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退休教授普宁泥沟籍
❶ 普宁泥沟村除了白坑湖之外还有什么好玩的吗
泥沟山美、水美、人更抄美。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在“崎头山”至“土径巷”的一带梅林,绽开了点点无数的洁白花朵,清幽冷艳,凝静之中充满着生机,处处暗香浮动,沁人心肺。每当荔熟蝉鸣,便是盛夏时节,晴川历历,白坑湖波光潋滟,渔舟处处、帆影点点。每年的八、九月间,金风送爽,天气晴朗,正值蟹肥鲤美,蓝天白云,炊烟袅袅,秋光的可爱与迷人尽收眼底。泥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令人思索、向往与怀念。
夕阳虎山、仙罗鼓山等著名风景区
❷ 普宁 泥沟英歌 的历史
关于泥沟英歌舞的起源,据载,是先祖从福建南下定居后才有的,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如普宁其他英歌一样,泥沟英歌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也是普宁英歌较早的著名传人)。最初先祖传下来的泥沟英歌舞前棚是八槌八鼓一蛇,虽套路不多,却极为精堪。经过一代代的相传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阵法。
风格特点
泥沟英歌的特点是: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双槌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普宁市泥沟乡英歌舞头槌
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头部左右自然晃动,极富舞蹈感。 套路有:观音坐莲,单锁链,双锁链,钩脚,飞鹰等。 槌法有:推槌,背槌,合槌,搓槌,钊槌等。 阵法有:8字双金钱,双龙摆尾,八卦螺旋等。 套路槌法阵法舞动时候,粗犷豪爽,气势磅礴,刚柔并济,变化多端。环套环,圈套圈,层层交织,队队相应,有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让观众百看不厌。
上世纪80年代,泥沟英歌队组织前棚、后棚到惠来、陆丰、揭西、潮阳等地演出。使当地群众大开眼界。 1989年9月,广东省英歌研讨会在普宁召开,泥沟英歌前棚组织32槌上县城参加表演,收到与会的艺术家的好评。广州舞蹈学校的杨美琦校长、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系的潘志涛主任带领一班人马专程来到泥沟,选定泥沟作为广州舞蹈学校的“实验田”,双方定下“合同”。 1990年元宵节,普宁举行英歌大会演。泥沟英歌组织了64槌的前棚参加演出,在广州舞蹈学校李永祥主任、黄汝麟副主任以及讲师张小彰的指导下,泥沟英歌推陈出新,打出了新水平、新风格。参加表演的共有10个队,9个税单槌的,独泥沟英歌是双槌的。南山英歌安排第一出场,先声夺人,而泥沟英歌安排最后出场,也起到了压轴的效果。观众看完泥沟英歌五分钟的表演,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场。主席台上的领导和专家看后笑容满面,频频点头。同年秋,泥沟英歌被选定为省参加“90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表演,好评如潮。 1991年7月,应深圳市政府邀请,泥沟英歌在深圳“荔枝节”上大显身手。英歌所到之处,便于许多潮汕老乡围观。他们说,泥沟英歌为潮汕人在深圳争了一口气。 同年9月,泥沟英歌又代表汕头地区参加“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抽签仪式”开幕式的表演,在广州天河体育馆大显身手。岭南台(现广东卫视)现场直播,为潮汕英歌走向世界打响了第一炮。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导演看后,握住总教练的手说: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民间广场艺术,有 机会我们要拍成电影故事片。 同年12月,泥沟英歌又上省城,由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中”制片组织天河体育馆拍摄了路套,浓缩提炼,在中央电视台播了5分钟。 1996年秋,泥沟英歌再次上羊城,参加“96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再次为羊城观众和外国来宾献艺,载誉而归。 1999年岁末跨进新世纪之际,泥沟英歌再次应慎重市政府邀请,参加深圳市政府举办的跨世纪狂欢夜。当时真真正正的万民同乐,几十万深圳市民从夜9点到凌晨2点,沉醉在欢乐之中。英歌所到之处,观众人山人海。
2002年春,泥沟英歌又被深圳市政府邀请到深圳“世界之窗”表演,收到各界人士赞扬。 2003年12月,泥沟英歌代表潮汕文化之一,参加在澳门举行的世界旅游节暨潮州美食节的表演,轰动澳门。2004年澳门庆回归5周年,2005年12月澳门国际旅游节。泥沟英歌又应邀参加表演。 2004年7月,泥沟组织一支20多人的少年英歌队,创新了动作与路套,把广场艺术搬上舞台表演,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比赛,荣获金奖。同年10月,少年英歌队上北京庆祝建国55周年的游园活动,收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泥沟英歌结果几代艺术的努力,知名度不断提高。2004年泥沟被评为“艺术之乡”,泥沟编导兼总教练张伯琪老师,也被授予“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称号。
