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数学姜老师
『壹』 江泽涵的学术生涯
童年时江泽涵进过私塾,后又上过乡村小学。
1919年初,他的堂姐夫、著名学者胡适回乡探亲,他遂跟胡适来到北方求学。夏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二年级,用了三年时间就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
1922年,江泽涵升入南开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漫长的数学生涯。在南开大学,遇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姜立夫教授,并从此师从姜立夫先生。
1926年大学毕业后,姜立夫带他去厦门大学数学系,让他当自己的助教。姜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江泽涵在做学问、教学、办学以至为人等诸多方面都得益匪浅。
在姜立夫的鼓励和督促下,江泽涵参加了1927年夏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唯一的名额赴美,在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赢得了哈佛研究院数学系“约翰·哈佛学侣”的荣誉称号。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著名数学家H·M·莫尔斯(Morse),那时,莫尔斯的临界点理论刚问世不久,该理论揭示了拓扑学在分析学中的重要作用,引起江泽涵对拓扑学产生浓厚兴趣,从此他专心致力于这门新兴的学科。1930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S·莱夫谢茨(Lefschetz)的研究助教,跟这位著名拓扑学大师研究不动点理论。
1931年,北京大学理学院新任院长刘树杞经姜立夫推荐,邀请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莱夫谢茨也曾劝他留下来继续做研究助教,但他决定学习姜立夫学成回国的榜样,婉言谢绝了莱夫谢茨的挽留,对他说:“现在国内需要我回去教学,我不能再留下了。”当年夏天他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4年起,他担任数学系主任。
1936年,他第二次去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一年。1937年他回国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北京大学已迁往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两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江泽涵也举家辗转来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还兼任过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194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设立数学研究所筹备处,附设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内。江泽涵被聘为兼任研究员。
1946年夏,江泽涵又随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饶毓泰教授出国访问,江泽涵担任了一年代理院长。不久,他也被教育部选派出国进修。本拟再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1947年夏临行前在姜立夫和陈省身的劝说下,他改去了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跟著名代数拓扑学家H·霍普夫(Hopf)教授进修了两年。
1949年,人民解放事业的迅猛发展使身居异国他乡的江泽涵十分高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于8月8日回到解放了的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泽涵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三所大学的数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由三位老系主任中最年轻者,清华大学的段学复任新主任。江泽涵接受了这个安排,并一如既往地关心系里的事务,支持新主任的工作。
江泽涵是中国数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从1935年该会成立时起,他就是副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仍担任副理事长职务,直到1983年改任名誉理事长;他从1962年起任北京数学会理事长,1981年改任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亲手为北京大学数学系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1955年起他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贰』 北京(高中)特级教师都有谁,越详细越好,最好有所在学校
市著名特级教师名单(筛选)
龚正行(生物特级教师)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工作中坚持学习不断研究。在生物学、学习科学,中学超常教育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课题曾获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他所负责的《超产儿童的鉴别和教育》集体课题,三次获省部级奖,并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少年大学生。
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运用数理化知识教好高中生物学”等多篇文章,他的专著《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被定为北京市高中选修课教材,而《求真务实录》一书真实地总结了他的办学思想。
担任全国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青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等职。
郑忠斌(化学特级教师)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努力作到“少而精”和高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担任北京市化学奥校兼职教练员,所辅导的学生,在北京市、全国和国际竞赛中多次获奖。 被国家教委聘为“高中化学新大纲”编写组成员,还参与了高中教科书同步辅导的编写工作。是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城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师大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
王永惠(生物特级教师)
王永惠老师是市、区两级生物学科兼职教研员,西城区生物学科带头人。参加过全国统编高中生物教材、较惨的编写、修改、审定工作。北京市初中生物教材、较惨的编写、修改、审定工作。先后在《生物学通报》《学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和专业文章;出版科普读物、教学参考书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市区电教馆拍摄教学录像4部(主讲),做出了贡献。兼任首饰大硕士生指导教师。
