于“日本人和中国人想法的不同”(前述演讲)。承认民族思想的差异,正是对异国文化语境的理性认识。以此为前提的学术活动,是有意识地把中国作为一个客体,一个异于本国文化的“他者”而展开的真正意义的中国学研究。实际上,荒川先生的博士学位并非语言学,而是文学。正是深厚的文学与文化素养,使他日后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语言学层面,而是深入到整个文化的层面,不仅是日本文化层面,而且扩展到整个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层面。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表象中往往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国家之间语言的交流与融合,也正是文化交融的重要现象之一。中日两国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汉语和日语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对于进一步阐发东亚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关系,便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荒川先生所从事的,实际上是对语言文字的“文化学”研究。他以日本和中国大量的原典文献为基础,以“田野作业”式的扎实的学术调查为手段,缜密思索,细致归纳,从而提升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外中国学家数据库”的网页上,列出了100位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家,其中日本人共计20位,最年轻的就是荒川先生。荒川清秀先生不愧为当代日本卓有成绩的中国学家。
重点事件
早在1982年,荒川先生就来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镇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一年有余,他的大女儿就出生在北京。回国后,在1990、1995、1997和1998年,荒川先生曾担任日本广播协会(NHK)汉语广播讲座的主讲,还在日本国家广播电台教授汉语。多年来,荒川先生编著的大量汉语教材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各大高校,他与中川正之合著的《中国语日译的诸问题》还被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前身“大平班”作为教材使用。荒川先生有很多本中国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不仅在学校的研究室,而且在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有一本,他说这样一旦遇到疑问就可以随手查阅了。现在,荒川先生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中国,除购置书籍外,到大街小巷观察中国的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邀你进入汉语世界
2005年4月23日下午,在日本国学院大学中国学会第46次大会上,荒川先生面对已经和即将开始汉语学习的听众,做了题为《邀你进入汉语世界》的演讲。演讲中,荒川先生不仅谈到了汉语中的“坐电梯”,而且谈到了为什么日语的“铁腕”阿童木译成中文时变成了“铁臂”阿童木,为什么日本讲“衣食住”而中国讲“衣食住行”,为什么日本说“看见梦”而中国说“做梦”这些问题都没有仅仅停留在语言现象的表层,而是从语言现象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根源,并由此解析中日两国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例如,他从“鞋”和“靴”(日文汉字“靴”相当于汉语中“鞋”的意思)这两个词生发出在中国拖鞋何以不登大雅之堂的问题。
人物荣誉
2018年8月21日,荒川清秀荣获第十二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叁』 柏桦的人物简介
柏桦,北京市人,
1953年4月出生,自1979年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学习和工作,先后获得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指导教师:韦庆远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指导教师:王钟翰教授)、文学博士(日本大阪大学,指导教师:滨岛敦俊教授),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日本和歌山大学经济学部非常勤讲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现任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法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法律制度史。
学习过程:1985年9月-198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在读,获法学硕士。1994年5月-1999年3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访问学者1年后,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获文学博士(期间在日本国立和歌山大学担任2年非常勤讲师)。1995年9月-1998年6月,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与日本学位同时攻读),获历史学博士。1999年4月-2001年3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客员研究员,进行博士后期研究。
工作经历:1987年12月-198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任助教。1989年5月-199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任讲师。1994年6月-199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任副教授。2001年6月-2004年5月,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教授(2002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4年6月-今,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双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