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子元器件博士生导师介绍
Ⅰ 中国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
1、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3、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4、黄祯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世界病毒学界所公认,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流行规律、免疫诊断、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了疫苗研制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5、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论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Ⅱ 甘子钊的个人荣誉
学生时代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学习成绩超卓。甘子钊的课内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用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读书,尤其喜爱鲁迅著作,甘子钊学习很用心思。读高中时,有一次在语文课本读了《卓娅和舒拉》(节选)一文,写了一篇几千字的分析文章,有独到的见解,被学生会编入墙报发表,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
1954年到湛江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是全校出名的优秀生,第一学期人称他为“怪才”,第二学期称为“天才”,第三学期称为“奇才”。大学本科毕业后,教授们都争着接收甘子钊为研究生,结果成为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的大弟子。
甘子钊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甘子钊研究的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
20世纪7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大能激光上做过贡献,最先在国内实现了燃烧气体动力学激光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对这一效应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后来这方面国际上有较大的发展,这项工作起了一定开拓作用。20世纪80年代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Hall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担任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专家,曾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工作,在学术引导和业务组织上为中国高温超导作出重要贡献。
1979年以来,甘子钊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一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短期工作两次共4个月,曾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1984年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甘子钊,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物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学评议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物理快报》副主编。
甘子钊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PhysicsLetter》)主编,中国物理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