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反驳学历越高越幸福
1. 哈佛财商课
先记住这句话,富人获得资产,而穷人和中产阶级不停的获得负债。
这本书的核心也是这句话,这本书会告诉你,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简单来说,资产就是产生钱的东西,让钱不断流向你的东西。负债就是让钱远离你的东西。经济学家把那些每月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去偿还各种债务的人定义为高债务者。
要想赚到钱,就必须了解钱,以及钱的产生原理和机制,看过这本书后,想必对金钱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什么是财商?财商是一种对金钱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在这个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对挣钱的敏锐性,是会计、投资、营销、法律能力的综合反映。
财商主要要求两方面的能力。认识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应用金钱规律的能力
财商和你赚多少钱没有关系,财商是测算,是钱为你工作多久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大,你的钱能够给你买回多少自由、幸福、健康、如果这些都增加了。那么你的财商也在增加,如果你越活越累,越活越不幸福,那么你的财商就在下降。
比如,美国的淘金热,很多人不惜一切的去淘金,但真正发财的却是那些卖牛仔裤的。还有拳王泰森,90年坐拥数亿美元的财富,但最后买了一堆的负债,05年就申请破产。只剩下3000英镑,负债却高达1400多万英镑,其中900万英镑都是所得税。这些都是财商的一种体现。所以,赚多少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把这些钱用来干了什么。如果缺乏财商,给你一笔钱恐怕将是一场灾难。
哈佛教授说财商与智商和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质,如果你有高学历,你就具备智商,如果你在职场能够快速升值你就具备情商,如果你很早就实现财富自由你就具备财商。如果你没有高学历,在职场中也混不开,那么财商是你翻盘的唯一机会。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有这个自信,“即使你把我的衣服扒光放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很快我就又会成为百万富翁。”
财商不止赚钱理财,花钱也是一种财商。有人总是花小钱办大事,而有人总是稀里糊涂,钱不知道怎么花的就没了。哈佛财商教育,鼓励大家从小对小孩进行财商教育,先教会他们花钱,比如把压岁钱交给小孩保管,除此之外不再额外给付,让孩子从小养成储蓄计划,花钱有预算的习惯。
很多人都在抱怨我们没有一个好爹,不是富二代。其实有个富爸爸的真正好处,不是他给了你多少钱,而是他会告诉你金钱背后的密码,而穷爸爸则通常只会告诉你,多读书,上好学校,将来努力找个好工作。最后你会发现,清华北大毕业,世界五百强工作又怎么样,反而比不过从小逃学打游戏的张二狗,人家现在已经是大老板了。甚至有些同学40岁刚过就能实现财富自由,而你还得为延迟退休而忧心忡忡。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金钱只是个工具。如果你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那么对不起,你将失去的是藏在金钱后面的东西,追求金钱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哈佛的教授说,金钱本没有错,而错在金钱上滋生的那些贪婪和恐惧还有无知,这些才是不道德的,如果一个人把金钱当成了目的,他也就不再是工具,那么金钱也就会彻底变了味道。
钱这个东西是一个人生的基本门槛,钱不能买的东西的确很多,但这些都是基于你有钱之后,你的人生要去追求的其他目标。
换句话说,你的世界有了钱,你才有权利去追求爱情,友情,亲情,以及思想道德上的解放。相反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钱,那么对不起,你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了钱这一个目标。那么你怎么才能赚到钱呢,首先你得充满了对钱的热爱,而且是表现出这种热爱,而不是像穷酸书生一样,耻于谈钱,你觉得有钱是件丢脸的事情,那么他就真的不会光顾你。
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称,工业化之前,欧洲农民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生产,其他时间都很懒散。他说正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导致了他们贫穷,但这个结论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现在我们的周边经常有一些人号称忙成狗。但依然很穷。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没有智慧
