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疏教授澳大利亚大学

疏教授澳大利亚大学

发布时间: 2025-09-12 05:16:32

㈠ 郑泉水的介绍

楼主您好!以下是郑泉水教授的最新简历,烦请您更新,多谢您!
郑泉水,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于江西金溪。1982年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83-85年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在职硕士进修(导师为已故郭仲衡院士),1985年获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导师为杨德品和熊祝华教授),1989年直接申请并获得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黄克智院士)。1990年1月-1993年5月在英国、德国和法国访问,为英国皇家学会访问研究员(1990.1-1991.3);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学者(1991.4-1993.5)。1993年5月起聘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力学教授,1994年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7-2009年间曾兼职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系双聘教授,200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2004-2011年间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0年起任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CNMM) 主任。2014-2015年间任清华大学-特拉维夫大学XIN Center 创建主任。
郑泉水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微纳米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固-固、固-液界面的运动和耗散问题,及其在微纳器件和生物体系中的应用;非均匀材料的力学;各向异性力学行为;力学基础性问题;张量表示和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 在本构方程理论方面,郑泉水教授创建了本构方程的张量函数表示理论体系。至今,该理论体系已被同行(如著名力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gden等)广泛地用来建立复合材料、多功能材料和生物组织等不同材料的50余种本构关系;于2004年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Eshelby夹杂理论是细观力学的基石,郑泉水突破了50多年未能解决的Eshelby夹杂理论的一大局限,即建立了非椭球夹杂的理论。首次建立了一个普遍具有二阶精度的细观力学模型,解决了40多年细观力学一直所期待的突出问题:建立一个既是解析的,又反应了夹杂形状、密度和分布函数对多相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质影响的理论。该项研究于2005年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在微纳米界面力学方面,郑泉水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发现了石墨自缩回运动现象,在此基础上,采用石墨晶面和多壁碳纳米管,实现了从微米到厘米尺度、大气环境下、高速(达到25米/秒)的结构超滑实验的重大突破,提出了范德华类型纳米振荡器概念。在固-液界面力学方面,他领导的课题组实验发现了极小液滴可在具有曲率梯度的固体表面实现自发、高速运动的新现象,并率先研究了超疏水性力学稳定性并建立了临界稳定压力关系。于2017年再次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郑泉水在固-液界面力学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超疏水性是一种奇妙的湿润现象,在环境、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已有重要应用。郑泉水等最先于2005年以非常简洁并经实验证明了的公式给出了超疏水性的临界稳定压力和最优尺度的有关预测。被美国贝尔实验室的Lobaton和Salamon在论文中(附件5.15)评价为:“extremely important,...是研究超疏水性表面在压力下稳定性的第一篇论文。”

㈡ 日本的道教研究简介

目录

1 开创期的道教研究(十九世纪后期至1920、1930年代) 1.1 该时期的学者 1.1.1 小柳司气太 1.2 为政治、军事服务期的道教研究(1920至30年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3 该时期的学者 1.3.1 福井康顺 1.3.2 吉冈义丰 2 战后恢复期的道教研究(1945年9月─1972年) 2.1 研究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 2.2 研究从民间信仰的角度 2.3 研究从道教方术的角度 2.4 研究从多国比较的角度 3 *** 期的道教研究(1973年─) 3.1 研究的国际化 3.2 研究学者增加 3.3 道教学的独立 3.4 新材料的发现 3.5 研究范围的扩大 3.6 该时期的学者 4 总结 5 参考资料 6 注释

开创期的道教研究(十九世纪后期至1920、1930年代)

日本的道教研究开创时期,从事道教研究的都是汉学家和一些「中国通」。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朝野把目光投向隔海相望的中国土地上的资源和市场,因此,日本开始重视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当时的一般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先驱,还称中国过去的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和灵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武内义雄的《老子原始(其人和著作)》,津田左右吉的《道家思想及其发展》,幸田露伴的《道教思想》,小柳司气太的《东洋思想研究》、《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东洋思想研究续编》、《老庄思想和道教》等等。

该时期的学者

小柳司气太

小柳司气太(1870-1940年),日本佛教僧侣。1894年修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学科。1921年以《朱子的哲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来中国考察。在中国期间,小柳司气太住进了道教全真龙门第一丛林 ── 北京白云观,取得了道教宫观生活的第一手资料。1923年,小柳司气太以授课讲义为底本写成了《道教概说》,出版后不久,就由商务印书馆翻译介绍到了中国。小柳司气太的主要贡献是:收集和整理了大量道教的历史资料,开始运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像研究其他宗教一样,不带偏见地研究中国的道教。

小柳司气太提出的许多观点,诸如:道教起源于神仙家、上古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结合;道教发展史可以区分为开创期、完成期、唐宋期、分派期和衰亡期等,至今仍有影响。

小柳司气太的研究的明显缺点是:将道教研究局限在道教自身的范围之中,还没有将道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因此很少去探索道教和社会政治、道教和科学文化的关系以及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

