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Ⅰ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01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
李枚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
我们国家的一个情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而且孩子在青春期时,很难管教。
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
02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
李枚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
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祖父母带孩子,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
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因为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
03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
李枚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你不当,明天就有人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做母亲更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6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2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
所以,让老人带孩子,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15岁以后再离开,就没有问题了。像有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
孩子8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
04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这孩子失去依恋对象?
李枚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
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
05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枚瑾: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更多在社会当中,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些,不会那么啰嗦,具体细致。这些正好是和母亲形成互补。
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需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Ⅱ 易经文字故事(9)~李玫瑾
大家好,我是赵冠棠,易经文字易名创办人黄裕棠老师弟子,正在传承易经文字。
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等,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位,出版著作《犯罪心理学》……李玫瑾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拯救了很多人,很多人对李教授都是十分敬仰的。
而我对李玫瑾教授的仰慕,则来自于她对儿童教育的思想。李教授从深源处谈起儿童的教育,我听了之后认为她的教育理论非常好,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很多讲座视频网上都可以搜到,或许对您的教育观念有些指导。
今天我要说的重点是,李玫瑾教授的名字。李教授算是成就斐然,我想她的名字一定是非常好的。果不其然,名字磁场与八字吻合,也就是说这个名字无形之中会链接宇宙大磁场,一生相对比较顺利。五行齐全,有健康格局,有事业格局,这就说明李教授会对自己的事业有完全的掌控感。而且有比较好的贵人运和实干精神。这些信息足以看到李教授的辉煌。前面我们看过柳传志,李昌钰的成就,今天我们又看到李玫瑾的名字,这些都是成功者,他们的名字也推动了他们的辉煌。
好的名字陪伴你美好一生!
黄裕棠老师来自中国台湾台北,现居住广州。易经文字易名创办人,姓名文字磁场能量科学见证人。首创无地雷字起名,易经文字易名和气场图腾理论在北京有作品登记,享有著作版权。
易经姓名黄裕棠老师弟子~赵冠棠
赵冠棠简介:15314394431
中国专业人才库高级姓名学分析师。2004年开始接触易经姓名学,先后学习了11种姓名学。最后师承易经文字易名创办人黄裕棠老师,现在正在传承易经文字绝学。分析过的名字都说很准,经老师改过的名字很神奇。有缘一起见证文字的神奇。
Ⅲ 世界上最厉害的犯罪心理学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长期致力于犯罪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她不仅是研究生导师,还担任了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她的研究工作涉及犯罪心理的深入分析,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她提出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李玫瑾教授深入探讨了马加爵的案例,从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学校生活等多个维度出发,剖析了这位年轻杀人犯的心理特征。李玫瑾教授指出,马加爵的成长经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以及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危机,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犯罪行为。
在分析中,李玫瑾教授特别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与指导,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李玫瑾教授还指出,对于已发生的犯罪案件,心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她建议,对犯罪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再次犯罪。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本期节目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防犯罪不仅需要法律手段,更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李玫瑾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Ⅳ 李玫瑾人物信息
李玫瑾,197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自1982年1月起在享有盛誉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担任教职,致力于教育与研究工作。
她的专业领域广泛,主要聚焦于犯罪心理学,特别是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公安社会心理调查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的理论与实践。此外,她还对有组织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打击这类犯罪提供了心理学视角的洞见。
在学术上,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分析和画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同时担任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是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的领军人物。在专业职务上,她晋升至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体现了她在业界的高水平和影响力。
在社会活动方面,李玫瑾活跃于多个专业组织,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以及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这些职务彰显了她在推动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法律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扩展阅读
李玫瑾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