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院的国画工笔研究生导师
1. 老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李志强,人称老强,出生于1955年,中国天津。1982年,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完成了学业。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以及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他在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目前,他担任天津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身份,同时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天津美术家协会中,他担任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少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老强的创作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油画、水墨、岩彩等多种艺术形式。他在中国美术馆和新加坡分别举办过两次个人画展,作品在马来西亚、台湾、深圳和家乡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展示。他的作品《风景》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水墨作品《风雨欲来》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岩彩作品《欢愉》则在“书画30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成就展”中亮相。壁画作品《中国民歌—杨柳青》更是双料入选,既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展出,也参与了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2009年)。
2009年和2011年,他在天津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的油画、彩墨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类重要的展览,包括全国油画作品展和天津美术作品展,同时也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肯定,出版了《李志强画集》、《李志强墨笔画集》和《生命之光——梁斌书画研究》等艺术作品集和著作。
除了艺术创作,老强还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如“杨柳青国际年画艺术节”、“杨柳青系列艺术品展”等,以及与天津画院、大地之子—梁斌文学艺术展等大型活动,为推动中国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中国杰出书画名家:高杰
艺术简历
高杰,1955年生于天津,197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回天津美院国画系进修一年,2005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美术学研究班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级访问学者班”。现为天津工艺美院中国画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2012年应邀为中南海创作大型山水画《群峰沐朝阳》。
另有全国各大专业刊物以不同形式如:封面、封底等重点推介。有《中国画》、《书画家》、《国画家》、《中国画典》、《华夏典藏》、《神州书画博览》、《逸品鉴赏》、《鉴赏收藏》、《艺术英才》、《艺术名家》、《艺收藏》、《国画收藏》、《中国艺术经典一收藏》、《神州书画博览》、《中国美术》、《当代中国画图史》、《巅峰艺术》、《环球艺术人物》、《国珍品鉴》、《中国画市场》、《盛世书画》、《文化》等。
教材出版:中央美术学院《高等中国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高杰系列作品》、吉林美术出版社《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高杰中国画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高等艺术学院教学范本——高杰山水画作品》。
至今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均有专题报道。“中国美术家网”、“雅昌网”、“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艺术网”“中国收藏网”等。
《群峰耸翠》
廪刚柔以变化——高杰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历来是古今画家寄托怀抱,抒发情感的载体。早在南北朝时,随着山水诗的盛行,山水画也开始发端。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质而有灵趣”,是“仁智之乐”。他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由于当时玄学盛行,直接影响了画家的创作观和审美观。自然山水和山水画都可起到“凝气怡身”的“畅神”作用。和宗炳同时的山水画家王微在他的《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否之哉!”可以看出,历来画家对山水之钟情。中国山水画历经千年之发展,名作迭出,群星璀璨,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峰回路转》
在当代,山水画是在当代人的认识观的指导下,在当代的艺术情境中所发生的创作结果,这一结果就是于创作语言上的内涵式发展和艺术形式上的外延式融合。它给人鲜明的特征是即显示带有东方文化内涵的传统功力,又有现代形式感,尤其在水乳交融的艺术表达中,这种形式并非暴露出任何形迹和空间状态,而是寓许多感知的和不可名状的东西,它们游弋于水与墨、意与情中,体味着山水之莽苍,阐释着自己之审美观。