1994年获“北京市科技园丁奖”,“西城区科技园丁奖”。1996年获“西城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1991年获“北京市生物教学研究会教研活动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教练”称号。五次获“西城区生物澳校优秀教练员”称号。1987年被评为“西城区科协积极分子”。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北京市一等奖、三等奖。
刘运秀(语文特级教师)
刘云秀,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八中语文教研组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从教于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十年中,追求短时高效,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用四年时间成功的完成了八年的教学任务,所教班级在历届高考中名列北京市前茅。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授课或举办作文系列讲座,有六张教学光盘在全国发行;教学论文曾获全国二等奖、北京市特等奖。主编了《超常少年成长的摇篮》一书,参与了《中学学科教学教法精粹》等三本论著的编写,在《中学语文教学》、《现代特殊教育》等报刊发表过多篇论文;曾参加过香港、美国、西班牙的国际教育会议并宣讲论文。参加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及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新教材的编写;独立编写了《中学超常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曾被全国中语会教学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曾被评为西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首批国家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李存(音乐特级教师)
李存同志在教学一线工作四十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极为敬业。工作努力、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用音乐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中陶冶情操。多年来,潜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更新观念,意识超前。1980年他就为高中开设音乐课,这在当时是全国首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音乐教学中,他要求学生逐渐做到会欣赏、会唱歌、会演奏、会创新、会评论。为此,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编写了大量相应教材,开展了大量课内外活动。他辅导的合唱团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他坚持让所用学生参与活动,发展他们的潜质,获得艺术上的成就感。形成了较完整的、特有的教学艺术思想。他参与编写多本教材,参加了全国音乐教学大纲的修改工作。2000年参加了教育部《国家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被聘为全国音乐教师培训专家,赴全国各地讲学。
北京市特级教师名单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任教学科
白 洁 女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地理
唐桂春 女 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地理
丁博敏 女 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地理
韩 磊 女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地理
石桂梅 女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地理
李俊和 男 北京市第四中学 英语
王淑香 女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英语
赵书梅 女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英语
申小瑾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英语
郑宁华 女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英语
赵 科 男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英语
马志雄 男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英语
季 燕 女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英语
苏明义 男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物理
刘 敏 女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 物理
许铁成 男 延庆县第一中学 物理
王 琦 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物理
王 钢 男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物理
周 岗 男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物理
张 国 男 北京汇文中学 物理
梁学军 男 顺义区第八中学 物理
段宝明 男 平谷区教育科研中心 物理
张世义 男 通州区潞河中学 物理
徐伟念 男 北京景山学校 化学
白无暇 女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化学
吴 琼 女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化学
赵向军 男 顺义区第一中学 化学
商晓芹 女 怀柔区第一中学 化学
王淑香 女 大兴区兴华中学 化学
田玉凤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化学
陈 红 女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历史
成学江 男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历史
范桂英 女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历史
姜淑琴 女 怀柔区第三中学 历史
苏万青 女 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 历史
王树清 女 顺义区第一中学 历史
邢 军 男 北京市第九中学 历史
江建敏 女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生物
荆林海 男 北京市第一○一 中学 生物
刘启宪 男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生物
马延年 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生物
宋 立 女 崇文区教育研究中心 生物
田树林 女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生物