为政治、军事服务期的道教研究(1920至30年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从1930年代起,日本军国主义 *** 加紧了对华侵略的步伐,日本的道教研究也纳入了对华战争的需要。设在沈阳的「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和设在上海的「东亚研究所」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风俗和宗教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收集了大量侵华战争需要的情报。其调查研究的成果就包含在战后出版的《中国农村风俗调查》(六卷本)中。当然,这一时期也有些学者仍然从事著严肃的宗教研究,包括道教研究。作为这一时期的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平野义太郎的《道教的经典》、《功过格》,五十岚贤隆的《太清宫志》,橘朴的《中国思想研究》、《道教和神话传说》,福井康顺的《太平经的一个考证》、《道教的基础研究》、《东洋思想史研究》,吉冈义丰的《道教的实态》、《道教研究》、《道教经典史论》、《道教和佛教》(多卷本),等等。这些代表著作中有些出版在战后。

该时期的学者

福井康顺

福井康顺(1898-1991年),日本佛教僧侣。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并在该校大学院修业完毕后,到中国留学,师承著名历史学家津田左右吉(1873-1961年)。津田左右吉当时在中国东北的「满铁调查部.东洋协会学术调查部」任研究员,后因著作中比较客观地论述日本古代史,被诬侵犯皇室尊严而判罪。他的一些古代史研究著作也被禁止发行。津田左右吉的史学观点和治学方法对福井康顺有明显的影响。福井康顺以《道教的研究》一书获文学博士学位,著有《灵宝经的研究》、《列仙传考》、《老子道德经序诀的形成》等论著,1987年出版了《福井康顺全集》(六卷)。福井康顺之子福井文雅是当代日本道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福井康顺的研究方法的最好的承继人当推吉冈义丰。

吉冈义丰

吉冈义丰(1916-1979年),毕业于智山专门学校(今大正大学),在中国学习期间,曾继小柳司气太之后,住进了北京白云观。他写的关于道教宗教生活的回忆,被公认为具有珍贵价值的亲身体验。福井康顺和吉冈义丰,他们都比较彻底地改变传统的将道教附属于儒、佛的观点,而是将道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系统来研究。并且其道教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即道教研究的领域已经扩大到了历史、考古、文献、方志和年表等方面。他们的研究方法比较严谨,明显地受到我国乾嘉学派治学方法的影响,其对于《道藏》的历史以及《灵宝经》、《周易参同契》、《列仙传》等研究都是旁征博引,互相参照,细致考证,钩稽异同,言必有据,多有发见的。但是,他们的研究眼光只是局限在宫观中的和书本上的道教,方法上也由于过分重视考据,因此还没有将道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尚未来得及深入到道教在中国社会、文化、科技和民俗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战后恢复期的道教研究(1945年9月─1972年)

这一时期,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世界范围的对华研究的加强。同时,战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于综合研究的重视,日本道教研究迅速得到恢复,并且有了许多发展。这一恢复和发展的标志是1950年日本成立了日本道教学会。

日本道教学会在它的成立声明中称:「道教被认为是一种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之中的宗教。对每个东亚专家来说,特别是汉学家,它的重要性无疑是明显的。考虑到对于中国作系统研究的趋势正在发展,道教研究不能再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和我们的同事组织了日本道教学会。学会的任务是艰巨的。道教研究本身是一个庞杂的领域,但是,如果没有对东亚其他宗教的广泛研究以及对其他学科的相应研究,那么就不可能对道教有任何透彻的理解。在详细调查了道教研究的现状以后,我们决定采取将各个方面综合在一起的方法。」

日本道教学会的成立,把原来属于日本的中国佛教史学会的道教学者都吸收进来并固定在日本道教学会之中。据报道,现在日本道教学会已有会员达600余人。学会成立后的第二年,就出版了机关刊物《东方宗教》,持续刊行至今。从1989年起,日本道教学会开始颁发每二年一次的日本道教学会奖,奖励年轻的新研究者。

作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学者和著作,除了福井康顺、吉冈义丰及其著作以外,还有:金谷治的《老庄的世界 ── 淮南子的思想》,木村英一的《中国民众的思想和文化》,宫川尚志的《六朝史研究.宗教编》、《六朝宗教史》,大渊忍尔的《道教史研究》、《敦煌道经目录》,酒井忠夫的《近代中国的宗教结社研究》、《中国善书研究》,泽田瑞穗的《增补宝卷研究》、《校注破邪详辩》,福永光司的《庄子》、《老子》、《气的思想》、《道教与日本文化》、《道教与日本思想》、《道教与古代日本》、《道教的镜与剑》,洼德忠的《庚申信仰的研究》、《庚申信仰的研究 ── 岛屿篇》、《道教史》等等。从这些研究成果中,人们不难看到战后恢复期的日本道教研究出现了四个特点:

