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谈快乐教育
『壹』 求清华100年校庆化学系教授李艳梅的演讲稿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1年4月24日上午 地点:人民大会堂 (主席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均出席) 主持人:现在,请教师代表,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艳梅发言。 李艳梅: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在这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迎来了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请允许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我们共同挚爱的学校致以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真挚的祝福。 作为一名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198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在这里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上学期间,老师们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教会我为学为人,更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在20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像和其他清华教师一样,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把学术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力争把古老的化学知识讲得像鲜活的鱼儿一样生动,使每一堂课都变成最精彩的一课。作为一名教师,我热爱我的学生,清华大学是广大优秀青年向往和汇聚的地方。对于教师而言,每名学生都是唯一,都需要你去发现,去欣赏,去雕琢。我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希望他们也微笑着面对人生,充满希望的迎接未来。同学们对我说,不如意,不高兴的时候, 总会想起您的笑容。我珍藏着好几本学生的送我的影集,上面满是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他们永远装在我的心里。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2008年,全校上万名本科生投票,把我和其他九位老师选为“第一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由于我常常鼓励同学像小熊维尼一样乐观向上,同学们在颁奖晚会上,送给我一只一人高的小熊维尼。每当看到这只维尼熊,我心中都充满了幸福和感动。 清华园里一批批学生,来时充满求知和成才的渴望,走时带着老师和学校的嘱托,更带着清华人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每当得知昔日的学生在事业上取得了新进步,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快乐。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将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功,谢谢大家!
『贰』 如何以最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培训收获
我接受我快乐
——听“如何以最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有感
3月25日上午,有幸到新一中学术报告厅聆听了北京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熊教授的关于“如何以最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的心理知识专题讲座,熊教授以幽默动人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博得了听众的笑声与掌声。同时,在本次讲座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熊教授真诚而又带有点调皮的两个字——“接受”。万事万物自有它存在生长的道理,我们既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那就唯有“接受”啊!“接受”既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也是对自己不坦然接受心理的平衡。唯有从内心坦然地接受,才能拥有自然快乐的阳光心态啊!所以我就以“我接受我快乐”为题来抒发一下我的听课心得吧。
其实,我捋了捋自己个人的感受,感觉题目跟内容也许还是不很相符的,但也差不多是围绕主题了吧。听了熊教授的讲座,总结反思有如下几点:
一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差异性
熊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度就是这个人心理感受的快乐度。作为一名教师,每天要面对一大帮存在个别差异的孩子,要让自己心理时刻保持平衡与快乐,就要正确看待这些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位老师整天愁眉苦脸,问他何故,缘是一名学生成绩总也提不高,老师每天对他上补下补左训右训,他就是原地踏步不前进,真是笨死了。熊教授说,那你就活该愁死,既然你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孩子还是老样子,经过多次检验你也已经给孩子下了定论,那你就坦然接受呗,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熊教授说,一个人能跑多远能飞多高是由千万个理由决定了的,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他指出了多少到多少是高智商,多少到多少是正常水平,多少以下是低智商)也是有许多理由决定了的,一个人天生资质就这样,你也是改变不了的,既然你无法改变现实那就唯有坦然接受现实,付出努力是你应该做的,但收获愁苦却是你不必要做的。你应该放过那个学生,不让他每天处在“亚历山大”中,也应该放过自己,不让自己整天处在愁眉苦脸中(老实交代,我没有能原样照搬熊教授的话,但大概意思没有变)。想想自己,看看身边周围的同行,何尝不是如此呢?自己作为老师同时又作为家长,往往在“恨铁不成钢”中一度沉沦,一度埋怨自己,一度梦想孩子能在自己的培育下哪怕有朝一日不能成龙成凤最起码也能成为像大家眼中的“有出息”那样,可现实往往不能顺着你的梦想走,因为这块铁最终能不能成钢也是由千万个理由决定了的啊。快乐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你想快乐就坦然接受既定的现实吧。
二是应该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信
一个人若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在某一个兴趣爱好中能有与别人不一般的表现,那你的自信心肯定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培养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能帮助他提高自信心,也能让他在与同伴的相处中更加快乐自如。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出心理学上说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也许有很多原因造成,但其中也不乏孩子没有兴趣爱好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我那读学前班的儿子每天从学校回来不是满身灰尘就是满头大汗,再看好友的小孩,从上到下干干净净,我就开始数落儿子了,可他反而投诉我说,那谁谁都不跟我们玩的,叫他一起做游戏他也不会。再一了解,那孩子下课或是游戏课都是看别人玩,根本不往人群里凑,别人都是玩这玩那,可他却提不起兴趣来,同时也就失去了很多和同伴在一起玩的乐趣了。拥有某种过人的兴趣爱好或者直接说是特长吧,也是能够提高个人的自信心的。你能在某种爱好中表现突出,自然能在同一爱好中受人欢迎,受欢迎指数高自信心就足,与人交往的底气也就自然足,哪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呢?熊教授说,任何兴趣爱好都是可以培养的,虽然有些是人与生俱来的,比如某人爱好写字,某人爱好唱歌,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我们很多老师当中,也有缺乏兴趣爱好的,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是必要的。当所有人都参与某项活动,而你却远远观望时,你必定是落伍的,必定是不受欢迎的,必定在交往中也会是不自信的,结果的结果也可能会走向孤独抑郁的,而抑郁的结果又会怎样怕是不必再啰嗦了,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案例。所以,熊教授说,教师们强迫自己参与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是在抑郁路口处拐弯的最好途径。
