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死亡教授
A. 如何看待53岁华中科大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这件事情
2月7日晚23时左右,又一则噩耗传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红凌因新冠病毒感染,医治无效,而在武汉协和医院不幸逝世,年仅53岁。消息传出,世人无不深感痛惜。
红凌,出生于1966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红凌是我国稀有疾病研究联盟全国协调主任及法律代表,还是中国国家科学家评委、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会会员。这样一位研究抗癌药物的顶尖专家的离世,无疑是国家一次惨重的人才损失。
培养出一个专家,实在太难太难。1987年,红凌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随后赴美求学;1994年取得亚利桑那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作博士后研究,导师是著名遗传学家Dr.Gerald M.Rubin;1999年,红凌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后在2007年回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至今。
对于国内而言,一位高学历、高水平的生化博士堪称万里挑一,更是祖国最需要的人才对象。红凌教授所研究的人体重大疾病及西游疾病相关的基因分子机制,更是对全人类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消息传出后,人们对此都感到相当痛心。在人民眼中,红凌教授是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质疑;在学生眼里,他则是一位极其负责、学术水平极高的好教授。他的离世不仅给喜爱他的学生们带来沉重打击,更给国家学术界带来巨大损失。
抗战新冠病毒一役,已经陨落太多精英。而那些每天在数据榜上跳动的数字,在常人看来依旧是那样触目惊心。而每一个数字不仅仅代表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群体的沉重损失。我们无法想象,有多少人的一生命运都可能就此彻底改变。
B. 42岁华中科技大学周军教授不幸去世,当教授的压力有多大
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996工作制度是违法的,人民日报也多次点评996不应该成为企业文化,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喜欢用996加班制度,甚至还给员工洗脑,将这种加班制度当作是狼性文化,但是这样无节制的加班只会透支大家的身体,高强度的加班,不仅会导致失去了娱乐,也失去陪伴亲人子女的机会,失去很多生命的乐趣,就连生病也没有时间去医院检查,导致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我对此事的看法
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确实是很难做到正常的休息,尤其是科研这种工作,一旦做起项目往往都会废寝忘食,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管怎么忙碌,该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身体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更是要及时检查,否则日积月累,很容易就出现问题。当然相关的企业在给科研项目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工作量和强度适当安排,而不是无休止安排一堆的项目,否则这样的人才一旦去世,也是企业的损失。
C.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享年76岁逝世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享年76岁逝世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享年76岁逝世,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数据流体系结构领域的先驱人物、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高光荣逝世,享年76岁。他是中国在MIT的第一位计算机博士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享年76岁逝世1
刚刚,新智元获悉,杰出的华人科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数据流体系结构的先驱人物高光荣逝世,享年76岁。
高光荣,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分别于 1982 年和 1986 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是中国在MIT的第一位计算机博士。
高光荣生前任特拉华大学纽瓦克分校名誉教授,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并行系统实验室 (CAPSL) 的创始主任、清华大学特聘客座教授和中国几所顶尖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和数据流模型、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编译器技术和运行时系统、数据流模型下的程序分析、映射和优化。
高光荣2007年当选为IEEE Fellow 和ACM Fellow。2017年获得“罗摩克里希纳·劳奖”,以表彰他在“指令级并行和数据级并行编译技术以及微架构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是来自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生前发表300多篇论文,在同行评审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中获得多项最佳论文奖。他发起成立了多项顶级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并在大量著名的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如 HPCA、MICRO、PACT、PLDI、PPoPP、SC、CF、 ICS、IPDPS、MICRO、EuroPar、CASES等)担任会员,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高光荣培养了博士生30余人,指导博士后20余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进入世界各地的大学任教,有的成为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其中美团创始人王兴,就是高光荣的学生之一。王兴2005年获美国特拉华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读高光荣的博士,没读完就回国创业。
各方悼念 华中科技大学发来唁电
不幸的消息传来,业内不少专家学者第一时间纷纷通过社交媒体悼念高光荣教授。
华为操作系统首席科学家、中央软件院副总裁、OS内核实验室主任陈海波表示:
早上起床就看到这个悲痛的消息。高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MIT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计算机博士,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器的研究,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人才。
高先生也长期致力于我国体系结构与编译器技术的提升,多次和我说要一起多为我国体系结构与编译器领域多做贡献,2018年还专程回国组织了专题论坛,并主持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的挑战”。听说高先生昨天还是操劳ICPP 50周年的事情。
沉痛悼念高老师!高老师千古!
