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在大学和老师的故事

在大学和老师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8-12 05:33:01

1. 和大学老师的一段情感经历 让我伤痕累累

他是我们大学的教授,大我整整30岁。由于我的乖巧聪明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顺理成章,下课后我要了他的QQ和手机,开始主动联系他。

他才华横溢,充满男人味,由于我从小都缺少父爱,我爸爸是个脾气暴躁的农民,很少沟通,导致我内心深处留下一种对父亲的眷恋。

我善于把握机会的把他约出来爬山,他很温暖很慈祥,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把我带到山顶,帮我擦汗,给我讲人生的故事,我们很快乐,迷失在这片貌美的森林里,他留给我一个深深地吻……

2. 我和一个大学教师的故事

她是某个大学的老师,在大学她算属于年轻教师一类,但今年也有32岁了,和她相识是在网上,我们很聊得来,她是个比较开朗的女人。我最喜欢的就是她那乌黑亮丽的头发。

我们都很喜欢 旅游 ,在暑假的时候,我和她一块去了贵州旅行,那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她穿着碎花裙子,带着黑色的墨镜,一顶遮阳帽。第一次见面我们略显尴尬,不像是在网上那样聊得比较开放。

我和她在路上没怎么搭话,一块去坐的高铁,高铁到站以后,都是住在同一家民俗里,房间离得都不算太远,一块在房间里聊聊天,可能第一次见面都比较羞涩吧,我们也没有在一起吃饭。

等我们各自回到民俗的房间以后,我们才在网上聊的天,也许比较知性的女人,可能更喜欢文字。第二天,我们一块去爬山,去 旅游 景点,和她相处得十分愉快。她的脚酸了,后面都是我背着她,挺沉的。

回到房间以后,她就提议想喝点酒,我就去楼下便利店买酒。

我们坐在在房间里喝着酒,说着那些悄悄话,我情不自禁地看着她,她也看着我,我们不言而喻。从那以后我们就像一个朋友一样,每次暑假都一块去 旅游 。

3. 在大学遇见好老师是怎样一种体验

第十八周,每一门课都进入了结课阶段,离别的情绪蔓延开来,老师们似乎也变得絮叨了许多。向来以讲课为主的曹院长在最后一节课上也变得柔情多了,他脸上也多次浮现出难得的笑意。

谁要问这学期我最喜欢哪一个老师的课,我肯定会毫不迟疑地答道:安娜老师!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我这学期唯一没有翘过课的课。回忆扑面而来……

第一次见到安娜老师时,她身着民族风的长裙,脚穿一双清新舒适的布鞋,长长的辫子随意地从肩上垂下来。

“哇,美女老师!”

“好有气质!”

“她是少数民族的?”

安娜老师走上讲台,整理衣服,别上话筒,还没听见她说话,耳旁先传来同学们的轻声议论。我也忍不住议论起来,捂着嘴巴悄声问室友:“嗳,你有没有觉得这个老师有点像……刘涛?”“嗯,有点吧,侧脸有点像。”我们相视一笑,然后听到了老师推荐的歌曲《夜莺》。

自我介绍之后,安娜老师向我们提问了几个问题,印象最深刻的是——“你和语文相爱(过)吗?”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点纠结。爱?爱过?相爱?相爱过?不爱?单相思?表白了又放弃了?哎唷,这个问题好难呐,干脆不想好了。没想到后来这个问题逐渐清晰,答案是“感情培养中,从来未放弃。”

“真是个特别的老师,”上完这节课,室友们都在感叹,“完全不一样的教学风格!”

有次上课,安娜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坐在旁边的室友听着听着眼泪就止不住大滴大滴的落下。那个故事很简单,却好像又不只是个故事。没过多久,宿舍里就开始流传一本书——《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个适合大人和儿童阅读的绘本。

似乎安娜老师总能在我需要一些答案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无形之中拨开我眼前的迷雾。

有段时间我曾一度困惑于读书的意义,读那么多作品我们究竟想要得到什么?那天课上老师恰好讲到鲁迅的《故乡》和朱自清的《背影》,帮我解开了累积多天的疑惑。

鲁迅在多年之后重回故乡,发现那些印象中的故人早已变了模样,就连少年时的玩伴闰土也变得落魄,口口声声地叫他“老爷”。朱自清回忆起父亲的背影,少时骄傲自大,后来则多了些对父亲的怀念与愧疚。

她说,这些作品的可贵之处就是能让我们每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寻求普遍的意义。读《故乡》让我们感受到像鲁迅一样的人心中“故乡”的消失,读《背影》则让我们看到儿女的成长,父爱的成熟。

我恍然大悟,读书的意义不正是这样吗?每个人都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找到心灵的触动,这就是意义所在。

前些天看了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后特别喜欢,那些青春里的阴差阳错构成了回忆里的点滴美好,影片中的某些情节也一度让我热泪盈眶。可是,这些俗套的情节为什么就能够让人感动呢?