三是挖掘职业不倦怠的动力源泉
我曾经在《爱的教育》中译本夏丏尊先生的译者序言中看到这样几句话:“教育好比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感受特别深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其中每天都会发生不一样的事情,这些人也每天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如果我们对这些都熟视无睹的话,那便对教育就没有了兴趣,那我们也就成了每天对着这些花花树树修枝剪叶而不露出半点喜好与欣赏的普普通通的园丁了,呵呵,那我们也就跟“职业倦怠”四个字交上朋友了。如夏先生说的,掘池塘,方或圆不重要,重要的是水。那我可以这样理解,一位老师优秀或不优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这份职业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对你的学生倾注你的关心,你的爱护?我也可以这样理解,学生从我们这里习得了多少方法技能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传承了多少善良与正直,勇敢与诚实,因为这才是我们从事这份职业的真正价值所在。我还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教育者最终能否成为教育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一直坚持从教之初的梦想与憧憬,让当初那股子热情与激情永远伴随在我们的教育行程中,我们要做就做既懂得技术又懂得欣赏的园丁,我们要做就做快乐的永不懈怠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四是正确看待教师的付出与劳动
熊教授这份精神套餐既然是送给我们老师的,那必定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同时提出我们要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与快乐,就要正确看待我们的付出与劳动。熊教授说,付出就是成长。苏格拉底也说:“教师是最大的付出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付出就是成长,成长了自己,也就提升了自己。如享誉全国的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们就是教育战线上最大的付出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呵呵,我当然没有他们的天生资质,但我也可以对自己的付出与劳动高兴地说,我在收获成长的喜悦啊!
五是我们如何让大家都阳光快乐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其意是: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殆,可以长生久视。 呵呵,此意最终的告白当然就是:人啊,万万不可有贪求!熊教授说,我们缘何经常感觉不到快乐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贪求啦,贪念使得我们常常不能心安理得,贪念使得我们常常不能坦然接受现实。知足,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它既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最后,让我借用李镇西老师的经典名言来结束今天的听课心得吧,当我们每个人都心存这个善念时,我们就都是天底下最快乐最幸福的人了!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叁』 李玫瑾: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我也一定让她活的快快乐乐
李玟瑾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因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而为大家所熟知,但她更因切实有效的 育儿 理念受到家长的热捧。
李玫瑾教有个女儿,她曾说过: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我也一定让她活的快快乐乐。
她表示她并不很看重女儿的成绩,女儿上学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有次数学考试,150分的总分,她女儿只考了15分,面对女儿数学差时,并没有像有些父母那样暴跳如雷,责怪她不努力;也没有对女儿大失所望,从此不管不问。反而是很淡定的接受女儿数学不好这个事实。
她心平气和的和女儿谈话,从谈话中,她知道女儿虽然文化课上没有什么天赋,但很喜欢音乐。李玫瑾教授努力培养女儿的爱好,最终女儿通过音乐上的优势,考上艺术类院校,后来成为一名普通的音乐老师。
她的女儿并没有因妈妈的优秀就表现突出,没有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而是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但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并在这个职业上发光发热,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件成功的事。
《小欢喜》中乔英子是个品学兼优的“学霸”,不仅成绩好,而且对未来也是非常有规划,完全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妈宋倩为了更好的照顾她,辞去金牌物理老师,去做培训老师,以便有更多时间照顾她。宋倩一直给英子灌输我都是为你好的观念,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英子。
对于宋倩的好,英子并不能完全接受,她很不快乐,导致她得了抑郁症,几乎每天都面临失眠的困扰,最后更是离家出走,想要逃离这个家庭 。
好在英子是幸运的,在海边,看到女儿的痛苦,宋倩及时醒悟,让英子找回了久违的自由和快乐。
11月1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演讲了《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在演讲中提到: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如无意外,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这样的事实,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轻易接受。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造就许多家长的焦虑;老拿孩子和其他人对比,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家优秀,因为家长总喜欢拿自家娃的短处和别家娃的长处比,越比越叹。
从出生就开始报亲子班,到幼儿园给孩子报了一堆的课外班兴趣班,但孩子依旧逃不出越来越平庸的影子。
导致孩子成为普通人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孩子很努力,但是他们却很难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拥有一个好的智商;有些孩子即使拥有高智商,也很努力,但是缺乏运气和发展机遇,最后也不可能很成功;还有些孩子天赋并不在父母希望的方面,爱运动的孩子却让他学画画,爱音乐的孩子让他学理化等等,方向是反的,越努力越失望,家长累,孩子更累。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时拥有高智商和好的发展机遇。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不过是和父母想要的不一样而已,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没达到自己预期效果就认为孩子很失败,很平凡。
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接受自己和他人对孩子平庸的事实。毕竟99%的人会平凡度过这一生,剩下1%中的1%才会有可能成为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并非代表孩子就幸福,普通人也未必说明生活不幸福,孩子的心性和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李玫瑾教授,即使自己是一个教育专家,但也允许自己女儿的平凡,快乐过一生也是父母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