没有野心,不想成为富人
没有勇气
太懒
太安逸,只想稳定,安于现状。
书上说的大概就是这几点。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有一个故事,职员问老板,我该怎么更加勤奋,才能像您一样成功,老板听完哈哈大笑,他说你怎么知道我很勤奋?当年我给别人打工的时候,确实比你们都要勤奋,但是我现在早就不那么勤奋了,但却赚到了更多的钱。所以发财不是靠勤奋,而是靠我能够找到一个机会,提供让别人勤奋起来的岗位。让别人更加勤奋,远比自己勤奋起来更加重要。所以这就是犹太商经塔木德里说的,与其埋头苦干不如多动动脑子。
就比如说同样是打工,有的人选择去麦当劳,有的人选择去送快递。而有脑子的像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他们都选择了去高尔夫球场当球童,赚钱都在其次,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富人。时间久了就会被传染上各种富人思维。所以这就是同样在努力,努力的地方不同,结果就截然不同。
书里还提及到了赚钱的核心要素,诚信。在经济社会中,信用其实比生命更重要,一个人一旦丧失了信用,也就意味着经济死亡,别说发财了,恐怕生存都会成为问题。比如俄罗斯,当年欠了美国对冲基金的钱,然后果断不还,表面上看占了大便宜,但还不到30年,俄罗斯的经济已经落伍了,经济规模甚至还不够我们广东省大。
高学历跟财商没有关系,相反低学历的人他们更早接触社会,知道了金钱的重要性,,往往他们的财商反而更高。比如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他是个鞋匠的儿子,小时候为了吃饭早早就得跟着父亲去街头做生意。帮别人修鞋。由于手艺好,而且做生意比较实诚,所以生意红火了起来。之后他找人一块搞了柜台卖低压电器,也没赚到什么钱,但他就是觉得这是个生意,竟然还把家里的房子抵押进去搞了个开关厂,就这么一路摸索,一路做,还把家里的资产都搭进去了,才有了日后的正泰集团。估计但凡他当时有个正经工厂的工作,也不会去干这么不靠谱的事。所以人有时候是要逼自己一下,才会有潜能。日子过的太安逸,就离落伍不远了。
财商跟年龄也没有关系,比如一些老人,把金钱花在了不重要的地方,结果生活越过越紧迫,一生节俭,最后发现还有好多新衣服都没穿,钱也没攒下来,反而被通胀吃掉了一大半财产。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赚钱的能力怎么产生的呢?
作者说这个跟学游泳一样的,只有你反复在水里练习,等你对水有感觉了,你才能学会游泳。这里讲到了一个故事,一个穷人来到一个富人的家里,说我可以在这工作三年吗,不需要工资,管吃住就行。富人一听,随即答应。三年后,穷人离开了,后来他竟干成了一番事业,比富人更加的富有。原来穷人知道自己缺乏商人思维,于是到富人哪里上了免费的三年大学,而这些东西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老师如果真懂这些,那么他早就不教书了。所以最好的学习财商的办法就是混到富人堆里去。
随趋势而动。80年代的首钢工人风光无限,但30年过去了,首钢工人还是首钢工人。而80年代下海经商的人早已摇身一变。但要确认你是随趋势而改变,不是被趋势而改变,被趋势而改变你肯定是最后一批人。
独立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格雷厄姆就说,在华尔街成功有两个条件,第一就是正确思考,第二是独立思考,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的头脑就是你的资产。富人发迹之初,无一例外都是逆向思考的。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大家都选择逃港,楼市暴跌,但李嘉诚却转战房地产,大量收购地产,最后就有了四大天王的地位。比如当年刘永行兄弟没考上大学,回到家乡养鹌鹑,结果赚了钱。于是十里八乡都看到了,纷纷都去养鹌鹑,结果这兄弟几个实在是财商太高了,他们果断上岸,自己不养鹌鹑了开始提供卖饲料,结果就是由于养鹌鹑的太多,所以都没钱可赚了,但刘家兄弟的希望集团却赚了大钱。还有这两年互联网把传统产业冲击的七零八落,各个行业全都受到不小的影响,企业家们简直心累啊,这时候有人出来做了爆品训练营,给你们讲讲互联网公司做成功产品的案例,带着你们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于是企业家们趋之若鹜。反正不管最后你转型成不成功,人家都已经成功了。