❸ 泥沟村的杰出人物
张锦程,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人,系泰国顺和成集团、泰国亿王亚哥大众公司创始董事长。出生于泰国北柳府。他是泰国经营农产品出口的大户,1988年荣获泰国蓝甘杏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2006年又荣获泰皇御赐泰国农业大学森林学名誉博士,还曾任泰国上议院议员、泰国总理经济顾问等显要职务。
张锦程长期侨居海外,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对故国家园拳拳眷眷,一片赤忱。他至诚期望祖国富强,家乡繁荣,百业俱兴。多年来,他积极致力发展泰中友谊,并热心支持家乡建设。早在80年代初期,他与海外乡亲协力兴建泥沟华侨学校,又为家乡建市场、修道路慷慨解囊。1987年,张锦程首次回到普宁,便向普宁县政府提出独资创办一所专业技术学校的高见。经过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普宁教育事业有史以来最大项目----广东省普宁职业技术学校于1990年元宵奠基,1992年9月竣工 开学。同年11月5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省侨联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在广州举行顺和成(集团)公司与汕尾市政府联合营林造纸综合协议签字仪式,由顺和成(集团)公司斥巨资在汕尾市创办营林造纸等建设项目。
张锦程先生关心祖国建设,致力于泰中友好事业的发展,致力桑梓教育事业,受到了各界的称赞。因贡献卓著,张锦程先生多次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朱镕基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等的亲切接见。为表彰张锦程先生爱国爱乡、兴学育才的善举,普宁市政府特授予其“铁山兰花奖”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揭阳市政府、汕头市政府、汕尾市政府分别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张顺,名寿南,字仲薰,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人。
张顺1922年出生于泰国,幼年时返回家乡读书。砺青学社专修班学生。
1938年秋就读于南侨中学,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任普宁二、三区组织委员。
1948年2月任二区区委书记,二区武工队指导员。
解放后,任普宁县流沙区区委书记、洪阳区委书记、普宁县委宣传部部长、普宁县委书记、海丰县委书记、汕头地委委员,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管理处副处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离休。他关心桑梓各项事业,受到海内外乡人敬仰。 张华云(1909~1993)是潮汕地区早期知名的潮剧大师,广东省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人。潮剧编剧、诗人、教育家。
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普宁简易师范、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38年任中共创办的西山公学校长。
1939年后在潮汕各地从事中学教育。
1950年,供职于普宁兴文中学任校长的张华云应李雪光之邀请,担任建国后汕头市第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
1952年后任中国民主同盟汕头分部主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常委,政协汕头市委副主席,汕头市文联副主席。
1954年在汕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汕头市副市长。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列为汕头市“第一号右派分子”,长期受到不公的对待,
1981年才得以平反昭雪,出任汕头市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张华云爱好潮剧,尤其是喜剧。
许斯相,彩龙玩具厂创始人。
张静君:163创始人,时代财富总裁。
张庆民:获利集团总裁。张仲彩:泰国巨富,曾获泰皇御赐纪念章,八世皇慈善基金会主席讪兰上将为其颁发钻石奖章。
张贵龙:十七家公司企业老总,曾创办老挝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第一座五星级酒店,万象市潮州乡亲会会长、老挝国家教育基金会顾问。
张作波:美国金塔烧腊饭店连锁董事长。
❹ 泥沟村的文化积淀
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1.8万多人,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乡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构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