CCF杰出会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韩银河表示:
沉痛悼念高光荣老师。高老师是数据流体系结构的先驱,影响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器等多个领域。高老师非常关注国内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的发展,组织过很多课程和讨论会,为中国的很多年轻体系结构学者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高老师千古。
原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金海教授表示:
沉痛悼念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杰出校友、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高光荣老师!高老师是MIT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我国第一位博士,是我在数据流研究领域的引路人,我目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据流重点基金就是在高老师的指导下获得的,我们目前的图计算机研发思路也是遵循高老师的数据流思想进行设计的。先生风范,高山仰止!高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IEEE Fellow谢源教授表示:
华中科技大学也发来唁电,深切缅怀这位杰出校友。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网站称,高光荣教授作为杰出的华人学者,始终心系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以其优异的学术造诣、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人才培养,重大科研攻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在系统结构,高性能计算等领域争抢、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
认为数据流与AI存在“天然联系”,未来将迎来“中国主导”
高光荣认为,数据流与AI之前存在“天然联系”。
此前,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中,诞生过很多种想法,但数据流是“活得最长、最有生命力的”。而由于数据流与AI之间的“天然联系”,他也更看好数据流的前景。
历史上人工智能的低潮,与数据流的低潮几乎是一致的。而人工智能计算往往是“不规则的”或“非既定的”,这也与数据流善于并行处理不规则的事情的特点非常相像。
高光荣认为,就像人脑一样,计算机数据流的思想强调‘并行’和‘不规则计算’,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数据流思想或将对未来AI发展带来长足的支持。”
眼下AI如火如荼、热火朝天,数据流也有望再次“回春”。在国力强大的大环境下,中国多年来在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的努力也到了兑现的时刻。
“年轻人都起来了,开放的窗口也开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员来中国交流,有的干脆回来工作——数据流正迎来‘中国主导’的机会。”
悼念高光荣先生!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享年76岁逝世2
近日,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数据流体系结构的先驱人物高光荣逝世,享年76岁。
近日,杰出的华人科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数据流体系结构的先驱人物高光荣逝世,享年76岁。
高光荣,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在华中科大读研期间出国学习,并于1982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 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的学者。
1987 年,高光荣开始任教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终身教授,现任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特拉华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并行系统实验室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并兼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员兼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海外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及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2007 年,高光荣获得美国计算机协会和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荣誉,也是第一位获得双资深会员的大陆学者
高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数据流模型、并行计算、计算机系统架构、程序分析与优化技术等方面,包括:(1)针对计算,分析,延展的数据流模型;(2)基于数据流的多线程编程/执行模型;(3)计算机系统架构;(4)基于数据流的编译优化模型;(5)软件流水线;(6)程序分析技术。
高光荣教授获得2017年度罗摩克里希纳·劳奖
高光荣2007年当选为IEEE Fellow 和ACM Fellow。2017年获得“罗摩克里希纳·劳奖”(B. Ramakrishna Rau Award),成为全球第7位该奖项得主,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来自大陆的华人科学家以表彰他在“指令级并行和数据级并行编译技术以及微架构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高光荣教授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3年度海外杰出贡献奖”。据悉,“CCF海外杰出贡献奖”授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个人,此奖项由国内学者联合提名,每年选出1位获得者,竞争激烈。自此奖项创建以来,共有8位海外人士获此荣誉。
D. 自杀的武汉研究生是导师的什么
自杀的武汉研究生: 导师的管家、助理和"干儿子"。
王攀叫陶崇园“儿子”
导师散布抑郁症信息
陶崇园跳楼后,他的家人和高中同学从27日中午开始,和学校进行了三轮交涉。
“我们给学校看了一部分两人的聊天截图,希望学校帮忙调查,但是学校认为陶崇园是自杀,学校和导师没有过错。”陶慧说。
陶崇园的亲友提出和王攀见面,学校回复“这样没有意义,有什么事情和学校谈。”从跳楼至今,陶崇园亲友没能和王攀见面,也没有任何王攀的联系方式。
在第二次交涉中,校方提出:“学校及导师暂定无责任,学校出于人道主义给陶崇园家属5万元丧葬费。”
陶崇园跳楼后,王攀在与学生们的群中发表了两天对陶崇园的缅怀,并称:“他和导师关系特别密切,他非常欣赏我独立思考这一点,多次表达了非常想学又觉得压力特别大。”此后开始发出大量关于抑郁症的网络信息及报道。
在陶慧将事件发布在微博后,3月31日,王攀在名为“知著见微之IO”的群中表示将会抛出相关证据。
3月31日,武汉理工大学宣传部回复封面新闻: 26日我校一在读研究生校内坠楼身亡。公安机关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事件发生后,学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班调查和处置相关事宜,已经将初步调查情况向家属进行了反馈。
E. 华中科技大学除了红凌还痛失了哪些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除了红凌还痛失了三位教授,分别是:
一、段正澄
2020年2月10日上午11点18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林正斌,副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器官移植专业30余年。生前任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副主任医师、武汉市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赴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留学。特别是在肾移植术及术后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治疗,肾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