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邴正教授
A. 弓克的简介
弓克,教授,博士,新国学---《明学》创始人。中国文化书院国学院 “国学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明学》是什么?“明”, 源自于《易经》之“易” ,明为易明。《明学》,国学精华之精辟概括,为人办事之基本准则,人生纲常之深刻提炼,心灵生活之根本原理,人生信仰之独创观点,企业文化之核心理念。《明学》是对传统国学的创新,是对现代国学形态的新探索,是“新国学”。《明学》,延续传统纲常论,再造当代纲常论,构建心灵纲常,融铸人生信仰,建设心灵家园,引导人生成功,确保一生平安幸福。《明学》,做人做事的根本,成人成才必读,成功成家必读。弓克教授的一本书、一场报告能破解人们困惑多年的许多心灵误区,使人心灵遗憾,茅塞顿开。正如一高校党委书记所说,“弓克教授的一场报告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弓克教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实践经验、深刻的理论研究,令人信服地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试图回答人生、事业上的一些重大难题。
弓克教授走上社会,曾“三次从零开始,形成三重本质”:当过农民,小学教师、副校长、村长,形成“农民”的本质;当过军人,战士、班长、文书、书记、排长、副指导员,形成“军人”的本质;当过教师,吉林大学哲学系教师(整10年),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形成“知识分子”的本质。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讲授过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黑格尔《逻辑学》。
弓克教授现任吉林省人大常委,国际易学应用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华周易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孔子学会会长,吉林省孔子学院院长,吉林省周易学会名誉会长,长春市周易学会会长、吉林省作家企业家联合会名誉会长,吉林省东北亚经济促进会副会长。
弓克教授为美国普来斯顿大学博士,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易经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弓克教授曾任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吉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宣传部长、校办副主任、党办主任,吉林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付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东城区委副书记。
弓克教授勤奋刻苦,学识渊博,视野宽阔,思想深刻,理论功底深厚。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提出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吉林日报》、《新长征》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有5篇论文为《新华文摘》转载,有1篇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发表著作《主题论》等10多部。获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已结项,独立完成《现代生产理论研究》,两人合作完成《语言哲学研究》,正在独立进行一项《明学---“一元六本十德”》研究。
弓克教授曾20多次在全国性或跨省论坛作专题报告:第二届全国县(市)改革论坛”、中国“三农”论坛、第二届全国民营企业家创新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学者学术报告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武夷山两岸三地国学研讨会,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北京大学哲学所中国企业家哲学管理研修班、清华大学长三角学院人力资源高级研修班、辽宁省百场名人系列报告起动仪式暨首场报告、山东青岛国学高级研讨班、河北邯郸政企领导干部国学高级研修班、全国经典诵读组委会国学专题报告会、沈阳市企业家国学高级研修班、世纪教育大讲堂、上海东晨集团、辽宁省桓仁县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习型东北企业家高端论坛、青岛“首届和文化高端论坛”等,作关于创新思维、国学概说、易经概论、纲常新论、明学、中国改革开放、企业文化、民营经济发展、“三农”问题、如何提升“二度一心”、情商与成功、国学智慧与女性成功、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国学智慧与企业文化、国学智慧与人本管理、“新国学”-《明学》等专题报告。
弓克教授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业已走上国际学术讲坛。他已10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或跨国作专题报告:国际儒学联合会召开的“儒学、儒教与宗教学高峰论坛”、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德国联合举办的“孔子儒学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第十九届国际易学大会、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韩国京仁日报社、第三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孔子思想与和谐世界国际论坛、第三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经验交流会、2008科特勒(中国)战略营销年会等,在大会作专题报告---《易经》思维模式、《易经》原理、儒学的生命力与中国的现代化、现代人心灵的困惑与出路、明学---“一元六本十德”、和谐世界的心灵原理、国学智慧与成功、现代战略营销等。
弓克教授被世界易经大会评为“世界易学文化和谐大使”(共17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易学人物”。
《吉林日报》专门为弓克教授个人设一专栏---《白山晨语》,发表其人生哲学随笔,很受社会各界欢迎。 “党报” 为一个人设一专栏,弓克教授是全国第一人(《吉林日报》); “晚报”为一个人设一专栏,全国第一人是邓拓(《北京晚报》)。
弓克教授被《和谐中国网》聘为“和谐文化大讲堂”首位“心灵导师”,被吉林大学聘为“人生导师”。弓克教授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行之有效的简明的修养心灵、树立信仰、塑造人格、成功人生的理论和方法。
弓克教授受其恩师全国著名《易经》专家、先秦史专家、国学大师、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绍纲先生指导和影响,长期学习、研究《易经》及其他国学经典( 机缘巧合:弓克教授与吕绍纲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住过吉林大学解放大路学生宿舍正对门,各一间房10.08米,吕家4口人,弓单身,多受吕老的教育、指点、引导、启发,结下深厚师生情义 )。
弓克教授“国学概说”,吉林省国学大讲堂、河北邯郸党政干部国学高级研修班讲,发表在《国学大讲堂》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易经》概说”,吉林省周易学会讲座;“《易经》思想原理初探”,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发言,“第六届中华易学大会暨全球华人易学学者泰山论易”论文集发表;“《易经》思维模式研究”,第十九届国际易经大会发言,新加坡易经学会论文集、《吉林大学学报》发表。
弓克教授立足现实社会需要,从人性出发,在总结提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传统美德精华、国学精华的基础上,多年独立思考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新国学”--“明学”---“纲常新论”---“一元六本十德”,为《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周刊》、《社会科学战线》、《新长征》、《新文化报》、《今日浙江》、《黑龙江经济日报》、《黑龙江人风采》、《文摘旬刊》等媒体刊登转载。
“弓克教授《明论》研讨会”,于2008年8月28日在长春举行。研讨会由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吉林省哲学学会、吉林省孔子学会三家联合举办,80多人参加。发言者为全省、全国学术名人、领导干部、企业家--孙正聿、邴正、杨廷玉、郎毅怀、付佰臣、孙利天、陈秉公、胡海波、康学伟、张连良、韩秋红、赵超等12人。主持人和《新文化报》: “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吉林省哲学学会为一个人、一个学术思想举办研讨会,这在吉林省还是第一人。”《吉林日报》、《新长征》、《新文化报》、《吉林省电视台》、《长春电视台》、《长春日报》等报道了这一消息。