学校多过“米铺”
“同声学校”旧址是一所老祠堂。是张伯封办学40载的地方。张伯封生于光绪末年,18岁毕业于本村维新高小学校,学业成绩优异,深受族中长辈器重,留校任教。1928年,张伯封举家迁居泰国,两年后又回国,在村中创办“同声文学专修学校”,亲自讲授文学课,开设谜语课。张伯封还让大儿子张仲延协助校务。父子办学40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如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赖少其、潮剧作家张华云、谜家庄笑生、张伯人等,都是同声学校早期毕业生。张伯封遗著有《腐伧诗集》、《一斑谜学》等。
泥沟村社会风尚文明,素有文化之乡的雅誉,兴学育才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办起了群众、锲金、德育、弥高4所完全小学。民间还有平民、新民、新生、寄庐、友德、翠英等初级小学和砺青文学专修班、田间学园等。真可谓“学校多过米铺”!更可贵的是,学子读书明理,纷纷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中有22人为革命牺牲了。群众学校是地下党和革命知识分子创办、由泰国华侨捐助经费而办的,是当年普宁抗日救亡运动的据点之一。
在泥沟,我们看到的中、小学校舍,都是非常漂亮的,且多与“华侨”两字有关。
花园读书会旧址
在泥沟村书画室隔邻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那是清末秀才张鸣知读书处“东芳别墅”。抗战时期,村里一班热血青年在这里组成“花园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等革命活动。
该楼大门朝南,门楣上塑着“东芳别墅”4字,院子里一排3间朝东小楼房,为二层建筑,居中一间较大,前有约1.5米高的平台。正面墙壁塑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话:“斯是陋室”,呈现着书香气。楼前是一个小花园,东边是一个4米见方的干涸水池,栏杆已毁,但仍隐约可见昔日之风韵。创建者张鸣知,曾到泰国谋生,发迹后归梓定居,修造这座小楼房,作为休闲、读书之处。据张氏族谱载,张鸣知在光绪年间,曾受命前往河南救灾,因功受朝廷诰封“光察使”,官居四品,并受赐“恩荣”牌匾。
历代人才辈出
泥沟村历代都有读书人,人才辈出。清代,有同治癸酉科拔元张珂彦,乾隆戊午科举人许兴让,光绪二十四年童试第三名(增生)许蕙生,还有近20名贡生、秀才等。这里,有几位读书人的治学精神值得一提:
许蕙生。光绪年间参加童试取得显著成绩后,公派留学日本,在东京宏文文学院博物馆师范科攻读。学成回国后,任普宁三都公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后创办乌石镇高等小学。上世纪20年代末,他因掩护普宁二中学生的革命行动,遭国民党当局猜忌,在避居汕头时病故。故居“淡庐”藏书1300余册,遗作有杂文、诗歌、对联等手稿。(《普宁县志》有传)
张声典。“拔元”张珂彦之次子。邑庠生,例授太学生,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是微书书法家,有手抄本《张氏手记》11本共150万字的遗作,已由普宁文史部门收藏。泥沟书画室保存张声典另一部手抄本《毗邻趣闻》,全书约20万字,全用特细狼毫竖写,极其工整秀丽,每字只有芝麻粒1/3大小,乍看书页上好像排列着一条条直线。
张华云。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于普宁师范学校等多所学校,解放后,曾任汕头市副市长、岭海诗社首任社长。上世纪30年代,他受到陶行知先生教育学论的影响,回到家乡办起晓庄师范式的田间学园。他学识广博,能用比较的眼光审视潮汕历史文化,文学造诣很高,先后创作了32部潮剧,其中8部喜剧堪称精品。遗作有《张华云喜剧集》,诗词集《筑秋场集》,散文集《潮汕功夫茶道》等。
张仲益。归侨教师,幼年时随父张伯封在泥沟同声文学专修所就读,1947年起在普宁多所学校任教,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又担任泥沟书画室主任。工诗词、书法,有著作《益寿苑诗文集》、《联文选辑》、《灯谜集》等问世。
❺ 2016年有一家新开说是中山大学的退休教授一起开的大学叫什么
2016年拟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名单,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所:
浙江音乐学院。
❻ 张梦弘是普宁哪里人。 一曲思乡是唱交丙坛的。 我是交丙坛的。但是他都不是交丙坛的。他是普宁哪里人。谢
张梦弘是池尾人。《一曲乡思》的作词人应该是交丙坛人,梦弘是照着歌词唱的
❼ 泥沟镇拖欠退休教师20年前的工资不还,又只增发在职教师第13个月工资合理吗
拖欠老师工资不来还肯自定是不合理的。但是这个拖欠是谁定义的?有证据吗?是国家认可的拖欠吗?如果这些都是肯定的回答,那么你可以到相关部门去反应情况。国家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的。至于现在的教师,增发13个月的工资,这就与你无关了。
❽ 请问有没广东省普宁英歌——泥沟英歌的联系方式
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