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经验
⑴ 教育部发文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几项职责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意见以条文形式强化了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提出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是研究生导师必须满足的三大基本素质要求。
《意见》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具体包括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
《意见》指出,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把立德树人纳入教学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的评价。明确表彰奖励机制,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考核结果,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落实督导检查机制,对于未能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对有违反师德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理。
⑵ 关于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一些思考
关于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近期在圈内传播甚广,其内容是对之前要求的具体化或是基于校园事件的反馈,不必过度解读。此准则强调立德树人、学风建设与师德建设,明确导师为第一责任人。首要要求导师应精力有限、数量有限,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避免将其仅仅视为劳动力。科研过程应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而非单纯完成课题。主次分明,指导需个性化,合理安排,避免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确保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申诉或改变。
在讨论准则的第二、三、四条时,不同立场产生了不同的分析,尤其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给导师断臂”心态。监督制度、减少指标、取消资格等措施的提出,反映了部分学生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不满。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观点。研究生毕业与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学科方向、学生资质、课题特征以及运气成分。国内教育环境使得很多培养单位开始调整,延长学制至4/5年,但若过长,可能引发考生流失。教育改革需要综合考量,而不仅仅是针对导师。
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导师需因材施教,制定适合的计划,合理安排难度与周期,避免随意拖延。拖延更多是缺乏规划或未按时推进导致的。师生间应保持沟通,明确毕业时间,避免误解。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并撰写论文。对于延期问题,应从客观事实出发,论文是否达到标准至关重要,导师或同行的评价可以作为参考。培养单位应设有申诉渠道,执行情况不一,但应确保公平公正。
关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准则要求不得虚报、冒领、挪用或侵占,这是人伦道德的底线,必须严格遵守。对于侮辱人格及不正当关系,虽然界限模糊,但导师应自省行为,注意言语,学生在感到人格受伤害时,应采取合适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师生间相互理解、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应求同存异。拖延症和学业问题往往源于沟通不足,双方应主动寻求解决途径,而不是逃避。
在师生关系中,保持开放沟通、相互理解与尊重至关重要。每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不同,导致结果各异。在学术道路上,导师的经验和指导对研究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学生也需自我负责,做好自己的部分。学业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沟通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导师的职责在于引导,而学生的任务在于学习。相信通过共同努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会不断提升,而不是被过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