“弓克教授 ‘新国学’ -《明学》研讨会”,于2009年9月15日在长春举行。研讨会由吉林省伦理学会、吉林省孔子学会主办。
弓克教授的《明学》已实现“八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军队、进特殊人群。“国学大讲堂”首场报告、第一百场报告,省纪检委、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研究室、省水利厅、省建设厅、地震局、省地税局、省森工集团、龙嘉机场、省网通公司、商业银行、省社保公司、省统计局、省政法委、延边洲、辽源市、长岭县、抚松县、省医药设计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省武警总队、省边防总队、46师、装甲兵4师等专场报告,社会反响热烈,反馈信400多封。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作出批示,一些专家学者作出评语,对《明学》充分肯定、支持,高度评价。
应日本国外务省特别邀请(外务省次官会见),弓克教授到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讲学,作《明论》---“一元六本十德”专题报告。院长周玮生评价说:“《明论》---‘一元六本十德’是对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和总结,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听了弓克教授的报告,有相当多的共呜。”
韩国《京仁日报》报道称:“新纲常论”是对断层的中华传统纲常思想的重建。”“弓克会长创立‘中国明学’。” “《明学》‘世界注目’。”“《明学》的创立是文化界的‘新的革命’。”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克立先生评语:“《明论》---‘一元六本十德’,是一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它从大本大源处讲清楚了如何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对于构铸新时代人的心灵纲常、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塑造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正聿先生评语:“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哲学。弓克教授的《明论》---‘一元六本十德’,立足现实需要,依托于丰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智慧资源之精华,以多维度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集伦理、哲学、信仰于一体的独创性、综合性的哲学思想体系。这无疑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当代哲学思想新模式,是很有意义的新探索。”
吉林省委副书记王儒林同志批示:“创新难,思想文化创新更难。弓克同志的《明论》——‘一元六本十德’,是难得的思想文化创新,而且是十分可贵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明论》是既根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而又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创新思想;是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又具有严谨逻辑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既符合党和国家‘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方向,而又具有广泛普适性的人生纲常。‘一元六本十德’,虽仅十七个字,然而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人生纲常。人生应恪守心灵纲常——‘一元六本十德’。《明论》是面镜,能映照人心,心正、路正。《明论》应在全社会推广践行,以熔铸和谐心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吉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吴鹏举:弓克教授的《明学》是大学问,大手笔,大突破。“明学”引发了我的思考,同时,也对弓克教授有了新的认识。有一天,我心中萌生了三个概念来评价弓克教授:哲学家、理论家、思想家。弓克教授以其《明学》,集哲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于一炉,贯通历史,恢弘深邃,是对传统国学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我国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急需明学。《明学》是当代形态的新国学,是具有普世社会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国学。《明学》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通,是建设道德规范及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吉林省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扬廷玉:“我之所以对《明论》感兴趣, 是因为《明论》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示。我从《明论》中吸取了思想营养。《明论》中有最崇高的东西,有终极关怀,有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东西,有世界本原的东西。《明论》讲了人本身的问题,人心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人的根本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结晶。《明论》是中西优秀文化结合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转换生成,是转换生成中的结晶。《明学》是中华文化重建的一种尝试,甚至于是卓有成效的一种可见的文化重建的伟大工程。”杨廷玉为弓克教授提词:“学贯中西, 融汇今古,德佩纲常,心游万仞。”
时任吉林省省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郎毅怀在《新文化报》发表《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对接---弓克“纲常新论”刍议》,称之为“弓克体系”。“弓克《纲常新论》是有很大理论突破的作品。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纲常新论》的重大贡献就在于站在现时代的文化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作一个总的概括,形成一个体系,‘一元六本十德’,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弓克体系’。有了这样一个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脉络、精神在我们的意向中就变得清晰起来,我们对它的学习、继承和研究也就有了‘抓手’。所以,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贡献。”
时任吉林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德才在《新文化报》发表《浅谈“纲常新论”的时代意义》:“弓克《纲常新论》是是一篇气势恢弘的力作。作者打开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经过一番苦心搜求、清理、剔抉与整合,形成了一个包容儒、道、释、异、法各家精华的独到体系,。这一体系是以现代的视角,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并对之加以科学的改造和提升,是一项高度复杂而艰巨的创造性劳动。”
B. 我想要一个重点在哲学的文科好大学。推荐详细一点。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1995 年,已成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重镇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学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为人为学其道一也”,沉淀出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此外,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学院历史
概述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 1995 年,是在原哲学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 51 年。目前,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已成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重镇之一。