善于经营人脉,不但能够交到朋友,还能让其他人为我所用。家都知道比尔盖茨是首富,但很少有人知道,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他正是通过母亲的关系才拿到了第一笔大订单。巴菲特的老爸更是一个国会官员,能直接找到高盛CEO的那种。储备人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亏,说白了就是让别人欠你的。老话讲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总是吃亏,就会让别人欠他的人情越多最后等到他要用的时候,这些人脉会零存整取。而最倒霉的就是那些从来占小便宜不肯吃亏的人,把小便宜都占尽了,结果最后要用人的时候,别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所以没人会帮他。最好储备几个万事通的,也就是那种善于结交关系的人。他们可能认识很多人,而你只需要跟他保持好关系,他就能源源不断的给你介绍有用的人脉。这样的人是你开拓人脉的捷径。现在通信非常发达,各种圈子都在建立,那么你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混到什么圈子里面去,如果你的朋友圈,全都是遛狗大妈,充其量你也就是个居委会主任,或者广场舞组织者。最后,给自己的人脉分个类,那些人对我有用,那些人是消耗我的,我该向那些人学习。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我们消灭敌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所有敌人变成朋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赚钱生意别去做,双赢才能长久,所谓大生意都是成就别人的同时给自己带来财富。如果你想到发财的招,但以损害别人为代价,那么肯定做不长。帮助别人也是,成就自己也是财商的一种体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把自己手上870万美元的土地捐赠给了联合国,等联合国搬进这个土地之后,周边土地价格立马飙升,洛克菲勒因此赚了几倍捐赠土地的钱。
借鸡生蛋。穷人更多的是把钱借给富人,帮助富人发财。穷人一般到银行里问这个产品是否保本保息的,把钱借给富人,自己收点利息。而富人借钱给别人的事时候通常要的股份或可转债,等你赚到大钱,我还要赚得更多。不过,借钱赚钱是一种财商的表现,而借钱消费,则还是败家的表现。借钱之前,一定要有确定性的保险。想想银行的房贷,光有你的收入证明还是不够的,他还要拿你的房子作抵押。所以你也应该跟银行学,见到赚钱的机会,一定要再找一个保障。
学会理财,运用复利的力量。越早开始越好,第一,越早开始,你以后的时间就越长。用复利产生的收益就会越大。第二,你越早开始,由于本金少,交的学费就会少。等以后你钱多了再想学投资理财,结果很可能会损失惨重。那能不能学好知识在去投资,不亏钱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炒股和做生意一样,永远不要等准备好了再下水,事实上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好,只要有意向,就可以尽快行动,很多事情都是做着做着就做出来了,如果总想着万事俱备,那么你就永远也开始不了。那么就要树立细水长流的思想,切忌太贪心。一定要知道什么才是合理的收益率,比如借贷类产品给你15%的收益率,这就是不正常的,他的合理收益率只有5%而已。而股市也是在长期来看才有10%的年化收益,短期还有可能会亏钱。金融诈骗这几年越来越多,说到底还是社会浮躁导致的,太多的人想赚快钱。但要知道,你看到的是利息,而人家盯住的是你的本金,正是利用了你的贪念,给你点甜头,你就屁颠屁颠的上当。
基金定投就是普通投资者最好的理财手段(投资有风险,保证你的钱最少五年不用你才能进入市场,股市短期看收益波动很大,长期看平均收益年化%10左右,而且定投也不是瞎投,它需要知识和技巧),他的原理就是不赚快钱,不赌方向,慢慢来,买相对低点,卖相对高点,从而赚取中段的收益。有人统计你把钱都投入到所有的基金之中,死拿着不放,现在基金给你的平均回报率是年化19%,那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大家还是搞不定呢?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赔了钱呢?主要就是因为贪婪,巴菲特说贪婪和恐惧,这两种传染病会在投资界永远出现,李嘉诚就说,1%的贪婪,将毁掉你99%的努力,很多人都是如此被摧毁的。
这种投资适合给孩子存教育金,给自己存养老金等。十年之后才会用。比如,每年拿出1万块钱来进行投资,投资回报率不高只有8%,30年之后你就有113万,届时每年8%的收益率为你产生9万块钱的收入,这大概是你养老金的2倍,此时你只有55岁,应该可以提前退休了。记住,收益越高,风险越大,短期投资就是赌,风险极大。
冒险可以,但赌博就不行。冒险说的是这个事成了有几倍利润,如果亏损的话最多百分之三十,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这叫冒险。而赌博,赚跟赔一样的概率,做不做得成我不知道,概率不超百分之五十。简单来说如果概率超了百分之五十就是冒险,没超过百分之五十就是赌博。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如果你想学习投资,那么起码阅读500本关于投资的书。如果啥也不懂,就进入市场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韭菜!
