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给复旦大学研究生
❶ 如何看待郑强教授的超前教育就是揠苗助长观点
郑强教授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超前教育确实就是揠苗助长,最后会适得其反。
❷ 一个是“最牛愤青”,一个是“得道高人”,最受欢迎的两大教授都是谁
“为人师表”说的是一名老师应该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的意思。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应该做学生的学习榜样,不管是学识还是品格。在教师这个职业的准则中,就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等等。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最近有两名教授因为特立独行的小癖好,而成为了“网红教授”,在网络上掀起了人们讨论的热潮。
既然能够成为话题人物,必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如今一个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中,关于教育的话题也是日渐增多。既然能够受到学生喜欢的老师,也一定是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深入的研究,知道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的。这两位“网红教授”个性鲜明,有着不同于寻常古板肃穆的老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拥有超高人气。这便是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和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
在哲学专业方面,王德峰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体论视域,有着多项研究成果。在教育上,他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自己严谨扎实的学风体现在教学和研究中,使他的学生得到了学业和人生方面的指引。在复旦大学,学生们普遍认为必听的两门课之一,便是王德峰老师的哲学课。因为对学生也很是宽容仁爱,所以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爱戴。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为他独到的见解、洋溢的热情和时不时的嬉笑谑语所吸引。有的学生将他上课的录音和视频发到了网上,又有更多的人对他简单几句便阐述出深奥道理的能力所拜服,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热潮,这才让王教授一度成为了“网络红人”。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这两位独具一格的网红教授的行为看来,爱爆粗口的郑强教授是因为在讲座中有着极具凝聚力的感情,他爆两句粗口好像让他的讲说更具有人格魅力了,仿佛那只是他的一种高级的感情宣泄。而在课上抽烟的王德峰教授,吞云吐雾中指点江山的气势让人觉得他更像是在烟雾中随手一挥便是一个天下的“得道高人”,这让他们的一些小毛病在同学看来,都是可爱的小缺点。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这些小毛病小癖好是值得表扬的,只是说明,他们这种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在很多学生心中都是具有实力的硬核教授,在全国都拥有很多忠实拥趸的“网红”,这些小缺点小毛病也是可以被忽略的,古人曾说过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是这个意思。
因为他们有实力,有内涵,在思想言论上面都有着足以教导指引人的能力,那么这些自身的癖好也是举重若轻的。因为听他们课程的学生,更在意的是他们的学识和能力,而不是这些细枝末节。我们不能以一些小的缺点就否定别人的能力,当然也不能因为有能力便忽略这些细小的缺点。
如同开头说的一般,“为人师表”四个字,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准则,虽然说这些小毛病可以被宽容,但作为一名教师,最好还是不要在学生面前有过多不合适的行为,更不要说那些原本就没什么实力,还跟这两位网红教授学习并将这种小毛病放大的人,才叫真正的贻笑大方。
❸ 郑强教授说的四所真正百年老校,和5+2国际一流大学是那几所
四所真正百年老校 北京大学(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浙江大学(1897年的求是学堂)、交通大内学(1896年的南洋公容学)、天津大学(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 .“2+5”大学也就是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即北大、清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西安交通、浙江大学。
满意请采纳
❹ 浙大网红教授郑强,“没出息”的儿子被开除两次,现状如何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而今,上一秒发生的事,下一秒就有可能见诸互联网,然后引起成千上万的阅读和转发。其中有真事,有谣言,有断章取义,有刻意引导,它们使得几乎每天都有新网红诞生。有的网红昙花一现,很快被大众摒弃。有的却能凭借真本事长盛不衰,频繁出现在大众眼中。
浙大的网红教授郑强就是其中一棵常青树,他以敢怒敢言,敢作敢当的特质,吸得一大批粉,也因此成了媒体的宠儿。不过,网上那些使他走红的视频大多是没有经他授权便被人盗拍和偷录的,令他深受困扰。其中便有视频讲他的儿子两次被开除的事,他在其中表示,两个儿子没出息,就是中学教师害的。
而考上中科大之后,孙天昌脱离父母管教之后,果然显得有些贪玩,他从中科大顺利毕业了不假,可成绩却不够保研的资格,也算是种对郑强教授“小时候没玩够,长大就很可能贪玩”观点的应验。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在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好是通力合作,至少也要有其中一方。郑强儿子的“父子共同写检讨”的班规恰恰表示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当学校不太好管教孩子时,他们希望家长能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来。郑强儿子之所以屡教不改,未尝没有郑强教授放任他玩的因素在。
