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王建新教授
㈠ 最近西北大学王建新有什么演讲
2008年6月26日,西北大学考古学家王建新教授前来我校,在文史楼学术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理论新颖、内容丰富的讲座:《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兼谈我国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
㈡ 王建新的简介
主任医师,女,教授,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每周二、三上午出诊固生堂中医南山分院,每回周三、日下午出诊答固生堂柱子领分院。现深圳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在对 不孕不育的治疗中,让无数的患者成功怀孕,广大患者誉称“送子观音”。
㈢ 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都有那些
好了真的想不起来了 都是考古的 还有文保和文博的我就不大清楚了 不过王建新好像转文化遗产了
㈣ 西域三十六国
关于“西域三十六国”的“西域”和“三十六国”
一、关于“西域”一词的由来
“西域”一词,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
“广义”是指除狭义以外的、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况的《前汉记》即已说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其具体位置,《汉书.西域传》说:“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即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这是汉代所说的“西域”(当时乌孙不属于西域范围内)。
北魏,太武帝拓跋寿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来后,按董琬的理解,他将“西域”分为“四域”:
一域:“自葱岭以东,流沙以西”;
二域:“自葱岭以西、河曲以东”;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间,水泽以南”
(后三域均为现帕米尔高原以西以东)(见《北史.西域传》)。
到这时,中亚许多地区才被看做是“西域”的范围。
唐代,“西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与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围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均为“西域”;“狭义”并非指汉代西域都护所管辖的现新疆南疆地区,而是指葱岭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岛)的这部分中亚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是与唐代的疆域变化分不开的,汉代行政管辖最远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一带,而唐代设置的都督府州县最远达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岛等的统称(见陈诚《西域蕃国志》)。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时期撰修的《西域图志》中,对“西域”的范围做了解释:“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至喀尔喀(今蒙古国)、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蕃藏,轮广二万余里”。乾隆时,“西域”已被称做“新疆”;嘉庆时,“新疆”一词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嘉庆大清一统志》就只称“新疆”不称“西域”。《嘉庆大清一统志》所说“新疆”(即“西域”)的范围是:“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西至右哈萨克及葱岭界,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广轮二万余里......”。这便一目了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
光绪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四道;民国时期的1916年,将伊塔道改为伊犁、塔城两道;1919年将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归新疆省,设阿山道;1920年增设焉耆、和阗两道;此时,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后改为八个行政区,1934年设哈密行政区,1942年增设莎车行政区,1943年行政区改为专区;解放前,新疆共有79个县;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现辖乌鲁木齐、克拉玛依2个地级市以及5个自治州、7个地区的87个县市。
二、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西域”曾先后存在有36个国家。至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现在的地方,按历史资料,大致应是:
(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四)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六)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九)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十)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十八)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十九)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三)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二十四)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二十五)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六)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宾、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小国为西域国家,现在中亚及阿富汗、印度等国境内。
㈤ 王建新的艺术简介
王建新,1957年出生,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山东教育学院美术系,现任山东炎黄书画院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山东济南炎黄文化艺术培训学校艺术顾问。美术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家协会大型专业美展,并分别获奖。1995年,《秋雨无声》获全国水墨一等奖;1997年,《红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藏;2001年,《南国风情》获山东省跨世纪中国画精品优秀奖,《秋韵》在《民族百花》奖第五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铜牌奖。2003年,《双寿》获“名士杯”全国中国画精品展银奖;2004年,入选《山东花鸟画百家》作品集;2005年,出版《王建新画集》;2006年,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中国画精品展中获优秀奖2009年《洛阳三月》入选中国画名家作品集《艺术千秋》,《逸则寿》入选中国60周年中国(山东)名人书画作品。
全国人大常委会,多个国家美术馆,艺术馆,画院等收藏并悬挂。作品分别为全国美术期刊《美术》《文化艺术》《中国美术》《国画家》《中国美术报》刊载并在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民主与法制杂志等60余家新闻媒体均有专题报导。
