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
1.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下面是我整理的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相关内容。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获得清华大学MOOC最受欢迎课程奖,并连续5年获得清华EMBA最佳教学奖。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是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彭教授曾发表22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曾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
彭教授还是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顾问和理事,并连续两年作为亚洲地区唯一被邀请者,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彭凯平教授2016年7月出版其福流之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仅仅一周即脱销加印。下面下边就给大家带来一篇他的文章精选: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2014年出版的网络科学杂志“PLoSon_E”发表了塔鲁夫(Taruffi)和凯尔奇(Koelsch)(2014)所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是《伤感音乐的矛盾效应:一篇网络调查研究》。
这两位学者试图破解伤感音乐的悖论,目的是想看一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伤感音乐?他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询问了772个实验参与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想了解他们对伤感音乐的体会。
他们根据被试的反应,总结出来76个原因,并根据该报告总结出76条体验,然后,再根据这些体验编制了一个调查量表,让被试在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的环境里,安静地回答这76个问题。结果发现,在听伤感音乐的时候最频繁出现的不是忧郁和悲伤的情绪,而是怀旧的情绪。
换句话说,人们通常以为伤感音乐激发的一定是伤感的情绪。但很多时候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是人们情绪的回忆,最鲜明的是怀旧的情绪。因此,伤感音乐能触发人们的同理心、同情心,以及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的社会心理。
以前,很多人认为伤感音乐的主要作用是让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伤心人。因为音乐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让人可以分担其他人同时感到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风中的蜡烛》在全世界都有传播,因为它是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之后发表的,能够让全世界很多戴安娜的粉丝分担这份痛苦,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份伤痛。
但这个研究基本否定了以前伤感音乐的心理效应,并且该研究也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受到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伤感音乐也会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就是能够对我们的负面情绪起到一种调节和安慰的作用。这些正面的情绪反应,可能就是伤感音乐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对自己美好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积极体验。