王伟光 男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生物
谷 丹 女 北京市第四中学 数学
何乃忠 男 昌平区第一中学 数学
蒋金生 男 北京汇文中学 数学
金宝铮 男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数学
李有毅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数学
连春兴 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数学
梁丽平 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数学
刘美伦 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学
陆剑鸣 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数学
孟宜安 男 延庆县第一中学 数学
邱继勇 男 北京市日坛中学 数学
隋丽丽 女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数学
王保东 男 密云县第二中学 数学
王文杰 男 北京市第二中学 数学
王燕春 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学
吴江媛 女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数学
张 毅 女 北京市第五中学 数学
张 鹤 男 北京市十一学校 数学
高 萍 女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数学
柏继明 女 昌平区城关小学 数学
姜利民 女 大兴区第二小学 数学
李耀民 男 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数学
刘可钦 女 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数学
赵美荣 女 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数学
周爱东 男 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数学
诸葛梅 女 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 数学
田丽利 女 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数学
白素云 女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语文
边 境 女 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语文
董华林 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语文
董晓平 男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
付 华 女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
李玉华 女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
刘德水 男 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语文
穆秀颖 男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语文
王大堃 男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语文
吴继烈 女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语文
杨建宇 男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
张 杰 女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语文
袁志勇 男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语文
吴伟民 男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
李树方 男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
李明新 男 北京小学 语文
马丽英 女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语文
乔亚孟 女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语文
唐富春 女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语文
薛晓光 女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语文
杨德伦 男 密云县教研中心 语文
杨红兵 女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语文
张增甫 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语文
郑小平 女 密云县第二小学 语文
朱凌霞 女 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语文
梁志顺 男 北京市平谷中学 综合实践
徐 玮 男 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校外教育
张 军 男 北京市第八中学 信息技术
张文清 男 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学
赵子余 男 延庆县第一职业学校 烹饪
周 放 男 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科学
周又红 女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科技、环保教育
冯惠燕 女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 幼教
汪亚勤 女 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 品德与社会
姚春平 女 丰台区第五小学 品德与社会
周德林 男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特殊教育
朱小娟 女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 幼教
杜毓贞 女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政治
高玉丽 女 北京小学 德育
张 泉 男 朝阳区芳草地小学 德育
崔占国 女 北京市平谷中学 政治
梁 侠 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政治
刘 进 男 延庆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德育
靳忠良 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政治
马丁一 女 东城区西中街小学 思想品德
沙晓燕 女 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 思想品德
王 苹 女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政治
蔚国娟 女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政治
吴国通 男 北京小学 德育
闫长珍 女 北京市第五中学 政治
于荣学 男 怀柔区红螺寺中学 德育
赵 铮 男 北京市第三中学 德育
张民兰 女 通州区潞河中学 政治
韩 玲 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体育
胡凌燕 女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体育
