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同济大学钱锋教授

同济大学钱锋教授

发布时间: 2025-08-06 04:34:55

『壹』 潘卫庆的国外基金:

世界卫生组织专项基金共9项
项目01:
课题名称:SARS vaccine development: Pro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spike protein
of SARS virus in Pichia pastoris.
资助金额:5 万美圆
起止年月:2003-2005年
项目02:
课题名称:A phase I randomized singled blinded single center study, comparing doses of PfCP-2.9 recombinant vaccine adjuvanted with Montanide ISA720 for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资助金额:8.13 万美圆
起止年月:2003-2004年
项目03:
课题名称: Constru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combined malaria vaccine containging PfCP-2.9 and pre-erythrocytic stage antigens
资助金额:11.1 万美圆
起止年月:2002-2006年
项目04:
课题名称: 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codon-optimised Schistosoma japonicum paramyosin(Sj-97) in Pichia pastoris
资助金额:3.5万美圆
起止年月:2002-2003年
项目05:
课题名称: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meric protein consisting Plasmodium falciparum AMA-1 and 19 kDa C-terminus of MSP1
资助金额:12.0万美圆
起止年月:2000-2003年
项目06:
课题名称: Examination of two malarial antigens, the entire MSP1 and AMA-1/MSP1-19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
资助金额:12.39万美圆
起止年月:1999-2002年
项目07:
课题名称: Proction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major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Pichia pastoris
资助金额:6.5万美圆
起止年月:1998-2000年
项目08:
课题名称: 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chimeric gene for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
资助金额:6.03万美圆
起止年月:1998-2000年
项目09:
课题名称: Expression and immunogenecity of the MSP1/gp190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Salmonella typhi vaccine strain
资助金额:6.25万美圆
起止年月:1996-1999年
瑞典KAROULINSKA研究院合作基金:
课题名称: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alaria vaccine in primate model
资助金额:60万瑞典克郎(其中22.4万瑞典克郎将转入本室)
起止年月:2004-2006年
2.国内基金项目(获基金总额:818万人民币)
项目名称:疟疾红内期保护性CD4+ T细胞表位的鉴定及其应用
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资助金额:26万
起止年月:2007-2009
项目名称: 疟疾红内期疫苗及其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课题编号:06XD1402
基金来源: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资助金额:25万
起止年月:2006.9-2008.8
项目名称:
基金来源: 军队十一五专项
资助金额: 40万
起止年月: 2006
基金类别: 主办国际会议基金
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资助金额: 3 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5年
基金类别: 主办国际会议基金
基金来源: 上海市科委(白玉兰基金)
资助金额: 2 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5年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研究
基金类别: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资助金额: 250 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3-2005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中试和临床研究
基金类别: 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
资助金额: 10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3-2006
题目:PfCP-2.9重组疟疾疫苗免疫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基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资助金额: 14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5-2009年
题目:疟疾相关相关蛋白和防治研究
基金类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资助金额: 10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2-2006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中试及临床研究
基金类别: 国家863计划项目
资助金额: 207万人民币(三个子课题总负责)
起止年月: 2001-2003年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研究
基金类别: 国家863计划项目
资助金额: 4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1999-2000年
题目: SARS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基金类别: 上海市SARS专项基金
资助金额: 4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3-2004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临床前研究
基金类别: 军队指令性项目
资助金额: 5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1-2003年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基金类别: 上海市新药基金
资助金额: 5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1-2003年
题目: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建立MSP1转基因动物模型
基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19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2-2004年
题目:重组疟疾疫苗研制
基金类别: 校联合攻关项目
资助金额: 50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2000-2002年
题目:恶性疟MSP1基因在人伤寒杆菌疫苗株中进行四环素诱导表达
基金类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 12万人民币
起止年月: 1997-2000年
五.专利与论文
申请及授权的发明专利
(1). 名称:疟原虫融合抗原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人:潘卫庆
类型: 发明专利
授权时间:2004年11月24日
国别:中国
(2)名称:Plasmodium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
发明人:潘卫庆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美国
专利号:美国:US 10/467 198
