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导师
❶ 林亲录的人物简介
林亲录,男,1966年4月3日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湖南省粮食加工首席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留学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食品与营养系。先后发表包括SCI和EI收录在内的论文150多篇,编辑出版专著和高等学校教材4部,主编高校教材一本,副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本,参编著作两部,先后承担和参加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各两项,省部级三等奖两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6项。率领粮食深加工研发团队,在粮食深加工领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为省内外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多项技术服务,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❷ 吴伟斌的人物简介
男,汉族1978年出生,广东中山人。博士,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企业特派员,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网评专家),广东省汽车行业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硕士论文评阅专家。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教学、科研工作2001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和200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两度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获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铜奖);2007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做车辆工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在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批准为硕士生导师;入选2012年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计划 。
❸ 张子勇人物简介
张子勇,是一位拥有丰富学术背景的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专长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生物材料方向,以及出站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后。他于197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高分子专业,随后在1994年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完成了博士学业,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
自1994年起,张子勇加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并于1996年顺利出站。目前,他在暨南大学材料系担任职务,致力于在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生物材料与纳米技术”这一二级学科的博士学科点指导博士生的研究工作。
在教学方面,他主讲过诸如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合成材料、高分子气体分离膜、液晶高分子等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在科研方面,张子勇在80年代初开始了他的应用研究,期间取得了多项省级鉴定科研成果,其中三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纳米材料(包括纳米载药系统、纳米农药、纳米涂料);液晶高分子的设计、合成与表征;高分子功能气体分离膜以及人工肺技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以及超临界CO2作为介质的聚合反应和聚合物改性等前沿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显著,已在国内外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并且获得了4项中国发明专利,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❹ 邓文礼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邓文礼是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 基本信息:邓文礼,男,1963年10月出生于重庆,中共党员,拥有博士学位。
- 教育背景:1984年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1992年获得四川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在电子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 工作经历:1998年在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2年至2004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2004年正式回到华南理工大学担任教授。
- 专业领域: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回国后,他创立了纳米技术与分子科学实验室,带领团队在功能分子设计、单分子性能、分子组装与纳米构筑以及光电纳米器件方面进行研究。
- 学术成就: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等;在多个期刊上发表论文,如《J. Phys. Chem. B》和《Acta Phys. Chim. Sin.》;拥有两项发明专利,涉及光纤探针制作方法和消除静态腐蚀方法。
- 教学成果:教授本科生基础课程如《高等化学》,以及选修课程如《高分子进展》等;指导博士生的选修课程《现代材料物理与化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