最后讲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救了一个大地主,地主为了报答他,地主说,日落之前你跑到的每一寸土地都归你,于是农夫拼命跑,2小时后,他已经拥有了一生都用不完的土地,但他不满足,跑不动了也继续强忍着,最后累死在路上了。
2. 高晓松入职哈佛被嘲讽,他的有趣你没懂
前天,高晓松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任职东亚语言与文学系。
在微博里,他晒出了工作证,有些激动地说,自己要认真做点研究,努力做个好的知识分子。
本是值得高兴的事,谁知,粉丝的祝福还没送完,争议就来了:
这个“研究员”的职位,到底够不够“高级”?
有网友注意到,高晓松贴出的图,显示自己在哈佛的职位是associate,于是“科普”道:哈佛大学的associate要求是本科学历以上,有系里教授的邀请信,本人简历,英语水平声明。待遇:永远不发工资,不算哈佛大学雇员,不享受任何福利,每期至少三个月,可无限期延长,每五年院长评审一次。
本科学历、有推荐信、不发工资、是临时工……言外之意,去哈佛做研究员,门槛实在太低了,也值得说道?
其实,去年就有人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图书馆见到了高晓松。
高晓松晒出的截图里提到的FAS(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囊括了哈佛的本科、工程学院、进修学院,和最大的研究生院GSAS(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他在的东亚语言与文学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就隶属于GSAS。
按照高晓松以往的经历来看,他此次“访学”,虽然无法确定是由学校外派,还是凭其他渠道,但至少可以确定,此行对高晓松没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要求,也与教授、研究生等学术职级无关,他只是去独立做学习、研究的。
有人“看不惯他云淡风轻装X”,但喜欢他的人依旧喜欢。
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走过万里路,去过几十个国家,最大的爱好是满世界跑着玩。
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读过万卷书,“成长的年代没微博,也没电视,收音机天天播《岳飞传》,大家是读书长大的。当时我家有好多书,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很多时候,他就只在节目里坐着,拿一把扇子,谈他去过的那些地方,谈他遇到过哪些有趣的事儿,却也值得玩味。
聊历史,古今中外,任意一个话题,都能侃侃而谈。
谈世界杯,他能从足球强国的国旗,文化,历史,讲到它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奇葩说》有一期话题,谈到了生死:“痛苦的绝症病人想放弃生命,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高晓松的回答是,我会鼓励你撑下去,但也尊重你的选择,我要告诉你一句话:
你是那颗星星
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
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
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
它变成了暗物质
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
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
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
无论,你在哪里……
把现场的嘉宾都听哭了。
他自己说,聊这些话题的时候,就把东西串起来了,自己脑子里的知识,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完整的结构,能感觉到, 自己在变得大而整。
曾经母亲教育高晓松,说过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话像钉子一样钉在高晓松心里,长大以后,他把它写进歌词。
很多人都问高晓松, 远方有什么?
其实他自己就做过解读:读书,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 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 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辽阔,这是高晓松很久很久之前给自己的定位。
△
带刺的自由不羁
做研究员是为了更好地探索远方,眼前的生活倒也不能过得无趣。
自拍沦为表情包这事,高晓松异常看得开。
他说自己一直是个活泼的文艺青年,只不过这几年社交媒体发达了,才被别人发现, 但 从没想到过颜值还能成为生产力。
“凭什么只能长得好看的人自拍,我们就不能自拍?”
因为长相问题受到调侃,他反而很开心:“自从我开始发自拍,就没什么人骂我了,人家觉得你自己都把自己弄成这样了我还骂你干嘛?”
最后煞有其事地分析出了一个道理: 人不能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肯定要骂你的。
他的有趣,这么多年好像也没变过。
一天,大学时期的高晓松兴致冲冲地回到宿舍,“哥们今儿当了一回陈世美!”
结果上铺的兄弟问,“陈世美是谁?几年级课本里的?”