授权日期:2006年
(3)名称:Plasmodium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
发明人:潘卫庆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欧盟
专利号:
授权日期:2006年
(4)名称:Plasmodium fusion protein: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
发明人:潘卫庆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澳大利亚
专利号:
授权日期:2007年
(5)名称:制备疟疾完整抗原gp190/MSP1的重组方法
发明人:H.Bujard, R. Tolle, W. Pan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中国
授权日期: 2004年5月5日
(6)名称:Recombinants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omplete malaria antigen, gp190/MSP1
发明人:H.Bujard, R. Tolle, W. Pan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澳大利亚
授权日期: 2001年4月19日
(7)名称:Recombinants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omplete malaria antigen, gp190/MSP1
发明人:H.Bujard, R. Tolle, W. Pan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美国
授权日期: 2005年8月25日
(8)名称:重组恶性疟原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人:张冬梅,潘卫庆
类型:发明专利
申请时间:2005年7月18日
申请号:200510027811.1
(9)名称:重组恶性疟原虫175kD红细胞结合抗原功能区蛋白及其制法和用途
发明人:潘卫庆,张冬梅
类型:发明专利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9日
申请号:200510027233.1
2.科研成果产业化及其转让
主研的基因工程疟疾疫苗已转让给上海万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3.代表的论文(* : 通讯作者)
Qingfeng Zhang, Xiangyang Xue, Li Qu, Weiqing Pan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stage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malaria,Vaccine 25 (2007) 2112–2119,
Kirsten Moll, Arnaud Che ne., Ulf Ribacke., Osamu Kaneko4, Sandra Nilsson, Gerhard Winter, Malin Haeggstro¨m, Weiqing Pan, Klavs Berzins6, Mats Wahlgren, Qijun Chen*,A Novel DBL-Domain of the P. falciparum332 Molecule Possibly Involved in Erythrocyte Adhesion,PLoS ONE,2007,5:477
Langermans JA Hensmann M van Gijlswiik M Zhang D Pan W Giersing BK Locke E Dubovsk F Wittes J Thomas AW,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chimeric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 in Montanide ISA 720: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in rhesus macaques.
Hum Vaccin. 2006 Sep-Oct;2(5):222-6.
D. M. ZHANG, W. Q. PAN*, L. QIAN, M. DUKE, L. H. SHEN, & D. P. MCMANUS, Investigation of recombinant Schistosoma japonicum paramyosin fragments for immunogenicity and vaccine efficacy in mice. Parasite Immunology 2006, 28(3):77-84
Dongmei Zhang and Weiqing Pan*(2005)Evaluation of three Pichia-expressed Plasmodium falciparum merozoite proteins as a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blood-stage parasites. Infection and Immunity,73(10):6530-6536
Ballou WR, Arevalo-Herrera M, Carucci D, Richie TL, Corradin G, Diggs C, Druilhe P, Giersing BK, Saul A, Heppner DG, Kester KE, Lanar DE, Lyon J, Hill AV, Pan W, Cohen JD(2004). Update on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candidate malaria vaccines. Am J Trop Med Hyg. Aug;71:239-47
Pan Weiqing*, Daqing Huang, Qingfeng Zhang, Li Qu, Dongmei Zhang, Xiaoli Zhang, Feng Qian, Fusion of two malaria vaccine candidates enhances proct yield, immunogenicity and antibody-mediated inhibition of parasite growth in vitro.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4,172:6167-6174
Feng Qian, Weiqing Pan*(2002). Construction of a tetR-Integrated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 CVD908 strain that Tightly Controls Expression of the Major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for Applications in Human Vaccine Proction, Infection and Immunity, 70(4):2029
Weiqing Pan, Elidabetta Ravot, Ralf Tolle, Rainer Frank, Raphael Mosbach, Ivana Turbachova and Hermann Bujard(1999), Vaccine candidate MSP-1 from Plasmodium falciparum: a redesigned 4917 bp polynucleotide enables synthesis and isolation of full-length protein from Escherichia coli and mammalian cell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7(4): 1094
Weiqing Pan, Ralf Tolle, and Hermann Bujard(1995), A direct and rapid sequencing strategy for the Plasmodium falciparum antigen gene gp190/MSA1,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 73:241
Petra Burghaus, Peter Gerold, Weiqing Pan, Ralph Schwarz, Klaus Lingelbach, Hermann Bujard(1999) Analysis of recombinant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1 of Plasmodium falicparum expressed in mammalian cells,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 104:171-83(
QIAN Feng, NIE Ben-yong, YANG Xiao-ping, ZHANG Long-xing and PAN Wei-qing. Sequence variation and naturally acquired antibody recognition of 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 endemic area of China. Chin Med J (revised)2004.
