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戴教授趣讲唐诗
⑴ 戴建业主要经历
戴建业
戴建业,男,1956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麻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
已出版学术著作《老子的人生哲学》《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孟郊论稿》《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等11部;“戴建业作品集”9卷(包括:《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文本阐释的内与外》《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诗囚——孟郊论稿》《精读老子》《精读〈世说新语〉》《六朝文学史》、《两宋诗词简史》《你听懂了没有?》),编著《中国儒释道经典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主编)等8部。先后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读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另有英文译作数十篇。
戴建业同时也是一位专栏作家,近三年多来写有约400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被网易评为“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被“爱思想”网列入“热门专栏”作家。先后出版《假如有人欺骗了我》《一切皆有可能》等多部杂文随笔集。
2012年荣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2016年荣获香港“明德教师奖”。并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港台媒体争相报道,被广大年轻学子羡慕地称为“别人家的老师”,被全国网民誉为“国民教授”。
中文名:戴建业
外文名:DaiJianye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黄冈市
出生日期:1956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华中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200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代表作品:《老子:自然人生》《老子的人生哲学》
职称:教授
学术研究
本科生课程
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文学)、六朝诗歌研究、唐代诗歌研究
研究生课程
魏晋诗歌研究、唐诗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文心雕龙》研究、六朝骈文研究、唐宋散文研究
个人成就
专著
1.《老子:自然人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2.《老子的人生哲学》,台北: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3.《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淡泊老子》,台北:滚石出版社2004年
6.《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孟郊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老子智慧心解》,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
9.《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文献考辨与文学阐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老子开讲》,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
12.《浊世清流——〈世说新语〉会心录》,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年
13.《六朝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
14.《两宋诗词简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
15.《文本阐释的内与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
16.《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
编著
1.《中国儒释道经典选编》(与范军合编),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7年
2.《中国散文大辞典》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全书218万字,执笔21万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3.《唐宋诗词史》(与马承五合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版
4.《林海诗情》(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5.《国学经典读本》(全四册)(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6.《张舜徽学术论著阐释》(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随笔集
1.《假如有人欺骗了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
2.《一切皆有可能》,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
论文
1.《困惑与超越——论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得失》,《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6期
2.《论谢灵运诗歌的情感结构及其诗歌的形式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3.《个体存在的本体论——论陶渊明饮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东方丛刊》1994年第3—4期
5.《在言与意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6.《死的深渊与生的决断——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
7.《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6期
8.《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否定与新生》,《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10.《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1.《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2.《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对古代诗歌的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13.《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论左思的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4.《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文学研究与人文关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6.《人民性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的命运》,《反思与超越——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7.《理性与激情的交融——论闻一多的学术个性》,《闻一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回归自然与澄明存在——论陶渊明诗歌语言》,《九江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9.《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历史意义》,《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恬然澄明》,《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1.《论陶渊明回归自然的生命动力》,《平顶山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2.《养拙与守真——论陶渊明归隐》,《九江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3.《文学研究与人文关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4.《“委心”与“委运”——论陶渊明的存在方式》,《第二届中日学者陶渊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25.《“忧愤”与“激荡”——元嘉士庶的人生际遇及其诗歌的情感基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6.《“学术之宗,明道之要”——论〈汉书·艺文志〉的学术史意义》,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5期
27.《别忘了祖传秘方——读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读书》2006年第1期
28.《词语·词风·词艺——论清真词》,《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29.《论元嘉七言古诗诗体的成熟——兼论七古艺术形式的演进》,《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30.《左鲍异同初探——比较分析左思、鲍照人生境遇与人生抉择》,《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