研究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

第一,对于道教历史的研究已经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入到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例如:著名的六朝史专家宫川尚志教授对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研究,大渊忍尔教授的《黄巾的叛乱和五斗米道》,洼德忠教授的《中国的宗教改革》中对于全真教出现所包含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的探索,以及其他作者写的关于民间宗教和秘密会社的研究文章。这些著作都把道教现象作为农民阶级或者士大夫阶级的叛逆者的社会运动来研究和讨论,结果就加强了对群众运动的宗教外衣的分析。宫川尚志就分析过道教之所以称为庶民宗教,就是因为六朝时期的道教传道人,大多出自寒门。这个寒门阶层中的叛逆者,利用图谶自称为帝。以张陵、张鲁、张角为代表的道教教团也是如此。以宫川尚志为代表的论点代表了一种关于道教社会作用的有意义的新论点。

研究从民间信仰的角度

第二,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已经从一般的书面文献研究深入到从它同现实的民间信仰、迷信、风俗、节庆等联系的角度进行观察研究。例如:著名的洼德忠教授对于中国民间信仰作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调查,像灶神、城隍、土地和后土信仰的调查,就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宗教信仰习惯的认识。洼德忠(1913-),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战后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退休后历任驹泽大学教授和大正大学教授。他在连续七次印刷的《庚申信仰》一书中,就日本本土、冲绳和朝鲜南部的「守庚申」民俗作了广泛的调查和比较研究,指出这一民俗出自中国道教。洼德忠教授的著作不仅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道教,而且对于道教在东北亚、东南亚的传播研究也作了重要的贡献。洼德忠教授在他独特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编写的《道教史》一书,被收在山川出版社的《世界宗教史丛书》之中,并已出版了中译本。由于它比较多地从中国民俗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因此,与以前的道教史著作相比更加生动。

研究从道教方术的角度

第三,对于道教的历史研究,已经从一般文化的角度深入到了道教多种多样的方术,诸如:医学、药物学、炼丹术以及道教的法术,连同占卜、占星、堪舆等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道教的炼丹术就是追求长生的一种方法,而另一方面,非科学的方术作为道教的宗教活动形式一直传承不止。这些非科学的方术,被一般人称为迷信。这一时期中,日本加强了道教和科学的关系研究,并以此作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于加深对道教本质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前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薮内清以及他周围的专家学者,这一时期发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国中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宋元时代的科学技术史》和《明清时代的科学技术史》等著作,为日本的道教研究增添了新的有意义的篇章。例如:关于陶弘景的研究,在1930年代,小柳司气太认为陶弘景的学说大多来自佛教,《真诰》一书有的出自《四十二章经》,有的脱胎于「如是我闻」之句,等等。在1960年代,宫川尚志对于陶弘景的研究,其观点有了发展,认为陶弘景不是一个独创的深邃的思想家,而是一个佛教、道教和神仙家等各种学说的综合家。在1970年代,由緟内清主持的研究室编辑的《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中发表有赤堀昭的论文《陶弘景和〈集注本草〉》,论文指出陶弘景的隐居只是一般地追随六朝时代的社会潮流,而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他只是利用隐士的名声来达到列身于官僚的目的。陶弘景的思想体系不仅是佛教思想渗透进了道教的体系,而且是由道、佛、医、药和天文等等范围广阔的思想所构成的。

研究从多国比较的角度

第四,对于道教的研究深入到了从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宗教学特别是比较宗教学研究的进展,以及现代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关系的加强,日本学者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土生土长的道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以及道教对海外华人至今具有的影响问题。前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学者福永光司就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道教对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的研究论著。福永光司(1918-),194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自青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无奈随军下南洋时,随身戎装中,一直带着一部《庄子》。战后,福永光司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福永光司教授在他主持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期间发表的《道教的天神降临授诫》一文中,指出了道教具有完整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他认为:在对于道教神学或者教义作为基轴进行思想史的分析考察时,我们坚持认为道教神学同中国思想史的不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是中国的民族的具有超时空的绝对的皈依宗教的感情、信仰和祈求、思维和思辨的历史的博大的蓄积。

正是从这一科学而客观的立场出发,福永光司教授一反过去日本学者鄙视道教的立场,发表了有关日本的天皇制度和社会文化同道教的关系的论著,出版了《道教和日本文化》、《道教和古代日本》、《道教和日本思想》、《道教和古代的天皇制》等书籍。其中对于道教的神学思想、仪式和象征物同日本「天皇」和神道教的神学思想、仪式和象征物所作的客观而令人信服的研究是日本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成果。福永光司的研究,在日本,赞同者有之,批评者有之,在日本的史学界、道教学界中,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福永光司教授的研究,对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对于日本思想史、日本政治史、道教传播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期的道教研究(1973年─)

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恢复了邦交关系。日本学者的道教研究的视野和兴趣、目的都有一些发展和变化。日本道教研究的 *** 期的主要特点有:

