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
❶ 王大良的人物经历
1978—1979年,河南省商丘县张阁公社杨庄大队回乡知青、农业技术员。
1979—1983年,河南师范大学(今河南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3—1986年,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6—199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工作队南召工作组成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汉唐史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部主任。
1997—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0—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北京化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所所长。
2002—2003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教师。
2003—2004年,重庆荣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4—200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2006—200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教授。
2008-2011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学评估处副处长,教授。
201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规划与教学评估处处长,教授。
❷ 赵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赵秀荣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一位副教授,她在学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她的求学之路始于1990年至1997年,期间她在内蒙古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紧接着在1997年至2000年,她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并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赵秀荣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博士后流动站进行了进一步的学术深造,从2000年开始,她一直在这个学院任职至今。
赵秀荣的研究专长集中在英国近现代史领域。她的代表性著作是《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这部作品于2004年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外,她还参与编写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16至18世纪中叶》,该书于2002年12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研究方面,她的著作《欧洲一体化史》于2003年1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她也有所贡献,如《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书,出版于2001年1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在期刊上,赵秀荣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如《16-17世纪英国商人与政权》发表在2001年的《世界历史》第二期,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商业与政权关系;《16—17世纪英国商业资金的投向》则在2003年的《世界历史》第一期进行了深入剖析;《微观考察英国乡村工业的发展》和《托马斯·克伦威尔推行宗教改革的强制措施》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最后,《17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拓展与转型》在2004年的《史学月刊》上与读者见面。
❸ 尘埃落定,十余学者证实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确在山西汾阳
在山西汾阳市,一场纪念杜牧创作《清明》诗1193周年的论坛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本次论坛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唐史学会和汾酒集团共同主办,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等领导出席并发言。李秋喜董事长在致欢迎辞时,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清明》一诗与汾酒的关系密切,汾酒因此诗而闻名遐迩。为纪念杜牧对汾酒的贡献,汾酒集团将杜牧尊为“汾酒十贤”之一,立碑纪念。
专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杜牧与汾阳的深厚关系,以及《清明》诗带来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指出,杜牧至少两次游历汾州,并在那里创作了《清明》诗。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安介生提到,山西在唐代政治地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汾州在当地的努力下,沟渠纵横,水域生态良好,为汾酒以及杏花村的历史提供了证据。
学者吕世宏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杜牧《清明》诗所指之处就是山西汾阳杏花村,并且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赛时阐述了汾酒的历史和地位,以及其对汾酒文化的传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永平否定了《清明》诗非杜牧所作的说法,并认为汾阳杏花村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石云涛讨论了杜牧《清明》诗的写作背景,认为诗中的情感与杜牧的其他作品相呼应。兰州财经大学敦煌文化研究所教授高启安讲述了“羊羔酒”的历史,以及其与宋代宫廷的关系。绵山研究专家杜国华提到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任汾州太守,而杜牧的《清明》诗则促进了唐朝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增加。
上海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赵剑敏认为杜牧对并州(太原府)有着独特的情结,而汾阳则是并州的重要县份。《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应指汾阳的杏花村。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高春平做了总结发言,指出唐朝是中国白酒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而汾酒在明清时期则在全国广泛传播。
这场论坛不仅深入探讨了杜牧与汾阳的关系,也进一步验证了《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即位于山西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