31.《“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第3期
32.《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5期
33.《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上)》,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10年第6期
34.《辨体·辨义·辨人·辨伪——论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的知识考古(下)》,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11年第2期
35.《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劝学篇〉的比较分析》,《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第2期
36.《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构——论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张舜徽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37.《论“诸子还原系列”的学理意义》,《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38.《谈言微中,妙语解颐——〈世说新语〉品读》,《名作欣赏》2013年第2期
39.《平面化的思想与碎片化的知识——纵论微博》,《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4期
40.《入门蹊径——读张舜徽〈初学求书简目〉》,《张舜徽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41.《卖椟还珠——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2.《唐诗与唐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讲演录》,贵州教育出版社2013年
43.《宋词与宋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讲演录》,贵州教育出版社2013年
44.《求学之方与治学之道》,《光明日报》2014.11.11
45.《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中古与近古文献学史撰写构想之一》,《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承担课题
1.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元嘉诗歌研究》(01JA750.11-44054)(2001-2004年)
2.“《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主持),(2004——2008),项目金额5万元,项目编号:232800(横向)
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语言批评”(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课题”)(主持),(2008——2011),项目金额8万元,项目编号:YYZX0903
科研获奖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获200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学年度学校优秀教学三等奖。
2001学年度学校优秀教学二等奖。
⑵ 孙绍振解读古诗词
1.孙绍振如何用“还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福建龙岩一中 邱静芳 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
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
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读《敕勒歌》,提出这个问题:类似写草原的民歌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一首却成了经典性的,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2.从诗话家已有的定评中提出质疑。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
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
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
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如写景抒情诗歌,解读《春夜喜雨》,提出:诗凭什么感人?解读《望庐山瀑布》,提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的感情呢?4.借助诗话家的定评,进一步质疑。
如解读《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提出:众口一词都说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一千多年来,那么多诗话家,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
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鲜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
如解读《西江月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
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
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
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
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孙教授在自序里所说的,各种还原法、比较法都是低层次的操作性方法,而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话,那也不过是,我把这种方法用得很彻底,用得很坚决,将之转化为操作性方法,并使之系统化。”
笔者笨拙,并没从纷繁复杂的分析之中看出其系统性,但是,确实知道了孙教授如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1.抓住诗歌创作特点如解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引出《万首唐人绝句》编者提出的问题:“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
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
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
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表面上是一字之争,实质是关于诗的写实性还是想像虚拟性质的分歧。
因而,这首诗歌解读时,孙教授抓住诗歌创作的特点,进一步解读道:“诗歌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来自真切的画面,来自视觉写实,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更为依赖假定、想像来超越现实,如果拘泥于写实,诗人的感情就比较难以渗透在景观之中而得以自由发挥了。只有在假定的、虚拟的情景中,主观的情感才能渗透在客观的情景之中,得到比较自由的发挥。
2.孙绍振如何用“还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
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
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
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
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
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献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如解读《西江月
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
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
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
3.古诗词解读:籣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
语出 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兰:香草名。幽谷:僻静的山谷。莫服、莫乘:没有人佩带、乘坐。行义:施行仁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不因没有人知道而停止。
翻译:兰花生长在无人的山谷,不会因为没人看而不芳香;船在江河上,不会因为没有人乘坐而不浮在水上;君子做事,不会因为没人知道而停止不做。
比喻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
第一句化用《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兰喻君子,强调修心养性。第二句以舟喻人,强调人生沉浮时坚守气节。
4.王希明: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谈到古诗词,很多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笔者看来,确定的特别是知识性的问题,自然有标准答案。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古诗词的内蕴是否具有确定性,所引起的审美接受的过程及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虽然,个体由诗歌文本而起的想象,只能从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积淀中来,接受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审美经验也不同,生活的经历具有个体性,所以诗歌鉴赏必然具有极强的个体性。