王建新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的总体风格,用两句画概括比较贴切:“野逸窥徐熙,富贵拟黄家。”更得于希宁先生高度评价曰:“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
㈥ 武汉世达外国语学院怎么样
位置很偏,学费很贵,环境很差,学校教师都没有素质的民办学校。
㈦ 中南大学王建新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
计算优化算法及应用: 参数计算理论、网络优化理论(网络拥塞控制、移动自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生物信息学、虚拟实验环境
㈧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能双修吗
一、学校简介学校概况湖北省世达实用外国语学校,创办于一九九三年,是省内最早的一所以实用外语为特色的中专学校。武汉大鹏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工科类技能人才著称。两校联合成为全省唯一一所集大、中专学历教育,高、中级职业教育,以及出国留学外语资格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外国语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职业教育示范单位”称号。学校实行“专家治校、名师治教、科学管理、诚信办学”的办学理念。学校有教授、副教授、专家级领导、教师七人,在专、兼职教师队伍中,有30%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有留学回国的博士、硕士、在读博士多人;有各语种的外籍教师常年任教。学校地处驰名中外的武汉东湖风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生活设施齐全,设有运动场、餐厅、澡堂、超市等;教学手段先进,设有语音室、网络中心、微机室、视听室、电教室、形体训练房、图书馆等;实习器材齐备,拥有机电、数控、模具、汽修实习室及实习工厂等。二、学校特色一、 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 1、 以外语(含小语种)为主 + 专业(旅游、经贸、文秘、酒店管理、计算机)。 2、 以专业为主 + 外语(含小语种)(计算机、机电、模具、数控、汽车修理)。二、 多层次相结合 1、 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学生在校学历、技能双修,毕业时获大、中专毕业证和相关技能的高、中级技术等级证书 2、 中专与大专相结合 我校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办高升专、高升本、专升本的****教育班,毕业时由该院校颁发学历****。三、专家治校,名师执教(图片)王建新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资深教师武汉大学十大名师李荣建 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知名礼仪专家中国前驻伊拉克大使馆政治部副主任林承璋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英语词汇学专家游长松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硕士 Rose·Ong 新加坡著名作家美国《Reader's Digest》亚洲写作大奖获得者中村纪子 日本国立正大学文学学士湖北省世达实用外国语学校日语教师 Tay·Henry 美国俄亥俄大学工学硕士湖北省世达实用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师 William·Hui 国际资深律师美国加尼福利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硕士四、严谨的生活管理学校实行军事化“三封闭”管理,开学进行1-2周的军训,学生学习、休息、运动区域分开;公寓式学生宿舍,男女生分楼、封闭住宿,寝室6-8人一间,并配有全天候的专职管理老师;学校开水炉全天服务;学校生活采用不同标准的刷卡就餐制。五、主要专业介绍及收费专业名称学制招生计划学费(元/年)主要课程备注经贸外语三年 360 3120 综合英语(日语)、听力、口语、语音、阅读、语法、经贸英语(日语)、现代礼仪、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计算机等住宿水电费400元/年学生平安保险费 50元/每年外语教育三年 260 3120 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翻译、英美概况、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等公关与文秘三年 280 3120
㈨ 何为现代农业播绿“一带一路”
“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其巨著《资治通鉴》中,用生动的笔触写尽盛唐时期丝路之上的葱茏。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万里丝路这条古时东西方农业文明交融的通道,因现代农业交流而再度繁盛。
据介绍,在这座园区内,由中国育种专家研制的冬小麦5号品种走出国门,很快适应了哈萨克斯坦干旱半干旱气候,亩产较当地品种增产82.28%,极具推广价值,受到当地农民和企业的欢迎。马静说,这个月,中方的种植人员将再次赴哈开展春播,从提高品质着手,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品种。
产自西域,植于中原,如今惠泽沿线国家。小麦的几番进出,见证了东西方农业交往的千年“农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说,小麦这种原产于西亚的高产量农作物,正是由丝绸之路传入,后经本土演变,成为北方主要农作物,并最终形成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格局,孕育出北方人喜食面食的饮食文化。
昔日往来丝路的声声驼铃犹在耳畔,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又为丝路沿线国家间的农业合作赋予了更多现代意味。2016年7月以来,乘坐着“钢铁驼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4600吨哈萨克斯坦优质面粉陆续运抵西安,进入市场后受到市民热捧。这也让有志于从事中哈农业合作的西安爱菊集团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
该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哈萨克斯坦土地广袤,种植环境无公害、无污染,粮油产品质量好。目前,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政府联合打造的150万亩种植基地已经开始播种,带动了当地5000至1万户农民的参与生产。到了秋季,预计将收获15万吨菜籽、10万吨小麦。
远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陕西乐达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2万亩牧草种植基地内,一片郁郁葱葱的繁盛之景。公司董事长邵革说,他们为当地百姓提供种子,企业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既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也可将牧草销往中国市场,可谓是一个“双赢”局面。
而今,现代农业交往因“一带一路”倡议而再度繁盛。万里丝路,绿意渐浓。
一批绿色交往的使者,正在循当代丝路而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间实验室内,25岁的玛拉提·木拉提汉双眼紧盯着电子显微镜下的淀粉颗粒,仔细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手边的笔记本上。作为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深加工科学研究院的年轻研究员,他正在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进修。
木拉提汉说,这是他和中国同行共同承担的一项关于淀粉研究的学术项目。出于对“一带一路”倡议前景的看好,他计划在进修结束后,到中国完成为期3年的博士学业。