林德森 男 北京汇文中学 体育
索玉华 女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 体育
文 岩 女 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 体育
薛 贵 男 通州区潞河中学 体育
张建中 男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体育
高 华 女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音乐
任 弘 女 北京市育英学校 音乐
谭天静 女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音乐
张亚红 女 北京市第八一中学 音乐
李桂英 女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音乐
何墨荣 女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美术
胡明亮 男 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美术
刘存惠 男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美术
刘月娥 女 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 美术
杨广馨 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美术
杨瑞珵 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美术
王 平 女 宣武区少年宫 美术
张文琦 女 北京市第八中学 美术
『叁』 写姜亮夫的作文
下面有3篇,依次是-----1 姜亮夫介绍,2 我接触的姜亮夫,3 姜亮夫:清华可以这样考
1
姜亮夫名寅清,字亮夫,晚号成均老人,出生于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昭通城内一个颇有名的书香世家。家有兄弟二人,先生居长,其弟姜直清,字正夫,是一位退休老教师,昭通市政协常委。父亲姜思让,字叔逊,是清末京师大学堂学生,学法律,维新人物。武昌起义后回到昭通,领导地方“光复”事业。护国运动中,在昭通领导募捐济军反对袁世凯。
姜先生在私塾饱读诗书,16岁以后就到了昆明,在云南第二中学、成都高等师范学院(四川大学的前身)、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班、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清华毕业后,1927年先生到江苏南通、无锡做中学老师。1929年,到上海大夏大学任教,之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院、浙江师院、杭州大学等校任教授及系主任和学院院长等职。其中,曾两次受聘于云南大学。1995年12月4日逝世于浙江杭州,享年九十三岁高龄。
姜先生除在校园内做教育工作外,还曾任北新书局编辑,《青年界》主编,1949年5月担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和平解放后,任云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处长,1953年国家教育部把姜先生调到了浙江师院任教务主任,从此定居杭州。姜先生也曾担任过教育部顾问。在杭州大学,姜老曾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古籍所所长、博导。先后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中国吐鲁番学会语言分会会长,《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分册主编等。
姜亮夫先生是我国享誉中外的著名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先生一生博学多才,博古通今,著作颇丰,在国内国际上享有盛誉。
2
姜亮夫教授系云南昭通县人,其父曾任省立昭通中学校长,可谓出身文化世家。姜教授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受教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大导师。名师出高徒,经过终身研读,他成为了楚辞学、敦煌学、历史文献学和语言音韵学的著名学者。
姜教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欧洲,曾任教于济南、复旦、大夏、河南、东北、英士和云南诸多大学。在云南大学,任文法学院院长。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政府在云南镇压中共领导的民主运动,史称“九九整束”。之后任省教育厅厅长的国民党中坚分子王政(云南人,曾留学美国)眼看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举家逃亡美国。教育厅厅长职位出缺,省主席卢汉便任命姜亮夫继之。三个月后,卢汉宣布起义,成立了省临时军政委员会,姜亮夫出任该委员会文教处处长。因熊庆来校长出国未归,卢汉又委派姜亮夫教授为云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0年之后,作为一位知名教授,仅担任过三个月的教育厅长的姜教授便失业了。他的妻子陶秋英已应聘出省任教于某大学。之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来函,请姜教授前往任教,可是不知何种原因,姜教授被禁止出省。
因姜教授的显赫学术地位,家父以弟子身份曾就教于他,称他为“老师”。我见过他一两次,称他为“太老师”。
大概在1954年初,李德家教授引领姜教授到省政府办公厅,要我向郭影秋省长反映,批准姜教授出省任教。这两位教授,不了解我这个低级干部不可能越级向省长言说,而且我曾耳闻姜教授任教于英士大学,有人说他还担任过该校文理学院院长、教务长或校长。英士大学是国民党右派陈果夫、陈立夫弟兄为纪念他们的叔父陈英士开办的大学。再者“九九整束”后,姜教授出任过教育厅厅长三个月。所以我猜想姜教授不能出省多少有“政治”原因。
根据上述,我只得告知姜教授,请他写个书面申请,经秘书处处长、办公厅主任、秘书长层层转请郭省长批示。我向姜教授说,请他千万别谈及他与家父认识,我又对李德家教授说,请他别谈及李马两家的世交关系。两位教授知道我这个小干部有为难之处便允诺了。
过了几天姜亮夫把他所写的申请交给了我,我上交了。过了些时,我得知此申请已层层转递,到达了郭省长处。
过了许久,未得郭省长批复,两位教授又来向我询问结果,我难以答复。此时李德家教授当着姜教授的面对我说:“老姜是受‘三堂会审’。”所谓“三堂”,即指三个强势人物与姜教授在云南大学任教时期有夙怨而散布姜教授与国民党有特殊关系。因“三堂会审”没有任何依据,即便有依证,这涉及重量级人物,我吃了熊胆也不敢向上反映。
过了些时,卢汉的秘书马子华从北京来昆明。马子华的父亲与我祖父稍有认识,由于这关系,我称马子华为“马叔叔”。有一天我与马子华偶然相遇,闲聊中,我向马子华探听姜教授历史上有无政治问题。马子华说,卢汉将起义,任命姜亮夫为教育厅厅长,是抢先一步以防国民党中央派其心腹掌握云南教育行政,以免给起义带来麻烦。姜亮夫一辈子做学问,与国共两党都没关系。对他的任命不外他是位知名学者,再则与卢汉是同乡。至于说他与“CC”有关系更是无中生有。
我斗胆地把马子华对姜教授所谈情况向张子斋秘书长汇报,遭到批评。张秘书长说我进行非组织活动,我无言以说,只有承受下来了。不过张秘书长对我的批评,我分析他有为难之处,也就是说“三堂会审”他也只得闭上嘴。
当时,我心想,姑不论姜教授是位知名学者,如若他是个国民党的中坚分子,反对过中国共产党,但他参加了起义,按党的政策也应“既往不咎”。不过我的工作是信访工作,起义人员遭罪,难以穷尽,不再多言了。
3
1926年,后来成为学界泰斗的姜亮夫从成都高师考取北师大国文研究科,着实兴奋不已。然而姜亮夫进入北师大不到两个月,听说清华大学更不错,又萌生了考清华的想法。有同学告诉他,考清华很难,况且现在已是十月,早过了清华考试日期。姜亮夫觉得既然清华还未发榜,何不试试呢。于是他就给时在清华任教授的大学者梁启超写了封信,表示很想进清华读书,但因为知道消息迟了,没来得及报名参加考试。不知是不是可以给他一个补考的机会?