研究的国际化

1972年以前,日本道教研究与欧美的道教研究接触交流比较少。1968年在意大利举行的首届国际道教研究会议就没有日本学者参加。1972年,在日本召开第二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以后,日本的道教学者进入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行列,同欧美各国的道教学者有了广泛的接触,道教研究的国际交流非常兴盛。日本学者承认,欧洲人对于道教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材料,并且建立了很好的学术传统,有不少第一流专家。研究的国际化扩大了日本学者的视野和思考领域。

研究学者增加

日中邦交恢复以后,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关心程度大增。因此,对道教感兴趣的中青年学者越来越多。在日本道教学会成立35周年纪念讨论会上主要发言人中有7名学者的年龄在55岁以下,其中40岁以下的4名,最年轻的只有32岁。近年来,除日本道教学会以外,日本各地还成立了一些新的团体,如:大正大学的「道教谈话会」,关西地区的「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研究会」以及关东地区的「道教文化研究会」等。

道教学的独立

日本道教研究长期依附于中国哲学和佛教研究之中。1974年,京都大学的福永光司教授受聘于东京大学,担任该校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第三讲座「道教」的讲习,首次开设了「道教学」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新一代学者。到了1983年,在第31届国际东洋学会上建立了「儒教和道教」作为独立的第四部会。1985年,在巴黎大学举行了题为「道教和日本文化」的日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又召开了「道教仪轨及音乐国际讨论会」。所有这些都表明,不论在日本或者是在世界范围,道教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已经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新材料的发现

多次重印的《道藏》、《续道藏》和《道藏辑要》,为道教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关于敦煌文书的目录和图录也相继整理出版,特别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以及其他帛书文献的发现和出版,对于道教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范围的扩大

日本的道教研究原来比较著重经典和历史。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大陆道教、台湾道教、香港道教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道教,都已成为日本的道教研究的新对象。同时,开始重视对于道教科仪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早稻田大学的福井文雅的《中国思想研究和现状》、《欧美的东方学研究和比较论》、《道教的历史和构造》等;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的《中国乡村祭祀研究》、《中国的宗族与演剧》、《中国巫系演剧研究》等;东京大学教授蜂屋邦夫的《中国道教的现状 ── 道士、道协、道观》、《中国的道教 ── 它的活动和道观的现状》、《金代道教研究》等;京都大学教授麦谷邦夫的《道家、道教中的气》、《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及其它》、《老子想尔注索引》、《真诰索引》等。

该时期的学者

蜂屋邦夫

蜂屋邦夫(1938─),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196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大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原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退休后任大东文化学院教授。蜂屋邦夫的专业活动原来集中在中国思想史,著有《仪礼士冠疏》、《仪礼士昏疏》、《关于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读老庄》等。1980年代以后,蜂屋邦夫多次访问中国,亲眼看到中国大陆道教的复苏,于是,对于道教倍加关心。1987和1988年,蜂屋邦夫两次到中国调查,在1990年发表了《中国道教的现状 ── 道士、道协、道观》。1990年以后,又四次来中国调查,在1995年发表了《中国的道教 ── 它的活动和道观的现状》。蜂屋邦夫认为,「同佛教寺院相比较,道教的特色呈现出外观的多样性。以殿的配置、联额的表现和祭神的组合等情况而言,在八十所道观中各有个性。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总体的具象。以道士的信仰和生活等内层方面而言,它们似乎没有像可以见到的道观的外在方面那样有显著的不同点。但是,就主要神格的地域特色、交流地区的范围和信徒朝拜情况,以及道士的生活面而言,各个道观也是有程度不同的特色的。」[1]

麦谷邦夫

麦谷邦夫(1948─),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系,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专业是中国思想史,一直以中国道教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著述有:《陶弘景年谱考略》、《初期道教中的救济思想》、《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义学管窥》、《道教中的各种天界说》、《道家、道教的气》等。从1974年起,麦谷邦夫就在道教研究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道教经籍索引。已经出版的就有《老子想尔注索引》和《真诰索引》等,极大地方便了各国学者的道教研究工作。

丸山宏

丸山宏(1959─),毕业于筑波大学比较文化学科,1989年取得筑波大学大学院历史人类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单位。现任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丸山宏曾多次赴台湾考察道教仪礼。由于语言才能出色,能说普通话、闽南话和英语,能阅读法语文献,因此,在道教研究中视野开阔,并且力图结合最新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同时又注意吸取传统研究方法的优点。在日本新一代道教研究学者中,丸山宏著作丰硕,立论稳妥,颇为令人注目。他的《玉坛发表科仪考 ── 台南道教仪礼的历史谱系探索》,发表于1991年,当时他年仅三十二岁。此文在1991年获得了日本道教学会颁发的第一届道教学会奖。由本田济教授签署的「评审结果报告」指出,「该论文在对于当今台 *** 南县和高雄县的正一派道士进行的玉坛发表仪式进行精密调查的基础上,对于行仪技法上溯至古代东晋,特别是对其最具特征的取天气罡法的研究,以文献证明它与宋代开始的天心正法相一致。也就是说,该论文是以实地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而组成的。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以前也是有过的。但是,该论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组合了历史文献的验证。就这一点而言,它开拓了以前研究中未曾见过的新的方法论」。