《青城天下幽》
高杰山水画作品,就是这样的认识。他的笔墨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但他对这些固有规范的组织和理解,则在他的山水语言的组织中有独特的形式显现。这体现着他对传统的理解掌握及新的当代观念的融合。因此,他的作品体现出的趣味也就不像一般玩弄笔墨技巧的人那样,流于轻率与空乏,而是处处于山水的厚重中透露出松灵。在山水的表现上,他是通过把所描绘的对象的主要结构和特征,先变成笔墨符号,再将其放入特定的空间关系的组合中来实现的,在不同的山水单元组合中,他大胆的跳离一般画家对自然场景雷同的平庸的先择,虽然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他只保留最能体现自己认识观念和审美水平的形象。因此,他的画面在保证了整体大关系的情况下,保证了对传统山水语言沿袭的情况下,在内在的形式内涵上,稳稳地走了一步。
《不尽长江日边来》
壮观雄浑、磅礴大气是高杰先生山水画的显著特点。纵观高杰先生山水画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山的巍峨,大山的力量,大山的宏伟,大山的胸怀,大山的品德。“骨法”又作“骨气”,是中国画的专用术语,是指作为画中形象的骨干笔力。画家在传移摹写现实形象中,一定要给与所摹形象以某种意义,要将自己的感情即对某种物象而产生的感情直接从所摹形象中表达出来,高杰先生正是用一种对祖国河山的挚爱情感和满腔豪情加之对山水画本体的深刻理解和全面修养,才使得自己笔下的山川,风骨凛然,雄伟俊逸,一波三折,力透纸背,流畅如行云,凝重如古藤盘曲,轻松如闲庭信步,自由如鱼得水。《太行颂》、《悟道图》等作品,或俊秀、或苍茫、或飘逸、或浑然,但都画出了大山的气势,大山的神采,大山的灵魂。达到了抒发心胸,出神入化,气韵生动,一片神行的艺术境界。
《向阳门第》
留白灵动,变化无穷是高杰先生山水画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作为山水画艺术的高手,即擅长画山,更擅长画水。水蒸腾物色,水无形无色,而绘画恰恰是视觉艺术。通过留白来表现大千世界中水之万象。如何画好水?高杰先生下了异于常人的苦功。他认为,水,因动而灵、因动而势、因流而畅。灵则有神,势则气通,畅则韵致无穷。神灵气行,情致自生,连绵相传,势脉贯通,气韵自然生动。高杰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碧海惊涛》画的都是水势。整个画面,瀑布飞溅波澜汹涌,飞扬升腾气势雄伟。高杰正是用虚中含实,实中有虚,阴阳相济的中华传统辩证理念,以缥缈混沌的皴法,画出了瀑布的汹涌澎湃和万马奔腾的雄浑之势。把中国画技法的虚与实,气与韵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无画水则情溢于水的真性情,是很难达到神往无穷之艺术境界的。
《寒山鸣禽图》
皴法多样,神韵贯通是高杰先生山水画技法的突出特色。中国山水画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画山水讲究皴法,皴法不娴熟画不出大山的气势和神韵。高杰先生在文化上继承了先人优秀传统的基因,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悟性,闯出了自己绘画技法的新天地。高杰先生的山水画皴法很难明确的归为哪一类。他的山水画主体构成既有披麻皴、解锁皴又有牛毛皴、斧劈皴、折带皴、乱柴皴、雨点皴等。更多的却是这些皴法的变化和融合。他的《家在杨柳岸畔》、《溪山消夏图》、《童年的记忆》、《太行秋韵》、《高原风情》、《悟道图》等作品,即可看到高杰先生山水画皴法的娴熟,也能看出他在山水画皴法上的融合与创新。高杰先生的山水画用力均衡如锥划沙,使人观后感到山与水都在动静之中,予观者以生机沛然的艺术享受。
《高秋图》
巧用染法,色彩明快是高杰先生山水画艺术特色的另一亮点。他的山水画作品《两只蝴蝶》、《道法自然》、《清幽》和《高原格桑花》,都是用的不同的染法。以浓、淡、干、湿、凝、渍的变化,积染而不死板,淋漓而不臃肿,画出了中国画传统的“笔情墨趣”。高杰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努力追求的是苍茫厚重中不失灵动,轻灵缥缈间又不失厚重,色彩斑斓而不失传统底蕴。因此给人以赏心悦目,清新明快,大气厚重的欣赏欢娱。
《悟道图》
高杰先生对自己在中国画之山水画绘画艺术上取得的成绩从不满足,他总是感到自己还年轻,艺术之路永无止境。他还要领悟,还要继续攀登。他认为先贤讲的“学无止境”是人生致理,只有当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领悟更高一层的画道。艺术的终极对决拼的不是技巧而是全方位的修养。不断的学习充电,远师古人,近师造化,是先生一直遵循的学习途径。拿起画具背起行囊,是他必修的课程。南海之滨、雪域高原、巍巍太行、蒙古草原、黄土高坡等都留下了先生寻心悟道的足迹。
《大山深处》
用自己的第一手素材创作了大量的有异于他人的山水画作品。他常讲:在学习上要走两条线,纵向上要与历代的先贤对话请教、学习。横向上要在近现代的大家身上汲取营养壮大自己。因此业内及学术界人士普遍认为雄浑厚重,磅礴大气而又不失婉转,是高杰先生山水画的显著特点。他画的山崇高、巍峨、宏伟、雄强、坚韧、包容。他画的水致清、致静、致柔、致美、浩淼、壮阔、澎湃。这样自然流畅的艺术效果,是非修养全面的画家难以达到的高度。
《青城天下幽》(四尺三裁)
高杰先生的作品曾获:“香港回归一周年全国书画展”银奖、“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金奖、新世纪中国山水画百家、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万仙山》参加全国工笔画大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2年应邀为中南海创作大幅山水画作品《群峰沐朝阳》,并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及私人机构收藏。学术论文在《书画家》、《国画家》、《中国画》、《中国画典》、《中国大画家》等多家大型学术刊物上被发表。
《组画》
天津美院著名史论学者、教授、艺术批评家,何延喆先生看过高杰的山水画作品后非常激动,即兴赋诗两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腕底江山意象新,茫茫丘壑有诗魂。
融融行迹苍苍骨,造化钟神势吞吐。
二、万象峥嵘气浑沦,南风北韵汇一身。
停云舒卷惊涛怒,芳草斜晖禅悦心。
一鸣
2016年3月 天津
《江山如画》
《群峰耸翠图》
《翠谷鸣禽图》
《河汉鸿蒙》
《清幽》
《祥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