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

发布时间: 2025-08-12 14:09:49

① 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大师级的人物呢

给你一个参考啊,以下都是名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第二届回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名单答
(共30人)
一、顾问
徐文良 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张耀灿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二、主任委员
郑永廷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
三、副主任委员
吴潜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澍军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黄蓉生 西南大学教授
骆郁廷 武汉大学教授
四、委员
祖嘉合 北京大学教授
张再兴 清华大学教授
刘书林 清华大学教授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秉公 吉林大学教授
邱柏生 复旦大学教授
余玉花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徐建军 中南大学教授
罗洪铁 西南大学教授
王树荫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秀阁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苏振芳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王宏维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张立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杨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高国希 复旦大学教授
沈壮海 武汉大学教授
万美容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李 辉 中山大学教授
林伯海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卢黎歌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钱广荣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彭庆红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② 刘建军的代表性著作:

1、《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追问信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爱国主义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5.《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代表性论文:
1.《信仰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
2.《“马克思主义新宗教”论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3.《论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与消退》,《学术月刊》1995年第2期
4.《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
5.《论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7年第2期
6.《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7.《试论三种非宗教的信仰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8.《从丁光训神学思想看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9.《毛泽东与现代中国人信仰的变迁》,《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0.《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11.《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理想信念领域的变化?》,《前线》2001年第8期
1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4.《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
15.《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16.《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17.《从信仰视角看为人民服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2期
18.《试论思想教育与思想自由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0期
19.《集体主义的理论证明》,《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党建研究》2006年第5期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7、8期合刊
23.《马克思主义学术视野中的信仰概念》,《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24.《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9期
25.《试论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2期
26.《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学校党建设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2期
27.《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28.《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论断及其当代阐释,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9.《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30.《〈共产党宣言〉中的十个必然性论断》,《北京高等教育》2008年第7-8期
31.《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学科归属》,《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8期
32.《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33.《亲历与思考:柏林反资本主义危机大游行》,《理论视野》2009年第6期
34.《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5日
35.《恩格斯早年的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著——〈德国民间故事书〉一文初探》,《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36.《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
获奖情况:
1、参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于2002年11月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3、参编《邓小平理论青少年读本》于2001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4、《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一书于2000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优秀科学成果奖。
5、参编《新时期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教学片)于1999年12月获首届“国家音像制品奖”。
6、《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文于1998年12月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③ 到哪里去寻求理想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应该到社会的发展中去寻找和追求理想。 ■刘建军在信仰及其实践中,包含着对理想的寻求与追求。纵览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寻求,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路向:一是到“天上”去寻求理想境界,二是在心灵中寻求理想境界,三是在社会中寻求理想境界。这几种不同的路向,体现了不同的信仰体系和不同的文化类型。 首先,到“天上”去寻求理想境界。宗教就是这样的。比较成熟的宗教体系都有其终极性的理想世界,基督教讲“天国”,伊斯兰教讲“天园”,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些理想世界基本上都是不存在于人世间的,而据说是存在于天上或天外。但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也比较模糊。其实,宗教里讲的天国、天堂,并非实指,也不能深究,它不过是代表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一种超级的“乌托邦”。正因为如此,宗教讲的天国及其到达,都不是指我们现实的人或我们现实的生活方式。 宗教对天国世界的预设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作为一种与人的心理期望相对应的价值存在,对宗教体系和宗教信徒的生活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人期盼一个远方的理想世界,不论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只要这个理想世界能够使相信和追求它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起到精神上的引领作用,使人们思想感情和行为能超出个人的功利眼界而得到精神文化上的提升,无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当信仰者对天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并被引上社会道德的路径时,当这种追求变成一种正向的道德追求时,它就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行善积德上天堂,伤天害理下地狱”,这样的表述虽然不具有科学意义,但却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其次,到人自身中特别是人的心灵中去寻求理想境界。道德现象中的理想人格追求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宗教的成分,但占主流的不是宗教而是道德。在理想追求方面主要是道德理想,而不是宗教的天国理想。中国人对理想世界的态度,往往不是向外探求,而是反身向内寻求,更多地体现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向外的理想追求,但这种追求往往是从内在的理想追求开始的。“治国平天下”算是一种治世的理想,但这种理想的追求是从“格物致知、正意诚心”开始的。 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道德本身虽然离不开日常的人伦,但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却可以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境界,不仅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而且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种在人自身中探求理想的做法,使我们营造起了博大的道德文化,为我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支撑点,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正向的引领。注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当代社会中尤其具有启发醒世的作用。不过,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也有其不足,即过度关注人的心内世界而忽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改造。 再其次,到社会中去寻求理想境界。社会生活是人们理想追求最基本的领域和空间,人应该首先和主要地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这里既包括理想的社会状态(社会理想),也包括理想的人生状态(个人理想)。这两者相互联系,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丰富着社会理想。但是,社会往往是不完善的,甚至有时是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可能会脱离社会,到社会之外甚至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求理想。 同样是在社会中寻求理想,至少有三种路径:一是到社会的“过去”去寻找,二是到社会的“边缘”去寻找,三是到社会的“未来”去寻找。 有些思想家喜欢向后看,认为理想社会存在于消逝了的过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离理想界地越来越远。因此,寻求社会理想,就要回到遥远的过去,事实上是回到原始社会末期去。这样的理想寻求是开历史倒车的,不现实。还有一些梦想家,包括近代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社会的边缘地带,比如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大洋深处的海岛等处找寻理想的境界,这体现了他们理想的虚幻性。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处不易寻找的地方,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岛”本身就是乌有之处。 马克思主义主张到社会的未来中、到社会的发展中去寻找和追求理想。社会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美的,但社会本身是发展的。在这样的发展空间里,可以容纳更多的理想成分。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的到来无疑是一个长期的甚至十分漫长的过程,但不论这个过程有多长,只要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它一定会越来越接近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境界。

热点内容
大学女友之诗凡被教授 发布:2025-08-12 17:02:57 浏览:191
湖南师范大学哪些专业 发布:2025-08-12 17:01:32 浏览:431
2014吉林大学研究生专业目录 发布:2025-08-12 17:01:23 浏览:943
扬州大学兽医院哪个教授资源好 发布:2025-08-12 16:59:01 浏览:346
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 发布:2025-08-12 16:51:53 浏览:298
2018年河北大学复试时间 发布:2025-08-12 16:33:43 浏览:612
美国哪个大学数学 发布:2025-08-12 16:32:11 浏览:967
四川大学博士考场 发布:2025-08-12 16:28:09 浏览:333
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有哪些 发布:2025-08-12 15:59:37 浏览:649
山东大学博士怎么样 发布:2025-08-12 15:37:22 浏览: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