哲学社会学院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时期:
哲学系的创建
哲学系是 1958 年在吉林大学原哲学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系师生在“大跃进”时代背景下,采取“单科独进”、“见缝插针”等办法开展教学。 1959 年夏季,招收了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开办了哲学研究班,调入、培养、选留了 10 余名教员充实教师队伍,组建了资料室。刘丹岩教授亲自主持并担任哲学研究班全部课程,采取启发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学,强调重视基础理论、掌握精神实质,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盲从,为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方向。 1961 年教职工发展到 60 多人,建立了哲学、哲学史、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四个教研室, 1962 年,增加心理学与逻辑学教研室, 开出了绝大部分专业课, 建立了具有一定实力的教师队伍和比较齐全的课程体系, 为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尤其重要的是,哲学系创始人刘丹岩教授亲自主持制订了《哲学系教育方案》、《 1962 —— 1967 年哲学系教学工作方案》、《哲学系 1962 —— 1967 年科学研究规划》、《哲学系教师进修提高计划》等一系列的发展蓝图,为哲学系的发展兴旺明确了办学方向。在教学建设上,遵从“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按照“重视基础、提高质量、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精神,优化教材,加强基础教学,将美学、伦理学、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批判、中国现实哲学问题研究等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规定了必修课程和必读专业书目,初步形成了学科齐全的教学体系。每个教师都制订了有目标(何时达到何种水平)、有任务(承担何种课程和研究项目)、有措施(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的个人进修计划,在全系教师中形成了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的良好学风。 1964 年毕业的第二届( 5 年制) 41 名本科生,其中 4 人考入中科院、外交学院研究生,该系的教学质量开始受到国内一些院校的注目。
从 1965-1976 年,由于“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哲学系干部师生同中国一起经历了那场空前荒谬的浩劫,哲学系的发展被中断了十年。但是,很多教师出于对哲学的热爱,在逆境中坚持钻研求索,表现出了哲学工作者的良知,成为未来哲学复兴的根基。
在哲学系的创建时期,以刘丹岩教授为代表的哲学系创始人,为哲学系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和基础,对哲学系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哲学系的发展
(1976 — 1995 年)
1976 年 10 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当时全系共有教职员工 45 人。 1977 年哲学系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组建了 8 个教研室,按国家规定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制度。 1978 年制订了《哲学系 1978—1985 年科研规划》,提出科研项目 101 项。
198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以高清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同年建立了自然辩证法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 1982 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该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四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以舒炜光为学科带头人的全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 1985 年该系开始招收国家首届博士生。 与此同时,受教育部委托,该系陆续举办了教师进修班、哲学干部专修班、科技管理干部专修班;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确定该系为党政干部专修科的主考单位;受省委宣传部委托,主持全省干部正规化教育哲学电视讲座及考试,形成了多层次培养的办学格局。
在学术机构发展基础上, 1982 年哲学系在北京主办《新编哲学大纲》讨论会,后陆续主办全国历史唯物主义讨论会、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讨论会、科学认识论讨论会、弗洛伊德主义研讨会、全国哲学观念变革研讨会、东北三省马哲史讨论会、西哲史学术讨论会等,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1985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吉林大学哲学系建立现代哲学研究所,下设 5 个研究室,高清海兼任所长, 舒炜光教授、张维久教授任副所长,确立了唯物辩证法和科学认识论为研究重心。
在此期间, 以高清海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的研究写作集体,在哲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清海教授主编,舒炜光、车文博、张维久教授为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卷)获得国家优秀教材奖,舒炜光教授主编的《自然辩证法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车文博教授任副主编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以高清海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特点,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教条理解,使哲学面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吉林大学的哲学学科在国内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哲学社会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1995 年至今)
1995 年 5 月,学校决定建立哲学社会学院。 1996 年我院获得社会学和宗教学两个硕士点。目前,哲学社会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 4 个系:哲学系( 1958 年建系)、社会学系( 1989 年建系)、心理学系( 1995 年建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 2005 年建系); 2 个研究基地: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基地; 1 个实体研究中心: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2 个非实体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5 个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心理学; 10 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哲学学科和社会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
哲学社会学院不仅发展成为学科健全的教学机构,培养了大批在全国崭露头角的学者,而且在科研方面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研究机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国内创新前列,取得了大量全国瞩目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发展成为我国“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基地”之一, 2003 年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从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升级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成为“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心成为“‘ 985 '国家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社会学成为“省重点学科”。