潘卫庆,杨树桐,邓海琳,陆德如(1993),中国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190抗原变异的研究,中国科学,23:1070
张冬梅,潘卫庆*,陆德如(2002).重组裂殖子表面蛋白1特异抗体有效抑制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34(3)(SCI 收录杂志)
钱锋,潘卫庆*(2001).Cre/loxP介导的伤寒杆菌染色体上插入基因的切除, 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进展,28,732 (SCI 收录杂志)
张青锋,潘卫庆*,曲莉(2003).N端9个氨基酸缺失对恶性疟融合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35(4):345-349(SCI 收录杂志),
5.著作出版:
(1)潘卫庆,汤林华主编,《分子寄生虫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2)潘卫庆 主编 《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化工出版社,2007
6.奖励:
2006年: 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2004年: 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奖
2003年:享受军队首批优秀专业人才岗位津贴
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2年 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
2001年 荣立个人三等功
2000年 获得明治乳业生命科学 科学奖
2000年 获得金润奖励基金 优秀科研奖
六,学术交往
以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身份出席WHO学术会议:
2003年6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SARS会议
会议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
2003年11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SARS疫苗专家咨询会议
会议地点:瑞士 日内瓦
2003年10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血吸虫病疫苗会议
会议地点: 菲律宾 马尼拉
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与新型佐剂会议
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
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会议
会议地点:南朝鲜,汉城
2002年1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与新型佐剂会议
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
2002年3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会议
会议地点:瑞士 日内瓦
1999年6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及血吸虫疫苗会议
会议地点: 菲律宾 马尼拉
1998年3月:专题报告:疟疾疫苗候选抗原MSP1研究进展
报告地点:瑞士 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
学术会议报告(国际会议部分)
2005年7月:第12届国际原生动物大会
报告类型:主题报告(Keynote speaker)
报告题目: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malaria parasite
会议地点:中国
2005年11月:2005国际寄生虫学与媒介生物学大会
报告类型:主题报告(Keynote speaker)
报告题目: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vaccine against malaria parasite
会议地点:中国
2000年2月:疟疾分子生物学大会
报告类型:特邀报告(invited speaker)
报告题目:Examination of two malaria antigens,the entire MSP1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
会议地点:澳大利亚
2002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新型佐剂会议
报告类型:特邀报告
报告题目:Immunogenicity of P.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2 adjuvanted with Montanide ISA720 in rabbits and monkeys
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
200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血吸虫病疫苗会议
报告类型:特邀报告
报告题目:Example from Malaria vac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会议地点: 菲律宾 马尼拉
2003年6月: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与新型佐剂会议
报告类型:特邀报告
报告题目: Combined malaria antigen adjuvanted with Montanide ISA720
会议地点: 法国 安呢斯
2000年12月:比尔盖茨基金会MSP1疫苗会议
报告题目:Proction of MSP1-42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in Pichia pastoris
会议地点:美国 华盛顿
2001年6月:第11届亚太地区军事医学大会
报告类型:分题报告
报告题目:Malaria vaccine development: Bulk proction and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
会议地点:新西兰
3.专题报告(国外部分)
2000年12 月:报告题目:Examinatio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Chimeric protein
as vaccine candidate
报告地点:美国NIH;
美国椰鲁大学;
美国纽约大学
1998年3月:报告题目:Synthesis and expression of entire 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报告地点:瑞士 日内瓦
2003年9月:报告题目:PfCP-2.9 vaccine candid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报告地点:瑞典 Karolinska 研究所
2004年2月:报告题目:PfCP-2.9 vaccine candid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报告地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2006年10月:报告题目:Malaria Vaccine Discovery
报告地点:日本长崎大学
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
2005年11月23-26日:2005国际寄生虫学与媒介生物学大会(主办)
大会主席:潘卫庆,L.Miller(NIH)
1998年12月7日-10日: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究国际会议(承办)
会议地点:上海; 时间:4天
柳叶刀最新一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潘卫庆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并配发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克莱夫·席夫教授的评论:“该研究团队从全基因组范围筛选出敏感的诊断分子,将极大改进血吸虫检测技术,从而为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作出全面客观评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认为:“这项研究围绕我国当前血吸虫病从控制走向消除这一需求,对血吸虫病筛查正确率和监测敏感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依靠科学研究解决防治中关键技术问题的一个典范。”