在现代农业交往的“绿色”之旅中,木拉提汉并不孤单。在杨凌示范区,始于2005年的援外培训人气正浓。这项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和丝路沿线国家的培训已举办70期,学习内容包括生产环境调控、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农业经济管理等。“经过交流学习,许多丝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展示出深化同中国农业合作的强烈愿望。”马静说。
“‘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和中国西北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类似的科技需求,合作领域广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这条古时农业交往的纽带,将会释放出更为广阔的前景,现代农业终将播绿“一带一路”。
㈩ 王建新的学术交流
2010年5月27日,主持由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同举办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做题为“移民社区与文化建构——灵明堂拱北研究”的学术报告。
2010年5月7日,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大卫主持的教资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开幕式暨“历史人类学——目标与路径”学术论坛。
2010年4月28-29日,参加西南民族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宗教、民族与社会研讨会”,做题为“中国民族宗教研究与解释人类学——费孝通、格尔茨学术思想再考”的大会发言。
2010年4月9日,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做学术讲座:再谈写文化。
2010年3月13-14日,参与组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宗教人类学的回顾与前瞻——首届宗教人类学学术论坛”,做题为“灵明堂拱北调查”的学术报告。
2010年3月8-9日,参加日本名古屋大学“少数群体的现状与共生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做题为“唐汪川——中国临夏多民族社区的文化共生”的学术报告。
2010年3月1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做学术讲座:文化资源与民族关系——文化融合路径的人类学考察。
2010年2月25日,参加日本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综合研究所项目“欧亚大陆与日本”学术研讨会,做题为“中国的‘民族走廊’与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学术报告。
2010年1月9-10日,参加在海南三亚召开的中组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民族学导论》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从自身研究和教学实践出发对导论相关内容的调整及修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09年12月28日,在中山大学做学术讲座:中国与世界——自他理解的人类学基础。
2009年12月25-26日,参加中国中东学会2009年年会,做题为“国际问题研究中的社会学人类学思考”的学术报告。
2009年12月22日,参加2009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决赛评审工作,担任评审委员。
2009年12月2日,参加2009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复赛评审工作,担任双语教学组评审委员。
2009年11月28-29日,参加《开放时代》20周年庆祝会暨第七届开放时代论坛,做题为“日本的海外研究——思考与借鉴”的学术报告。
2009年11月25-27日,参加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人类学系、历史学系联合举办的“东亚近代学术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空间”学术研讨会,做题为“回族群体建构的多样途径——史实与现实再考”的学术报告。
2009年10月27-28日,参加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举办的“The First East Asian Anthropologists Academic Seminar: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East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做题为“Tradition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Eas Asian: Japan, Korea and China”的学术报告。
2009年9月24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做学术讲座:中国民族宗教研究的学术架构——民族学人类学的思考。
2009年9月11-13日,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参加由Hang Seng Centre for Cognitive Studies (directed by Stephen Laurence)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culture and the mind: Folk Psychology, Folk Epistemology,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与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几十位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2009年7月27-31日,赴云南大学参加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分别做“宗教民族志的中国经验及若干问题探析”(高丙忠分会“用汉语重写民族志”)、“图像资料与人类学研究——本土经验及若干现象初探”(邓启耀分会“庄学本摄影百年纪念”)和“Comments on Some Papers on Asian Migrants: Cases and Policy Issues in Vietnam, Korea, Japan and North America”(D.Haines' Session Studies on Asian Migrants)等三个学术报告及评述。
2009年5月22-23日,参加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与中亚跨境民族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一届西北边疆跨境民族学术研讨会”,做题为“中亚跨境民族群体建构中的中国情结——从哈萨克斯坦东干人说起”的学术报告。
2009年5月18-19日,在新疆塔里木大学做学术讲座:民族宗教研究理论与方法、文化人类学与边疆和谐社会构建。
2009年5月9日,担任中山大学举办的“中华全国日语演讲大赛华南赛区预赛”评委。
2008年12月12-15日,赴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参加亚洲人类学理论研讨会,宣读论文“Linki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Cases”。
2008年12月5-6日,参加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年会,宣读论文:中国民族宗教学的理论建构及拓展。
2008年11月16-19日,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美国人类学大会人类学理论分会,宣读论文“Linki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2008年9月5-6日,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参加伊斯兰研究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Representing Islam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Uyghur Sermon Poems”。