当然,这个研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毕竟只是一个网络研究,很多的结论也只是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没有实验控制和操纵,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文章中提到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讲,伤感音乐可能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情绪调节作用,缓和他们经常能体会到的.一些负面情绪的因素。因此,对于生活基本快乐的人建议多听一些欢快的音乐;但时运不济、人生坎坷的人似乎听一些伤感的音乐,反而更有可能起到一些正面的调节作用。
我对这个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想说明:积极心理学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人类的心理其实很微妙、很复杂。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个人觉得:未经研究论证的心理学观点也是不值得信任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对心理学朴素的、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有很多观点缺乏系统的、严谨的科学验证。即使我们自认为天然真理的快乐音乐的快乐效果,伤感音乐的负面效果,也都值得重新审视和研究。
“想当然”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是”才是需要验证的问题,而“为什么”更是最重要的目标。(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扩展:人物生平
彭凯平,讲席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 今)。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
至 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图书《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等中英文著作12部。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0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 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自2015年起,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2017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013和2014年所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2017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8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19年 所授《积极心理学》获教育部网络精品课程;2021年所授《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综合课程体系》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8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受欢迎的教师奖、教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清华大学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2. 甯稿啗蹇冪悊瀛﹀煎笀绠浠
甯稿啗蹇冪悊鍜ㄨ㈠笀銆佷腑绉戦櫌蹇冪悊鐮旂┒鎵纭曞+锛屾竻鍗庡ぇ瀛MBA璇剧▼鐮斾慨鐝瀹㈠骇鑰佸笀锛屼腑鍥戒汉姘戝ぇ瀛︾ぞ浼氬績鐞嗙爺绌舵墍鐮旂┒鍛樸
甯稿啗蹇冪悊瀛﹀煎笀鐨勮剧▼涓甯稿啗鏄蹇冪悊瀛﹁憲鍚嶇殑鏁欐巿锛屾瘯涓氫簬鍖椾含澶у︼紝缁忛獙闈炲父澶氥傝剧▼璁茶堪鐨勫唴瀹归潪甯哥粏鑵伙紝鏁欒偛鏂瑰紡涔熼潪甯哥嫭鐗癸紝灏嗛毦鍖栫畝锛屽规槗鎳傦紝鑰屼笖浠栧枩娆㈠湪鍚勭嶅満鍚堝睍绀鸿嚜宸辩殑涓撲笟鐭ヨ瘑鍜屽︽湳鎴愭灉锛岄兘寰楀埌浜嗗緢濂界殑鎴愭晥銆
涓嶈繃涔熸湁浜鸿村父鍐涙病鏈夎幏寰楀績鐞嗗﹀︾戠殑瀛︿綅锛屽洜涓猴紝涓鍚嶇湡姝g殑蹇冪悊瀛﹀堕渶瑕佹帴鍙楃郴缁熺殑璁缁冿紝骞惰幏寰楀﹀+銆佺曞+鎴栧崥澹瀛︿綅銆傞氬父锛岃繖浜涘︿綅鐨勮幏寰楅渶瑕佸湪澶у﹂噷瀹屾垚鏁板勾鐨勮剧▼瀛︿範鍜屽疄璺点傜劧鑰屽父鍐涗粠鏈鍏寮閫忛湶浠栧湪鍝鎵澶у﹀︿範杩囧績鐞嗗︼紝涔熸病鏈夎幏寰椾换浣曞績鐞嗗﹀︿綅锛屾墍浠ュ紩鍙戝栫晫鑸嗚恒
蹇冪悊瀛︾殑鎬ц川
浠庡績鐞嗙幇璞$殑鍙戠敓鐨勪富棰樹笂鐪嬶紝浜烘槸鑷鐒跺睘鎬у拰绀句細灞炴х殑缁熶竴銆備絾浠庡績鐞嗙幇璞′骇鐢熺殑鍣ㄥ畼涓婄湅锛屼汉鑴戝浐鏈夌殑鑷鐒跺睘鎬ф槸鍦ㄤ汉鐨勭ぞ浼氱敓娲绘柟寮忕殑褰卞搷涓嬪彉鍖栧拰鍙戝睍鐨勶紝鍏舵妧鑳戒篃鏄鑷鐒朵笌绀句細鐨勭粺涓銆備粠蹇冪悊鐜拌薄鐨勫唴瀹逛笂鐪嬶紝浜烘墍鍙嶆槧鐨勫㈣傜幇瀹炴槸绀句細瀛樺湪鍜岃嚜鐒剁幇瀹炵殑缁熶竴銆備粠蹇冪悊鐜拌薄鐨勫舰寮忎笂鐪嬶紝浜虹殑蹇冪悊鏄绀句細鐨勪骇鐗╋紝涔熸槸鑷鐒剁殑浜х墿銆