但是,有些古诗词内容确定,情感是类型化的,故此其意蕴还是具有相对确定的特点。比如,辛弃疾的一些反映报国无门之情的词。
这类诗词,不管鉴赏者是谁,可以都会引起唤起类似的情感。这些诗词的鉴赏,大致来讲,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
但是对更多的古诗词来说,情况却非如此。一则,有的文本天然具有模糊性。
比如李商隐的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情境也许是确定的,传达的情绪也是确定的。但是,呈现在读者前的文本非常模糊,情感通过比兴象征来传达,读者只能大致感觉其中情绪的流淌,而无法真正具体落实。
这样的诗,是无法给出标准解读的。所以,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要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对于这一类的诗词,在意蕴方面,要寻求确定的答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多是在知识性的比如典故,技术性的比如手法的层面提出问题,来寻求确定的答案。
古诗词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材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省略,有“言不尽意”之处。而汉语语法相对自由,比较起词形有变化 (比如因过去时将来时等时态而不同) 的语言,汉语缺乏词形的变化。
语言的特点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使多种解读可以并存。比如,通行本 《诗经》 的第一篇《关雎》,最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到底是既定事实,还是主人公“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际的幻想,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仅仅是黄粱一梦,其实是无法断定的。
这种诗译成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就会被迫挑选其中一种。比如这一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译为“Shy is this noble lady/With gongs and drums we will gladden her.”,这是将来时,结果未 卜;而学者辜正坤则译为“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宣称男主角最终赢得了淑女的芳心。
这种诗如果保留其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则可以大大增加阅读乐趣。如唐代诗人皇甫松的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末二句的主语省略,根本无从判断是谁抛莲子,也无法判断要被人知的“人”是谁。
发挥想象,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种情形:(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被她看的少年)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采莲的其他女子) 知半日羞。
(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路边经过的行人)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少女发现自己) 遥被人 (自己同伴) 知 (自己贪看少年) 半日羞。
(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少年) 知半日羞。事实上,不管采取哪种作为标准答案,都是对这首诗趣味和美感的一种戕害。
可能有人觉得,因为古今时移世易,不管物质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我们对古诗词的误读,古诗词在古代应该是可以找出准确的“标准解读”的。实际上,标准答案可能压根就不曾存在过。
相当一部分诗,不但有多种解法,而最为时人接受的解读方式也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还以 《关雎》为例。
这首诗,汉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 《毛诗序》“后妃之德”说,具体讲是贤德不妒,后世孔颖达 《毛诗正义》、朱熹 《诗集传》 等无不赞同。此外还有 《毛诗正义》 后妃“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之说等等。
明清以来,学者多另倡新说,如崔述 《读风偶识》 认定此诗是写“君子自求良配”。对于这些说法,现当代学者多不信服,纷纷认定这是一首恋歌。
像余冠英广为流传的 《诗经选》 中就判定此诗是写男女恋情。这样的一首诗,如果要提供标准答案,出题者是要提供古时最权威的“后妃之德”说呢,还是提供如今的恋情说? 如果说符合本意才是标准答案,放在 《诗经》 的解读史中考察,后者未必就比前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更深一层说,甚至连那些明显的误读都未必没有价值。20世纪有的文学批评流派,比如英美新批评就专注于文本的语义分析,认为作品可以独立自足。
照此说来,哪怕是不符合作者本义,只要是文本可以衍生出这种解释,就可以认可。而我们本民族文学批评史上,不但有“诗无达诂”的说法,甚至还有着悠久的“误读”传统。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采用的方法便是 《左传》 中所言“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孤立地抽取 《诗经》 中的一章甚至几句或一句,来结合眼前情境,并不管本义如何。比如 《左传》 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想要联合鲁共讨郑国,就赋 《摽有梅》,此诗原义是女子盼望男子及时求婚,这里却。
5.教授魔性解读古诗 事件是怎么回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魔性解读古诗爆红网络。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种得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绝不写诗。”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
先来看看网上流行的几个戴教授讲课片段。
评讲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普通的老师会从诗的韵律、意境评讲。而戴老师的方式是这样的:“种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
八卦的戴教授还喜欢挖掘名人隐私:“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那才是一代浪漫的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悼念亡妻的古诗,经戴教授的解读后,突然画风一转,“这个XX,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
6.古诗词解析,
【出处】这是首汉乐府,《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名叫《有所思》汉乐府《有所思》作者·庐夫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
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
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
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 【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
(《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
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
“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
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
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
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
“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
“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
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
(《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
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
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
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
“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
⑶ 华中师范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看到这个话题,我搓搓手,觉得我可以!!!
作为一枚大四学姐,过去四年上过不少老师的课,总的来说,华师的老师都是很耐心负责的,而且平易近人,对于学生的问题都会超级仔细地解答。在华师,教授们学术水平都很高深,但各有各的风格,在我四年的学业生涯中,有两位教授令我印象深刻,学弟学妹们有机会可以去蹭课啊,当然欢迎其他学校的小伙伴呀~一位是有风趣幽默的戴建业教授,另一位是知心大姐姐田媛。
首先说戴建业老师吧,先贴一张戴爷爷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