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情写信的,所以姜亮夫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几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清华教务处约他去面试的通知。那天,他按约来到清华,想不到接见他的正是梁启超先生。这让他喜出望外。坐定后,梁先生就姜的读书情况向他作了进一步了解。然后说,现在让你补考。请你以《试述蜀学》为题,写一篇文章。随即,姜便在规定时间写出了一篇2000字文章。梁先生当场阅后对姜说,“你这篇文章说明你在四川读书时是个用功的人,许多四川老先生的书你都认真读的,文章写得也有趣味。”一番交谈后,时间已近上午11时。梁先生对姜说,你先休息一下,过一会有人来领你去吃午饭,饭后稍事休息,接着考王静安先生的课。王静安即王国维。此时的姜亮夫又激动又有点忐忑。激动是今天能接受大学者梁启超、王国维的考试;忐忑的是不知自己能否考及格,尤其是很快又要接受王国维先生的考试。王的学问属另外一路,更为偏。
果然,下午考试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王先生即对姜亮夫说,我出的题目都是“小学”(即文字学)。拿到考卷,姜亮夫很快就克服了紧张,用他的话说,“在这之前,太炎先生的《章氏丛书》我曾反复精读,有一些心得,所以静安先生问我的许多问题,我都没有答错,但都是一家之言”。交上考卷,王先生阅后,忍不住问姜可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姜答不是。王先生先是惊讶,继尔脸露喜色,起身去隔壁办公室,因为只一板之隔,声音传来很清晰,姜亮夫后来才知道,王先生那天是请助手赵万里“去跟任公(梁启超)先生讲,姜亮夫这个学生我看可以(录)取”。不过梁先生没有马上表态,他过来对姜说,现在考完了,你回去听消息吧。之后姜亮夫便在不安的等待中,于两天后等来了清华的电话通知,要他准备好笔墨,去接受复试。
复试有点出乎姜亮夫意料,考的多是普通常识。这是他的软肋。比如有一题为“写出十八罗汉的名字”。结果姜亮夫一个也写不出。又有一题为写出二十几个规定地名,结果姜只写出十六个。除此之外,其他诸如汉语学、哲学、思想史之类,姜则答得胸有成竹。最后他被录取了。
此时,梁先生告诉他,“你这次录取只好说你运气好,因为我们正取生中有二名不来,已经到美国去了,所以拿你备取生第一名递取的”。姜亮夫后来成为学界泰斗,应该说他是深深铭记住了当年梁先生这番语重心长的话的。
『肆』 清华大学公管毕业的姜哲夫到底是何许人也
清华大学复公管毕业的姜哲制夫是“清华学习法”创始人。
他的课是着力培养尖子生的,清华TSDC主动本质学习法体系的应用,成果显著,揭示了学习的奥妙和考试的技巧,,包括:
1学习效率极速提升的奥妙
2学习的本质
3 命题四大陷阱
4秒杀小题的考试技法
5大题突破的奥秘
清华毕业后,多年从事学习能力研究工作,对每名受试的清华学习进行长达10小时专业测评。姜老师将数百名清华学子成功学习经验,凝练而成“主动性本质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