蹇冪悊鏄鑴戝瑰㈣傜幇瀹炵殑鍙嶆槧锛岃繖涓绉戝﹀懡棰樻湰韬灏辫暣鍚浜嗚嚜鐒跺拰绀句細鐨勭粺涓銆傚洜姝わ紝蹇冪悊瀛︽槸鍦ㄦ濈淮绉戝︺佽嚜鐒剁戝﹀拰绀句細绉戝︿氦鍚堢偣涓婂舰鎴愮殑涓闂ㄥ叿鏈夌患鍚堟х殑浜ゅ弶瀛︾戞垨杈圭紭瀛︾戙備粠蹇冪悊瀛﹀湪鏁翠釜绉戝︿綋绯讳腑鎵澶勭殑浣嶇疆鍜屼笌瀹冧滑鐨勫叧绯绘潵鐪嬶紝瀹冧笌鍝插︺佽嚜鐒剁戝﹀拰绀句細绉戝︽湁鐫绱у瘑涓嶅彲鍒嗗壊鐨勮仈绯汇
浠ヤ笂鍐呭瑰弬鑰冿細鐧惧害鐧剧戔斿父鍐
3. 濡備綍璇勪环娓呭崕褰鍑骞
1. 褰鍑骞虫暀鎺堟槸娓呭崕澶у﹀績鐞嗙郴澶嶇郴鍚庣殑棣栦换绯讳富浠伙紝浠栧湪璇ラ嗗煙鎷ユ湁娣卞帤鐨勭爺绌惰儗鏅鍜屼赴瀵岀殑鏁欏︾粡楠屻
2. 浠栧湪缇庡浗鍔犲窞澶у︿集鍏嬪埄鍒嗘牎鎷呬换杩囧績鐞嗗︾郴鍜屼笢浜氱爺绌剁粓韬鏁欐巿锛屽苟鑽h幏缇庡浗浼鍏嬪埄鍔犲窞澶у︽暀瀛︿紭绉濂栵紝杩欏厖鍒嗚瘉鏄庝簡浠栧湪鍥介檯瀛︽湳鐣岀殑鍗撹秺鍦颁綅鍜屽奖鍝嶅姏銆
3. 褰鍑骞虫暀鎺堟媴浠绘竻鍗庡ぇ瀛︿集鍏嬪埄蹇冪悊瀛﹂珮绾х爺绌朵腑蹇冨拰娓呭崕澶у︾ぞ绉戝﹂櫌绉鏋佸績鐞嗗︾爺绌朵腑蹇冪殑涓讳换锛岃嚧鍔涗簬鎺ㄥ姩蹇冪悊瀛﹂嗗煙鐨勭爺绌朵笌鍙戝睍銆
4. 浠栬繛缁澶氬勾鑾峰緱娓呭崕澶уEMBA鏈浣虫暀瀛﹀栵紝骞跺湪2015骞磋幏寰楁竻鍗庡ぇ瀛MOOC鏈鍙楁㈣繋璇剧▼濂栵紝杩欎綋鐜颁簡浠栧湪鏁欏︿笂鐨勫崜瓒婅〃鐜板拰娣卞彈瀛︾敓鍠滅埍銆
5. 褰鏁欐巿鍦ㄥ浗闄呬笂鎷呬换閲嶈佽亴鍔★紝濡傜編鍥藉績鐞嗗︿細绉戝﹂嗗煎皬缁勬垚鍛樺拰浼鍏嬪埄鍔犲窞澶у︾ぞ浼氫汉鏍煎績鐞嗕笓涓氫富浠伙紝涓哄績鐞嗗﹂嗗煙鐨勫彂灞曞仛鍑轰簡绉鏋佽础鐚銆
6. 浠栫殑鐮旂┒鎴愭灉涓扮曪紝鍙戣〃浜220澶氱瘒瀛︽湳鏈熷垔璁烘枃锛屽苟澶氭¤幏寰楅噸瑕佸︽湳濂栭」銆備粬鐨勫︽湳鎴愬氨寰楀埌浜嗗浗闄呭悓琛岀殑骞挎硾璁ゅ彲锛岃璇勪负鍏ㄤ笘鐣岃烘枃寮曠敤鏈澶氱殑涓闈掑勾绀句細蹇冪悊瀛﹀朵箣涓銆
7. 褰鍑骞虫暀鎺堣繕鍏ラ変簡鐖辨濆敮灏(Elsevier)鈥2015骞翠腑鍥介珮琚寮曞﹁(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鍗佸ぇ蹇冪悊瀛﹀舵滃崟鈥濓紝杩欐槸瀵逛粬鍦ㄥ︽湳鐮旂┒涓婄殑楂樺害璇勪环鍜岃偗瀹氥
4. 关于清华心理学教授揭秘PUA五大套路一事,你有何看法
1.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最近的一个视频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他在视频中阐述了PUA(Pick-up Artist)的定义,指出PUA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追求异性的技巧,而是一套系统的心理操控手段。
2. 彭教授揭示了PUA常用的五大心理操控套路:情绪操纵、宣传灌输、公开羞辱、自我贬损和死亡威胁。他强调,这些套路每年导致许多女性受骗,他希望通过视频揭露这些套路,提醒女性避免受到PUA的影响。
3. PUA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中为公众所熟知。PUA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控制,通过这种方式,施控者可以让对方做出许多难以启齿的事情。
4. 当PUA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时,人们往往不易察觉自己已经深陷其中。PUA的受害者往往会在这段关系中感到不快乐,因为他们被灌输了自卑和消极的思想,导致自我怀疑和否定。
5. 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感情中感到非常痛苦,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陷入了PUA的套路。为了避免陷入PUA的操控,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独立和自信的思想,对那些经常贬低和伤害自己的人保持距离。
6. 同时,个人应该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开始一段感情之前,应该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如果不快乐就应该及时退出。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双方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并且充满和谐与友好。
7. 人生应该是为了体验世间美好和幸福而活,即使面对困难,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将困难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最终能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