在此期间,以孙正聿教授为代表的 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哲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
2办学风格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学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为人为学其道一也”,沉淀出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在哲学系建系 30 周年庆典上,以高清海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把它具体概括为四种精神:
为人治学一致的高尚精神
这是刘丹岩教授经常教导学生的话,学会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真正的学者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理性,勇于探索。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不趋炎附势、不顺风转舵,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忠于真理。
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做学问一定要有老实态度,要在基础理论和基本著作方面下功夫,力求功底扎实;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学会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处理好历史、理论和现实的关系,理论的根基在现实,理论的依据在历史。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源于现实,同时又符合历史。这就是理论和实际、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学风。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该院几代教师一直坚信,马克思主义与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因此,刘丹岩教授经常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词句,要把握精神实质,要立志发展创新。高清海教授从 80 年代初开始,带领该院教师,打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使哲学面向改革开放的实践,使该院的哲学学科处于我国理论研究前沿,为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面作出了另人瞩目的成绩。
百折不饶的坚韧精神
哲学是一门境界至高而又充满歧见的学问,从事哲学事业必须具有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境界,要有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否则是搞不好这门学问的。同国内一些兄弟院校老专业相比,吉林大学哲学系建系较晚,在学术联系、资料积累、学者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处于薄弱地位。但是 50 年来,该院全体同志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呕心沥血,不断发展其事业,使该院快速成长起来,跻身国内同专业领先前列。
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哲学社会学院将继续坚持和突出特色与优势并重的特点,紧密关注和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在发展哲学基础研究加强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同时,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需求,注重哲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3院系专业设置
哲学系
哲学系始建与 1958 年,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基地中重镇之一,在国内哲学学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目前,哲学系拥有 6 个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哲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
哲学专业( Philosophy Program )
专业简介:本专业在学习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基础上,关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学习和研究当代国内外哲学。哲学:“国家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8 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 2001 年 11 月通过国家教育部基地验收。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通论、中国哲学史、中国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心理学及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的各种专题课。还设有马列哲学著作研究、社会学、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等应用型选修课。
就业方向:培养适应哲学理论教学、研究人才和宣传、社会管理等应用型人才,适宜从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哲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 党政机关、出版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企业、公司实际工作 ; 第三产业的公关、咨询工作等。?
社会学系
社会学系 1989 年建系 , 1994 年并入该院,陆续发展有 3 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2 个硕士点:社会学、社会工作, 2003 年被批准为博士点。 目前,拥有 2 个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社会发展基础理论;东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立足东北经济与社会背景特点,探索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机制,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路。社会学系 承担了大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现已 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基地”,产出了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社会学专业(Sociology Program)
专业简介:该专业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社会学调查方法基础上,运用社会统计和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专业方向有:社会学基本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等。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工作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人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专业外语、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哲学、文化社会学等。
就业方向:适应国家各级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适合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调查和社区管理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Social Work Program)?