高晓松后来用“夸张”二字来形容室友的无趣。
之后,这个从没看过课外书的室友每天都问高晓松一个问题。也引得高晓松在多年以后,因为一通和老同学的电话,就写出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睡在我寂寞的回忆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
如今再没人问起
2009年,跑调的曾轶可在参加《快乐女声》时受到极大的争议,评委包小柏因为她进了20强,留下一句“她留我走”后就愤然离场。
当时还在美国的高晓松收到了电视台寄来的歌曲小样,立刻飞回中国,到节目现场支持当时只有19岁的曾轶可,隔空与包小柏“对着干”。曾轶可被淘汰时,高晓松说,“回去好好休息,下周开工做专辑,我做你制作人,我挺你到底。”
他说,“ 争议 总会结束,只有感动会落地生根。 ”
高晓松被曾轶可感动了。也毫不避讳地相信自己的音乐可以感动他人。
“所有反对曾轶可的人,他们一辈子写出来的歌加在一起,还没有曾轶可两首歌有质量。”稍停顿一会,他又补充了句,“ 更别说跟我比了。 ”
有人说,高晓松在90年代写了几首校园民谣后,就没什么亮眼的作品。
但他对音乐的敏感与品位,还是让人折服。
萨顶顶是中国首位被格莱美邀请的歌手,2007年,她的专辑《万物生》入围“最佳时节音乐专辑奖”,主打歌曲就是高晓松填词的。
萨顶顶说,自己非常感谢高晓松,因为在没人对这种音乐感兴趣的时候,他第一个说“非常好”,而且找了很多词作家来助阵,他也亲自出马,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万物生》。
他做事,讲究的就是随性和从心。
高晓松说,如果我的钱只够做一件事,在旅行和买房子之间,我会选择旅行。
年轻的时候,是到一个地方,买一辆车。玩腻了再把车卖了,去下一个城市。
帮人弹琴,跟人卖艺,到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他心中的自己,该是永远随性而自由的。
他每年给自己定一个挣多少钱的指标,指标完成了,剩下的时间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
既痴情也无情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高晓松也早恋。高一时,他和当时的女友分手了。
女孩给了他一个日记本,日记本的最后一篇是绝命书,写着“我要先去我们约会的每个公园都看看。”
吓得高晓松以为女孩出事了。全校老师分头去那些公园找,都没有找到那个女生。
高晓松回家后告诉母亲,那个女孩自杀了。
母亲却说:“放屁!她要是为你死,我早就为你死了。”
女孩果然没有自杀,那天只是待在家里。
后来在厦门流浪、做摇滚的日子,他又恋上了一个小姑娘。“ 拉着手在夜凉如水的东边社幽深小巷里,接了10分钟41摄氏度的吻。 ”
沈欢是高晓松的第一任妻子。
1999年的7月3日晚,驾车在街上闲逛的高晓松,在对外经贸大学门口见到了沈欢。与所有俗套的才子佳人故事一样,高晓松对她一见钟情。
他的求婚,非常戏剧性。
乐评人李皖在《两个高晓松》一文中回忆:
有次我们一起吃饭,旁边坐着记者,高晓松一手抱着欢子(沈欢),一手给我看他腕上的伤,几枚灰蓝色的印痕,清楚刺激。这些印痕是高晓松向欢子求婚时,用烟蒂一次一次烫上去的。烫到第三次时,欢子同意了。
两人从认识到结婚,不过四个月而已。 三年后,两人分道扬镳。
对“自由”的追逐让高晓松看起来没有“专情”这种品质。爱了,就轰轰烈烈,不爱了,便抽刀断水,断得干净利落。
第二段婚姻,情定洛杉矶。正在迪士尼游玩的高晓松,突然就向徐粲金求婚。当晚,两人就去了市政厅领证。
美国结婚需要证婚人,两人和另一对前来结婚的情侣,互相当了证婚人。就这样,徐粲金嫁给了比自己大了19岁的高晓松,他们有了一个女儿。
2007年结婚,2013年离婚。高晓松的爱情没能走过七年之痒。
离婚后的徐粲金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大病初愈、死后重生的人”。“一切猝不及防,我像从童话世界被忽然扔进倾盆大雨,浑身湿透。”
后来她解释,这种感觉不是因为惧怕别人的嘲笑和询问,而是因为内心深处,无法接受婚姻失败这件事。
她依然感激高晓松带来的一切。
“当我遇见晓松,我充满热诚拼尽全力去爱。 他教会我认识这个世界,为我打开很多扇窗户。”
和平分手后,两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精彩。
△
胸怀不止远方
《奇葩说》第一季海选现场的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生,叫梁植。
他说自己本科法律、硕士金融、博士新闻学,希望导师给出意见,自己以后适合找什么样的工作。
作为导师的高晓松当场被激怒,他说一个名校生对于国家、社会没有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工作,没有胸怀国家的格局,甚至直言“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在高晓松的眼中,名校是“镇国重器”,梁植拿到了毕业生的学历,却没有做到一个名校毕业生胸怀天下的格局。
清华学子的选择应是“胸怀天下,改造国家”,这是高晓松的执着。
虽然他也喊自己是“戏子”,但没有一味地投身大热的娱乐节目,而是做起了文化脱口秀。
别人都说这种节目不会红,他却坚持做,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的工作生活变得有趣一点。
“在互联网时代,你们为了理想去奋斗,没有时间读书,那我来替你们读,你们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天。”
不仅如此,除了综艺节目,他还在互联网公司任“文娱战略主席”、做书馆,少年开始入行,摸爬滚打,辗转在音乐、电影、电视、出版、互联网,内容行业的各个领域,“对行业是有很多感情,为了行业更好,即使花很多精力,也觉得值得。”
在高晓松看来,这个行业应该更好,更向前进、更与时俱进,更被人尊重。“ 一起努力能够把这个社会、国家、世界向前推进,是个很幸福的事。 ”
就像他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
一地鸡毛与诗和远方或许从不曾真正对立,就像月亮与六便士,弯腰捡便士也可以抬头赏月,独善其身时也可以考虑兼顾他人。
高晓松不是神人也不是大家,笔名“矮大紧”被无数网友戏谑为: 长得不高,脸大,穿衣服还紧,他的自拍更是惨不忍睹。
但也有人说:如果说高晓松外表的颜值来打分只有60分的话,那么他内心中那个无比浪漫的诗意世界的颜值,配得上120分。
不得不说,这个拼颜值的世界里,即使你可以拒绝吴彦祖的颜值,却无法拒绝高晓松的才华。印证了那句“好看的皮囊有很多,有趣的灵魂却难求”。