总结

日本的道教研究经过近百年的积累,按照道教文化综合体的特点,其独立的道教学大致已经形成十个门类:

关于道教的一般著作; 道教史; 道教和民俗、信仰、历法,道教和文学; 道教和科学; 道教和儒教、佛教; 道教思想和哲学; 道教经典和文献研究; 道教的传播; 道观、道士和科仪、节庆; 学术动向。

在 *** 期中,日本道教研究的重点,在思想史方面是三教关系史的研究、「气」的研究、道教定义的研究;在道教经典方面是道藏研究、道藏目录的编制、道教文献、敦煌出土文书、道教史料和新修道藏的问题;在道教文学方面是确定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在道教民俗方面是重点调查中国大陆的民俗、道教仪礼以及文献和仪礼实际的比较研究;在道教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方面是加强炼丹术和养生术的研究。因此,这一 *** 期的研究规模比较过去要大得多。

㈢ 走进悉尼大学 在建筑与文化艺术的殿堂中穿越

         是什么样的城市四季花开?是什么样的大学美轮美奂?

      是什么样的学府先后培养出7位诺贝尔奖、八位总理、一位国王、23位最高法院法官?

        培育出101名罗德奖学金获得者、联合国大会主席、国际法院院长、世界银行总裁、澳洲央行RBA行长等知名政商界人士的摇篮究竟是哪所学院?

 

          答案就是被誉为 “南半球牛津”的悉尼大学,它不仅仅颜值爆表,更是实力担当: 多项发明和科研成果造福世人,从心脏起搏器,B超,黑匣子到CPAP呼吸机,人工耳蜗,再到真空玻璃和WIFI无线网络技术等,成为了世界每天亿万人口生活的必须品,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如此骄人成绩的高等学府,怎不令人心向往之呢? 

 

   悉尼大学是坐落于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的一所世界顶尖研究型学府。始建于1850年,建筑风格独特,环境优雅,原始建筑校舍至今保存完好,堪称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的典范。被世界权威机构多次评为全球最美校园。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极具魅力的风景线,这个周末,我们一起相约,再次走进这所具有170年历史的悉尼大学,在古老建筑与人文学术中穿越,品味这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悉尼大学被称为"澳大利亚第一校",全球排名第39位,在世界范围内亦是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悉尼大学共有17个学院,100多个系,21个图书馆,70多个研究中心,有八大校区及多所分校,悉尼大学现有学生五万多人,吸收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八千多名国际学生。

 

 

     是否上过大学,通常是一个人受教育层次的标志。身为国人更知内地莘莘学子考大学之苦,与进大学之荣耀。虽然上大学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价值和高度,但是好的大学能够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好的平台与资源是毋庸置疑的。 谁不想人生中最美的那几年,能在一个历史悠久、建筑优美、名师云集的校园里读书,谁不愿在青春璀璨的年华寻觅一个纯净安全,充满良知与智慧的学院度过呢? 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人若没有智慧和眼界,再远的远方,也只是荒芜之城。

 

 

            不负时光,也不负自己

          怀着敬仰之情走进被众权威媒体誉为世界最漂亮的大学校园,发现它竟然没有围墙,也没有富丽堂皇的校门,仅仅两根有年头柱子而己,其他任何标志都不见。 全开放式的校园,任何人可以自由的出入的学校,既是在上课时间,游人依然可在学校里自由参观、拍照。

 

    由于疫情影响,悉尼大学还没有正式开学,我们来到的校园显得更加恬静、安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哥特式塔尖建筑,犹如欧洲的城堡宫殿,庄重典雅,美仑美奂。这幢主教学楼就是出了名的哈利波特楼,这里是哈利波特魔法学院的取景地。

 

 

         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是爱德门•布莱克特(Edmund Blacket),属于哥特式风格,主楼设计为长方形,中央是方形钟楼,内置一组54鈡的排钟。排钟在每周日和学期内的周二有定期表演,并在重要仪式前演奏,主楼最壮观的部分是两座礼堂:仿威斯敏斯特厅的大礼堂(Great Hall),和原为图书馆阅览室的麦克罗兰堂(MacLaurin Hall)。两座礼堂都拥有精美的花玻璃和雕塑装饰,以及壮观的托臂梁屋顶。建筑和塔楼于1862年竣工,用料则选用了悉尼本地产的砂岩。

 

        哈利波特楼砂岩建造的墙砖笼罩着一层魔幻的色彩,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的特点有隔音、吸潮、抗破损、户外不风化、水中不溶化、不长青苔、易清理等优点,是一种使用很广泛的建筑石材,如巴黎圣母院、罗浮宫、英国皇宫、美国国会等都是用砂岩建成,历时几百年依然完好无损。

