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师生追念鈡扬教授
⑴ 复旦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我只想到陈果,毕竟是网红。但是听到关于她负面消息居多,嗯,各方面的,我保持中立态度,因为消息这个有可能是加工过度了。对于她的课程我没听过,在网上被安利过,可惜真的听不大下去了,可能觉得有些鸡汤吧,我这个人又不大爱喝鸡汤。但是有的时候人生艰难,适度喝喝鸡汤可以帮你过得舒服些,感觉人生还有希望,那鸡汤其实就是还不错的~
⑵ 钟扬的复旦大学教授
湖南新宁人,1964年5月出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无线电电子学工学学士;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The GraateUniversity for Advanced Studies)生物系统科学博士。
1984 - 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研究员(1996)、副所长(1997);
1992-1998年曾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进行合作研究4年;2002-2006年曾两次任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数理研究所外国人客员教授;2000年起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博士生导师。
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等。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信息学与理论生物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二)
2015年9月17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被推选为活动“特别关注教师”。 [1] Jung, S., Perkins, S., Zhong, Y., Pramanik, S., Beaman, J. H. 1995. A new data model for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Biosciences (CABIOS) 11: 237-246.
[2] Zhong, Y., Jung, S, Pramanik, S, Beaman, J H. 1996. Data model and comparison and query methods for interacting classifications in a taxonomic database. Taxon 45(2): 223-241.
[3] Zhong, Y., Meacham, C. A., Pramanik, S. 1997. A general method for tree-comparison based on subtree similarity and its use in a taxonomic database. BioSystems 42: 1-8.
[4] Zhong, Y., Luo, Y., Pramanik, S., Beaman, J. H. 1999. HICLAS: a taxonomic database system for displaying and comparing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trees. Bioinformatics 15(2): 149-156.
[5] Zhong, Y., Shi, S. H., Tang, X. H., Huang, Y. L., Tan, F. X., Zhang, X. Y. 2000. Testing relative evolutionary rates and estimating divergence times among six genera of Rhizophoraceae using cpDNA and nrDNA sequ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1011-1015.
[6] Shi, S., Jin, H., Zhong, Y., He, X., Huang, Y., Tan, F., Boufford, D. E. 2000.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Magnoliaceae inferred from cpDNA matK sequenc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01: 925-930.
[7] Sang, T., Zhong, Y. 2000. Testing hybridization hypotheses based on incongruent gene trees. Systematic Biology 49: 422-434.
[8] Cui, X. H., Zhong, Y., Chen, J. K. 2000. Influence of a catastrophic flood on densities and biomasses of three plant species in Poyang Lake, China.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15: 537-541.
[9] He, Z. C., Zhang, X. Y., Zhong, Y., Ye, L. 2000.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ctinidia and related genera based on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foliar trichomes.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47: 627-639.
[10] Wang, J. B., Wang, C., Shi, S. H., Zhong, Y. 2000. ITS regions in diploids of Aegilops (Poaceae) and their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Hereditas 132: 209-213.
[11] Wang, J. B., Wang, C., Shi, S. H., Zhong, Y. 2000. Evolution of parental ITS regions of nuclear rDNA in allopolyploid Aegilops (Poaceae) species. Hereditas 133: 1-7.
[12] Zhong, Y., Zhang, L., Su, D. M. 2000. Collaborations tailored for bioinformatics projects. Science 290: 2074. (Letter)
[13] Shi, S., Huang, Y., Zhong, Y., Du, Y., Zhang, Q., Chang, H., Boufford, D.E. 2001. Phylogeny of the Altingiaceae based on cpDNA matK, PY-IGS and nrDNA ITS sequence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30: 13-24.
[14] Wu, J., Liang, Y., Zhong, Y., Fu, C., Chen, J. 2002. Advances in phylogenetic studies of Nematod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10-15.
[15] Huang, Y., Shi, S., Zhong, Y., Tan, F. 2002. A new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template DNA for PCR from special plant material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725-727.
[16] Shi, S., Zhong, Y., Huang, Y., Du, Y., Qiu, X., Chang, H. 2002.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Rhizophoraceae in China based on sequences of the chloroplast gene matK and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and combined data set.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0: 309-319. 等。 【1】 钟扬, 陈家宽, 黄德世, 1990.。数量分类的方法与程序。武汉大学出版社。
【2】 钟扬, 李伟, 黄德世, 1994。分支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3】 钟扬, 张亮, 赵琼等, 2001。简明生物信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钟扬, 张文娟, 王莉,赵佳媛, 2005。基因计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李伟, 钟扬编译, 1992。水生植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M. Nei, S. Kumar著, 吕宝忠, 钟扬, 高莉萍等译, 2002。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7】 D. W. Mount著, 钟扬, 王莉, 张亮等译, 2003。生物信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 J. D. Watson著, 钟扬, 沈玮, 赵琼, 王旭译, 2003。基因, 女郎, 伽莫夫。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 P. Reilly著, 钟扬, 李作峰, 赵佳媛, 赵晓敏译, 2005。林肯的DNA。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⑶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逝世是怎么回事
具体如下:
1、事件概况: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谨慎品质:心怀“筑梦”理念。筑梦一生是钟扬的理想境界。在高原上,小小感冒甚至都是致命的,有感冒症状就要吃药把它“压”下去,很多时候,药都是一把一把地吃。
钟扬同志说:“一不小心,把半辈子的药都吃完了……”心脏肥大、痛风、记忆力下降等等,都可能是援藏干部因不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后遗症。在援藏的最后一年,钟扬同志的身体状态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但他仍背着家人,继续在西藏野外考察,搜集资料,“筑梦”不止。
深度解析:
奉献一生是钟扬的人生臻境。他说:“没有持久的热情和长期的投入做不成事情。”钟扬同志常年穿的一条牛仔裤是在拉萨地摊上买的,只花了29元。但是对藏大师生却非常慷慨无私,他私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先后组织了80多个西藏大学学生赴上海学习。
只要是藏大老师申报项目,无论成功与否,他都补助2000元,用于支付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这些年,他自掏腰包给藏大师生的扶持,加起来至少几十万;为真正方便师生办事,2014年,他主导成立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服务中心,全年无休接待办事,服务理念现已植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员工的思想深处。
⑷ 如何评价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的贡献
钟扬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代表,是继李保国、黄大年同志之后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位优秀教师典型。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限热爱,胸怀科研报国理想,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弥补世界种质资源库缺乏西藏种子的严重不足,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全心全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教30多年来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立德树人,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出的一大批学生已成长为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
他身体力行党的民族政策,投身援藏,不辱使命,深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科技精准扶贫,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带出了西藏第一批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历史性空白。他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贡献卓著,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他最钟爱的教育科研事业。
在钟扬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攻坚克难的可贵品质、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集中展示了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