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科研汇报
1. 天津Valse2022-三维数字人生成:交互性、沉浸性与创造性-刘烨斌-清华大学
在天津举办的Valse2022大会上,清华大学刘烨斌教授分享了关于三维数字人生成的报告,特别聚焦在交互性、沉浸性与创造性的应用。报告指出,当前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的热潮推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人重建与生成技术的广泛研究。报告特别强调了围绕真实人物对象的三维重建、运动捕捉和智能生成技术在构建现实与虚拟世界桥梁中的关键作用。报告内容分为三大方面,包括智能数字人的交互性、沉浸性和创作性。这些方面涵盖了人体、人脸、人手的运动捕捉、动态三维重建与视频高质量生成等前沿视觉图形学技术。此外,报告还对沉浸式全息通信技术与AI数字人等热门前沿领域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刘烨斌教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长聘副教授与博士生导师,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他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于北京邮电大学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工学学士与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视觉,已在PAMI、SIGGRAPH、CVPR、ICCV、ECCV等顶尖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近50篇论文,其中CVPR、ICCV的口头报告论文就有10篇。他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三维视觉专委会副主任与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在科研成就上,刘教授荣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3),2019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他荣获国家基金委优青,2021年晋升为国家基金委杰青。
2. 谢晓云-清华大学老师
谢晓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科学与技术系讲师。1981年11月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获得学士学位。继续深造,于2003年-2009年在清华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期间在江亿教授的指导下,构建了间接蒸发冷却式空调的理论研究体系,并完成了相关技术从流程构建、内部热湿交换机理到核心部件性能、机组设计研发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完成系列间接蒸发冷水机与间接蒸发冷风冷水机的机组设计研发。研发成果在新疆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公建空调的主导方式。
博士后阶段,谢晓云的研究转向供热节能领域,重点关注新型空调方式、吸收式换热流程分析、实验台搭建与传热传质过程研究。在江亿教授的指导下,他组建了由工程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团队,搭建了大型真空环境下吸收式传热、传质实验台,成为目前国内外最大规模的实验平台,可研究各类热源/冷源输入、真空环境下传热、传质过程及新型吸收式换热器基本结构。
作为建筑热湿营造过程热学理论研究团队成员,谢晓云参与了间接蒸发冷却式空调和大温差吸收式换热流程的热学研究。他提出了蒸发冷却过程的参数匹配系数,构建了基于火用和火积联合分析的较佳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流程,并提出了分布火积损失均匀的原则优化简单的显热换热网络。研究成果在多项专利、文章发表和奖项中得到体现,包括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技术创新奖、中国制冷学会技术创新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谢晓云教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课程,包括城市能源系统、供热工程与锅炉、生产实践等。他的研究聚焦于新型能量转换装置及其热基础理论,如吸收式热泵、蒸发冷却技术、真空传热传质等,致力于推动建筑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谢晓云教授的研究成果包括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吸收式热泵等,涵盖了理论研究、实验平台搭建、工艺结构设计、新技术和新结构开发等多个方面。通过与清华大学公司的合作项目、国家科普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学位基金等,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和认可。
谢晓云教授在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表现出色,与蒋毅、唐一丹等学者合作,共同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沿、暖通空调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建筑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谢晓云教授以其卓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贡献,赢得了学生和同行的广泛认可。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为培养未来建筑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