2008年8月30-31日,参加贵州省文物局举办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讨会,参与起草“关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意见”。
2008年8月25-26日,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参加该校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联合举办的“文化与认知”研究课题组工作会议,实地观摩了伊利诺伊大学认知研究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试验过程。
2008年8月19-22日,赴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参加“中国民族宗教论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宗教文化融合研究理论方法的实践与拓展。
2008年6月27日,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物质文化研究暑期田野训练营学员做学术讲座:田野调查理论和方法。
2008年5月27日,在日本庆应大学做学术讲座:广东归侨移民的过去与现在——以华侨农场为中心。
2008年5月24日,在日本庆应大学东亚研究所做学术讲座:霊明堂イスラーム神秘主义教义の文化源流。
2008年3月9-11日,在北京参加“东亚人类学互惠理解高级研讨会”(the 2008 Advanced Workshop on the 2008 Advanced Workshop on Reciprocal Understandings in East Asian Anthropology),做题为“中日韩三国人类学的交流互动”的发言。
2007年9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做系列讲座:人类学中的民族志研究。
2007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做学术讲座:人类学与宗教文化研究。
2007年11月25-26日,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的“中国穆斯林研究国际研讨会”,为分会评述员。
2007年11月1-3日,参加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人类学”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道教与南方山地民族——宗教文化融合的类型分析法刍议。
2007年5月25日,在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做学术讲座:文化研究的认识论与实践基础。
2007年3月18日,参与组织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举办的“文化自觉与人文东亚”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从“秋叶原”到“秋叶系”——街景变迁与现代日本亚文化。
2006年12月25日,参加日本冈山大学举办的“东方亚洲的文化共生与地域共生”学术研讨会,做题为“维吾尔族的地域共生与群体认同——以吐鲁番和喀什为例”的大会发言。
2006年12月20日,参加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中东与伊斯兰研讨会”,做题为“新疆维吾尔族的旅游与圣墓崇拜的诸相——围绕传统建构而展开的政治/宗教话语的人类学思考”的大会发言。
2006年12月5日,在日本庆应大学东亚研究所做学术讲座:中国及其周边社会的父系亲族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006年11月25-26日,主持日本中亚学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Society,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Uyghurs in Central Asian and Xinjiang China”,宣读论文“Islamic Ecation in the Republican Turpan”。
2006年11月10日,在东京大学做学术讲座:中国穆斯林社会研究——作为人类学方法的伊斯兰文化论。
2006年11月5日,参加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The Empowerment of Ethnic Minority Wome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为第一分会评议员。
2006年10月6日,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做学术讲座:共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从伊斯兰知识阶层的生活经历看中国的社会变迁。
2006年6月1-2日,参加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举办的“伊犁河流域的人文与水源”国际研讨会,做题为“吐鲁番的水源与农业生产”的大会发言。
2006年5月13日,在日本爱知大学做学术讲座:中国的伊斯兰文化与儒教文化。
2006年4月6-7日,在广西民族大学做学术讲座:中国穆斯林社会研究——作为人类学方法的伊斯兰文化论。
2006年3月30日-4月1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做学术讲座:日本穆斯林社会与伊斯兰文化。
2006年2月17-18日,参与组织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田野中的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国伊斯兰中的亲族与地域社会。
2005年11月25-26日,主持日本中亚学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Mazar in Fergana and Xinjiang”,宣读论文“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aint Mausoleums in the Turpan Basin: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Uyghur Islam and Folk Beliefs”。
2005年11月23日,参加日本驹泽大学举办的“中国穆斯林文化研讨会”,做题为“阿图什和吐鲁番的三座圣墓调查”的大会发言。
2005年4月8-17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做系列讲座: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2004年11月20日,参加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全国民族学会议,做题为“吐鲁番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人文环境——绿洲开发的区域性模式研究”的大会发言。
2004年11月9-13日,参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介绍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藏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2003年12月25日,参加由广东省民族研究所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广东民族学学术研讨会”,做题为“广州回族的伊斯兰教育”的大会发言。
2003年12月20-23日,参加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举办的“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研讨会,为分会评述员。
2003年3月31日-4月1日,参加日本中亚学会年会,为会议评述员。
2002年12月12日,在日本庆应大学做学术讲座:中国伊斯兰中的亲族与地域社会。
2002年8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做学术讲座:日本穆斯林社会的形成及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