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刘丹老师
1. 占善刚的发表论文
1.《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
2.《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
3.《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4.《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
5.《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
6.《“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
7.《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
8.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9.《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
10.《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11.《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
12.《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山帆商研究》1998年第6期。
13.《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
14.《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
15.《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6.《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
17.《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
18.《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
19.《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
20.《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21.《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
22.《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23.《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24.《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
2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6.《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7.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8.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
29.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30.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2.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3.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逗没雹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34.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5.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
37.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8.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39.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40.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察颂》,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
41.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
42.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
43.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4.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5.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
46.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47.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
48.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
49.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0.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51.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
52.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3.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
54.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
55.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
56.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
57.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
58.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60.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61.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
62.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3.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
64.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
65.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
66.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67.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
68.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
69.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70.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71.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2. 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研究队伍
学术带头人
谢庆生,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十五”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成员,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贵阳市企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科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担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杂志编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编委、《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副董事长、《数字制造科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现代机械》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杂志编委、《机械与电子》杂志高级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集中于网络化制造研究方向。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它奖励十余项。先后主持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发改委计划项目、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项目等。
周元康,男,194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元康教授主要从事化学、电化学等特殊方法对硬质材料、复杂形体表面的表面处理技术以及摩擦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氮离子注入改善配流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与应用”、“批量不锈钢零件抗磨色膜着色处理及应用”等一批研究成果,并投入实际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和贵州省基金项目2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
陈伦军,男,195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零件材料(微变型材、聚合物材料)制备工艺、加工技术及装备,知识集成技术,流体传动与控制。主持和参与了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何林,男,1965年生,教授、工学博士,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陶瓷材料应用开发、汽车制动材料应用开发、加工工具制造技术。何林教授始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参与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和攻关项目9项,校级(含地市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EI、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200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3年第七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李少波,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对象。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等。是IEEE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十二五”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贵州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信息科学与机电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阳市专家咨询团成员、贵阳市网络信息安全协会副会长、贵阳市企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科研项目15项,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共发表论文70余篇,EI/ISTP收录25篇。参与教材编写1部,参与贵州省信息化规划编写5次,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
王自勤,男,1954年生,教授。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室中心主任。1977年毕业于贵州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 1991年贵州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班结业;1998年8月-1999年8月,2005年8月-2006年1月两次到美国做访问学者;贵州大学机械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学科领域:机械结构强度、现代成型技术、CAE技术及机电控制技术。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冷拉伸滚压精密成形技术基础研究》、贵州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冷拉伸滚压成形技术及装备研究》等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邱望标,男, 1958年生,教授,贵州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副主任。1982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近净成形技术及装备、机电传动和数控技术。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市级研究项目近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作为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2项。发明专利:蓄电池组分只均充方法(专利号:ZL 02 1 27989.6);.实用新型专利:PLC蓄电池组分只均充装置(专利号:ZL 02 2 45072.6)
客座教授
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艾 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
吴 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周 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孙家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李伯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二院研究员
李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王天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宋天虎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研究员
刘 飞 重庆大学教授
周祖德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姜澄宇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陈子辰 浙江大学教授
林忠钦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卢秉恒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查建中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陈 新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
李荣彬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魏贻辉 美国E2open公司副总裁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丹麦技术大学)范衠博士
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胡建军博士
研究骨干
吴扬东 博士、副教授
吴扬东,男,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模式及制造信息系统。1969年4月生;2000年7月于贵州工业大学参加工作,2005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
刘丹 博士、副教授
刘丹,女,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工程技术等。1976年2月生;1999年7月于贵州工业大学参加工作;2006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
袁庆霓 讲师、博士
袁庆霓,女,1976年生,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制造资源管理等。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周 兴 讲师、博士
周 兴,男,1978年生,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制造资源管理等。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市科研项目近10项,共发表论文近10余篇,参与的科研项目获贵阳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5)伍涛
6)陆丰
7)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