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张教授
Ⅰ 张洪明张洪明教授个人简介
张洪明教授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张洪明教授于1981年获得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学士学位,并同年取得汉语史硕士学位。之后,他于1990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获得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该校的普通语言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硕士毕业后,张教授在复旦大学执教三年。1987年赴美国深造后,他先后在加州圣地亚哥梅莎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从1994年起,他开始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东亚系执教,并担任中文教学部负责人。
学术荣誉:张教授荣获了多项重要学术荣誉,包括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和复旦大学兼职教授等。
学会职务与期刊编辑:自1999年至今,他一直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秘书长。此外,他还担任了多项重要刊物的编委,如Newslett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论丛》等,并且是《语言学译林》、《语言学文选》等多本权威语言学杂志的主编。
学术交流:张教授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担任演讲嘉宾和审稿人。他在国内也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受邀在全国众多知名高校进行讲学,并在1991年成为首位持中国大陆护照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的语言学家。
张洪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汉语言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学研究。
Ⅱ 张克勤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张克勤教授于199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于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闵乃本院士和王牧教授。其后,张教授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从事表面与外延生长物理研究。
从2002年8月至2009年8月,张克勤教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担任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专注于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生物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期间,他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短期合作研究胶体玻璃化转变及细胞生物力学。从2009年7月起,张教授担任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工作平台,开展生物纤维及低维复合多功能材料的创新研究。
张教授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张教授已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发表1篇、《物理评论快报》发表1篇。此外,张教授于2005年9月获得李光耀杰出博士后研究奖,成为当年世界范围内三位获奖者之一,并获得一项为期三年的独立研究基金。2007年,他获得新加坡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提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与生物物理分会终身会员、美国和新加坡材料学会会员。2009年,张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及“法国科研创新人才工程”。
Ⅲ 四川大学有那些著名校友
宋永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前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卢欣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医学系肿瘤遗传学教授,拉德维戈肿瘤研究所所长
王小勤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及神经科学系教授、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张曙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副主任
李其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研究员,高能量密度物理与惯性聚变研究部副主任APS Fellow
Jun Deng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治疗系副教授
张康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眼科及遗传学教授
Bin Jiang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放射肿瘤学系副教授
Rong Wang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血管外科副教授
蒲 林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
孙守恒 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教授
龚 兵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系教授
黄震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化学系教授
阮勇斌 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系教授,1998 ICM 45分钟报告人
郁国梁 美国Vanderbilt大学数学系教授,2006 ICM45分报告人
郑德超 美国Vanderbilt数学系教授
万大庆 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数学系教授
Shuhong Gao 美国Clemson大学数学系教授
赵青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
李曙光 美国夏威夷大学数学系教授
羊 松 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数学系教授
吕克宁 美国杨百翰大学数学系教授
Haitao Fan美国乔治敦大学数学系教授
孟卫一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敦分校计算机系教授。
邹绍明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营销系教授
周晓华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和社区医学院生物统计系教授
葛小佳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教授
宁 强 美国康涅狄格学院亚洲艺术研究部主任
王 笛 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
蒋羽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药理生化系副教授
Lin Zhang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药理生化系副教授
李鲁远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副教授
陈学文 美国堪萨斯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肖智雄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教授
杨静华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彭玉生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布鲁克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
Yuying Li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王一燕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文系主任
郑诣先 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
衡红强 美国维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赵越 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化学系教授
陈新华 美国休斯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王勇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环境与分子科学部首席科学家
王济川 美国俄亥俄州怀特州立大学医学院社区卫生系教授。
杨虎 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张捷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教授
郑友律 美国蒙大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李敏儒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张跃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
陈正一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助理教授
程震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Ⅳ 张金昌的张金昌——大连大学教授
张金昌,男,1964年4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部研究员、意大利科学院膜技术研究所访问教授。
研究方向:环境工程、石油化工、反应与分离、化学和生物催化
主讲课程: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制工程、化工分离过程、新型功能材料与应用、催化原理等。
主要业绩:在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化学-膜耦合法废水处理、环境友好催化剂的研制、清洁能源、酶固定化手性化合物拆分、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负责了国家“863”、国际合作项目、中石油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 和EI各收录30多篇。
代表性成果:
1. Effect Investigation of ZnO Additive on Mn-Fe/γ-Al2O3 Sorbents for Hot Gas Desulfurizati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3, 44(3):357-367.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2.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ina-supported Ni and Ni-Pd Catalysts for Partial Oxidation and Steam Reforming of Hydrocarbon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3, 243 (2): 251-259.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3. Selective Oxidation of CO in Hydrogen-rich over Platinum-gold Supported on Zinc Oxide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uel Cell.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3, 44 (11): 1805-1815.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4. Hydrogen Proction from Partial Oxidation and Steam Reforming of n-Octane over Alumina-supported Ni and Ni-Pd Catalyst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3, 81(2): 307-311.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5. A Study on Regeneration of Mn-Fe-Zn-O Supported upon γ-Al2O3 Sorbents for Hot Gas Desulfurization.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3, 84 (1): 217-227.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6. Kinetics of Benzene Alkylation with 1-Dodecene over a Supported Tungstophosphoric Acid Catalyst.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3, 249 (1): 27-34. (第一作者、SCI)
7. Characterization and Kinetic Investigation of Tungstophosphoric Supported on SiO2 for Alkylation of Benzene with 1-Dodecen to Synthesize Linear Alkylbenzen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2003, 198 (1-2): 359-367.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8. Investigation on Deep gasoline Desulfurization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5, 46: 1-9.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dsorption of NO and SO2 on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Sorbent from Flue Gase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5,46: 2173-2184. (第三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0. Feasibility Investigation of Refin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Combination of PACs and Coagulant with Ultrafiltration. Desalination, 2005,174 (3): 247-256. (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1. Adsorption Removal of Phenol from Water and Simultaneous Regeneration by Using 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5, 22 (5): 608-614. (第二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2. Hydrogen Proction on Ni-Pd-Ce/γ-Al2O3 Catalyst by Partial Oxidation and Steam Reforming of Hydrocarbons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uel Cells. Fuel, 2005, 84: 1926-1932. (第二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3. A Method of Removal of Trac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Wastewater by Ultrasonic Enhancement on Adsorption. Desalination, 2005, 186: 89-96. (第四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4. A Novel Hybrid Process, Enhanced by Ultrasonication, for Xylan Extraction from Corncobs and Hydrolysis of Xylan to Xylose by Xylanase.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7: 140-145. (第二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5. Selective Oxidation of CO in Hydrogen-rich Mixtures and Kinetics Investigation on Platinum-gold Supported on Zinc Oxide Catalyst.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55: 440-446. (第三作者、通讯联系人、SCI)
16. Study of Mass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Naproxen Acid and Ester through a Multiphase Enzyme-loaded Membrane System.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6, 276: 59–67. (第二作者、SCI)
17. Hybrid Technologies of Chemical and Membrane Methods Applied in the Antibio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Desalination, 2006, 194: 101-107. (第一作者、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