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教授演讲中国人
A. 有一个好像是在美国白宫演讲的中国人,演讲时用讽刺的语法把美国人都给逗乐了,那个人时谁啊
有一个在美国白宫演讲的中国人,演讲时用讽刺的语法把美国人都给逗乐了,那个人是美籍华人黄西。
1、黄西(Joe Wong),男,20岁毕业于中国吉林大学,主修生物化学专业。曾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后获得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博士学位,全职工作从事科学研究。
吉林省白山市人,朝鲜族,24岁到美国留学,念书取得博士学位,就业结婚生子留在美国。
2012年10月27日, 应求职网站华邻客(TheChineseLink)之邀向中国留学生进行演说。
2、美国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的“大卫·莱特曼秀”在2009年4月12日晚上破天荒邀请中国口音极重的黄西(Joe Wong)亮相,以英语讲美式笑话,近六分钟的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黄西一炮而红。
3、2010年3月,黄西应邀在美国广播电视记者年会表演脱口秀,他面对的是最挑剔、最难对付的一群人:副总统、国会议员、最高法院的法官、记者。
但经过多年历练的黄西有备而来,他准备了好几个月,“在年会的东西是我最好的段子,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把对美国历史、宪法的评价和困惑都放在里面了。”
尽管奥巴马临时缺席,黄西在表演时还是调侃了奥巴马和在场的副总统拜登,笑称拜登不如自传里的形象好。
B. 为什么耶鲁大学为什么不收中国学生
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与中国文化鼓励“听话”“顺从”紧密相关,这些文化烙印实际上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C. 为什么他成为首个哈弗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
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上午10点,何江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他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代表作品《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
这位在中国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学生,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母亲甚至不识字。是怎么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世界名校的毕业典礼上的?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没有捷径
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申请演讲总共有3轮测试。第一轮,递交个人学习、科研材料和演讲初稿;第二轮,从10名入选者中挑选4人,每个人都要拿着自己的演讲稿念稿;第三轮,从4人中选出1人,所有人都被要求脱稿模拟演讲。
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第一学期很受打击,考试没问题,就是开口说英语很困难”。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学英语,跟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一样,没有捷径。”何江自认为自己有些“一根筋”。这一点,或许遗传自父亲——从来不懂得走捷径,家里的田地里,除了水稻,再也没有种过其他品种的农作物。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正如他所言,“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把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
关注海豚课堂(haitunclass)获取更多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