潘卫庆教授率领“疟疾、血吸虫病防治基础研究”团队,包括同济大学医学院、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热卫系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血吸虫病诊断的标识分子。该团队首先建立融合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平台,再从基因组范围大规模筛查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从200多个血吸虫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即SjSP-13),其诊断敏感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6倍。
潘卫庆教授说,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总体策略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控制传染源的重要途径是及时准确发现感染者,并对所有感染者加以有效治疗。由于血吸虫病流行特点是以低度感染为主,诊断低度感染者需要高敏感度的技术,因此SjSP-13诊断分子的发现解决了现有诊断技术敏感性不足这一根本问题,该分子的应用必将为血吸虫病总体防控策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乃至消除将产生积极影响。

『贰』 吴志强的发表论文

2015
- 吴志强、邓雪湲、干靓,《面向包容的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由《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 读城市规划的两个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4期,第28-33页。
- 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 年第2期,P31-39。
- 吴志强,杨秀,刘伟,《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 2015年第1期,P15-23。
2014
- 吴志强、刘朝晖,《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对中小城市发展影响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学刊(英文版)》第 23期 P50-57
-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第15-22页。
- 刘海涛、吴志强,《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城共生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4期,第52-56页。
- 吴志强、刘朝晖,《“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第12-19页。
- 吴志强、王兰,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32-435,2014.09。
- 吴志强、杨秀、刘冠鹏,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思考,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1-58,2014.09。
2013
- 吴志强、刘朝晖、王兰. 2012年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2013,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刘朝晖、吴志强.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第五届欧洲美洲规划院校联合大会,2013年7月,爱尔兰 都柏林。
- 王伟,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第63-71 页。
- 吴志强,汪滋淞.《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要点及评估案例[J].建设科技,2013年06期,82-86
-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J].建设科 技,2013年12期,22-24。
-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J].建设科技,2013年12期,20-24
-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工作[J]. 建设科技,2013年12期,16-19。
2012
- 吴志强,吕荟. 《“欧洲绿色之都”评选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估的思议》,《上海城市规划》,2012(6):81-84.- 吴志强,汪滋淞,干靓.《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建设科技》,2012年3月。
2011
-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1(04),吴志强、仇勇懿、干靓等,第1-9页。
- 《世博梦想2.0-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刊于《时代建筑》, 2011.01,第45-47页。
2010
- 吴志强,仇勇懿,《城市创意氛围的比较分析—以上海、嘉兴等地为例》,刊于《时代建筑》,2010.06,第20-24页。
-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0.05,第14-19页。
2009
- 吴志强,朱晓玲,《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布局与动线研究》,刊于《城乡规划论文汇编》,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编,2009.10,第473-479页。
- 吴志强,《主题语境下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类型解析》,刊于《时代建筑》,2009.04,第4-8页。
- 吴志强,《走向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对话吴志强教授》,刊于《时代建筑》,2009.03,第58-65页。
-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刊于《地理学报》,2009.02。
- 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规划设计》刊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第4期,第57-68页。
- 吴志强,《在灾难和重建中反思与学习- 吴志强教授访谈》,刊于《时代建筑》,2009年01期,第30-33页。
2008
- 吴志强,宋雯珺,《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刊于《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p113-116。
-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6,第16-19页。
- 吴志强,《世博会:城市转向永续的催化剂》,刊于《时代建筑》,2008.04,第11-17页。
- 杨迎旭,吴志强,《英格兰“地方发展框架”(LDF)及其启示》,刊于《国际城市规划》,2008.04,第78-85页。
-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建设科技》,2008.06,第20-22页。
-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城市住宅》,2008.04,第66-69页。
-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三:战略的推进与展望》,刊于《城市住宅》,2008.06.25。
-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二:战略的形成过程》,刊于《城市住宅》,2008.05.25。
-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一:战略总体构成》,刊于《城市住宅》,2008.04.25。
- 吴志强,王伟,李红卫,《长三角整合及其未来发展区势-20年长三角地区边界、重心与结构的变化》,2008.02,第1页-10页。
- 吴志强,杨婷,《世博会遮阳系统的空间设计导则探索》,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156-163页。
- 吴志强,干靓,《基于室外热舒适度的世博园区控制降温技术研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477-483页。
-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研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委会成员,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930页。
