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学院京都大学教授
Ⅰ 哈工程核工程怎么样
哈尔滨复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制院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第一个核学院也国内早设置核专业高校之一,2002年核能科学与工程被国防科工委批准部级重点学科并且核能工程与辐射防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现在专业排名全国前五,由于三海一核是我们学校重点发展方向,相关科研教学扶持多。但如果你对核工程与核技术没有浓厚兴趣的话,学起来还是吃力的
Ⅱ 哪些学校开设了反应堆工程
开设核反应堆工程的学校有: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开设核反应堆工程的学院(研究所)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逐年增加,在能源、资源、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以核工程技术、工程热物理为主,以机械、电工、计算机技术等为辅的基本知识结构,理工结合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将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核动力装置与设备、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反应堆设计原理、核动力装置测试技术、核动力装置运行及控制等专业知识。
该专业所在的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有密切的学术交往与合作。
毕业生除攻读硕士学位外,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军事部门、核电工业和辐射科学相关的科研设计单位、核电站、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运行、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
Ⅲ 哈尔滨工程大学蔡文学现在是不是教授
不是,,清洁工而已
教授,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内究员,但教授容与研究员是有区别的。教授有教课的任务,而研究员则没有。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已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与英文没有关联。日语中则与中文同用“教授”来称呼大学中的老师。
Ⅳ 哈尔滨工程大学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虽然说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名大二本科生,我才在这所学校生活学习不过两年,但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我,恨不得把所有选修课都上一遍,但是在有限的选择中,我还是遇到了几位非常厉害的老师,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位绝对绝对绝对不能错过的老师,也是我最佩服的老师,胡泊老师。
Ⅳ 考哈工程的核专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营等专门人才。
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基地之一。
应同学的要求,简单介绍一下核学院的师资情况,博士生导师信息转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博导名录
博士生导师:
姓名:张志俭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 ;核动力安全可靠性。
简介: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核能学会常务理事、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89年5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92年5月任讲师,94年晋升为副教授,99年任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动力运行仿真和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杂志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9篇,撰写6篇科技报告。共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95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在核动力运行与仿真、安全可靠性2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姓名:阎昌琪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性能
简介: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动力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领域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等。近来年在强化传热技术等项目研究中获得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基础研究项目"核电站固有安全性新方法研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仿真模拟器建设"。出版的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能工程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收入EI检索5篇。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目前从事的教学课程有:核反应堆工程、两相流体力学、反应堆及核电站安全分析、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核动力装置性能。
姓名: 韩伟实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设备
简介:男,194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舰船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核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的"反应堆热工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设备"、 "密封结构与材料"教学;博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教学;长期从事船用核动力的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科研成员从事过"核动力装置压力安全系统安全阀研究"、"核动力装置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研究"、"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零泄漏阀门技术研究"、"新型汽水分离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主持了本校"211工程"子项目之中的"微小型核动力综合实验装置"的建设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型核动力和超导磁流体推进。近年来,在《核动力工程》、《船舶工程》等刊物和船用核动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姓名: 夏虹
专业: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方向: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简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舰船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姓名:孙中宁
孙中宁,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单相对流换热、强化换热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获得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姓名:彭敏俊,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核能和谐发展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ISNPP)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指导研究生19名。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曹欣荣,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国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计算方法及仿真、核反应堆安全、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高璞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去法国Grenoble 的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参加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是海洋条件的影响方面。参加完成了《摇摆对自然循环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海洋条件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等多项国防项目,目前负责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4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或者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的十多篇,被SCI索引2篇、EI索引6篇,主编教材一部《核动力装置用泵》。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2人。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教授】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中宁 沈明启 张志俭 高璞珍 阎昌琪
夏虹 黄渭堂 曹欣荣 韩伟实 彭敏俊
【副教授】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玲 田瑞峰 孙立成 杨
明 赵强 矫彩山 曾和义 黎 华
【讲师】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军 刘中坤 刘春雨 刘永阔 朱海山
李希川 杨志达 周杰 郭赟 栾秀春
高杨 黄莹莹 曹夏昕 谭思超
【助教】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贺 谷海峰 李伟 范广铭
【实验师、工程师、技师】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祥 王志明 许岷 成守宇
沈宇翯 张滨
初试的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可以自选。报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
Ⅵ 一个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的男生,后来考研到清华,现在是博士生,核工程专业,那么将来什么工作合适工资
两种,1高校搞来科研,2去相关的核源科学设计院,其实两者都是搞科研。喜欢高校氛围的就留校,工资老师普遍不高,但是油水从科研项目里面来,混得好一点一年至少50往上走。
核设计院的话工资也是比较低的,但是补贴非常高,也是按你接的项目量来算收入的。可以拿土木类设计院作为比较,土木类的甲级设计院年轻人2年买车加付得起房贷首付(一线城市不清楚能不能做到,因该不行)。社交能力强的建议选2,因为可以跳槽工资也会更高。而且高校中评正副教授的竞争程度你自己也知道多激烈,我就不说了。
Ⅶ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导师联系方式
上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网站上看看,有老师的简介,联系方式可以找学院的研究生秘书
Ⅷ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工程核技术怎么样啊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之后发展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2002年“核能科学与工程”被国防科工委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并且“核能工程与辐射防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下设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核动力装置研究所和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正在筹建核化工与燃料循环研究所、辐射技术研究所。学院科研、实验条件优良,配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学生的教学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院具有“核能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点,“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个硕士点,具有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安全性可靠性、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控制与测试、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核动力装置设备6个研究方向的完整学科体系。具有“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院按“核工程与核技术”类进行统一招生,入学二年后根据学生兴趣和国家需要再分专业教学。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17人,具有国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32%。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不但促进了教师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有力地支持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本专业参与了我国军用核动力、核电站的全过程科学研究,为我国核动力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围绕核动力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近五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等国家及部级奖励多项。
本专业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1600余人,大部分成为国防建设、核工业建设、核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科研、学术骨干,为国家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校生总数705人,其中本科生571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和学校的改革思路,以新的模式、新的机制组建运行。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着力建成核科学与技术高水平培养平台和核能工程与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争取2015年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建成国防核科技工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国家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基地之一。
Ⅸ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船舶系那么烂,为什么还号称自己“三害一貉”呢
1.规模 几乎所有的复中上制层技术及管理人员都具有哈工程背景的,不要只看那几个主要领导~~
2.实力 近20层的船海楼,十亿级的大水池,数十位教授博导,这规模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我是大工的船舶硕士,本科在工程,真心感觉大工船舶比哈工程差点,技术实力和资金都是这样!
3.名誉 国内外一提哈工程,几乎在造船界如雷贯耳,谁敢不服
但是的确有点缺点,课程过于老旧,对学生要求较松懈等,不过总体上还是国内船舶一哥的,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吧!
Ⅹ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现任领导各有哪些
这是学院网站公布的“现任领导”信息,供参考。