欣赏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有趣,所以喜欢,仅此而已,但也够了。
3. 哈佛新生46%是超级富二代,真正的教育其实是在拼爹。
01
前不久,Apple学长看到了哈佛大学对2021届新生进行了一个背景调查,调查包括学术、生活及家庭情况。学校超过一半新生参与了这项调查。结果发布在The Harvard Crimson校报上。其中有两组数据,Apple学长看了之后觉着非常的扎心。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数据: 近30%的新生,其父母或亲戚,都曾是哈佛校友。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所享誉全球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简直是人才培养皿。它培养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菲尔兹奖得主、13位图灵奖得主。
就连没有毕业的辍学生也是很牛的大咖,比如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比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之前有数据统计过,哈佛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46000刀,大多在政、商、科研领域大有作为。
能毕业于哈佛的人,不说未来有多牛X,也不说ta有多天才,但在社会中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精英。而精英的成功,从来不止是令自己受益。他会有足够的影响力让整个家庭,都因他而正向发展。
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崇拜他,模仿他,学习他,并沿袭他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去成长。
因资本惊人,资源过人,见识又超人,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连锁效应,哈佛校友身边的孩子被哈佛录取的概率自然也会升高。
还有一组数据是关于2021届哈佛新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的。
据统计,新录取的哈佛新生里,46%来自超级富豪家庭,比例远超去年的26.6%。
哈佛的录取何其艰难。去年它的录取率仅为5.3%,创下了历史新低。可在这已录取的人数当中,仍有近一半学生,都是超级富二代。
这说明,在更大的概率上,父母学历越高,经济能力越强,孩子的教育资源越好,成为精英的概率也直线提升。
所以有人说: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在拼爹。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什么人。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也是一种天长日久的模仿,更是一种来自生灵魂深处的引领与被引领。
父母拥有的优秀品质,不会随着生命消失而消失,它会遗传,会被继承,会在子孙后代身上,一代代继续下去。
02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哈佛的特有现象,并不能说明什么。
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在我国,同样存在这样的概率。
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报道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3成落至1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研究人员总结说:随着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绩除了与考生本身努力有关之外,考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也至关重要。而现在,随着贫富差距正在加大,阶层固化,马太效应加强,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清华大学有一位教社会学概论的教授,叫晋军,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背景调查。结果发现,相比全国而言,越来越多的清华学生来自富人家庭。
晋军教授说,“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接触的资源、学习环境、眼界和见识......你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晋军教授的学生张小林,也曾在知乎上说: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这些事实,其实我们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少有人去接受,去面对。对于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选择努力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大多数人早已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03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接受采访时,曾经说了这么一段话:“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熊轩昂的这段话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道出了现实的心酸。
他的父母是外交官,年纪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周游列国。英语好到爆,眼界与见识,更是非同一般。
而父母对他的成长,也是极尽尊重。他们会让他成为自己。而不是控制他,辱骂他,殴打他。他们给他自由,也给他科学的引领。
试问,这样家庭的孩子都不成才,那谁会成才?