- 吴志强,王伟,《新时期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1,第23-29页。
2007
-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7年第6期,第47-53页。
- 吴志强,《对规划原理的思考》,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第7-12页。
-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刊于《建筑学报》, 2007年10月,第35-37页。
- 姜涛,吴志强,《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案例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月,第53-64页。
- 王伟,吴志强,《城市空间形态图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刊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月,第40-44页。
-王伟,吴志强,《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第39-46页。
- 吴志强,《吴志强教授谈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月,第9-13页。
- 吴志强,李欣,于泓,《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刊于《建设科技》, 2007年第11期,第25-27页。
-吴志强,陈小龙,钱锋,周俭,曲翠松,魏崴,《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刊于《建设科技》, 2007.06,第30-31页。注:本文荣获“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
- 王伟,吴志强,《Robert Fishman的郊区化研究述评与启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7年02月,第51-57页。
- 吴志强,《五个境界的城市观-吴志强教授谈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观》,刊于《城市中国》,2007.01,第23-35页。
- 王伟、吴志强,《基于Voronoi模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区小学为例》,刊于《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6
- 吴志强,朱嵘、孔晡虹,《从世博会城市设计看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86-89页,2006年增刊。
- 吴志强,姜楠,《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226-229页,2006年增刊。
- 吴志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展望》,刊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2006年07月,356-369页。
-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刊于《城市规划》, 2006年09月,第36-41页。
- 李红卫,吴志强等,《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刊于《城市规划》,2006年08月,第31-37页。
-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5月,第46-52页。
-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月,第61-67页。
- 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06.06,第15-21页。
-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第1-8页。
- 于涛方,吴志强,《 “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6年02期,第4-11页。
-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第69-74页。
- 吴志强,姜涛,《关于武汉市都市核的初步战略研究》,刊于《规划师》, 2006年01期,第66-72页。
2005
-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06期,第2-10页。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王伟,吴志强,第132-137页。
-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05第9期,第14-21页。
- 吴志强,《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5第5期,第18-23页。
- 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第04期,第10-15页。
- 于涛方,吴志强,刊《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02,第13-20页。
- 吴志强,邓小兵,《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会理念的建设》,刊于《规划师》,2005.02,第75 -78页。
2004
- 吴志强,邓小兵,车乐,《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2004.12,第180-191页。
- 吴志强,姬凌云,《从绿色中找寻快乐-上海世博会快乐生态规划及其智能与绿色建筑设计体系探索》,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4.12,第45-50页。
-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刊于《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06月,第51-56页。
-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06月,第12-15页。
- 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月,第8-19页。
- 吴志强,《都市缝合-20年柏林和上海规划设计分析的都市发展空间意义透视》,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第03期,第48-53页。
- 吴志强,侯丽,《西方空间战略规划的理论及复兴》,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02期,第1页。
2003
- 吴志强,崔泓冰,《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透析》,2003年第06期,第16-22页。
- 吴志强,崔泓冰,《境外规划设计事务所近年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记录与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3年03月,第29-35页。
- 吴志强,于泓,姜楠,《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整体方法-沈阳实例中的理性思维的导入》,刊于《城市规划》,2003年01期,第38-42页。
- 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刊于《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01期,第7-10页。
2002
- 吴志强,《50周年艰辛创业 新世纪再创辉煌》,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03期,第01页。
- 陈小龙,吴志强,《从学生意向看第五代校园空间走向》,刊于《时代建筑》,2002年第02期,第18-19页。
2001
- 吴志强,《为21世纪的全球的规划教育奠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01期,第1-5页。
- 吴志强,《通过国际交流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脉搏》,刊于《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02期,第8-10页。
- 吴志强,《从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看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06期,第1-3页。