安娜老师上课无意间也提起这个电影,那时候她正在讲板书设计,她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火车,教我们有关板书的奇思妙想。她说,就像《我的少女时代》这部电影,正是后边的故事——徐太宇悄悄为林真心做的种种——为我们展现了观察的不同角度。如果提前把这些东西抛出,恐怕就没有那么感人的效果了吧。“所以,叙事方式很重要啊!”

就这样,我的心结一次次解开,眼前出现一片明朗。

安娜老师的课从不点名。本班的学生很少逃课,蹭课的人却也越来越多,以至于每次上课前都要经历一场抢座大战,就像刚上大一那儿会,脑袋只充斥着几个字:占座!占座!占座!如此这般为何求?

她曾为参加说课决赛的同学修改PPT到深夜,调整每一个图片,每一句话,每一种色调搭配,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花纹;

她曾在讲课之余让同学们在窗边看散落一地的梧桐花,告诉大家要善于观察,用心感悟生活;

她会在课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所得,或对某个好电影而大加赞赏;

她会在每节课之前向同学们推荐一首歌,告诉我们要善于积累素材;

她会在课堂上推荐优秀的教育资源、新颖的教学模式、更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及一些有情怀的学校;

她也会在讲课之中穿插一些有关家庭、有关父母,有关宝贝、那些温情的点滴瞬间;

偶尔呢,她也会吐槽一下对课程安排的不满,那时候就像一个小愤青,然而之后还是会高高兴兴地上课……

就是这样,我看到了一个不乏激情、活力四射的年轻女教师的担当与情怀。

室友们闲聊时也常常谈及安娜老师。室友Q满足地说:“每次上完她的课,我都感觉到强烈的冲动去当一名老师!”室友S则相反,她有点失落:“每次上完课我都深受打击,感觉离当老师的距离怎么那么远!”我没有接话,心想或许成功的课堂能让学生有所启发,而安娜老师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可能。

4. 与老教授“同居”的故事(1)

在华侨大学(福建泉州)南区31号楼102室有一个特殊的家庭,由庄天山老教授和跨度近30年的不同届39位学生组成,这里交织着忘年交的深厚情感和学长学弟之间精神品质的传承发扬,也有力地证明了教书育人绝不仅限于课堂之上。用一句话概括:提携互济,亦师亦友;共尝悲喜,情浓至深。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想用心地讲一讲这里发生的故事。

庄天山(1934-),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中国流星雨第一人,主要研究古天文,来华大后把研究扩展至自然辩证法、闽南文化领域,文理兼修,曾是社科系的教授,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如今已是84岁的高龄,在过去一个甲子的时代巨变中,他经历了人生的跌宕,事业的柳暗花明,如今晚年却也遭受着淡淡的凄风苦雨,丰富的人生经历锻造了他坚毅的品格,克服阻力献身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的事业,更难得的是始终保持着率性活泼的心态。作为这个“家庭”的核心成员,以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这39位成员的成长成才。

庄老为了教学方便和其他原因从84年开始,便没有和家人一起居住,独自居住教职工公寓,却也相继招纳了39位学生成为“家庭成员”,这些学生横跨了84届到如今14级,大部分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他们在这个家庭中生活时间长短不同,有的三年多有的几个月,但都成了人生的宝贵经历。从时间上以2005年为基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庄老身体健康,生活自主,把公寓空余的房间借宿给同乡的刻苦勤奋学生,给学生提供便利和指导,又感受到年轻人的陪伴和活力;后一个阶段,庄老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大不如前,几乎每年住院两三次,生活上、科研上和住院时需要帮助,一些外省的假期不经常回家的学生就成为了主力军,这些成员也承担了更多的职责。从84年至今,这份传承一直从未间断,随着庄老的老去,102室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却是这里家的气息。

总之,这些家庭成员都是大学期间受到国家或学校的资助,刻苦勤奋、踏实认真,懂得感恩回馈,平时就热心服务社会,在庄老师家里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在学业和生活方面又得到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加快了学业的进步和心智的成熟,在临近毕业面临选择的时候,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在前几年每年一度的庄老生日宴时,那些已经步入中年的老学长们也专门前来给庄老祝寿,激动地讲着自己当年住哪个房间,和庄老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虽然无从得知当年他们相处的情景,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感谢当年那段时光,庄老师作为他们的人生导师,使得他们在学业和个人能力方面取得进步,影响着日后的人生。