《中国青年报》报道过一个北大学生的案例。他叫李林,来自底层农村。在镇上念小学、初中,在县城上高中,高考后进入一所985高校,后来考入北大研究生。
他说: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的同学来自寒门的比例,占98%。
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
而在985院校里,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小于1%。
也就是说,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且这些寒门贵子进入社会后,还会因外在原因和心理原因,落后于来自精英家庭的孩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并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而是这个时代的现实和趋势,即便是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名校的寒门学子,他们所拥有的眼界和格局,与精英家庭考入名校的学子相比,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一个人的眼界与格局,来源于其从小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
04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着非常丧气。
然而,更令人扎心的事实并不是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因为“拼爹”,你已经输掉了。而是那些靠“拼爹”进入名校的人,却活得比你更加的努力。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会场主持人李思思,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很多人都知道这张年轻的面孔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五年都担任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会场的主持人。
但鲜有人知道2005年时,李思思就曾以大一学生身份参加央视三套《挑战主持人》节目,并成为该节目史上第一位八期女擂主。2006年,她再次参加CCTV《挑战主持人》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赛,并荣获季军。
而更早在2000年时,她曾获导演张艺谋影片《幸福时光》女主角提名,参加张艺谋亲自面试。
同为央视主持人的撒贝宁,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撒贝宁父母都是军人,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从小到大都被艺术熏陶,自幼热爱演讲的他曾创下了演讲的神话,多次在演讲比赛中拿下大奖。
大二时撒贝宁就搞戏剧社,还拍电视剧,获得了中央台“理想杯”二等奖,大三时作为合唱团团长率队远征西班牙,在国际比赛中勇夺第一,大四被保送研究生。后来在主持生涯中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主持人。
而那些辉煌背后,李思思,撒贝宁不知道背了多少台词,练习了多少次演讲,流过多少泪水与汗水。
台前的光彩并非一蹴而就,这背后都是常人所看不到的付出与坚持。
一个优秀的人并非天生的,作为一个有着精英血统的人从来都那么努力的生活着,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
05
几天前,有一位同学跟Apple学长闲聊。她说自己现在大三了,但心里一直都觉着很自卑,刚进大学的时候,因为身边的好朋友都考进了985,211,而自己进了一个二本院校,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是有种抬不起头的感觉。
后来,在大学里发现室友们不是学习非常好,就是生活都很丰富,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而自己老是与她们格格不入,每日只在寝室里追剧。
现在还有一年就毕业了,看到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考研的每天备考到深夜,公考的在参加各种培训刷题,找工作的同学也开始在四处投实习简历了,自己也还是得过且过,突然间觉着心里很慌,感觉未来很迷茫。
难道天生优秀的人就注定优秀到底?没有精英家庭背景的人就注定要接受平庸的一生吗?
同学,当你深夜还在游戏中寻找刺激,在追剧中寻求快乐的时候, 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正在偷偷地超越你。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拉开的。
“没有伞的孩子需要比别人更努力的去奔跑!”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有些东西天生就注定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比如格局,眼界,见识。 但对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一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所以,如果说人生的上半场拼的是家庭的资源和教育,那么人生的下半场真正拼的,是你所付出的努力。 只要你愿意从此刻改变自己的态度,你就能在未来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回输在起跑线上的格局,眼界,见识。
寒门再难出贵子,但不代表不能出贵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在自己手中,只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去改变。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并不是你天生手里就拥有了一副好牌,而是你可以微笑着把手里握着的一副烂牌打成好牌。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就决定了过什么样的人生。
最后,Apple学长想告诉同学们一句话:不要因为你的父母不够优秀,就对生活感到遗憾,对自己感到自卑。恰恰相反,因为你的父母不够优秀,你才有机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只有你变得更优秀,将来你的子女才会更优秀。
-END-
关注 “苹果学苑” 即送大学成长超级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