专业简介:本专业分二个专业方向:“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方向,培养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专业人才;“社会工作与管理”方向,培养民政、人口、社团、社区等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发展理论、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文化社会学、社区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经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哲学、专业外语等。
就业方向:适应各级政府机关,如计经委、社会发展局、政策研究室、民政部门等,从事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等研究工作以及民政、工商行政、文教管理、人口计划、市区县镇管理等工作。适应科研教学单位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系于 2006 年 1 月 9 日 正式成立,下设“ 劳动和 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社会保障学”硕士点。现有专兼职 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3 人,现任系主任为著名学者、社会保障问题专家 宋宝安 教授,副主 任李文祥 博士, 该系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现有在校本科生 70 余名、硕士研究生40 余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 Labor and Social Welfare Program )
专业简介:培养管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理论及制度发展状况,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技术。
主要课程:社会保障理论、公共管理学、劳动关系学、福利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精算等。
就业方向:适合政府机关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公共事业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适合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劳动社会保障、社会学、管理学等教学研究工作;适合大中型企业劳动保障和人事管理工作。?
社会心理学系
社会心理学系是在原心理学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而来, 1995 年建系,现拥有 2 个硕士点: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以车文博教授为代表的心理学科,在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1 世纪,“心理学将成为带头学科”,心理学将应用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管理、家庭等诸多领域。?应用心理学专业
( Applied Psychology Program )
专业简介:培养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训练心理学实验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民众心理,将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本专业主要方向分为应用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管理心理学。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咨询学、教育心理学、西方现代心理学派、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适用于大众传播、组织管理、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广告宣传、公共关系、民意调查、心理卫生、精神医学及社会工作等实际工作;公众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高等院校、社会发展、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研究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
4教学与人才培养
哲学社会学院拥有国内外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还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本科生 573 人,硕士生 344 人,博士生 247 人。学院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改革,除学校统一发放奖学金外,本学院还根据学院特色设立了“爱智奖学金”。学生学术和业余文化生活活跃,毕业生多分配到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在国内外一直保有很高的声誉。
5科研与学术交流
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教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世界著名一流高等学府以及国内一些高校 进行学术交流,攻读学位、 从事研究和讲学,并邀请了一批知名的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C. 如何正确理解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述
合乎党心民意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发展规律
——社会各界热议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社会各界人士在学习十八大报告时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合乎党心民意,对当前和今后改革发展具有统领作用,是引领中国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
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
各界人士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使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洪良说,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奚洁人说,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增加了最新、最鲜活的科学理论成果,这对于全党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尹小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回答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和深化、发展的重要地位。
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勇前行
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干部群众表示,科学发展观为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对策,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全面推向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吉林大学教授邴正认为,纵观中国1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抢抓机遇,战胜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关键在于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赵晓呼说,在意识和理念方面,以前是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对可持续因素考虑得比较少,但近年来我们强调又好又快,这是理念的重大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上各种规划都充分考虑科学发展的因素,把环境、民生等作为谋划发展的重要要素,发展理念有了本质的飞跃,这种发展理念的进步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臧学英认为,近年来,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看,从十六大至今,我国开通青藏铁路、承办奥运盛会、展现世博风采、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跃上一个个台阶、闯过一道道关口。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教授胡光伟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汶川灾后重建过程中,这一原则被贯穿始终。震后,灾区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使民生设施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上档升级,学校、医院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学发展观落实
社会各界人士认为,现实中还存在一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和一些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深化改革,消除障碍,才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郑延涛认为,贯彻落实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观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少数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贯彻不力,突出表现是执政的短期行为妨碍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二是少数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还不能真正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必要。
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制定发展政策,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执行力。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院长吴国林说,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要进一步统一全党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消除“GDP指挥棒”的负面影响。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让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志在重要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
“以人为本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就是要让普通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安徽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高淮成说,产业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收入分配问题亟待依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来解决。领导干部要继续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工作重点,把惠“民生”、解“民困”、舒“民怨”放到重要位置上,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科学发展的好处。
D. 吉林大学博导邴正退休了吗
没有。根据查询吉林大学官网显示,截止2023年5月18日,邴正仍在吉林大学担任博导,没有退休。吉林大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E. 邴正的介绍
邴正,男,1957年10月23日生,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历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书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厅级)、中共吉林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