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学教授李玖瑾
⑴ 李玫瑾为什么被骂
李玫瑾说“11刀”或许是自杀,这里面可能有学术之伤,但李玫瑾身后的断裂之殇其实远甚于此,这一点需要被厘清,更需要被放大。深入观察可以发现,断裂并不仅仅在专家与公众之间,也在权力者的态度与围观者的期待之中。“弹钢琴说”也好,“自虐式自杀”也罢,公共事件的发展前期,面对呼之难出的真相,公众往往充满了焦虑,而权力者或司法者却迟迟不回应,这自然会让他们情绪百生,此时李玫瑾再不合时宜地出来表态,也就点燃了公众本来就蠢蠢欲动的愤怒,李玫瑾也就必须被挨骂。我们需要在李玫瑾的被骂中看到这样一个危险的信号:有太多的断裂正在无声无息地产生。没有共识就没有和解,一味地争议与谩骂,只会把不明真相继续引向没有航标的河流
⑵ 世界上最厉害的犯罪心理学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长期致力于犯罪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她不仅是研究生导师,还担任了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她的研究工作涉及犯罪心理的深入分析,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她提出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李玫瑾教授深入探讨了马加爵的案例,从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学校生活等多个维度出发,剖析了这位年轻杀人犯的心理特征。李玫瑾教授指出,马加爵的成长经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危机,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犯罪行为。
在分析中,李玫瑾教授特别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与指导,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李玫瑾教授还指出,对于已发生的犯罪案件,心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她建议,对犯罪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再次犯罪。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本期节目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防犯罪不仅需要法律手段,更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李玫瑾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⑶ 李玫瑾人物信息
李玫瑾,197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自1982年1月起在享有盛誉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担任教职,致力于教育与研究工作。
她的专业领域广泛,主要聚焦于犯罪心理学,特别是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公安社会心理调查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理论与实践。此外,她还对有组织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打击这类犯罪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洞见。
在学术上,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分析和画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同时担任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是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的领军人物。在专业职务上,她晋升至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体现了她在业界的高水平和影响力。
在社会活动方面,李玫瑾活跃于多个专业组织,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以及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这些职务彰显了她在推动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法律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公安大学教授李玖瑾扩展阅读
李玫瑾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