但对于普罗大众,他们没有孙天昌全家都是教师的条件,没有郑强是教授的资本。若断章取义,忽略一句话的背景条件,信孩子小时候要好好玩。老师管不住时,他们不想承担起作为父母的教育职责,认为是老师害了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家孩子调皮得废了,可以打工了。那这样的后果也是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不得
回到最初,郑强教授被人误解的不光是“中学教师害了孩子”这点,他的网红观点中还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一些人对他主旨的歪曲,甚至是恶意编造的。比如“郑强教授倡导将英语踢出高考”、“郑强教授表示把孩子送出国上中小学,就完蛋了”……这些耸动的标题其实旨在争取流量或者挑起纷争。
关于英语,郑强教授原话只是认为,我国过度夸大外语在孩子成长中的分量,是民族极度不自信的显著表现。但是这显然不如“将英语踢出高考”来得引人注目。
关于留学学生,郑强教授的原话是“那么小的学生送到国外留学,不了解中国历史,长大后怎么会爱国呢?”这话感情色彩比较鲜明,却并非没有道理。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爱国精神的重要时期,这个时间段将孩子送出国,很可能影响孩子长大后对中国的归属感。
这样的歪曲和曲解还有很多,一些无良媒体宛如看见肉的秃鹫,挖空心思歪曲郑强教授的主旨,想赚取更多眼球,也因此将他捧到了网红的位置上。
其实,这种现象很不健康。2013年,郑强参加两会时,曾与领导人对话教育改革。他表示西部的人才流失使得他们心中流血,别的地方“营养过剩”,西部却严重营养不足。他求助于领导人,表示了想让国家把西部高校建好,给西部孩子更多教育机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郑强不认为自己是个“网红”,也曾多次辟谣。他只觉得自己是个老师,老师这种职业,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充满活力的眼神、高亢明亮的语言,才能让听众受益。低调确实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是这却是不对的,需要改变。
遗憾的是,疯狂的网络传媒却硬生生地将这个愤青老师捧成了网红,诸多读者观众因为耸动的标题、断章取义的表述、乃至恶意的剪辑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被煽动、被鼓噪、被利用。这不得不说是种很让人叹惋的现象。
总之,郑强教授除了被捧起来的“网红”身份外,更是一个敢于直言,说大家不敢说的真话的教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希望大众能擦亮眼,能分辨出那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更不要轻信“教授认为老师会害得孩子没出息”的标题。
现在网红教授一茬接一茬,陈果、于丹……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笔者却希望郑强不会成为其中一员,毕竟,郑强是直言君子,而有些常人不敢说的话,总需要人说的。
❺ 浙大网红教授郑强,“没出息”的儿子被开除两次,现状如何
1. 浙江大学网红教授郑强,因其直言不讳的风格在网络上广受欢迎,成为媒体的焦点。
2. 郑强曾提到他的儿子在学校遭遇挫折,被开除两次。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3. 尽管面临困境,郑强并未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他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换了多所学校。
4. 郑强的儿子并非如外界所误解的那样无出息。实际上,他的两个儿子均考上了985大学,分别是四川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
5. 郑强认为,孩子在中小学阶段不应过度培养,应该有更多的时间自由玩耍。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6. 郑强对于教育有自己的理念,他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7. 郑强的教育观点被媒体断章取义,引发了一些争议。他的一些言论被曲解,甚至被恶意编造。
8. 郑强本人并不喜欢被称为“网红”,他更愿意被视为一名教师。他认为教师应当充满激情,用明亮的声音传授知识。
9. 郑强对于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曾向领导人提出建议,希望改善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
10. 尽管郑强的观点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为社会做出贡献。
❻ 外语不好就是文盲这句话是谁说的
原句是谁说的外语不好就是文盲,外语耗竭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学生宝贵的时光。这二十年来,我们过度夸大了外语在中国孩子成长教育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郑强说的。
教育界一个很著名的教授又倍受大家的关注和热议,那就是浙江大学副书记——郑强教授。
郑强不愧是“网红”教授,再次指出教育深层次的病症,过度的拔高外语在教育中的比重,不仅对青少年不负责,更是对中国数千年文化的忽视,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英语从起源开始算,也不及中国历史的一半,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懂历史、懂文化,不能忘本、不能忘根。
有一次郑强在复旦大学演讲,复旦的学生认为个个都了不起,郑强教授怒言:“你们在上海上学,知道上海的名片是哪里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东方明珠”,郑强屏住呼吸,从座位上站起来,高声说道:“东方明珠是哪年修建的,有什么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水泥柱子。”
郑强敢怒敢言、直言不讳,他愤怒的不是青少年的无知,而是没有引导好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