 

     门前的巨大的草坪、散落的木椅,每一处都非常的英伦风,还带着一股清新范儿。 站在哈利波特楼前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美好和谐;小男孩子在草地是蹦跳而来,就是一幅图画;一个女孩捧着一本书坐在长椅上静静品读,就是一段好时光,一对情侣在爬满青藤的墙壁旁拍摄婚纱,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站在这幢一百多年前的大楼前,环顾四周,才意识到自己的周围竟然都是那么梦幻而美丽,都是画卷。

 

       走进这个气势宏大的大楼好像走进了哈利波特的故事中,就是那般奇巧的石雕和造型。一扇扇拱形门廊间,绿树掩映,时不时有几个学生在某个角落看书学习。 哈利波特楼的电影感非常强,无论往哪一个角度看,都是细节无可挑剔。红砖墙搭配绿色条纹的屋顶,仿佛置身在奇幻的电影里。走进大门,一个尖尖的门洞,向我们剧透了同样魔幻的内部。正正方方的中庭,四面都被建筑围了起来,小心翼翼呵护着。

 

        悉尼大学连续数年被世界多家权威机构评为全球最美校园,它的上榜理由:校园内绿地围绕,被列为历史遗产的砂岩建筑与现代先进复杂的楼宇比肩而立。繁华热闹的中央商业区与美丽迷人的悉尼海滩近在咫尺,谱写着文化与风景的交响曲。

 

校园的美丽不吸引很多人都到这里拍摄婚纱,今天,当我们在校园内流连忘返的时候,偶遇三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

 

           在主楼的走廊处,有一堵特别的墙,墙上有悉尼大学校徽图和英文的悉尼大学字样,被称为“毕业墙”。来自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完成学业后,都会在这堵墙前留影。

 

      1858年2月27日,维多利亚女王授予悉尼大学——皇家宪章,使其与英国的大学拥有相同的地位。悉尼大学的纹章由几部分组成。上部三分之一(纹章学称“主带”)是同时象征英格兰和剑桥大学的“行守之狮”。此外,校徽上的中央位置上则放置了一本象征牛津大学的打开的书。纹章下方是载有校训的绶带。古老的校舍,优越的条件,良好的传统,造就了悉尼大学古往今来,长盛不衰。

          悉尼大学的校训极富哲理: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由于受疫情影响还没有开学,校园里显得很清静,只有各种鸟在草坪上悠闲的晒太阳,还有三三两两像我们一样被这群古老的哥特式建筑深深吸引的游人。来到主楼前硕大的草坪,秋风习习,阳光正好,唯有青春与美景不可辜负:赶紧抓住青春的尾巴捧起了书,中间的姐姐手里读的竟然是我的书《红袖添香》,呵呵,拙作出现在悉尼大学校园内,是否有些高攀啊。

 

         古典的大楼像教堂一样,人文荟萃、学养深厚,很多课室、大厅都是开放的。在精英聚集的学术城堡里,和自各国的学子同窗上课,感受世界名校的授课模式与课堂氛围,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悉尼大学的砂岩建筑还有多个,学校的尼可逊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许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珍贵文物,包括许多世界级珍宝。还有多个久负盛名的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免费参观游览。 随意走进里面的一间教室,发现教学楼不仅外观古朴,内部装潢也很精致。长廊的穹顶是圆弧形状,上面有很多浮雕,楼梯间和教室内的彩绘玻璃窗像教堂里那样精致。珐琅玻璃彩绘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有圣经人物更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走廊的扶手和转弯处有一些石雕,都是一些吉祥动物和怪兽,一定有什么寓意蕴含在里面,值得好好品味。

 

      学生上课的教室有的古朴,一排排木质的长凳和桌子散发着油亮的色泽,阳光透过窗户上的浮雕玻璃照射进来,有一种在时光隧道的穿越感,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席勒曾经说过一句话:时间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有的教室则充满现代气息,多媒体的电子设备一应俱全,阶梯式桌椅依次排列,在这里,莘莘学子聆听教授与大师的传承与教诲,迸发智慧的灵感,挥洒青春的汗水,这里记录下刻苦努力,见证过坚定决心,遇见真挚爱情,放飞最纯粹的梦想,相信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未来的年轻人才无所畏惧,世界因为与他们而充满希望。

 

      悉尼大学每个院系均有自己的计算机房,学生只要记住自己的unikey,就可以借用电脑上网查看自己的课程安排,打印上课内容、查阅文献等。计算机房布置也非常人性化,里面有好多地垫或者大的沙发床,学生可以形态各异地坐着、躺着窝在沙发床上,听着音乐看书、复习。

 