下面就说说我亲身经历的近几年的故事,主要是两个梯队的接力。

现居于102室的丁同学,赵同学,李同学三位同学是这个传承中最新的链条,他们的接力棒是从10级的任同学、唐同学,11级的李同学、詹同学手中接过。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为什么来到这里,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任同学第一天到来就给庄老打洗脚水,庄老看到后急忙制止道:“小任啊,放下,这个我自己来做,你们可以适当帮我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我来这里是敬仰着您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作为年轻人就是向您学习,为您服务的”,这样一席话温暖着庄老,也道明了加入这个家庭的目的,更是在毕业后读研期间仍践行“为您服务”的誓言,也影响着后来我们这些接力者。其次是这里其乐融融的亦师亦友的氛围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学长们没能陪伴着自己家的老人太多时间,但为庄老做足了儿孙们应尽的职责:小到生活中洗衣扫地、买菜买米、领取信件,科研上的打字校对,大到测量血压、生病住院时病榻前的端水喂药、倒屎倒尿。学长们又非常独立向上,有的热心学术投身考研,有的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成为学生组织的领头羊,有的热心志愿服务,但都把时间安排的妥妥当当,例如在2013年庄老住了两次院,第二次住院38天,无论是考研冲刺期还是校团委忙碌的工作,他们都轮流坚守在病榻前直至庄老出院。在这里,他们彼此产生深厚的友情,懂得了担当、有效地管理时间、坚定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毕业时或获得优秀毕业生,或考取了研究生,或入职了国企。在学长的引导和感染下我们搬到这个家庭,也逐渐承担起了这份角色。

作为最新的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梯队,我们真切地感受了这里的生活。无论是身份上以及年龄上的差距却丝毫没有让我们在这个家庭中造成任何的隔阂。例如我们的称呼是庄老概括每个人的特点再加上一个“娃”(闽南语指淘气的小孩子),反过来我们便叫庄老为老娃。庄老在生活中丝毫没有架子,甚至比我们还具有童心,经常用各种方法和我们逗趣;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只言片语中又展现了他博闻强识的一面。所以生活中就真是一幅‘童颜白发,相乐其间’之景。生活上,庄老以严苛的标准要求我们,比如:内务整理、生活习惯、柴米油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节日也组织聚餐过节俨然一片家庭的氛围,另外在庄老生病住院期间,我们更是学会了如何照顾老人,学会做饭,了解医护知识。爱好特长上,庄老有好几项体育特长,也引导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至少培养一个爱好使之成为特长,于是我们开始爱上骑行、游泳、篮球、羽毛球,甚至有的去参加马拉松。学习上,庄老生动风趣地普及了古代史、古代文学、闽南文化,又在学业方面给予我们指导。价值观上,经常以自己的丰富经历为例引导我们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或突破点,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近两年因为庄老身体的进一步恶化,我们三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在庄老和我们梯队最困难的时候,那些已毕业的学长们仍然尽力地给予帮助。由于庄老去年暑假回石狮老家期间中风病重,便不得不在家休养,在此期间我们经常和庄老通电话,每个月去石狮看望他一次,也许我们现在三个成员将是这个家庭中最后一个链条。

这个持续30多年的家庭诠释了一个学者尽职尽责地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将育人的环节扩展至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对后辈年轻人的提携和关爱。也丰富了我们对于家庭、感情、事业的认知,让我们有机会获得各方面的锻炼,使得我们身在其中成长成才。如果说走向独立,懂得担当,学会生活,找到目标倾心于事业,懂得感恩并回馈社会是年轻人成长成才的一个标准,我想我们比其他同龄的同学更接近这个标准,也展现出我们公管学子的公共精神和人文情怀。我们这39位庄老的“关门弟子”非常珍惜和感激有这份经历,感谢庄老的苦心培养,也感谢我们自己没有辜负青春虚度时光。

5. 和老师之间的故事800字

老师,不知不觉您已经教我们进入第四个年头了,您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了把我们全班38个同学培养好,您真是操碎了心。
记得那是在您刚带我们语文课的时候,我胆子非常小,上课不积极发言,生怕说错了,每当这个时候,您总是亲切又和蔼地说:“别害怕,也别紧张,就是答错了,我也不会责备你,只要敢于回答问题就是好的。”这时,您的眼睛里流露出鼓励的目光。啊!这目光只有慈母才有呀!
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总是那么充满耐心,对工作也是那么认真负责。
有一次,您的咽喉肿得很厉害,讲话都已经发不出声来了。可是,你依然用您那轻微的声音带病为我们上课,老师,您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深受感动。
老师,在这四年来,您对我们的付出,我们铭记在心,我想对您说:“做您的学生,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因为老师您是用您无尽的爱伴我成长。”

热点内容
大学轴承润滑专业 发布:2025-08-12 07:42:04 浏览:483
大学学的专业有用吗 发布:2025-08-12 07:42:02 浏览:705
东北大学博士肄业要求 发布:2025-08-12 07:36:32 浏览:9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发布:2025-08-12 07:27:02 浏览:389
副教授抄袭本科生 发布:2025-08-12 07:26:21 浏览:659
大学生早练 发布:2025-08-12 07:21:22 浏览:253
沈阳药科大学2015博士 发布:2025-08-12 07:20:39 浏览:817
复旦大学体育单招成绩名单公布 发布:2025-08-12 07:18:25 浏览:545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发布:2025-08-12 07:05:20 浏览:45
东南大学邳州籍教授 发布:2025-08-12 06:53:02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