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中科院秦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中科院秦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发布时间: 2025-09-29 01:47:19

Ⅰ 秦元勋的职业生涯

秦元勋于1948年回到贵阳,与毕业于贵州大学外文系的冯敏女士结婚,从此俩人相亲相爱,相依为命.冯是秦的好帮手,秦所取得的成就与她默默无闻的帮助是分不开的。1987年1月20日,冯敏突然患脑溢血去世。 婚后不久,秦去香港参加解放斗争。与曹日昌一道筹建香港九龙科学工作者协会,任业务部副部长(部长是
曾昭伦)。主要任务是:团结过港的和在港九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负责输送去解放区的同志和家属的后勤工作。在香港时,他写了《几何学通论》一书,作为对新中国成立的献礼(该书后曾再版两次)。1949年,香港新华社邀请秦作为港九的三名代表之一(另两位是曹日昌、严希纯)去解放区参加第一届科协大会的筹备工作。当时面临去解放区,或去美国为中国共产党做生意的两种选择。秦选择了前者,从香港乘船到大连进入东北解放区,于同年7月到达北平。除参加全国第一届科协大会筹备工作并出席了会议外,还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当海内外知名人士汇集北京时,陈毅代表党中央动员在北京的人到边疆去工作。秦元勋又一次面临两种选择:留在北京当教授教书,或去边远地区工作。秦选择了后者,他脱下海外时装,与妻子冯敏穿上第二野战军的灰棉军装,背上简单行装,随楚图南进入重庆,过着每月只有两元零用钱的全供给制生活。他回忆说:“看到新中国各项建设像雨后春笋,个人生活又何必计较。”1950—1953年,他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部长是楚图南)调研室副主任、科学普及处处长,参加接管、整顿西南大行政区的文教事业;制订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建立西南科学普及机构和协会;建立西南文化馆系统等,工作十分繁忙。1953年秋,西南大区撤消,调回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处长。1954—1959年,因国家发展新学科的需要,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是吴新谋),从事常微分方程的研究。同时兼任北京市数学会主席(1955—1964)、全国科普协会常委(1950—1958)、全国青联常委(1955—1959)等职。
秦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便回国投身革命。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全国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国时,共同纲领强调“普及第一”,秦元勋以一颗火热的心致力于刚诞生的新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以国家需要为己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回国后建议:数学理论要联系实际,必须发展两个“触角”——微分
方程(确定性规律)和概率论(随机性规律)。秦受数学研究所华罗庚所长之邀,担负起在中国组织和发展常微分方程的任务。他与其他学者一道,通过种种培干形式,在中国建立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及运动稳定性理论的队伍。30多年来的工作,包括引进和开发了“实定性理论”和“运动稳定性理论”两个分支,并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定性理论”和“近似解析解”两个新分支。为了表彰他所取得的成就,1978年科学大会上,他的100多万字的《常微分方程系统研究》被授予重大成果奖。 50年代,秦元勋是当时最年青有为的专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Poincaré)于1881、1882、1885、1886年发表的四篇论文所开创的研究工作,即由微分方程直接作出它所定义的积分曲线,编著《微分方程所定义的积分曲线》一书(1959年)。开展了关于极限环的研究,共发表论文和著作16篇(本)(1954—1960年)。其中区域分析理论可大致确定极限环的位置;1955年第一次给出(E2)有一个极限环的具体类型,是二次系统已知的唯一有表达式的情况。他和他的研究生蒲富全(后为清华大学教授)对二次系统提供了在奇点附近构造出具有三个极限环的具体例子的办法;指导研究生董金柱(后为科大研究生院教授)解决了二次系统极限环的相对位置分布。这些重要成果均为海内外学者所公认和引用。
秦元勋带领王联、王慕秋(现均为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刘永清(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蔡燧林(现为浙江大学教授)等开展运动稳定性方面关于具有时滞的系统以及大系统分解为子系统的研究,是大系统稳定性分解理论的开创者。解决了钱学森提出的燃烧的不稳定性的时滞控制参数的界限。这结果曾作为中国向1960年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自动化会议所提交的四篇论文之一,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这些成果总结在国内出版的《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讲义》(1958年)和《带有时滞的动力系统的运动稳定性》(1963年)两书中。
由于工作需要,秦元勋于1960年调离中国科学院,他在微分方程方面的纯理论研究暂停了下来。 (3)1979年,开始了常微分方程的计算机公式推导的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实属“人工智能”的范畴。秦与刘尊全、秦朝斌合作,对二次微分系统中十分复杂的中心焦点判别公式,通过计算机的符号运算加以实现了。发现苏联科学院院士巴乌金的著名结果有一个关键性的符号错误,纠正其错误后得到了全部参数的二次微分方程系统的判据。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以《计算机的新应用》为题,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二等奖。同时秦还在1981年发起组织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出任第一届理事长(1981—1987),推动了这一新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对变系数系统、非线性系统、李卡提方程的研究(4)对变系数系统、非线性系统、李卡提方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出版了《运动稳定性的理论及其应用》一书(1981年)。
秦一贯的学术指导思想是从攻难题出发,建立新分支,以找出“微分方程的基本规律”为目的,顺便解决难题。他认为,不攻难题,没有深度;只攻难题,提不出系统的新理论,对数学学科也不能算是大的贡献。 1980年起,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了有关经济工作的数学研究。比如,建立农业数据库,综合运输的规划,研究积累与消费最佳比例等等。
总之,秦元勋既从事纯理论的数学研究,又从事解决实际任务的应用研究;既引入国际的先进学科,又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分支学科,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秦热心培养科技人才,关心年青人的成长。他有一套将大批干部快速地带入科研第一线的培干方法。1954—1960年,培养了一批微分方程人才;1960—1972年,带出了第一批核威力计算的队伍;1973一1976年,业余培养了北京大学附中的一些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大学学习,有的出国深造;1977—1984年,培养了中国的计算物理队伍。自从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考以来,一共培养了23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9名进修教师。秦元勋的这些学生们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得到优秀的成果,绝大部分都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其中有不少人在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
秦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建国初期亲手抓普及,还亲自动手写了不少科普的书。比如《几何学通论》、《空间与时间》、《从算术到常微分方程》、《无限的数学》、《中等数学自学丛书》等。并经常深入浅出地作科普工作报告,深受听众欢迎。他的观点是:“如果读者看不懂,问题在于作者;作者如果真正懂了,应当用自己的语言使读者懂,这才表明作者真正懂了。” 秦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学交流和合作活动。他每年都要邀请和接待不少国外的来访者。1980年以来也经常出国访问和考察,比如1980年9—10月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了美国有名的大学、公司和高级研究所等 20多个单位;参加 1980年8月和1983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和第四届国际“双微”会议;1984年5月,访问英国的8所著名大学;7月出席了丹地的第八届国际微分方程会议,访问了法国巴黎高级研究所;1985年,到英国实地考察运输信息系统两周,并到西德去讲学;还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三年(1986一1988)人员互访交流协定;1986年5—6月,对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进行学术访问;1987年8月至199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数学系作访问教授。