     这所孕育了无数学霸和精英的学府,图书馆可谓是功不可没,悉尼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由一个总图书馆——菲舍图书馆(Fisher Library)和14个分图书馆组成,其中Fisher图书馆是南半球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一共4层,占地53000平方米,内部的设施相当齐全,24小时不间断开放,方便学生挑灯夜战。每一层楼还备有自动贩卖机小厨房和微波炉,方便学生在此用餐。更有趣的是,学校考虑到学生们在一上午的课程或是学习后难免犯困,在二楼还配备了睡眠舱,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在里面睡上一会儿。

 

      如此高大上的悉尼大学图书馆不仅对公众开放,任何校内外人士都可以免费阅读和查阅资料,且任何人士都可以办理借阅卡。 除了图书馆,悉尼大学有多个校内博物馆,其中对公众开放的有尼可逊博物馆(Nicholson Museum)、麦克雷博物馆(Macleay Museum)和大学美术馆(University Art Gallery),这些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并且可以免费参观游览。

 

 

      穿梭在这个集文化气息和精美建筑为一身的大学校园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城堡。我们凝神在一所所古老的学院里,只见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石凳上长满青苔,四周分布着神话般的建筑。有绿意盎然的“秘密花园”,有些阶梯教室,浸透着时光的痕迹;楼里面吱吱作响的楼梯,古老的桌椅板凳,还有那透露着历史气息的教室和考场,仿佛打开门之后就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悉尼大学还有一处极具个性的地方,那就是涂鸦通道。经常有学生在那里尽情作画,一个短短的通道,有着一代又一代同学放肆挥洒艺术的痕迹。一层层的喷漆图案,有情感的夸张,有个人思想的张扬,有不羁的发泄,墙上扑面而来不仅仅是艺术的冲击,更是一种对学校文化的赞同。仿佛对世人说着:这就是USYD!

 

      在主楼院落的拐角处,有一棵88年历史的蓝花楹树。可惜这颗18米高88岁高龄的蓝花楹在2016年一场暴风雨中被连根拔起,所幸之前悉尼大学将被称作“考试树”的蓝花楹进行了克隆,2017年与蓝花楹“科隆体”一同入驻悉尼大学校园的还有一棵火焰树,我们在悉尼大学中漫步,看到新的树苗已经茁壮成长。一红一紫,自待到十月初夏的来临,大家可以在看到一片大红大紫,争奇斗艳。

 

 

     我们慢慢行走着,讨论着,欣赏着或新或旧的建筑,悉尼大学设有文学、法学、经济、工程、医学、理学等十个学院,还有众多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我们正在游览的主校区面积72公顷,除此之外还有九个分校区。 仅凭一双脚很难一次将整个校区丈量,仅来一次也不可能深度解读一所170年厚重历史的学院,今天是我第三次来到悉尼大学,依然感到是那么的生疏而亲切,熟悉而陌生,一路感受着空旷校区散发出来的寂然与安谧,体验着大学里独有的那份神圣。 于古朴和雄浑中无言的诉说着悉尼大学170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出门时候的天气预报是多云,大多时候悉尼的天空都像经过Photoshop处理过的样子,蓝的精湛,白的通透,美的那么不真实。 如果有人用“今天的天空很悉尼”来赞美一处的天空,那应该也是超级美了。好在今天的天空一会云朵飘来,一会儿又飘走,阳光一会明媚,一会儿多云。 在悉尼大学这个学霸云集,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徜徉是一种享受,能够在最美的地方读书学习更是一种幸运。 闻名遐迩的悉尼大学,是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可惜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的,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饱尝人生苦涩,与知识的圣殿擦肩而过,成为心头永远的遗憾。

 

    澳洲八大之一名校之首的悉尼大学,当仁不让成为众多学子的不二选择。我们无法重来的青春已逝,只能坐于草地上,或者长廊的石阶上摆拍一下读书的样子,用以慰藉充满羡慕与遗憾的心灵。 畅游在建筑艺术的长廊,使用着由这所大学师生发明的WIFI无线网络技术,自由地联通着世界,这是一种幸福,这些学者的智慧与发明已成为世界亿万人生活的必须品,亦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心底对他们充满了感激。 建筑与建筑之间有走廊,坐在这样的古老而优雅的门洞中读书、听音乐、聊天,是多么美妙而浪漫的好时光。

 

       几乎所有在悉尼大学读书的学生,都特别期待他们的毕业典礼,这既是学业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走上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举行毕业典礼的大会堂很象一座教堂,它是根据伦敦著名的WESTMINSTER教堂缩建而成,41米长,14米宽,最高净空22米,大会堂四周悬挂着悉尼大学历任校长和一些名人的画像,整个大会堂弥漫着宗教的圣洁感,使人对自然与科学心生敬意。

 

    悉尼大学是实力与颜值并存的大学,它的LOGO,很有皇家风范。典礼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在庄严的奏乐声中,校领导和学术权威们踏着红地毯缓缓步入会场,并在主席台就座。其中一人双手紧握一个一头带锥的东西,那是悉尼大学的宝物一一权杖,并庄严肃穆地把它水平安放在桌子上的支架上。

