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田野调查教授
㈠ 刘志扬人类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刘志扬,1965年出生于四川阆中,成长于新疆塔城,是中国著名的人类学者。他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士)、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西藏民族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并曾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西藏中心访问学者。
1986年,刘志扬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随后,他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攻读中国民族史专业硕士,导师为著名历史学家陈连开先生。其勤奋好学,在硕士期间就已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硕士毕业后,他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同时仍坚持学术研究。随着政策的改变,他于千禧年之际再次进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他留学任教,并在2012年被评为教授。
刘志扬重视田野调查,多次带队主持田野调查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他熟练掌握藏语、英语,能用日语进行基本交流,阅读专业文献。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藏学人类学,目前专注于研究川、滇、藏三省交汇处“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文化。
刘志扬的代表成果包括专著、论文等。专著有《乡土西藏文化传统的选择与重构》、《藏彝走廊里的白马藏族:习俗、信仰与社会》、《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等。论文则涉及明代哈密_土鲁番地区回回的成分及伊斯兰教的渗透、从满族传统观念的转变看汉文化的响影、饮食_文化传承与流变_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等多个方面。
刘志扬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认可,其专著《乡土西藏文化传统的选择与重构》获得国家民委2010年度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论著类一等奖。这些成果体现了他在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藏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贡献。
㈡ 江应梁的人物生平
江应梁先生幼年坎坷,家境贫寒。但他好学上进,于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预科,次年升入本科。大学期间,江先生博览群书,并撰文投稿,发表了不少文章。1932年大学毕业后留暨南大学附中教书,兼任暨大南洋文化事业编辑部干事。1936年,江先生凭论文《研究西南民族计划》考入中山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组,师承朱谦之和杨成志先生。在中山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江应梁先后到粤北瑶山、海南岛五指山、云南德宏傣族地区作田野调查,考察研究瑶族、傣族及黎苗关系问题,他在云南征集到大量的民族文物,拍摄了许多资料照片,撰写了《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等多篇论文。他征集的民族文物和拍摄的照片在广州、香港展出后,受到学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撰写的《云南西部的“摆夷”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讲授中国民族史、西南民族研究等课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应梁为中山文化教育馆撰写的《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一书,作为该馆抗战丛书第53种出版。中山大学迁到云南徵江后,江先生也迁居徵江,此间他多次带学生到徵江、昆明、路南、武定等地作少数民族田野调查。1940年中山大学迁回广东,江应梁留在云南并接受了三个任务:一是到重庆为民国政府教育部开办的边疆民族训练班和边疆学校教授3个月的中国民族史;二是入大凉山调查彝族社会;三是调查西双版纳傣族。江应梁不畏艰险,深入大凉山腹地和西双版纳地区考察,顺利地完成了这三项任务。1947年2月,江应梁回到广州,受聘为中山大学、珠海大学教授,并兼任珠海大学文史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根据多年的调查整理并出版了《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摆夷的生活文化》等三部专著。后两部书成为研究彝族、傣族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现被不少大学列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必读教材。
1948年10月,江应梁受云南大学聘请,任云南大学教授,先后教授文化人类学、傣族史、彝族史、彝族社会、暹罗史、中国民族史、民族史等专业课程。江先生上课以调查所得的事例为题材,内容翔实,讲解生动,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同时,他还深入滇南进行民族调查,根据丰富的调查资料写成了《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
1950年江应梁参加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并任团委,到云南武定、丽江、维西、芒市等地访问;1951年赴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53年云南大学院系调整后,江先生转而研究民族史。他把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与民族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表了《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结合》、《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等文,出版了《百夷传校注》、《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等两部著作。“文革”期间,江应梁被诬为“牛鬼蛇神”而曾遭迫害。 1979年江应梁参与筹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所并任所长。1984年,江先生被聘为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我省第一位研究民族史的女博士方慧教授。同时他的巨著《傣族史》出版。该书是他长期从事傣族研究的结晶,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晚年以来,江应梁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在他的学生林超民博士等人的协助下,从已经发表的百余篇文章中挑出22篇经典论文整理成《江应梁民族研究文集》。同时,他还组织编写《中国民族史》。终因积劳成疾,于1988年12月与世长辞,享年79岁。江应梁一生教书育人,笔耕不辍,为云南大学培育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对中国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㈢ 黄现璠生平简历
黄现璠的生平简历如下:
出生与教育背景:黄现璠,原名甘锦英,1899年11月13日出生于广西扶绥县。1922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陈垣、钱玄同等名师,接受了长达九年的系统历史学教育。
留学经历:1935年,黄现璠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师从和田清、加藤繁等东洋史学大家,并在此期间结识了郭沫若等中国学者,共同进行学术交流。
学术与职业生涯:归国后,黄现璠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史学教授,成为壮族首位大学教授。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抗战期间任《国防周报》编撰委员,组织多次学术考察团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成为现代少数民族田野调查的先驱。
民族识别与壮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黄现璠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编撰了中国共有56个民族的民族识别工作,为广西民族研究所和壮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被誉为“壮学宗师”。
学术著作与教育贡献:黄现璠的学术生涯丰富多产,编著了《中国通史纲要》、《壮族通史》等多部学术著作。他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领域具有开创性。此外,他还创办了漓江业余大学,对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荣誉与职务:黄现璠生前曾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民委委员、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他的名字被镌刻在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中学的奖学金中,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