- 吴志强,《“新时代住宅”理念-德国住宅设计竞赛历史经验的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1年第02期,第20-25页。
- 吴志强,《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刊于《规划师》,2001年第01期,第5-9页。
2000
-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特征》,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4期,第38-46页。
- 吴志强,《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2期,第39-41页。
-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导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2期,第9-18页。
- 吴志强,《波茨坦广场设计过程述评》,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0-42页。
- 吴志强,《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7页。`
- 吴志强,《论新世纪中国大都市发展战略目标-从国际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着手》,刊于《规划师》
-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37页。
-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1期,第1-5页,2001.01,p1-5。
-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01月,第37-38页。
1999
- 吴志强,《百年建筑与城市发展》,刊于《中外建筑》,1999年第06期,第9-10页。
- 吴志强,《论都市建筑学的世纪探索与新世纪的挑战》,刊于《时代建筑》,1999年第04期,第20-23页。
- 吴志强,《博士风采》,规划师,1999年第04期。
- 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04期,第2-5 页。
- 吴志强,《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10期,第20-22 页。
- 吴志强,《论21世纪中国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准备》,刊于《建筑师》,ISBN7-112-03844-8,1999年第04期,总87期,第4-7页。
- 吴志强,姜楠,《评介David Clark的新著<都市的世界/全球城>》,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7月第4期,第77页。
- 吴志强,《Shanghai's Xiahai, Xiagang: Wirtschaftliche strukturelle Wanderung in Shanghai huete(上海的下海与下岗:论上海今天的经济结构的提升)》,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24-1325页。
- 吴志强,《Hinein in die Stadt und aus der City raus, an der Wohnlagesverlagung in Shanghai (先进城再出城:论上海居住地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迁移)》,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44-1347页。
- 吴志强,《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东方建设》1999年05月第02期,第12-13页。
-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01期,第27-32页。
1998
- 吴志强,《建筑与城市》,刊于《建筑学报》,1998年第10期,第4-7页。
- 吴志强,《“扩展模型”:全球化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 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5期,第1-6页。
- 吴志强,陈秉钊,唐子来,《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4期,第1-2页。
- 吴志强,《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评述》,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3期,第95-100页。
- 吴志强,李京生,童明,陈秉钊,《现代农业与新型的城乡关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3期,第1-5页。
- 吴志强,《论城市规划法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进》,刊于《城市规划》,1998年第03期,第11-19页。
-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框架》,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2期,第1-6页。
- 吴志强,《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1期,第1-5页。
- 吴志强,《德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刊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02期,第30-34页。
- 吴志强,《介绍David HARVEY 和他的一本名著》,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1期,第48-49页。
1997
-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收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45周年教师论文专集》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3页。
1994
- 吴志强,《Koexitanz der Grossstaedte in Instrielaendern and Entwicklungslaendern (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共生)》,刊于《Urbanologie(城市学)》1994年04月,第18-26页。
1990-1985
- 吴志强,《九十年代大城市研究的重大课题-记在联邦德国召开拓一次为“九十年代城市建设科研方向”的学术研讨会》,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04期,第12-16页。
- 吴志强,《上海城市用地开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7年第01期,第64-65页。
-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11月,第17-25页。
-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力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6期,第17-26页。
-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5期,第1-7页。
- 吴志强,《大城市土地使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刊于《城市开发》,1986年第03期,第15-18页。
- 吴志强,《如何处理软信息,城市用地规划中多标准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5年第03期,第41-49页。

热点内容
美国海运专业的大学 发布:2025-08-06 07:44:42 浏览:959
华东师范大学陈虹老师 发布:2025-08-06 07:41:51 浏览:842
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颜浩教授院 发布:2025-08-06 07:36:59 浏览:584
中南大学电子电工实验选课时间 发布:2025-08-06 07:30:59 浏览:271
大学生兼职的论文 发布:2025-08-06 07:17:48 浏览:184
大学生又怎么样 发布:2025-08-06 07:17:05 浏览:567
墨尔本大学研究生入学时间 发布:2025-08-06 07:07:52 浏览:743
湖南大学材料专业排名 发布:2025-08-06 07:07:52 浏览:180
大学生兵优惠政策 发布:2025-08-06 07:07:16 浏览:263
河北大学设计教授 发布:2025-08-06 07:04:07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