 

       权杖是1854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通过新南威尔士州州长颁发给悉尼大学的镇馆之宝,是学校元老院权力的象征。它是由一个银质的皇冠里面镶嵌一整块的黄金原石组成的,外饰有皇家盾徽和玫瑰花等,做工精美,下面还用英文刻有座右铭:让教学促进美德。权杖只有在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时才会请出来呈现。

 

 

      参加毕业典礼的毕业生在前排落座后,司仪让大家起立,欢迎校长及校委会成员。风琴悠扬的响起,队伍从门外鱼贯而入。当先两人手执权杖,校委会成员紧随其后,最后是校长,所有人身着袍服,面带微笑。在校长简短致辞后,所有毕业生按照博士、硕士和学士的顺序依次上台,从校长手中接过证书,与校长握手,接受他美好的祝福,四周掌声如雷,镁光灯如炬,最后是一位获得专项学术荣誉教授的加冕仪式及发表获奖感言。

 

 

     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中,有诺贝尔奖得主,有政府总理、国王,有商界巨擎;年复一年,悉尼大学的毕业生象河流一样流淌着,奔流不息,共同铸就了母校的光辉和荣耀。

 

    《欢乐颂》的音乐响起,校长及校委会成员首先退场,毕业生尾随其后。钟楼的钟声缓慢而沉稳,响彻悉尼大学,行人自动停下脚步,向毕业的队伍注目行礼。这一刻,教育的力量跨越了一切,象那钟声一样经久不息。 整场活动近二小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国留学来丰富自己的底蕴。 我们在悉尼大学走过开阔广袤的原始自然风光,到达清湛碧蓝的湖滨花园,看鸽子闲庭信步,赏野鸭湖水沉浮游弋,漫步于古香古色的校园,遨游在精英云集的顶级全球化学府。这真是一次绝佳体验,是一场文化和风景的顶极盛宴。

 

       古树参天的绿树像一条碧色的纽带,巧妙的将各个学院连接在一起。历史悠久的经典建筑比比皆是,庄严肃穆的课堂和爬满青藤的主楼矗立在绿树红花间。各学院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将古典和现代完美结合,彰显着深远的文化底蕴与发展创新。

 

 

  大楼两边步道中盛开着绚丽多彩的花朵,粉红色的花瓣落了一地,美的令人心醉。女人如花花如梦,看见花儿总是难以移步,触景生情地向往醉卧花丛的浪漫感觉。 安娜姐姐更是席地而坐,在花瓣间绽放着明媚的笑颜,人比花娇。

 

    已经是第三次到访悉尼大学,每一次,我都会站在哈利波特楼前,抬头仰望风儿吹动白云在蔚蓝天空上变幻出的花朵,那一刻,方才明白: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 放眼四望,整座悉尼大学悠然横卧在一片英式田园之中,分不出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大学。难怪,悉尼大学被誉为大学中有城市 ,城市里有大学,徜徉于几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中,领略哥特式古建筑的魅力,感受悉尼大学发展的传奇...... 开放包容、自由往来。

 

     也许,悉尼大学就是在这种开放与自由的氛围中成长为世界名校。古老的校舍,优越的条件,良好的传统,也造就了悉尼大学古往今来,长盛不衰。

 

      一汪安静的湖泊将学院与城市隔离开,坐在湖边,看海鸥飞过,远处高楼的灯光,混杂着咖啡馆飘散的香气,还有川流不息的车流将 一个真实的世界推到我们眼前:门内,是中世纪的古朴,门外,是新世界的繁华。仿佛世纪轮回,一步之跨,便是千年。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岁月流转中,人类在一天天进步,社会在一步步繁荣。 回望悉尼大学低调的校徽和没有围墙的大门,才知道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我们在悉尼大学行走,漫步,寻觅,也在时光的隧道中思考: 什么是文化、创新与传承? 什么是智慧、真理与永恒?

 

知识是一束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漫漫人生,愿有岁月可回首,且有书香伴左右。

热点内容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 发布:2025-09-12 06:50:43 浏览:158
上海东华大学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9-12 06:45:49 浏览:184
大学生幽默演讲稿 发布:2025-09-12 06:44:34 浏览:671
大学生养蜘蛛 发布:2025-09-12 06:36:01 浏览:39
大学生学生会工作设想 发布:2025-09-12 06:30:17 浏览:147
河北大学李亚男教授怎么样 发布:2025-09-12 06:28:14 浏览:309
辟谣大学生 发布:2025-09-12 06:12:41 浏览:981
西华大学体育老师 发布:2025-09-12 06:07:59 浏览:141
疏教授澳大利亚大学 发布:2025-09-12 05:16:32 浏览:504
河南中医药大学吕教授 发布:2025-09-12 05:09:43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