Ⅱ 兰州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兰州大学出过的名人有:秦大河、刘人怀、吴云东、李阳、李吉均等等。

1.秦大河

秦大河,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1965年秦大河从武威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1978年调进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同年7月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硕士毕业后返回冰川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0年3月3日抵达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终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大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人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云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吉均

Ⅲ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北大学生

北大的数学科学学院田刚、王诗宬教授、物理学院教授赵光达、秦国刚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春辉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教授、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工学院黄琳教授、医学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周又元、汪承灏、叶朝辉、石耀霖、王颖、高玉臣、刘宝镛、夏建白、邝宇平、解思深、陆埮、郑有炓、陈创天、计亮年、陆大道 、吴养洁、王鼎盛、陈和生和吕达仁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医学部庄辉教授、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新贵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冯培德、唐希灿、孙承纬、龚知本、李连达、刘昌孝、 刘韵洁、丁一汇和陈君石等9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物理学院陈佳洱教授、医学部韩启德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文兰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李国杰、许绍燮、艾国祥、冼鼎昌、解思深、徐至展、石耀霖等7位。至此北大已有34位学子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全部中国内地的该院院士总数的1/4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北大校友钱煦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全美仅有的8位拥有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三顶头衔的科学家。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Simons讲座教授田刚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与他同时当选的还有另外两名来自中国的学者。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留美学子中首次获此殊荣。
北大物理系58届校友徐荣栏2003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科学部院士。
北京大学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大校友李政道教授2003年被教皇约翰o保罗二世任命为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李政道教授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大校友侯朝焕、王德良、金亚秋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北大校友杨伟涛(化学系82届)、李东琦(物理系85届)、沈群(物理系81届)、曾晓成(84届)、李晖(物理系90届)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Fellows),北大校友共12人荣膺此衔,列大陆各校毕业生之冠。
北大64届校友、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2003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和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Fellow,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UK),以表彰他对机械工程专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北大化学系82届校友、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植源2003年当选加拿大化学学会会士(Fellow,Chemical Institute of Canada) 。
北大化学系84届校友谢晓亮2005年当选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Fellow)。
北大校友谢晓亮(化学系84届)、张有学(地质系82届)当选2005年年度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Fellow,AAAS)。
北大物理系66届校友宋菲君2005年当选美国国际光电工程学会院士、资深会员(Fellow,SPIE)。

热点内容
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发布:2025-09-29 03:24:38 浏览:55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杰教授 发布:2025-09-29 03:15:30 浏览:214
渤海大学附属中学老师 发布:2025-09-29 03:04:40 浏览:582
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发布:2025-09-29 03:03:10 浏览:290
大学生割候 发布:2025-09-29 02:56:34 浏览:853
大学生保证书范文大全 发布:2025-09-29 02:52:24 浏览:762
去日本做大学老师工资多少钱 发布:2025-09-29 02:47:17 浏览:827
林小喜的大学生活 发布:2025-09-29 02:42:18 浏览:712
南京大学理论物理教授 发布:2025-09-29 02:40:47 浏览:993
夸奖大学生的词语 发布:2025-09-29 02:38:51 浏览: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